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中英比较诗学
中英比较诗学

中英比较诗学PDF电子书下载

文学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狄兆俊著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2
  • ISBN:7810097598
  • 页数:344 页
图书介绍:作者以诗学中之功用诗学与表现诗学为桥梁
《中英比较诗学》目录

目 录 1

序 1

绪论 1

第一节诗学、诗话和诗论 2

第二节中英诗学比较研究的理论基础 6

一功用理论 7

二表现理论 12

第三节中英诗学比较研究的方法 19

第一章功用诗学 23

第一节功用诗学的起源 23

一“诗言志”考 23

二吴季札的乐观 25

三孔子的诗观 26

四《乐论》和《乐记》 30

五从苏格拉底到亚里士多德 31

六贺拉斯和“寓教于乐” 33

七锡德尼的《为诗一辩》 34

八从功用诗学的起源看中英功用诗学的异同 36

第二节功用诗学的衍变 39

一“诗大序”——中国功用诗学最早的专论 39

二从刘勰到陈子昂 42

三白居易的狭隘功用诗学 48

四唐宋古文运动的思想武器 50

五理学的危害和复古风气的盛行 53

六体现在明清小说中的功用诗学 56

七从近代文学看功用诗学领域内的斗争 58

八本·琼森论讽喻 63

九德莱登和戏剧理论 64

十蒲伯论“自然”和“巧智” 68

十一约翰生的新见解 71

十二从狄更斯到威尔斯 73

十三从中英功用诗学衍变的比较中得到的启示 75

第三节功用诗学的体现 80

一体现中国功用诗学最早的范本——《诗经》 80

二乐府民歌的时代特征 83

三建安文学与建安风骨 84

四功用诗学和唐诗 87

五封建社会后期功用诗歌的变化 93

六“不平则鸣”和“有为而作”——韩、柳、欧、苏的古文 95

七宋代的爱国词篇 96

八元代杂剧的功用成份 100

九明清小说中的发愤之作 101

十功用诗学对近代文学创作的影响 117

十一体现英国功用诗学的第一部杰作——《坎特伯雷故事集》 119

十二“羊吃人”的故事 120

十三功用诗学和莎士比亚的作品 121

十四 弥尔顿和《失乐园》 126

十五《鲁滨逊飘流记》说明了什么? 127

十六讽刺文学对现实的无情鞭挞 129

十七从理想返回现实 132

十八散文发展的曲折道路 139

十九从功用作品中看中英功用诗学的异同 140

第二章表现诗学 145

第一节表现诗学的起源 145

一道家学派论美 145

二从德谟克利特到柏拉图 157

三郎加纳斯的“浪漫主义” 158

四独创和天才 160

五“从一粒沙子看出一个世界” 161

六从表现诗学的起源看中英表现诗学的异同 162

一《淮南子》新论 167

第二节表现诗学的衍变 167

二魏晋玄学和《文赋》 170

三《诗品》的“吟咏情性” 174

四“韵味说”和“兴趣说” 179

五中国表现诗学的近代色彩 183

六从情景相生到“境界说” 188

七人的热情和自然美 194

八幻想·想象 200

九理想伴随着现实 203

十诗是灵感的体现 204

十一“美即是真,真即是美” 209

十二中英表现诗学衍变的比较 210

一体现中国表现诗学的奇文——《离骚》 215

第三节表现诗学的体现 215

二富于自然美的“古诗十九首” 221

三魏晋南北朝创作的新气象 224

四王维和“三李” 232

五宋词中的表现作品 242

六散曲和情景 255

七明清表现作品对“情”的深化 257

八表现诗学在近代文学创作中的反映 262

九莎士比亚的爱情诗 264

十歌颂“天人合一”的佳作 267

十一“心灵的直接表现” 275

十二激情、乐观 282

十三“消极性能”的体现 286

十四从表现作品中看中英表现诗学的异同 291

第三章诗学的二重性 299

第一节诗学二重性的依据 299

一事物发展普遍规律的要求 299

二中英诗学自身变化的要求 302

第二节诗学二重性的内涵 309

一中国诗学二重性的内涵 309

二英国诗学二重性的内涵 318

三中英诗学二重性内涵的比较 323

第三节诗学二重性的体现 330

主要参考书目 334

后记 34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