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赛博空间的哲学探索
赛博空间的哲学探索

赛博空间的哲学探索PDF电子书下载

自然科学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曾国屏等著
  • 出 版 社: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302057648
  • 页数:305 页
图书介绍:
《赛博空间的哲学探索》目录

导言 1

一、赛博空间的兴起 1

二、社会生活空间的延拓和塑 8

第一章 赛博空间与虚拟现实 20

一、世界信息化与赛博空间 20

(一)控制、通信与赛博空间 20

(二)信息“编码”和“客观知识世界” 24

(三)赛博空间和全球化 27

二、世界建构性与赛博空间 32

(一)人类实践及其建构性 33

(二)信息的传输隐喻和习俗隐喻 36

(三)从“在世”到“在网” 37

(四)在世的意向性空间 38

三、交互主体性视角下的赛博空间 41

(一)共在、交互主体性和共同体 41

(二)网际共在:复制、虚拟和出位 43

(三)网际交互主体性和赛博社群本质特征 45

四、作为新的实践中介的虚拟现实 49

(一)从仿真到虚拟现实 49

(二)作为人工实在的虚拟现实 52

(三)“虚拟”和“现实” 55

五、从虚拟现实到虚拟实践 58

(一)虚拟现实与“身——心”统一 58

(二)隐会知识与虚拟体验 63

(三)“交互”、“构想”与“创造” 66

六、对虚拟现实的文化学追问 71

(一)仿真、拟像和超真实 71

(二)表征危机和对虚拟的文化批判 74

(三)国内“虚拟”研究述略 77

第二章 赛博空间的主体重塑 85

一、不同的研究思路的比较 85

(一)技术工具论的局限:将新事物纳入旧体系去解释 85

(二)现象学思路:技术与人对于实在的建构 88

(三)媒介理论:媒介对于人类心智结构的塑造 92

二、电脑写作与主体重塑 96

(一)电脑影响人类对心脑问题的思考 97

(二)电脑与两种写作习惯:规划者与发现者 98

(三)电脑写作的特点:符号的非物质化和文本的非个人化 102

三、赛博空间中的自我和身份 104

(一)赛博空间中的自我呈现 104

(二)个人主页上的自我呈现 106

(三)个人主页上自我呈现的类型和可供使用的元素 107

(四)媒介比较分析:个人化的异步大众传播 110

(五)网际身份虚拟的理论分析 113

四、网际交往与身份:基于BBS的个案分析 121

(一)戴着面具的互动 122

(二)虚拟化身的人格特征:相对稳定的化名 123

(三)网络互动与身体的缺席 125

(四)虚拟化身和“真实”人格的关系 128

五、网际身份认同:基于MUD的个案分析 130

(一)MUD:屏幕上的虚拟生活 130

(二)MUD的后现代语境:多元的、去中心的自我 133

(三)MUD的心理效果差异 135

第三章 以信息权利为基础的赛博伦理 139

一、网络的知识权力结构分析 139

(一)现代知识权力结构的形成 139

(二)赛博权力结构的技术螺旋 142

(三)赛博权力结构的市场螺旋 144

(四)网络内外的相关利益群体 145

二、赛博信息权利及其诸向度 147

(一)权利和信息权利 147

(二)网络信息访问权 150

(三)网络信息发布权 151

(四)知识产权 154

(五)隐私权 157

(六)信息安全权 158

(七)保持文化多样性的权利 159

三、网络信息权利的伦理考量 159

(一)信息权利的现实价值取向 160

(二)网络信息权利的伦理原则 163

(三)网络信息权利的伦理协调 170

四、赛博社群的自治伦理 174

(一)赛博社群中的失序与伦理 176

(二)由社群商谈建构自治伦理 179

(三)赛博社群和谐的实现机制 183

五、赛博空间的自我伦理 187

(一)网络依赖与网际自我异化 188

(二)自我生活时代的自我伦理 194

(三)由自我调适达到自我幸福 198

六、基于伦理的赛博文化战略 203

(一)从乌托邦原则到责任原则 204

(二)走出公共电子牧场的悲哀 206

(三)适度保持虚实之间的张力 208

(四)建构批判和反思性的文化 210

第四章 赛博空间与未来生产模式 212

一、对需要概念的再剖析 214

(一)需要与生产活动 214

(二)需要的类型 217

(三)需要的特性 220

二、“需要——生产”视野中的生产模式的沿革 221

(一)手工生产模式 223

(二)单件生产模式 224

(三)福特生产模式 225

(四)丰田生产模式 229

三、信息、网络技术与制造 234

(一)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 235

(二)敏捷生产对批量生产的扬弃 241

(三)以需求管理为核心的敏捷生产 247

(四)不断创新的敏捷生产 251

(五)敏捷生产的组织形式 256

四、“需要——生产”结构的演变规律 260

(一)需要与生产的同一 261

(二)需要与生产的分离 263

(三)需要和生产目的的抽象化 268

(四)需要与生产经统一 270

五、电子商务与供求关系的直接化 272

(一)究竟何为电子商务 272

(二)电子商务的两类应用 274

(三)电子商务与终极市场 278

六、走向自助经济时代 280

(一)经济史脉络:从自足到自助 280

(二)自助经济运行模式初探 286

(三)未来的生产模式:自助生产 290

(四)结论与启示 291

参考文献 295

后记 30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