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中国城镇化发展战略
中国城镇化发展战略

中国城镇化发展战略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胡顺延等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503525045
  • 页数:417 页
图书介绍:
《中国城镇化发展战略》目录

第一章 城镇的涵义与设置标准 1

第一节 城镇的涵义 1

一、 什么是城、镇 1

二、 对城市定义的几种不同解说 3

第二节 城镇的设置标准 8

一、 世界各国设置城镇的标准 8

二、 中国设置市镇的标准 10

第二章 城镇的发展动力和社会作用 16

第一节 城镇的发展动力 16

一、 城镇发展的基本动力 16

二、 不同阶段推动城镇发展的主要动力不同 19

三、 城镇发展的主要阻力 22

第二节 城镇的社会作用 24

一、 城镇的积极作用 24

二、 城镇的消极作用 30

第三章 世界城镇化的基本历程 34

第一节 古代城镇 34

一、 古代城镇的产生 34

二、 古代城镇及其特点 35

三、 中国的古代城镇 36

第二节 中世纪城镇 37

一、 欧洲中世纪城镇及其特点 37

二、 中国封建城镇及其特点 39

一、 工业革命与城镇化的发展 41

第三节 近代城镇 41

二、 中国近代城镇及其特点 43

第四节 现代城镇 44

一、 现代城镇及其特点 44

二、 城镇发展的主要规律 47

第四章 世界城镇化的主要模式 50

第一节 同步城镇化 50

一、 同步城镇化模式及其特点 50

二、 不同国家同步城镇化的不同特点 53

第二节 过度城镇化 55

一、 过度城镇化模式及其特点 55

二、 过度城镇化的主要问题 57

一、 滞后城镇化的测量 59

第三节 滞后城镇化 59

二、 中国城镇化滞后的原因 61

第五章 世界城镇化的主要经验和发展趋势 64

第一节 世界城镇化的主要经验和问题 64

一、 世界城镇化的主要经验 64

二、 世界城镇化面临的主要问题 68

第二节 21世纪世界城镇化的新趋势、新特点 71

一、 高新技术成为推动城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71

二、 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增长速度超缓 72

三、 大都市连绵带成为占主导地位的城镇空间形态 73

四、 多层次世界城镇网络体系形成 74

五、 城镇生活方式变化快捷并日趋多样化 75

七、 人文生态城镇成为21世纪城镇建设的奋斗目标 76

六、 城镇建筑风格更趋多元化 76

八、 城乡差别不断缩小并逐步走向一体化 77

第六章 中国城镇化的历史进程 79

第一节 艰难赴阶段(1840-1949) 79

一、 中国城镇化的历史起点 79

二、 中国城镇化的屈辱开端 81

三、 中国城镇化的艰难起步 84

第二节 曲折前进阶段(1049-1978) 88

一、 恢复和初步发展时期(1949-1957) 89

二、 冒进和被迫调整时期(1957-1965) 93

三、 停滞和缓慢发展时期(1966-1978) 95

一、 1978-2000年城镇化的发展进程 99

第三节 改革发展阶段(1978-2000) 99

二、 1978-2000年城镇化的主要特点 103

第七章 中国城镇化的发展现状 108

第一节 中国人口城镇化的发展水平 108

一、 显性人口城镇化水平低于实际人口城镇化水平 108

二、 人口城镇化水平滞后于经济非农化水平 110

第二节 中国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 112

一、 中国城镇行政等级结构和人口规模结构的演变 112

二、 中国城镇行政等级结构和人口规模结构的现状 115

第三节 中国城镇体系的空间分布 118

一、 中国城镇体系空间分布的演变 118

二、 中国城镇体系空间分布的现状 123

一、 国家独立是保证 129

第一节 中国城镇化的基本经验和教训 129

第八章 中国城镇化的发展趋势 129

二、 思想正确是先导 130

三、 规划科学是前提 132

四、 经济发展是基础 134

五、 体制改革是动力 135

六、 政策引导是关键 137

七、 对外开放是条件 138

八、 以人为本是核心 139

第二节 21世纪的中国城镇化 142

一、 21世纪中国城镇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42

二、 21世纪中国城镇化的发展趋势 144

一、 什么是城镇化 157

第一节 城镇化及其发展战略 157

第九章 中国城镇化的发展战略 157

二、 城镇化与农村城镇化 158

三、 城市发展方针和城镇化发展战略 161

第二节 中国城镇化发展战略的选择 164

一、 关于中国城镇化发展战略的不同观点 164

二、 中国城镇化发展战略的正确选择 166

第十章 中国城镇化的战略重点 175

第一节 “小城镇、大战略” 175

一、 如何理解“小城镇、大战略” 175

二、 “发展小城镇”,为什么是“一个大战略” 177

第二节 对几种诘问的回答 183

一、 关于“大城市超前增长的规律”问题 184

二、 关于经济效率问题 188

三、 关于浪费土地问题 193

四、 关于污染环境问题 195

第十一章 改革行政体制,修订设置标准 198

第一节 改革行政体制 198

一、 “市管县”的历史发展及其主要弊端 198

二、 现行设市模式及其利弊 204

三、 积极探索“县管市”、“乡管镇”为重点的新行政体制 206

第二节 修订设置标准 211

一、 现行市、镇设置标准的主要缺陷 211

二、 修订市、镇设置标准的原则和具体建议 214

第十二章 明确指导思想和原则,完善发展规划 219

第一节 明确城镇化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219

一、 明确城镇化规划的指导思想 219

二、 明确城镇化规划的基本原则 221

第二节 完善区域性城镇化发展规则 225

一、 城-镇-乡体系及其相互关系 225

二、 完善区域性城-镇-乡体系规划 227

第三节 修订城、镇、乡建设总体规划 233

一、 规划的主要类型 233

二、 认真修订城、镇、乡建设总体规划 234

第十三章 培育经济基础,打造新型城镇 241

第一节 培育小城镇经济基础 241

一、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241

二、 调整经济发展战略 244

三、 整顿市场经济秩序 247

四、 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250

一、 树立“经营城镇”的新理念 252

第二节 搞好小城镇城(镇)建设 252

二、 搞好住宅房地产开发 255

三、 加强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 259

四、 提高小城镇建设的质量和品位 264

第十四章 改变城市偏向,调整有关政策 267

第一节 改变向大、中城市倾斜的偏向 267

一、 大、中城市人口仍在继续膨胀 267

二、 向大、中城市倾斜的偏向 268

三、 城市偏向的严重危害 275

第二节 改革有关制度,调整有关政策 279

一、 改革户籍管理制度 279

二、 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280

三、 改革财政体制和投融资体制 282

四、 改革劳动就业制度和工资制度 284

五、 建立必要的社会保障制度 286

第十五章 改革管理体制 精干管理队伍 289

第一节 改革小城镇管理体制 289

一、 现行管理体制的主要弊端 289

二、 改革管理体制的目标、原则和要求 291

第二节 精干小城镇管理队伍 298

一、 小城镇管理队伍的现状 298

二、 努力精干小城镇管理队伍 302

第十六章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历史回顾 309

第一节 什么是农村劳动力转移 309

二、 什么是劳动力资源和劳动力 310

一、 什么是农村和农村人口 310

三、 什么是人口流动、人口迁移和劳动力转移 312

第二节 新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历史回顾 313

一、 曲折发展时期(1949-1979) 313

二、 健康发展时期(1979年至今) 318

第三节 “民工潮”综述 322

一、 “民工潮”是自下而上的农村劳动力转移 323

二、 “民工潮”是现阶段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劳动力转移 324

三、 “民工潮”加快了社会变革的进程 326

第十七章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及影响 328

第一节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原因 328

一、 世界各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原因 328

二、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原因 333

第二节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341

一、 对输入地的影响 341

二、 对输出地的影响 343

三、 对整个社会的影响 345

第十八章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式和途径 349

第一节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式 349

一、 就地转移(离土不离乡) 350

二、 就近转移(离土不背乡) 351

三、 异地转移(离土又离乡) 353

四、 整体转移(农村社区城镇化) 356

五、 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式不同 358

第二节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途径 360

一、 农村劳动力的自发转移 361

二、 农村劳动力的自组织转移 362

三、 农村劳动力的正式组织转移 365

第十九章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方向 371

第一节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 371

一、 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测算 371

二、 未来十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预测 372

三、 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的因素分析 374

第二节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向 377

一、 拓展农业内部就业空间 377

二、 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 378

三、 加快城镇化步伐 379

四、 向国际劳务市场进军 381

一、 结构性障碍 384

第二十章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障碍与对策 384

第一节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障碍 384

二、 体制性障碍 386

三、 市场性障碍 388

四、 素质性障碍 389

第二节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对策 390

一、 调整经济结构,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经济 390

二、 改革管理体制,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社会结构 393

三、 培育劳务市场,建立全国城乡统一的劳动服务体系 394

四、 加强教育培训,提高整体素质 396

附录 398

后记 414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