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业技术
遥感与图象判读
遥感与图象判读

遥感与图象判读PDF电子书下载

工业技术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美)利勒桑德,T.M.,(美)基弗,R.W.著;黎勇奇译
  • 出 版 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6
  • ISBN:12010·051
  • 页数:430 页
图书介绍:
《遥感与图象判读》目录

目 录 1

前言 1

第一章 遥感的原理和基础 1

1.1 引言 1

1.2 各种能量来源和辐射原理 2

1.3 大气中能量的相互作用 6

1.4 能量与地表特征的相互作用 7

1.5 数据收集和判读 15

1.6 参比数据 16

1.7 理想的遥感系统 17

1.8 实际遥感系统的特性 18

1.9 遥感现状 20

1.10 本书的结构 21

参考文献选 22

第二章 摄影系统原理 24

2.1 引言 24

2.2 航空摄影的早期历史 24

2.3 简单摄影机 26

顺序 29

2.4 负片至正片的基本摄影 29

2.5 黑白胶片的冲洗 30

2.6 黑白胶片的光谱灵敏度 31

2.7 彩色胶片 33

2.8 彩色胶片的冲洗 35

2.9 彩色红外胶片 36

2.10 滤色片 39

2.11 航空摄影机 42

2.12航空象片的类型 51

2.13垂直航空摄影象片的拍摄 51

2.14 航空象片的比例尺 52

2.15航空象片的地面覆盖 57

2.16象片的分辨率 59

参考文献选 63

第三章航空象片判读导论 64

3.1 引言 64

3.2 航空象片判读原理 64

3.3 象片判读的基本设备 67

3.4 地质和土壤填图 75

3.5 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类型 79

填图 79

3.6 农业应用 85

3.7 林业应用 87

3.8 水资源应用 93

3.9 城市和区域规划应用 103

3.10 湿地测绘 105

3.11 野生动物生态学应用 107

3.12考古应用 110

3.13环境影响评价 113

3.14土地信息系统 114

参考文献选 125

4.2 土壤的特性 128

第四章 用于地面评价的航空象片判读 128

4.1 引言 128

4.3 土地利用可行性的评价 130

4.4 用于地面评价的航空象片判 131

读要素 131

4.5 航空象片的判读方法 136

4.6 沉积岩类 137

4.7 火成岩类 148

4.8 变质岩类 161

4.9 风成沉积物 162

4.10 冰川地形 170

4.11冲积地形 188

4.12有机质土壤 195

参考文献选 199

第五章摄影测量学 201

5.1 引言 201

5.2 垂直摄影象片的几何要素 202

5.3 通过象片坐标确定地面水 205

平长度、方向和角度 205

5.4 垂直地物的投影差 209

5.5 影象视差 212

5.6 视差量测 216

5.7 航空摄影的地面控制 220

5.8 利用地面控制确定航空象 221

片的航高和摄影基线 221

5.9 立体测图仪器 224

5.10 正射象片 227

5.11 飞行计划 231

5.12解析摄影测量 236

参考文献选 237

6.1 引言 238

6.2 胶片曝光量与胶片密度 238

第六章航空象片的辐射特征 238

6.3 胶片的特征曲线 240

6.4 特征曲线的制作 244

6.5 密度仪 246

6.6 密度仪分析选例 248

6.7 影响胶片曝光的几何因 257

素 257

6.8 大气效应 262

定物体相应的反射率 265

6.9 根据曝光量的测量来确 265

6.10 光谱比率 267

6.11 小结 269

参考文献选 270

第七章航空温度记录法(航空 271

热图象) 271

7.1 引言 271

7.2 黑体辐射 271

7.3 实体辐射 273

7.5 热辐射与地面要素的相互 275

作用 275

7.4 大气影响 275

7.6 热能量探测器 277

7.7 热辐射仪 278

7.8 热扫描仪 280

7.9 热扫描仪图象判读 282

7.10 热扫描仪图象的几何性质 292

7.11 热扫描仪的辐射校准 300

7.12 用热扫描仪数据制作温 304

度图 304

7.13小结 309

参考文献选 311

第八章 多光谱扫描和光谱模式 312

识别 312

8.1 引言 312

8.2 多光谱扫描仪(MSS) 313

8.3 多光谱扫描仪的工作情 321

况与设计 321

8.4 光谱模式识别 323

8.5 分类阶段 325

8.6 训练阶段 332

8.7 非监督分类法 337

8.8 输出阶段 339

8.9 时间与空间模式识别 341

8.10 小结 343

参考文献选 343

第九章微波遥感 345

9.1 引言 345

9.2 雷达的发展 345

9.3 机载侧视雷达系统的 348

工作 348

间分辨率 349

9.4 机载侧视雷达系统的空 349

9.5 雷达信号的传输特性 355

9.6 影响雷达回波的地 356

面特征 356

9.7 机载侧视雷达图象的判读 358

9.8 机载侧视雷达图象的几 363

何特征 363

9.9 雷达遥感的展望 367

9.10 被动微波遥感原理 368

9.11 被动微波传感器 370

参考文献选 373

9.12 被动微波遥感的应用 373

第十章航天遥感 375

10.1 引言 375

10.2航天遥感的早期历史 375

10.3陆地卫星的特性 377

10.4 陆地卫星数据的接收、 384

处理和销 384

10.5 陆地卫星图象的判读 386

10.6 陆地卫星MSS数字数 396

据的分析 396

校正 397

10.7 陆地卫星数据的各种 397

10.8 数字增强技术 400

10.9 陆地卫星数据的计算 412

机分类 412

10.10 陆地卫星-D 413

10.11 其他地球资源遥感平台 415

和系统 415

10.12气象卫星 420

10.13小结 425

参考文献选 426

附录 428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