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论与科学技术创新方法论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树恩,陈士俊主编
- 出 版 社: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1
- ISBN:7310015819
- 页数:488 页
第一篇 科学论 2
第一章 自然科学的对象、性质与特点 2
一、科学与自然科学 2
(一)“科学”的基本含义 2
(二)科学概念的丰富内涵 4
(三)科学概念的现代理解 5
(四)自然科学的定义 6
二、自然科学的对象 8
(一)自然科学对象的多样性 8
(二)自然科学对象的物质统一性 9
(三)自然科学对象的具体性 10
(四)自然科学现实对象的历史性 10
三、自然科学的基本性质与特点 11
(一)自然科学的基本性质 11
(二)自然科学作为科学的一般特征 13
(三)自然科学的特点 14
(四)正确认识自然科学性质与特点的意义 16
第二章 自然科学的体系结构 18
一、自然科学学科的内部结构 18
(一)事实与科学事实 19
(二)科学概念和范畴 19
(三)科学假说、公设、原理 20
(四)科学定律与理论 21
(五)特殊方法与应用范例 22
(六)自然科学学科的内部结构模式 22
二、现代自然科学的学科类型 23
(一)基本学科 24
(二)分支学科 25
(三)边缘学科 26
(四)横断学科 27
(五)综合学科 27
三、自然科学的层次结构 29
(一)自然科学的三大层次及其特点 29
(二)自然科学的层次结构模式 31
(三)研究自然科学层次结构的意义 32
第三章 自然科学研究的性质、特点与分类 34
一、科学研究及其性质 34
(一)科学研究的定义 34
(二)科学研究的性质 35
二、科学研究的特点 39
(一)创造性 39
(二)探索性 40
(三)高风险性 42
三、科学研究的分类与结构 43
(一)科研分类的方法 43
(二)不同科研类型的特点及相互关系 45
(三)优化科研结构,促进科技事业协调发展 47
第四章 自然科学发展的运动学规律 50
一、自然科学的指数增长规律 50
(一)科学的计量指标 50
(二)科学指数增长规律的发现 51
(三)科学发展指数增长规律的适用范围以及对它的修正 53
二、带头学科及其规律性 55
(一)带头学科及其特征 55
(二)带头学科的出现及其更替的规律性 56
(三)研究带头学科的启发意义 58
三、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 59
(一)历史上的世界科学活动中心及其转移现象 59
(二)对世界科学活动中心转移现象的统计研究 60
(三)科学活动中心转移现象的启发意义 61
第五章 自然科学发展的动力论 63
一、何谓自然科学发展的动力 63
(一)作为知识和知识体系的自然科学的发展动力 63
(二)作为认识和探索活动的自然科学的发展动力 64
(三)作为社会现象或社会事业的自然科学的发展动力 65
二、自然科学发展动力的多样性 66
(一)自然科学发展的心理动力 66
(二)自然科学发展的系统动力 68
(三)自然科学发展的社会动力 70
三、自然科学发展动力的层次结构 71
(一)自然科学发展动力的宏观层次结构 71
(二)自然科学发展动力的微观层次结构 73
第六章 社会因素对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与作用机制 76
一、社会经济对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与作用机制 77
(一)社会经济因素影响自然科学发展的一般原理和基本途径 77
(二)物质生产对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机制 78
(三)社会经济形式对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 83
二、哲学对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 84
(一)自然科学从来都离不开哲学的支配 84
(二)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对自然科学的影响 86
(三)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不断为自然科学的发展开辟前进道路 87
(四)哲学对自然科学发展起作用的方式 88
三、道德观念对自然科学的影响 89
(一)道德影响自然科学的一般途径 89
(二)社会道德对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 89
(三)科学道德对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 90
(四)科学家应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 93
四、社会的整体科学能力及其作用 93
(一)社会的整体科学能力及其形成 93
(二)社会的整体科学能力的构成要素 95
(三)社会的整体科学能力对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 98
第七章 自然科学的社会功能 102
一、自然科学对人类精神文明的促进功能 102
(一)自然科学是人类摆脱愚昧、破除迷信的强大思想武器 102
(二)自然科学是丰富哲学概括,促进哲学变革,发展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基础 103
(三)自然科学是人们深化对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认识,帮助人们向自然界必然王国争取自由的一种武装 105
(四)自然科学是促进思想解放,传播科学精神,改善人类精神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 106
二、自然科学对物质文明的推动功能 107
(一)自然科学影响物质生产的基本原理 107
(二)自然科学影响物质生产的基本条件 109
(三)自然科学推动物质生产的基本途径 110
第八章 自然科学发展的主要趋势 116
一、自然科学的整体化 116
(一)自然科学整体化及其演化 116
(二)自然科学整体化的表现形式 117
(三)自然科学整体化提出的要求 118
二、自然科学的数学化 120
(一)自然科学数学化的背景 120
(二)自然科学数学化的表现形式 122
(三)自然科学数学化中应注意的问题 123
三、自然科学的社会化 124
(一)自然科学社会化的背景 124
(二)自然科学社会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125
(三)自然科学社会化所提出的新要求 126
第二篇 技术论 130
第九章 技术及其本质、形态与特点 130
一、技术概念的基本含义及其历史变化 130
(一)技术的基本含义 130
(二)技术含义的历史变化 131
(三)技术的定义 133
二、技术的本质与存在形态 134
(一)技术的本质 134
(二)技术的存在形态 136
三、技术的特点 138
(一)广义技术的基本特征 138
(二)技术与科学的区别 141
第十章 技术的分类与体系结构 144
一、广义技术的总体分类 144
(一)自然技术、社会技术与思维技术 144
(二)广义技术的其他分类 146
二、自然技术的分类系统 148
(一)自然技术的分类 148
(二)生产技术的分类 151
三、技术体系及其结构 153
(一)技术体系及其基本特征 153
(二)技术之间的联系方式 155
(三)构建技术体系的基本原则 156
第十一章 技术对经济与社会的影响 158
一、技术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158
(一)技术是提高经济活动水平的关键因素 158
(二)技术是促进经济结构变革的动因 160
(三)技术进步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 162
二、技术对社会的广泛影响 163
(一)技术的发展为缩小三大差别创造了前提 163
(二)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家庭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165
(三)技术的发展改变着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和活动的现实空间 166
(四)技术的发展引起阶级关系的变化,并最终导致社会形态的变革 167
第十二章 技术发展的影响因素 171
一、理论环境因素 171
(一)自然科学是技术发明和改进的理论依据 171
(二)自然科学是技术发明的性质和成败的决定因素 172
(三)自然科学革命是技术革命的理论前导 173
二、社会环境因素 175
(一)技术需求是技术发展的强大动因 175
(二)社会经济是技术发展的物质前提 177
(三)科技教育是技术发展的潜在基础 179
三、地理环境因素 180
(一)地理环境因素的基本内容 180
(二)地理环境因素对技术发展的影响 181
(三)自然环境的保护与现代技术的发展 183
四、内部矛盾因素 184
(一)内部矛盾因素的基本内容 184
(二)内部矛盾因素对技术发展的作用 185
(三)内部矛盾与外部环境的辩证统一 187
第十三章 技术发展的基本途径 189
一、要素更新与结构优化 189
(一)要素更新 189
(二)结构优化 190
(三)要素更新与结构优化的统一 192
二、纵向深化与横向转移 193
(一)纵向深化 193
(二)横向转移 194
(三)纵向深化与横向转移的统一 195
三、局部改进与原理突破 197
(一)局部改进 197
(二)原理突破 199
(三)局部改进与原理突破的统一 200
第十四章 技术发展的基本趋势 202
一、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 203
(一)机械化 203
(二)自动化 205
(三)智能化 208
二、高密集、高组织、高技术 210
(一)高密集 210
(二)高组织 211
(三)高技术 212
三、科学化、社会化、协调化 215
(一)科学化 215
(二)社会化 216
(三)协调化 219
第三篇 科学创新方法论 223
第十五章 科学问题与科研选题 223
一、科学问题及其基本来源 223
(一)科学问题及其一般结构 223
(二)科学问题的基本类型 224
(三)科学问题的基本来源 225
二、科研课题的选择与评价 226
(一)选择科研课题的意义 226
(二)选择科研课题的原则 228
(三)选择科研课题的技巧和方法 230
(四)科研课题的评价 232
三、科研课题的申报与立项 233
(一)科研课题的申报 233
(二)科研课题立项程序和方法 234
第十六章 科学观察与科学实验 236
一、科学观察 236
(一)科学观察及其基本类型 236
(二)科学观察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 237
(三)科学观察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38
二、科学实验 240
(一)科学实验及其特点 240
(二)科学实验的基本类型 242
(三)科学实验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 244
三、科学观察和科学实验中的机遇 245
(一)机遇及其类型 245
(二)机遇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 245
(三)捕捉机遇应具备的条件 246
第十七章 逻辑方法与创造性思维 248
一、科学抽象和理想化方法 248
(一)科学抽象及其作用 248
(二)理想化方法及其形式 250
二、逻辑思维形式和方法 251
(一)逻辑思维形式 251
(二)逻辑思维方法 252
三、创造性思维 256
(一)创造性思维及其特点 256
(二)创造性思维形式 258
(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261
第十八章 科学假说 263
一、科学假说的基本特征 263
(一)科学假说具有一定的事实基础和知识依据 263
(二)科学假说具有一定的猜测性和或然性 264
(三)科学假说具有一定的条理性和理论性 264
二、科学假说的重要作用 265
(一)科学假说是科学发展的一般形式 265
(二)科学假说对科学研究的指导作用 265
(三)重大科学假说引起自然科学的突破或革命 266
(四)著名科学假说对科学家的吸引和激励作用 266
(五)错误假说的积极作用 266
三、科学假说产生的一般条件 267
(一)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发现了新的研究客体 267
(二)原有理论与新事实的矛盾 268
(三)原假说与观察、实验结果的不符 268
四、科学假说形成的主要环节 269
(一)积累事实,掌握知识 269
(二)分析事实,整理资料 270
(三)进行猜测,引出结论 270
(四)构造概念,表述假说 270
五、科学假说形成的一般途径 271
(一)从个别到一般 271
(二)从一般到个别 272
(三)从个别到个别 273
(四)学科间的移植 273
六、科学假说形成的基本原则 275
(一)条件具备原则 275
(二)超越事实原则 275
(三)简单性原则 276
(四)继承与突破原则 277
(五)可检验性原则 277
七、科学假说验证的主要途径 278
八、科学假说验证的一般方法 279
(一)直接验证法 279
(二)间接验证法 280
九、科学假说验证的基本原则 282
(一)实践标准原则 282
(二)服从事实原则 283
(三)可重复性原则 283
第十九章 科学理论 285
一、科学理论的创立 285
(一)科学假说发展为科学理论的条件 285
(二)科学假说发展为科学理论的形式 288
二、科学理论的类型 290
(一)定性理论与定量理论 290
(二)片面理论与全面理论 290
(三)浅层理论与深层理论 291
(四)近似理论与准确理论 291
(五)低层理论与高层理论 292
(六)错误理论与正确理论 292
三、科学理论的深化与扩展 293
(一)本质属性的量化与精确——从定性理论到定量理论 293
(二)本质方面的补充与综合——从片面理论到全面理论 294
(三)本质层次的突破与深入——从浅层理论到深层理论 294
(四)本质内容的修正与准确——从近似理论到准确理论 295
(五)本质范围的限定与扩展——从低层理论到高层理论 295
(六)本质含义的更正与重述——从错误理论到正确理论 296
第二十章 系统科学方法 298
一、系统与系统方法 298
(一)系统及其基本类型 298
(二)系统的基本特征 302
(三)系统方法及其基本原则 305
二、控制与控制方法 308
(一)控制及其基本特征 308
(二)控制系统及其基本类型 309
(三)控制方法 311
三、信息与信息方法 316
(一)信息论的产生和发展 316
(二)信息及其基本属性 318
(三)信息方法及其基本特点 320
四、系统科学方法的新发展 321
(一)系统演化的基本趋向 321
(二)系统有序结构的形成机理 323
(三)系统从有序到无序的转变 326
第四篇 技术创新方法论 329
第二十一章 技术需求与技术预测 329
一、技术需求及其基本类型 329
二、技术需求的调查方式 330
三、技术需求的调查原则 332
(一)调查目的的明确性原则 332
(二)调查态度的客观性原则 332
(三)调查过程的“准备性”原则 333
(四)调查资料的全面性原则 333
四、技术预测及其基本类型 333
五、技术预测的常用方法 334
(一)直觉型预测方法 335
(二)探索型预测方法 336
(三)规范型预测方法 338
六、成功预测的可靠途径 338
(一)提高技术预测者的素养 339
(二)合理选用预测方法 339
(三)加强科技情报工作 339
第二十二章 技术项目与技术目标 341
一、技术项目的基本类型 341
二、技术项目的选择程序 342
三、技术项目的选择原则 344
(一)需要与可能相统一 344
(二)创造与适用相统一 345
(三)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相统一 346
四、技术项目的评价方式 347
五、技术目标的基本内容 348
六、技术目标的结构层次 349
七、技术目标的评价和论证 351
第二十三章 技术方案的构思与评选 354
一、技术方案的重要作用 354
二、技术方案的构思方法 355
(一)列举法 356
(二)分合法 357
(三)设问法 357
(四)智力激励法 359
三、技术方案的构思程序 360
(一)“目标—功能”系统的分析 360
(二)原理系统的构思 360
(三)动作系统的构思 361
(四)机构系统的构思 361
(五)材料、能量、信号系统的构思 361
(六)可能技术方案的综合 362
四、技术方案的评价内容 362
(一)技术方案实现“目标—功能”的程度的评价 363
(二)技术方案的实现程度的评价 363
(三)技术方案内在构成的合理性程度的评价 364
五、技术方案的评价方式 365
六、技术方案的合理选择 366
第二十四章 技术模型的试验与设计 369
一、技术模型试验的基本特点 369
二、技术模型试验的一般程序 370
(一)明确试验目的 370
(二)拟定试验题目 371
(三)构思试验步骤 371
(四)选取试验方法 371
(五)配备试验仪器 372
(六)进行试验操作 372
(七)总结试验报告 372
三、技术模型试验的常见类型 373
(一)析因试验 373
(二)对比试验 373
(三)模型试验 374
(四)结构—性能试验 374
(五)中间试验 375
四、技术模型设计的主要特点 375
五、技术模型设计的一般程序 378
(一)具体了解技术需求 378
(二)准确把握技术目标 378
(三)定型与定量地表达技术方案 379
六、技术模型设计的基本方法 380
(一)“经验—直觉”设计方法 381
(二)功能设计方法 382
(三)可靠性设计方法 384
第二十五章 技术产品的鉴定与推广 386
一、技术产品的基本类型 386
二、技术产品的鉴定方式 388
三、技术产品的鉴定原则 389
(一)全面分析,综合审定 389
(二)实事求是,评价客观 390
(三)评价指标与技术目标相一致 390
四、技术产品的推广条件 390
(一)技术上的成熟性 390
(二)效益上的显著性 391
(三)应用上的广泛性 391
(四)对用户的吸引力 392
五、技术产品的推广途径 392
(一)技术产品鉴定推广会 392
(二)“技术—生产”协作 393
(三)技术市场 393
六、技术产品的推广原则 394
(一)及时推广,防止老化 394
(二)抓住中间机制,调动两个积极性 395
(三)健全机构,明确政策 396
附录 399
引言 科学技术哲学的教育功能 399
(一)“知识教育”——优化知识结构的功能 400
(二)“能力培养”——开发创造力的功能 402
(三)“管理教育”——提高管理水平的功能 404
(四)“思想教育”——优化思想素养的功能 406
(五)进行邓小平理论教育的功能 409
一、科学精神与邓小平倡导的思想解放 409
二、自然科学的生产力功能与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415
三、系统理论与邓小平改革开放的总方针 419
(一)系统及其基本特征 419
(二)系统理论与邓小平改革开放理论及对我国改革开放工程的指导作用 422
四、科学技术哲学与邓小平的高科技战略思想 431
(一)邓小平高科技战略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 432
(二)邓小平高科技战略思想形成的重要阶段 433
(三)邓小平高科技战略思想的伟大意义 436
五、科学技术哲学与邓小平的科技管理思想 438
(一)丰富的思想内容 439
(二)科技人才管理思想的特点 442
(三)科技管理队伍建设思想 443
(四)启发与对策 445
六、科学技术哲学与邓小平的科技人才思想 446
(一)邓小平对人才的重视 446
(二)邓小平的人才思想 447
(三)邓小平的科技人才观 451
七、科学技术创新方法论与邓小平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及其特色 453
(一)邓小平丰富多彩的思维方法 453
(二)邓小平思维品质的形成 455
(三)邓小平的思维特色 457
八、平衡和非平衡的辩证统一原理与邓小平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思想 459
(一)平衡和非平衡的辩证统一原理与邓小平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思想 460
(二)非平衡发展与共同富裕 468
九、两点论和系统论的统一与邓小平的发展观 472
(一)邓小平的发展观和“两点论” 472
(二)“两点论”和系统论的统一 477
(三)两点论和系统论相统一的实践运用 480
- 《中风偏瘫 脑萎缩 痴呆 最新治疗原则与方法》孙作东著 2004
- 《钒产业技术及应用》高峰,彭清静,华骏主编 2019
- 《现代水泥技术发展与应用论文集》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编 2019
- 《异质性条件下技术创新最优市场结构研究 以中国高技术产业为例》千慧雄 2019
- 《Prometheus技术秘笈》百里燊 2019
- 《舞剧艺术论》张麟著 2019
- 《中央财政支持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水利工程专业课程建设成果 设施农业工程技术》赵英编 2018
- 《药剂学实验操作技术》刘芳,高森主编 2019
- 《林下养蜂技术》罗文华,黄勇,刘佳霖主编 2017
- 《脱硝运行技术1000问》朱国宇编 2019
- 《高考快速作文指导》张吉武,鲍志伸主编 2002
- 《建筑施工企业统计》杨淑芝主编 2008
- 《钒产业技术及应用》高峰,彭清静,华骏主编 2019
- 《近代旅游指南汇刊二编 16》王强主编 2017
- 《汉语词汇知识与习得研究》邢红兵主编 2019
- 《思维导图 超好用英语单词书》(中国)王若琳 2019
- 《黄遵宪集 4》陈铮主编 2019
- 《孙诒让集 1》丁进主编 2016
- 《近代世界史文献丛编 19》王强主编 2017
- 《激光加工实训技能指导理实一体化教程 下》王秀军,徐永红主编;刘波,刘克生副主编 2017
- 《大学计算机实验指导及习题解答》曹成志,宋长龙 2019
-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生发展》王琳责任编辑;(中国)肖宇 2019
-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全真试题 标准模拟 四级》汪开虎主编 2012
- 《大学英语教学的跨文化交际视角研究与创新发展》许丽云,刘枫,尚利明著 2020
-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学术丛书 新闻实务随想录》刘海贵 2019
- 《大学英语综合教程 1》王佃春,骆敏主编 2015
- 《大学物理简明教程 下 第2版》施卫主编 2020
- 《大学化学实验》李爱勤,侯学会主编 2016
- 《中国十大出版家》王震,贺越明著 1991
- 《近代民营出版机构的英语函授教育 以“商务、中华、开明”函授学校为个案 1915年-1946年版》丁伟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