生命科学与中医药学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庆生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3
- ISBN:7801565126
- 页数:287 页
第一章导 论 1
第一节 关于生命科学 2
一、基本概念 2
二、生命科学与分子生物学 4
三、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生物工程) 5
四、生命科学与医学 6
五、生命科学与中医药学 10
第二节 关于学科 11
一、基本概念 11
二、学科的逻辑要素与基本要求 12
(一)学科应具备的要素与标准 13
(二)学科的层次性、发展性和交叉性 13
(一)古代学科分类思想 16
三、学科分类的沿革概况 16
(二)近代学科分类思想 18
(三)现代学科分类思想 21
第三节 关于中医药学科 26
一、中医药学科的主要特点 26
二、中医药学科发展的主要历史脉络 29
(一)中医药学的起源和孕育阶段——秦汉以前 29
(二)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奠基和成形的阶段——秦汉时代 30
(三)中医药学学科初步分化、分科发展的阶段——晋唐时代 31
(四)学派涌现,理论突破,学术分化渐为深化的阶段——宋、金、元时代 32
(五)学科分化较为成熟、综合集成和深化发展的阶段——明、清时代 35
(六)中医药学遭受冲击、学科发展坎坷的阶段——近代 38
(七)现代中医药学科形成与发展的阶段——新中国建立以来 40
三、在生命科学时代的中医药学科发展之路 45
(一)传承并发扬传统的学科发展脉络 45
(二)接受和借鉴现代学科发展的基本规律 46
(三)与现代生命科学的学科发展互相借鉴,最终成为现代生命科学的重要部分,融入现代生命科学的学科体系 47
第二章 生命科学发展、研究概况及其与中医药学的基本关系 50
第一节 概述 50
一、生命科学的主体及其科学地位 52
二、生命科学的前沿与核心 55
(一)分子生物学 55
(二)人类基因组计划、后基因组时代与蛋白组计划 56
(三)后基因组时代生命科学研究强有力的工具——基因芯片技术 59
三、生命科学与多学科研究 62
(一)微量元素研究与生命科学 62
(二)生命科学与信息科学的融合交汇 65
(三)生命科学模式数字化 66
四、生命科学的发展趋势与特点 68
(一)研究领域向宏观领域和微观领域同时进军 68
(三)与各门自然科学相互渗透和相互促进,多学科共同发展 69
(二)研究方法在微观还原分析的基础上,向宏观综合分析发展 69
(四)生物学的实验手段不断现代化 71
(五)人工改造生命体系趋于“工程化” 72
(六)生物技术成为生命科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73
(七)重视生态系统的平衡与不平衡,加强宏观生态学与微观生态学的研究 73
第二节 微生物学的发展沿革、现状与未来展望 75
一、微生物学发展史简介 75
(一)我国古代对微生物的认识与利用 75
(二)微生物的发现与微生物学的奠基 77
(三)现代微生物学的发展 79
(四)我国微生物学简况 81
二、微生物学研究的现状与未来展望 82
(一)微生物的类型、分布、结构、成分及生命活动研究 84
(二)微生物与宿主和环境的相互关系 86
(三)医学微生物学分子水平研究进展 88
(四)病毒分子生物学的一些新进展 91
三、微生物学中的生物技术与生物工程学对生命科学的影响与作用 93
(一)基因工程 93
(二)微生物发酵工程 96
(三)现代微生物农药 96
(四)现代微生物肥料 96
(五)其他生物工程技术 97
四、微生态学对生命科学的影响 98
(一)微生态学是现代多学科研究结合的产物 98
(二)微生态学对生命科学的贡献 100
第三节 植物学的发展沿革、现状与未来展望 103
一、植物学发展史简介 103
二、植物学研究的现状与未来展望 105
(一)植物生态研究 107
(二)植物系统、分类的研究 109
(三)植物形态、解剖的研究 112
(四)植物生理的研究 112
(五)植物细胞学和遗传学 113
第四节 动物学的发展沿革、现状与未来展望 115
一、动物学发展史简介 115
(一)西方动物学的发展 115
(二)我国动物学的发展 117
二、动物学研究的现状与未来展望 118
(一)动物遗传学和进化生物学 119
(二)动物生态学和行为学 121
(三)动物生理学和生物化学 122
(四)实验动物学 123
(五)动物系统分类学 123
(六)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 125
(七)保护生物学 126
第五节 关于生态学的研究 127
一、关于生态系的重要性 127
二、有关生态学的几个理论问题 128
(一)个体生态学与群体生态学 128
(二)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与生物圈 128
(三)生态学应用领域的划分及举例 129
三、生态学原理与生态平衡 135
四、微生态学与医学微生态学 135
(一)关于微生态学与医学微生态学的一般认识 135
(二)医学微生态学与中医药研究的结合 136
五、可持续发展中的生态平衡 137
一、二者的研究对象同一,目的一致 139
二、二者形成的历史条件、切入的研究角度与采用的研究方法不同 139
第六节 生命科学发展及其研究与中医药学的基本关系 139
三、传统的中医药学为现代生命科学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特殊的内容与借鉴 144
四、现代生命科学体系的内涵与外延,均超过中医药学 150
五、现代生命科学体系包括了中医药学,中医药学将随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而发展,最终融为现代生命科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150
第三章 中医药学科发展的历史沿革与现状简析 152
第一节 中医药学科建设的历史沿革 152
一、秦汉以前——中医药学的起源和孕育阶段 152
二、秦汉——中医药学的奠基和形成阶段 153
三、晋唐——中医学学科分化、融合与临床发展阶段 154
四、宋、金、元——学派涌现、理论突破阶段 155
五、明、清——综合集成和深化发展阶段 160
六、近代——中医药学发展进步惟艰的阶段 164
第二节 1949年以来中医药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168
一、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及其学科建设 168
(一)医史文献的整理研究 168
(二)基础理论研究 169
二、中医临床医学发展及其学科建设 174
(一)中医临床医学的基本模式 175
(二)中医临床医学的主要学科 175
(三)中医临床医学的新贡献 175
三、高等中医药教育事业发展及其学科建设 176
(一)高等中医药教育体系的基本构成 176
(二)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层次、学制 177
(三)高等中医药的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177
四、中医药学的学术发展、学术分类及学科分级 181
(一)中医药科学研究不断发展,学术探讨兴盛,学术体系渐臻完善 181
(二)中医药学科的学术分类 185
(三)中医药学科的学科分级 186
一、关于“中医药学科”的有关概念 187
第三节 当代学者对“中医药学科”有关问题的讨论 187
二、关于中医药学的学科性质 188
三、中医药学学科建设的意义和学科建设的内容 189
四、从世界医学的走向看中医药学科的发展方向 192
(一)现代人类医学主流的发展依赖生命科学的进步 192
(二)把握生命科学的发展趋势,才能把握医学科学发展的方向 193
(三)适应并加入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促进中医药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197
第四章 生命科学发展对中医药学科建设与发展的主要影响与启示 200
第一节 对认识方法与角度的影响与启示 200
一、宏观领域与微观领域结合,宏观与微观研究同时并进 200
二、坚持和完善综合分析,注重和加强还原分析 201
三、整体综合与局部分析结合 201
四、多角度地研究生命活动,防治疾病 202
五、以生态系统的观点和方法认识生命活动,防治疾病 202
一、运用多学科的认识手段与技术,使研究手段现代化,增强和拓展中医药学的认识能力 204
第二节 对认识手段与技术的影响与启示 204
二、更多地运用实验研究方法,借鉴循证医学的发展原理 205
三、运用信息方法,增强人体生命信息的使用效益 206
四、运用数理逻辑方法,揭示人体生命活动与疾病变化及防治的基本规律,在定性分析的同时,尽可能多地定量分析 207
第三节 对医学实践的影响与启示 208
一、拓展和延伸医学认识的手段与方法,增强对生命活动及疾病认识的能力 208
二、拓展临床诊断和治疗的范围 209
三、完善和促进临床诊断和治疗模式的发展 210
四、较为宏观的功能整体分析与微观具体的组织形态的分辨结合 213
五、促进临床医学思维模式的变革 213
六、以人为中心,建立与生态系统密切关联的疾病预防、康复、养生体系 214
七、促进针灸分子水平的研究 215
一、多层面、多角度、多学科进行药物开发及药效机理的研究 216
(一)分子生物学技术、方法与中医药理论结合指导的中药研究 216
第四节 对药学实践的影响与启示 216
(二)中药材有效成分的分离提取 217
(三)中药药理的研究 218
(四)中药复方机理的研究 218
(五)中药新药开发研究的主要领域 221
二、不断改进和发展中药材鉴定的技术与方法 223
三、加强中药学科和行业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 224
四、开发和保护中药材资源,创新中药产品开发 225
五、催生新的中药学科 226
(一)方剂化学和方剂药理学 226
(二)中药毒理学 229
(三)中药分子药理学 231
(四)中药免疫药理学 238
(五)分子生药学 239
(六)中药分子药性学等新兴学科 239
二、应明确并坚持以中医药学体系的合理内核为学科的主体和核心 240
一、为现代中医药学学科体系的建立提供了较完整的范式 240
第五节 对知识体系及其学科体系建设的影响与启示 240
(一)以“阴阳”、“五行”等概念为核心构筑的理论体系 241
(二)中医药学理论的“理想模型” 242
(三)以“黑箱”方法建立的“藏象”理论 242
(四)以经络现象为基础的经络学说及针灸治疗学 243
(五)“四诊合参”,全面诊断的诊法体系与理论 243
(六)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结合的临床诊疗模式 244
(七)理、法、方、药一致的逻辑要求 244
(八)临床各科的综合治疗体系 245
三、应以现代多学科作为支撑点和营养源 246
第六节 对学术发展与学术分类、教学科目分类的影响与启示 246
一、现代中医药学学科体系的主要构成 247
二、以模块形式进行分类 247
四、以现代生命科学作为支撑点与营养源 248
三、以传统中医药学内容作为主体 248
五、以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作为支撑点与营养源 249
六、以当代新兴边缘多学科作为支撑点与营养源 250
第五章 适应生命科学发展的现代中医药学科建设思路 251
第一节 建设现代中医药学科的原则与要求 251
一、主体性原则与要求 251
二、适应性原则与要求 252
三、协同性原则与要求 254
四、要素性原则与要求 254
五、综合性原则与要求 255
第二节 明确并处理好几个基本关系 256
一、中医药学科在现代科学体系中的定位与关系 256
(一)现代中医药学科作为历史最悠久的应用性科学,是中华传统文化在现代科学体系中的现实代表,必须与现代科学体系互融而共同发展 257
(二)现代中医药学科是现代生命科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应在坚持其合理的科学内核的基础上,随现代生命科学的整体发展而不断发展进步 258
(三)在当代医药科学体系中,现代中医药学科有着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要借鉴现代医药学的成果,不断地互补互助,提高当代医药科学的整体水平,在人类防病治病、养生康复中发挥作用 258
(一)中医学科与中药学科的相互关系 259
二、中医药学科内部各领域及各层次学科的相互关系 259
(二)中医学科内部教学(专业)、科研(学术)、临床分科的关系 260
(三)中药学科内部教学(专业)、科研(学术)、生产分类的关系 261
(四)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关系 261
(五)基础学科与教学(专业)、科研、临床分科、中药生产分类的关系 262
(六)应用学科与教学(专业)、科研、临床分科、中药生产分类的关系 263
(七)教学(专业)与科研、临床分科、中药生产分类的关系 263
(八)科研(学术)与教学(专业)、Il缶床分科、中药生产分类的关系 263
第三节 建立和完善现代中医药学科的体系结构及其主要内容 264
一、现代中医药学学科体系的主要要素 264
(一)以结构性模块方式划分 264
(二)以目的性模块方式划分 270
二、现代中医药学学科体系的主要结构 272
(二)以主体性学科为核心的圆型式结构 273
一、按要素性原则的要求,建好每个构成要素 274
(三)主线式结构与圆型式结构紧密结合 274
第四节 适应生命科学发展的现代中医药学科建设的主要内容 274
二、遵循现代中医药学科的体系结构的内在联系,全面协调建设 275
三、建设和完善现代中医药学学术分类体系 276
(一)从学术研究的目的性划分 276
(二)从学术研究的历史性划分 276
(三)从学术研究的学科交叉性划分 277
四、建设和完善现代中医药学科临床科目与生产分类体系 277
(一)中医临床科目的划分与建设 277
(二)中药生产类别的划分与建设 277
五、建设和完善现代中医药学教学科目分类体系 277
(一)专业建设及其结构优化 277
(二)课程体系建设 278
参考文献 280
- 《全国高等中医药行业“十三五”创新教材 中医药学概论》翟华强 2019
- 《第七种生命 下》金丙著 2019
- 《《走近科学》精选丛书 中国UFO悬案调查》郭之文 2019
- 《“十三五”规划教材 中药鉴定学实验 供中药学 药学及相关专业使用 第2版》吴啟南 2018
- 《本草经解彩色药图》云雪林,杨碧仙主编 2019
- 《中医女科十大名著 济阴纲目 大字本》(明)武之望著 2012
- 《国家执业药师考试历年真题试卷全解 2015-2019 中药学专业知识 1》黄坤主编 2020
- 《全国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药学类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 第二轮规划教材 分析化学实验 第2版》池玉梅 2018
- 《中医骨伤科学》赵文海,张俐,温建民著 2017
- 《全国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药学类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 第二轮规划教材 药剂学实验 第2版》韩丽,史亚军 2018
- 《高考快速作文指导》张吉武,鲍志伸主编 2002
- 《建筑施工企业统计》杨淑芝主编 2008
- 《钒产业技术及应用》高峰,彭清静,华骏主编 2019
- 《近代旅游指南汇刊二编 16》王强主编 2017
- 《汉语词汇知识与习得研究》邢红兵主编 2019
- 《黄遵宪集 4》陈铮主编 2019
- 《孙诒让集 1》丁进主编 2016
- 《联吡啶基钌光敏染料的结构与性能的理论研究》李明霞 2019
- 《近代世界史文献丛编 19》王强主编 2017
- 《激光加工实训技能指导理实一体化教程 下》王秀军,徐永红主编;刘波,刘克生副主编 2017
- 《中国当代乡土小说文库 本乡本土》(中国)刘玉堂 2019
- 《全国高等中医药行业“十三五”创新教材 中医药学概论》翟华强 2019
- 《异质性条件下技术创新最优市场结构研究 以中国高技术产业为例》千慧雄 2019
- 《中国铁路人 第三届现实主义网络文学征文大赛一等奖》恒传录著 2019
- 《莼江曲谱 2 中国昆曲博物馆藏稀见昆剧手抄曲谱汇编之一》郭腊梅主编;孙伊婷副主编;孙文明,孙伊婷编委;中国昆曲博物馆编 2018
- 《中国制造业绿色供应链发展研究报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2019
- 《中国陈设艺术史》赵囡囡著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七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走近科学》精选丛书 中国UFO悬案调查》郭之文 2019
- 《清至民国中国西北戏剧经典唱段汇辑 第8卷》孔令纪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