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大学生创新创造读本
大学生创新创造读本

大学生创新创造读本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彭宗祥等主编
  • 出 版 社: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3
  • ISBN:7562814465
  • 页数:403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从创新创造的基本理论、创新创造原理与技法和创新创造素质培养三方面进行阐述,采用大量案例,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实操性,对在大学生中普及和推行创新创造学理论,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大学生创新创造读本》目录

目 录 1

前言 1

第一部分 创新创造的基本理论 3

第一章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3

第一节创造和创造力 3

一、创造的内涵 3

二、创造与相近概念的关系 4

三、创造的分类 5

四、创造力和创造能力 6

第二节创新创造力的开发 8

一、时代呼唤开发创新创造力 8

二、创新创造力开发的基本原理 11

第三节创造学简介 15

一、创造学的研究内容 15

二、创造学的诞生 16

三、创造学简史 17

四、创造学的普及与发展 21

第二章国家创新体系 24

第一节国家创新体系概述 24

一、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的发展与演变 24

二、国家创新体系的定义、内涵、要素及功能 25

第二节国家创新体系的类型 30

一、知识创新 30

二、技术创新 31

三、制度创新 33

四、管理创新 33

五、各种创新类型间的关系 34

第三节国家创新体系的国际比较 36

一、美国的国家创新体系 36

二、韩国的国家创新体系 37

三、日本的国家创新体系 39

四、欧盟国家的创新体系 40

一、注重国家创新体系中资源的培养与利用 42

案例——瑞典国家创新体系的成功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42

二、注重国家创新体系中知识的生产 43

三、注重国家创新体系中知识的流动 44

四、注重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制度和管理创新 46

第二部分创造工程 51

第三章创造工程概述 51

第一节创造活动的过程 51

一、四阶段论 52

二、九阶段论 54

第二节创造原理和创造技法 61

一、创造原理 61

二、创造技法 62

三、创造原理与创造技法的关系 63

第四章创造原理 65

第一节聚合原理 66

一、组合原理 66

二、综合原理 69

第二节逆反原理 70

一、原理逆反 71

二、属性逆反 72

三、方向逆反 72

四、大小逆反 73

第三节移植原理 74

一、原理移植 74

二、功能移植 74

三、方法移植 75

四、材料移植 75

五、结构移植 75

第四节变性原理 76

第五节还原原理 77

第六节迂回原理 78

一、时间优化 80

第七节优化原理 80

二、空间优化 81

三、要素优化 81

第八节群体原理 82

第九节混沌原理 85

第五章创造技法 87

第一节创造技法概述 87

一、创造技法的发展简况 87

二、创造技法的分类 89

第二节头脑风暴法 89

一、头脑风暴法的特点 91

二、头脑风暴法的原则 91

三、头脑风暴法的实施程序 93

第三节组合法 96

一、同类组合 97

二、异类组合 98

三、主体附加 99

四、重组组合 100

五、焦点组合 101

第四节列举法 101

一、特性列举法 102

二、缺点列举法 103

三、希望点列举法 107

四、综合列举法 109

第五节奥斯本检核表法 109

一、奥斯本检核表法的基本内容 110

二、奥斯本检核表法的思维特点 113

三、和田十二法 114

第六节综摄法 117

一、综摄法的特点 117

二、综摄法的实施步骤 118

第七节模仿法 122

二、模仿法的分类 123

一、模仿法的实施步骤 123

第八节形态分析法 125

一、形态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125

二、形态分析法的特点 126

三、形态分析法的实施步骤 126

第九节联想法 128

一、联想法的特点 129

二、联想法的分类 130

第六章专利 135

第一节专利概述 135

一、专利保护的对象 136

二、专利保护对象的特征 137

三、专利的性质 139

第二节专利文献 141

一、专利文献的特征 141

二、专利文献的作用 143

第七章创新创造成果的传播与保护 147

第一节创新创造成果的传播方式 147

一、创新创造成果的展示 147

二、创新创造成果的转让 153

第二节创新创造成果的保护 155

一、利用专利技术保护发明成果 156

二、迅速开发市场 157

三、形成核心技术 158

四、利用商标保护技术发明 160

第三部分创新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165

第八章创新创造性人才的素质结构 165

第一节创新创造性人才素质结构概述 165

一、素质的内涵和结构 165

二、创新创造素质的内涵 167

三、创新创造性人才素质的结构 169

第二节创新创造性人才的生理素质 171

一、左右脑与创造力 172

二、性别与创造力 174

三、年龄与创造力 177

第三节大学阶段是培养人创新创造素质的关键期 181

一、法律规定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造素质 181

二、青年中晚期是发展创新创造性最好的时期 182

三、创造教育实践证明大学阶段能够提高人们的创新创造素质 185

四、大学生创造力发展的特点与不足 185

第九章培养创新意识 188

第一节创新意识概述 188

一、创新意识的内涵 188

二、创新意识的特点 192

第二节激活问题意识 192

一、了解人们的需要 193

二、发现现有解决问题办法的矛盾 195

三、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 199

第三节激发创新动机 203

一、创新动机的功能 203

二、创新动机的分类 204

三、创新动机不强及其克服办法 206

四、内部动机的激发 207

第四节培养创新兴趣 212

一、兴趣在创新中的作用 212

二、兴趣的培养 215

第五节树立创新理想 218

一、树立民族责任感和强烈事业心 218

二、树立为探索科学真理而甘愿献身的精神 219

三、善于自我欣赏,强化创新理想 220

四、早日进入创新境界,坚定实现创新理想的信念 221

第一节创新创造心理品质概述 222

一、创新创造心理品质综述 222

第十章铸造创新创造的心理品质 222

二、创新创造心理品质的特点 226

第二节克服创新创造的消极心理 230

一、自卑心理 231

二、自满心理 231

三、胆怯心理 232

四、嫉妒心理 232

五、优柔寡断 233

六、懒惰散漫 233

七、好高骛远 234

第三节创新创造与道德修养 234

一、创新创造活动中才与德的辩证关系 234

二、创新创造者的道德修养准则 237

第四节音乐与创新创造的关系 243

一、音乐可以促进人的想象力,启迪人的创造 243

精神 243

二、音乐可以培养人的审美感 245

三、音乐可以激发人的创造激情 246

四、音乐可以陶冶情操,调节人的精神 246

五、音乐可以培养集体协作精神 247

六、音乐促进科学创造的生理机制 247

第十一章培养创新创造能力 249

第一节创新创造能力概述 249

一、创新创造能力的结构 249

二、培养创新创造能力的基本原则 250

第二节创新创造基本能力的培养 252

一、观察能力 253

二、注意能力 256

三、记忆能力 262

四、想象能力 267

第三节创新创造综合能力的培养 273

一、合作组织能力 273

二、沟通公关能力 277

三、实践操作能力 281

四、管理时间能力 285

第四节创新创造思维的本质和引发机制 289

一、创新创造思维的本质 290

二、创新创造思维的发生机制和过程 291

第五节创新创造思维的形式 293

一、发散思维 293

二、收敛思维 296

三、联想思维 299

四、横向思维 303

五、直觉、潜意识、灵感 306

六、逻辑思维 315

七、辩证思维 318

第六节突破束缚创新创造思维的障碍 324

一、个人的障碍 325

二、解决问题的障碍 330

三、环境与组织的障碍 331

第七节建立创新创造思维的机制 333

一、拓展和丰富思维的外延和内涵 333

二、掌握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方法 338

第十二章构建创新创造的知识结构 341

第一节知识与创新创造的关系 341

一、知识的数量与创新创造的关系 341

二、知识结构与创新创造的关系 344

第二节创新创造者的哲学修养 346

一、哲学和科学的密切关系 346

二、科学中心与哲学高潮的关系 347

三、个体哲学修养与创新创造的关系 348

四、哲学的具体作用 349

第三节创新创造者的语言修养 350

一、语言的社会功能 351

二、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351

三、语言是获取信息的重要工具 352

第四节创新创造者的数学修养 354

一、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创新创造性人才具有数学的基本功 354

四、语言沟通有利于开创创新创造局面 354

二、数学与人的思维特点和思维品质的关系 355

三、数学修养可以给人以美的修养 358

第五节创新创造者的知识结构 358

一、几种知识结构理论 358

二、“王”牌知识结构模式的构建及其意义 363

第六节创造性学习 366

一、保持对学习的渴望 367

二、在创新创造实践中学习 367

三、学会预期与参与 368

四、发挥主体性,瞩目整体性 369

五、学习要有导师 369

六、建设自己的“创造乐园” 370

一、社会环境与创新创造 371

第十三章培养创新创造素质结构的途径 371

第一节建立培养创新创造素质的环境 371

二、爱情、婚姻、家庭与创新创造 375

三、创新创造与学校教育 378

第二节构建创新创造素质的课程体系 380

一、构建创新创造素质课程体系的理论依据 380

二、创新创造素质课程体系的内涵 381

第三节创新创造实践与创新创造素质的培养 384

一、创新创造实践活动课程的内涵 384

二、创新创造实践活动课程模式分析 385

三、创新创造实践活动在创新基本素质形成中的作用 389

第四节培养创新创造性人才的关键是教师 390

一、应向老师学什么 390

二、学派与创新创造 395

后记 397

参考文献 39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