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教学新模式  第1卷
教学新模式  第1卷

教学新模式 第1卷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周宏
  • 出 版 社: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900007962
  • 页数:349 页
图书介绍:
《教学新模式 第1卷》目录
标签:模式 教学

第一章 教学活动中的教学手段 1

第一节 教学手段的内涵和外延 1

一、 教学手段的内涵 1

二、 教学手段的外延 7

第二节 教学手段的本质与特征 10

一、 教学手段的本质 10

二、 教学手段的特征 12

第二章 教学手段的心理机制 15

第一节 教学手段与感知 15

一、 教学手段的视觉影响 16

二、 教学手段的听觉影响 18

三、 教学手段的其他感觉影响 20

第二节 教学手段与接受 21

一、 教学手段的观察力影响 21

二、 教学手段的记忆力影响 22

三、 教学手段的联想力影响 24

四、 教学手段的想象力影响 25

五、 教学手段的思维力影响 26

第三节 教学手段与情趣 27

一、 教学手段的情感影响 27

二、 教学手段的兴趣影响 29

一、 基本教学手段的永恒魅力 31

第三章 教学手段的未来走向与观念冲击 31

第一节 教学手段的未来走向 31

二、 辅助教学手段的发展完善 33

三、 数字化网络的有益补充 34

第二节 教学手段的观念冲击 36

一、 本书观点带来的观念冲击 36

二、 网络教学带来的观念冲击 38

第四章 教学目标现状 41

第一节 教学目标的相关概念 41

一、 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标 42

二、 学习目的和学习目标 46

三、 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 50

第二节 教学目标的局部调整 52

一、 理论缺失的弥补 53

二、 运行困境的超越 55

第五章 教学目标的确立、实现和创新体系 59

第一节 科学确立教学目标 60

一、 测评人力存量 探索教学起点 61

二、 规定人力增量 分解教学任务 65

三、 调整人力标量 陈述教学目标 68

第二节 高效实现教学目标 71

一、 高效实现固性力开发目标 71

二、 高效实现活性力开发目标 72

三、 高效实现创造力开发目标 73

第六章 课堂教学的“启发——创新”模式 77

第一节 “启发——创新”模式的建构与几个实例 77

一、 “启发——创新”的主要特征 77

二、 “启发——创新”的基本过程 80

三、 “启发——创新”的简要表达 83

第二节 “启发——创新”模式的认识论根据 88

一、 一般认识论的根据 88

二、 发生认识论的根据 89

三、 发展认识论的根据 90

一、 反馈教学模式 93

第七章 课堂教学的“演绎——归纳”模式 93

第一节 从系统论看课堂教学模式 93

二、 有序教学模式 94

三、 整体教学模式 96

第二节 从认识论看课堂教学模式 97

一、 具体模式 97

二、 形式模式 98

三、 直觉模式 99

四、 结构模式 100

五、 综合模式 101

第三节 从课程论看课堂教学模式 102

一、 认知模式 104

二、 行为模式 105

三、 情感模式 106

四、 群体模式 107

五、 交叉模式 108

六、 教学模式组合 109

七、 活动课程、潜在课程的教学模式 110

第四节 从教学论看课堂教学模式 111

一、 问答模式 112

二、 讲授模式 113

四、 合作模式 114

三、 自学模式 114

五、 研究模式 115

第五节 从学习论看课堂教学模式 116

一、 兴趣模式 116

二、 背诵模式 117

三、 跃迁模式 118

四、 探索模式 119

五、 传播模式 119

第六节 从艺术论看课堂教学模式 120

一、 趣味模式 120

二、 形象模式 121

三、 和谐模式 122

四、 奇异模式 124

五、 幽默模式 125

第七节 从技术论看课堂教学模式 129

一、 游牧模式 130

二、 农业模式 131

三、 工业模式 132

四、 信息模式 133

五、 智能模式 135

第八章 课堂教学的“整体——融合”模式 137

第一节 知识、能力、人格与健康、环境的融合 137

一、 教学做合一 141

第二节 知识、能力、人格的融合机制 141

二、 真善美统一 143

三、 德才识统一 144

第三节 事实、概念、问题、方法、要求的融合 145

第四节 德、智、体、美、劳的融合 147

第九章 教师的课堂控制 151

第一节 社会控制 151

一、 何谓社会控制 152

二、 社会控制的要素 153

三、 社会控制的特征 157

第二节 教师的课堂控制 158

一、 教师对学生个体的控制 159

二、 教师对学生群体的控制 170

第十章 课堂学习能力与动力 181

第一节 课堂学习的一般能力 181

一、 课堂学习中的智力 181

二、 课堂学习中的元认知能力 192

三、 课堂学习中的综合能力 197

四、 课堂学习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202

第二节 课堂学习的动力 203

一、 课堂学习的始动系统 204

二、 课堂学习的维持系统 210

三、 课堂学习的定型系统 214

四、 课堂学习的引导系统 216

第十一章 课堂学习模式与策略 219

第一节 课堂学习模式 219

一、 课堂学习模式概述 219

二、 课堂学习模式的探索 226

第二节 课堂学习策略 240

一、 中学生学习策略现状调查与分析 241

二、 课堂学习策略的重构 257

第十二章 教学评价——现代教学的决策手段 263

第一节 教学评价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及评价要素与功能 263

一、 教学评价的研究对象与学科性质 263

二、 教学评价的特质要素与内容构架 266

三、 教学评价的功能 273

第二节 教学评价模型的构建方法 280

一、 指标构建的方法 281

二、 权重的构建 284

三、 教学模型的择取 285

四、 教学评价模型构建的整体化构架 286

第十三章 当前教学疾病的主要类型及其症状 291

第一节 教学失衡 291

一、 教学缺失 292

二、 教学过度 297

三、 教学滞后 302

第二节 教学专制 305

一、 教学专制概述 305

二、 惩罚的类型 306

第三节 教学偏见 311

一、 长相等外观上的偏见 313

二、 座位排列上的偏见 314

三、 课堂提问中的偏见 314

四、 人际交往上的偏见 316

第四节 教学阻隔 316

一、 师生之间的教学阻隔 316

二、 学科之间的阻隔 319

第十四章 教学疾病的诊治与预防 321

一、 教学疾病的不可免性 322

第一节 教学病理的诊断思想 322

二、 教学病理的认识原则 325

三、 对教学病理的策略性接受 327

第二节 教学疾病治疗中的副作用现象 327

一、 教学专制的治疗效应 329

二、 教学失衡的治疗效应 329

三、 对教学偏见的治疗效应 331

第三节 教学系统自身对致病因子的抗争 332

一、 主体屏障 333

三、 主体自学 334

二、 主体修复 334

四、 主体本能 335

五、 主体的代偿作用 335

六、 主体的运作规律 337

第四节 通过内外在因素的结合防治教学疾病 338

一、 实施社会制裁 338

二、 建立与完善一整套规范机制 339

三、 大幅度提高教师的全面素质 343

四、 提供必要的经费与物质保障 346

五、 营造良好的学校氛围与社会、家庭环境 346

第五节 教学系统与教学疾病抗争的结局 34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