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中国古代诗话词话辞典
中国古代诗话词话辞典

中国古代诗话词话辞典PDF电子书下载

文学

  • 电子书积分:2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葆全主编;王昶等撰写
  • 出 版 社: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2
  • ISBN:7563312412
  • 页数:974 页
图书介绍:
上一篇:德川家康下一篇:巴山月明小说集
《中国古代诗话词话辞典》目录

《六一诗话》(欧阳修)(一) 1

【要籍概览】 1

《欧公诗话》(欧阳修)(二) 2

《温公续诗话》(司马光)(三) 2

《司马温公诗话》(司马光)(四) 2

《迂叟诗话》(司马光)(五) 2

《玉壶诗话》(文莹)(六) 2

《中山诗话》(刘攽)(七) 2

《刘贡父诗话》(刘攽)(八) 3

《青琐诗话》(刘斧)(九) 3

《东坡诗话》(旧题苏轼)(十) 3

《诗病五事》(苏辙)(十一) 4

《黄山谷诗话》(黄庭坚)(十二) 4

《侯鲭诗话》(赵令畤)(十四) 5

《后山诗话》(陈师道)(十五) 5

《临汉隐居诗话》(魏泰)(十三) 5

《陈辅之诗话》(陈辅)(十六) 6

《潜溪诗眼》(范温)(十七) 6

《蔡宽夫诗话》(蔡居厚)(十八) 7

《诗史》(蔡居厚)(十九) 7

《李希声诗话》(李?)(二○) 7

《潘子真诗话》(潘淳)(二一) 8

《洪驹父诗话》(洪刍)(二二) 8

《王直方诗话》(王直方)(二三) 8

《归叟诗话》(王直方)(二四) 9

《兰台诗话》(王直方)(二五) 9

《归叟诗文发源》(王直方)(二六) 9

《诗文发源》(王直方)(二七) 9

《唐子西语录》(唐庚语,强行父记)(二八) 9

《西清诗话》(蔡绦)(二九) 9

《冷斋夜话》(惠洪)(三二) 10

《金玉诗话》(蔡绦)(三○) 10

《百衲诗评》(蔡绦)(三一) 10

《漫叟诗话》(阙名)(三三) 11

《古今诗话》(李颀)(三四) 11

《彦周诗话》(许?)(三五) 11

《许彦周诗话》(许?)(三六) 12

《优古堂诗话》(吴?,一说毛?)(三七) 12

《石林诗话》(叶梦得)(三八) 13

《竹坡诗话》(周紫芝)(三九) 13

《紫微诗话》(吕本中)(四○) 14

《童蒙诗训》(吕本中)(四一) 14

《藏海诗话》(吴可)(四二) 15

《艺苑雌黄》(严有翼)(四三) 15

《垂虹诗话》(周知和)(四七) 16

《松江诗话》(周知和)(四六) 16

《集诸家老杜诗评》(方深道)(四五) 16

《陵阳室中语》(韩驹语,范季随录)(四四) 16

《汉皋诗话》(张某)(四八) 17

《珊瑚钩诗话》(张表臣)(四九) 17

《诗话总龟》(阮阅)(五○) 17

《岁寒堂诗话》(张戒)(五一) 18

《?溪诗话》(黄彻)(五二) 19

《风月堂诗话》(朱弁)(五三) 19

《观林诗话》(吴聿)(五四) 20

《高斋诗话》(曾慥)(五五) 20

《桐江诗话》(阙名)(五六) 21

《三山老人语录》(胡舜陟)(五七) 21

《苕溪渔隐丛话》(胡仔)(五八) 21

《艇斋诗话》(曾季狸)(五九) 22

《全唐诗话》(旧题尤袤)(六一) 23

《唐诗记事》(计有功)(六○) 23

《韵语阳秋》(葛立方)(六二) 24

《环溪诗话》(吴沆)(六三) 25

《庚溪诗话》(陈岩肖)(六四) 25

《诗说隽永》(胡宗伋)(六五) 26

《休斋诗话》(陈知柔)(六六) 26

《容斋诗话》(洪迈)(六七) 26

《二老堂诗话》(周必大)(六八) 27

《诚斋诗话》(杨万里)(六九) 27

《草堂诗话》(蔡梦弼)(七○) 28

《杜工部草堂诗堂》(蔡梦弼)(七一) 28

《履斋诗说》(孙奕)(七二) 28

《剡溪诗话》(高似孙)(七三) 28

《诗学规范》(张镃)(七四) 28

《竹庄诗话》(何汶)(七七) 29

《白石诗说》(姜夔)(七八) 29

《臞翁诗评》(敖陶孙)(七六) 29

《敖器之诗话》(敖陶孙)(七五) 29

《白石道人诗说》(姜夔)(七九) 31

《姜氏诗说》(姜夔)(八○) 31

《沧浪诗话》(严羽)(八一) 31

《吴氏诗话》(吴子良)(八二) 32

《鹤林玉露》(罗大经)(八三) 32

《后村诗话》(刘克庄)(八四) 33

《江西诗派小序》(刘克庄)(八五) 33

《娱书堂诗话》(赵与虤)(八六) 34

《玉林诗话》(黄升)(八七) 35

《深雪偶谈》(方岳)(八八) 35

《诗人玉屑》(魏庆之)(八九) 35

《对床夜语》(范晞文)(九二) 36

《浩然斋诗话》(周密)(九一) 36

《弁阳诗话》(周密)(九○) 36

《诗林广记》(蔡正孙)(九三) 37

《诗谈》(阙名)(九四) 37

《迂斋诗话》(阙名)(九五) 37

《诗宪》(阙名)(九六) 37

(以上宋) 37

《滹南诗话》(王若虚)(九七) 37

《梅涧诗话》(韦居安)(九八) 38

《山房随笔》(蒋正子)(九九) 38

《莲塘诗话》(祝诚)(一○○) 39

《修辞鉴衡》(王构)(一○一) 39

《诗法家数》(杨载)(一○二) 39

《木天禁语》(范梈)(一○三) 40

《诗学禁?》(范梈)(一○四) 40

《吴礼部诗话》(吴师道)(一○七) 41

《诗法正宗)(揭傒斯)(一○五) 41

《诗宗正法眼藏》(揭傒斯)(一○六) 41

《诗谱》(陈绎曾)(一○八) 42

《唐才子传》(辛文房)(一○九) 42

《诗法正论》(傅若金)(一一○) 43

《东坡诗话录》(陈秀民)(一一一) 43

《霏雪录》(刘绩)(一一二) 43

(以上金元) 44

《归田诗话》(瞿佑)(一一三) 44

《存斋诗话》(瞿佑)(一一四) 44

《妙集吟堂诗话》(瞿佑)(一一五) 44

《麓堂诗话》(李东阳)(一一六) 44

《怀麓堂诗话》(李东阳)(一一七) 45

《余冬诗话》(何孟春)(一一八) 45

《颐山诗话》(安磐)(一二○) 46

杜甫诗语有骨气 (2 46

《南濠诗话》(都穆)(一一九) 46

《谈艺录》(徐祯卿)(一二一) 47

《存余堂诗话》(朱承爵)(一二二) 47

《夷白斋诗话》(顾元庆)(一二三) 48

《升庵诗话》(杨慎)(一二四) 48

《诗话补遗》(杨慎)(一二五) 49

《千里面谭》(杨慎)(一二六) 49

《雪涛诗评》(江盈科)(一二七) 49

《逸老堂诗话》(俞弁)(一二八) 49

《四溟诗话》(谢榛)(一二九) 50

《诗家直说》(谢榛)(一三○) 51

《艺苑卮言》(王世贞)(一三一) 51

《全唐诗说》(王世贞)(一三二) 52

《明诗评》(王世贞)(一三三) 52

《国朝诗评》(王世贞)(一三四) 52

《诗源撮要》(张懋贤)(一三五) 52

《骚坛秘语》(周履靖)(一三六) 53

《艺圃撷余》(王世懋)(一三七) 53

《蓉塘诗话》(姜南)(一四○) 54

《诗谈》(徐泰)(一四一) 54

《国雅品》(顾起纶)(一三九) 54

《香宇诗谈》(田艺蘅)(一三八) 54

《艺林学山》(胡应麟)(一四三) 55

《诗薮》(胡应麟)(一四二) 55

《唐音癸签》(胡震亨)(一四四) 56

《唐诗谈丛》(胡震亨)(一四五) 56

《余山诗话》(陈继儒)(一四六) 56

《敬君诗话》(叶秉敬)(一四九) 57

《诗文浪谈》(林希恩)(一五○) 57

《挥?诗话》(王兆云)(一四八) 57

《恬致堂诗话》(李日华)(一四七) 57

《蜀中诗话》(曹学佺)(一五二) 58

《诗镜总论》(陆时雍)(一五三) 58

《西园诗?》(张蔚然)(一五一) 58

(以上明) 59

《诗筏》(贺贻孙)(一五四) 59

《榆溪诗话》(徐世溥)(一五五) 59

《梅村诗话》(吴伟业)(一五六) 59

《历代诗话》(吴景旭)(一五七) 60

《围炉诗话》(吴乔)(一五八) 60

《钝吟杂录》(冯班)(一六○) 61

《答万季野诗问》(吴乔)(一五九) 61

《严氏纠谬》(冯班)(一六一) 62

《蠖斋诗话》(施闰章 )(一六二) 62

《春酒堂诗话》(周容)(一六四) 63

《姜斋诗话》(王夫之)(一六三) 63

《梅溪诗问》(王士祯等)(一七二) 63

《抱真堂诗话》(宋征壁)(一六五) 64

《诗辩坻》(毛先舒)(一六六) 64

《龙性堂诗话》(叶矫然)(一六七) 65

《原诗》(叶燮)(一六八) 65

《带经堂诗话》(王士祯)(一六九) 66

《渔洋诗话》(王士祯)(一七○) 67

《师友诗传录》(王士祯等)(一七一) 67

《师友诗传续录》(王士祯)(一七四) 68

《古夫于亭诗问》(王士祯)(一七五) 68

《律诗定体》(王士祯)(一七六) 68

《然灯记闻》(王士祯)(一七三) 68

《漫堂说诗》(宋荦)(一七七) 69

《而庵诗话》(徐增)(一七八) 69

《载酒园诗话》(贺裳)(一八○) 70

《古欢堂集杂著》(田雯)(一七九) 70

《诗义固说》(庞垲)(一八一) 71

《唐音审体》(钱良择)(一八二) 71

《西圃诗说》(田同之)(一八三) 71

《兰丛诗话》(方世举)(一八四) 72

《谈龙录》(赵执信)(一八五) 72

《声调谱》(赵执信)(一八六) 73

《寒厅诗话》(顾嗣立)(一八七) 73

《说诗晬语》(沈德潜)(一九○) 74

《柳亭诗话》(宋长白)(一八九) 74

《茧斋诗谈》(张谦宜)(一八八) 74

《秋星阁诗话》(李沂)(一九一) 75

《说诗菅蒯》(吴雷发)(一九二) 76

《辍锻录》(方世泰)(一九三) 76

《一瓢诗话》(薛雪)(一九四) 77

《贞一斋诗说》(李重华)(一九五) 78

《野鸿诗的》(黄子云)(一九六) 78

《莲坡诗话》(查为仁)(一九七) 79

《榕城诗话》(杭世骏)(一九八) 79

《全唐诗话续编》(孙涛)(二○二) 80

《诗学纂闻》(汪师韩)(二○一) 80

《春秋诗话》(劳孝舆)(二○○) 80

《泾川诗话》(赵知希)(一九九) 80

《五代诗话》(郑方坤)(二○三) 81

《消寒诗话》(秦朝釪)(二○五) 81

《全闽诗话》(郑方坤)(二○四) 81

《小澥草堂杂论诗》(牟愿相)(二○六) 82

《汉诗总说》(费锡璜)(二○七) 82

《剑溪说诗》(乔亿)(二○八) 83

《秋窗随笔》(马位)(二○九) 83

《随园诗话》(袁枚)(二一○) 84

《续诗品》(袁枚)(二一一) 84

《历代诗话考索》(何文焕)(二一四) 85

《瓯北诗话》(赵翼)(二一五) 85

《历代诗话》(何文焕)(二一三) 85

《国朝诗话》(杨际昌)(二一二) 85

《辽诗话》(周春)(二一六) 86

《诗学源流考》(鲁九皋)(二一七) 87

《拜经楼诗话》(吴骞)(二一八) 87

《石洲诗话》(翁方纲)(二一九) 88

《小石帆亭著录》(翁方纲)(二二○) 89

《雨村诗话》(李调元)(二二一) 89

《山静居诗话》(方薰)(二二二) 90

《读雪山房唐诗凡例》(管世铭)(二二三) 90

《月山诗话》(恒仁)(二二四) 91

《茗香诗论》(宋大樽)(二二五) 91

《葚原诗说》(?春荣)(二二六) 91

《北江诗话》(洪亮吉)(二二八) 92

《静居绪言》(阙名)(二二七) 92

《履园谭诗》(钱泳)(二三○) 93

《声调谱拾遗》(翟翚)(二二九) 93

《三家诗话》(尚镕)(二三一) 94

《昭昧詹言》(方东树)(二三二) 95

《退庵随笔》(梁章 钜)(二三三) 95

《石园诗话》(余成教)(二三四) 96

《小清华园诗谈》(王寿昌)(二三五) 96

《阴常侍诗话》(张澍)(二三六) 96

《养一斋诗话》(潘德舆)(二三七) 96

《李杜诗话》(潘德舆)(二三八) 97

《竹林答问》(陈仅)(二三九) 97

《白华山人诗说》(厉志)(二四○) 98

《射鹰楼诗话》(林昌彝)(二四三) 99

《老生常谈》(延君寿)(二四一) 99

《问花楼诗话》(陆蓥)(二四二) 99

《艺概·诗概》(刘熙载)(二四四) 100

《筱园诗话》(朱庭珍)(二四五) 101

《岘佣说诗》(施补华)(二四六) 101

《石遗室诗话》(陈衍)(二四七) 102

《饮冰室诗话》(梁启超)(二四八) 102

《历代诗话续编》(丁福保)(二四九) 103

《清诗话》(丁福保)(二五○) 103

《清诗话续编》(郭绍虞)(二五一) 103

《清诗话访佚初编》(杜松柏)(二五二) 103

体以代变,格以代降 105

文中要自有诗,诗中要自有文 105

(以上清) 105

【体制类别】 105

诗文各有体 105

文名之始起 106

《诗体》 106

羊质虎皮 106

诗体各有本色 107

五七言诗之关窍 107

古诗四言五言论 107

六言诗始于董仲舒 108

六言诗难工 108

五言乃四言之约,七言乃五言之约 108

五言如四十个贤人 108

古诗七言论 108

三句诗最为难工 109

古诗二言至十一言 109

作五古长篇 离不得规矩法度 109

五言长篇 始于乐府《孔雀东南飞》 109

七字中二协韵始于汉 110

七言歌行不得全豪 110

歌行结构当随步换形 110

七言长篇 不过一叙一议一写三法 110

七古诗贵有沉郁之气顿挫之笔 110

古诗乐府相去不远 111

七言歌行,靡非乐府 111

七古笔法 111

七古以长短句为最难 111

乐府诗每以前句比兴引喻 112

乐府于诸体无不备有 112

古乐府无出此七者 112

神妙天然全无刻画始可以称乐府 113

古题乐府论 113

新乐府论 113

律诗当时用变体 114

律诗有扇对格 114

长韵 114

近体发端 114

乐府之妙全在繁音促节 114

拗句 115

十字格 115

两句意甚远而中实潜贯 115

江左体 116

蜂腰体 116

隔句体 116

偷春体 116

折腰体 116

破题、颔联、警联、落句 116

折腰句 116

近体之难,莫难于七言律 117

五言律不必以对偶起 117

五言律八句不对 117

律句只要辨一三五 118

律诗五言论 118

律诗七言四韵论 118

七言律诗尺幅窄而束缚紧 118

七律八句五六最难 119

律诗之妙全在无字处 119

律诗对句多用遮表法 119

律诗谋篇 贵一气相生 119

律诗炼句以情景交融为上 120

凡五七律诗最争起处 120

七律贵有奇句 120

律诗中二联不宜一味写景 121

断锦裂缯,骈拇枝指 121

绝句者一句一绝 121

绝句多以第三句为主 121

绝句如窗中览景 122

律诗五言绝句论 122

律诗七言绝句论 122

五七绝句意旨微茫 122

绝句为唐之乐府 122

和诗 123

屈原《天问》体 123

七绝诗喜深不宜浅,喜婉曲不宜平直 123

绝句贵在神味渊永情韵不匮 123

绝句小中见大 123

和韵 124

用韵 124

步韵 124

七经诗集句之始 124

打油诗 124

药名县名古人名诗 124

咏物形容之妙近世为最 125

咏物当不粘不脱不即不离 125

咏物诗妙在离貌取神 125

咏古七律须深情远韵 126

凡怀古诗须包罗浑含 126

咏史有三体 126

【特点风格】 127

为诗贵于意在言外 127

诗无余味,则感人也浅 127

诗主优柔感讽 127

诗贵工拙相半 128

诗以风调高古为主 128

诗信有格 128

诗贵圆熟 128

天趣 128

诗以奇趣为宗 129

诗有力量 129

诗句三种含蓄 129

诗者妙观逸想之所寓 129

诗以意为主,以含蓄天成为上 130

吟咏情性,总合而言志谓之诗 130

韵、味、才力、意气 130

世间一切皆诗也 130

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131

以气韵为主 131

诗有肌肤血脉骨格精神 131

诗贵有野意 131

诗已尽而味方永乃善 132

好色而不淫,怨诽而不乱 132

江山如画与丹青逼真 132

诗贵不随物而尽 132

微婉显晦,尽而不污 133

气象、体面、血脉、韵度 133

语贵含蓄 133

自然高妙 133

诗有九品 134

诗道亦在妙悟 134

诗有别材别趣 134

须是本色,须是当行 135

诗有词理意兴 136

诗须有劝戒之意 136

诗有五气 137

诗贵情思而轻事实 137

诗味之妙在意外生意境外生境 137

诗以体物验工巧 137

诗贵含蓄有余味 138

情气声词与思力才质 138

词家意象与诗不同 139

妙在含糊 139

诗文以气格为主 139

自然妙者为上 140

诗贵乎远而近 140

诗既解则意味都尽 141

托物寓言之诗,读者不可穿凿附会 141

体格声调,兴象风神 141

神韵 142

诗最可贵者清 142

转意象于虚圆之中 143

诗有灵襟,斯无俗趣 143

诗以蕴藉为主 143

诗文有神,方可行远 144

直而妙,露而妙 144

宫词宫怨俱以深浑为妙 144

诗以自然者为胜 145

禅语必不可入诗 145

诗贵有含蓄不尽之意 145

诗如酒 145

诗之难处在深厚 146

不知其意而惑于其词亦觉好 146

诗思 146

诗贵和缓优柔 146

诗中须有人 146

一口直述自然入妙 147

别材别趣之说误后人不浅 147

眼前景致口头语便是诗家绝妙词 147

和平不在易晓 148

诗贵自然而不害乎锤炼 148

诗者温柔敦厚之善物也 148

含蓄者诗之正也 148

理、事、情 148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如画家逸品 149

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 149

诗法不出乎理、事、情 149

诗家化境 150

志、言、诗三者相需而为用 150

诗道本广大 150

神韵天然 150

诗有似浮泛而胜精切者 151

诗中平淡处当自绚烂中来 151

风人之旨妙极千古 151

清空 151

诗如神龙 152

诗品贵清 152

诗贵和平 153

诗非不要理 153

第一等真诗 154

诗有理趣 154

持一论以说诗皆井蛙之见也 154

诗有三要 154

诗有五长 155

化工妙处全在随物赋形 155

诗有性情有学问 155

诗不以模糊为妙 155

味欲鲜、趣欲真 156

诗以淡而弥永 156

诗有精、气、神 156

情志者诗之根柢也 156

诗本空中出音 156

诗者持其性情 157

选诗门户须宽,采取须严 157

诗话作而诗亡 157

神韵不过诗中一格 158

诗赋为文人兴到之作 158

诗以意思神韵为主 158

神韵者格调之别名耳 158

真神韵 158

诗、人情也 159

志感情兴而诗作 159

文章 妙处俱在虚空 159

文章 当从“三易” 159

诗以自然为上工巧次之 159

本色难于藻饰 160

诗文之可传者有五 160

三足 160

诗之为道全是天工 160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160

诗文工妙又别有能事在 161

文字精深在法与意,体妙在兴象与词 161

诗文者生气也 161

以瑰怪玮丽为奇,以豪宕奇恣为贵 161

诗文须神气浑涵不露圭角 162

诗文书画以精神为主 162

用意、兴象、文法俱高妙 162

气韵、意象、笔势 162

诗有三真 163

诗有三深 163

“诗言志”,“思无邪”,诗之能事毕 163

理语不必入诗中,诗境不可出理外 164

诗有工拙乃诗之衰也 164

古诗刺过失,今诗纯虚誉 164

诗有一字诀曰厚 165

诗之妙全以先天神运 165

诗有三境,学诗亦有三境 165

诗境全贵质实 165

诗以气为主 166

诗最争意格 166

斧钺寓于缠绵 166

直而能曲浅而能深,文章 妙诀也 167

诗之所发皆本于情,喜怒哀乐一也 167

作诗务在足意 167

诗到极胜不求解 167

诗当在不生不熟之间 167

气当逸而雄、清而壮 168

作诗贵情挚可以感人 168

作诗贵有天才天趣 168

诗歌足以感人心者无过忠孝节 烈之事 168

诗为天人之合 168

诗所以言志又道性情之具也 169

诗以超妙为贵 169

诗人构思于熟中求生,生中求熟 169

诗可数年不作,不可一作不真 169

诗犹文也,忌直贵曲 170

诗贵三真 170

诗有四要三弊 170

诗之存亡不关诗话之作与不作 170

以旧风格含新意境 171

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之一要件 171

文太雅则不适,太俗则无味 171

熔铸新理想以入旧风格 172

诗非力学可致,正须胸肚中泄 173

诗须要有为而作 173

诗原乎心 173

【修养才力】 173

胸中过人落笔便造妙处 174

兴来笔力千钧重 174

诗家要如缚虎手 174

气以诚为主 174

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上 174

诗当赋平昔行事 174

言志乃诗人之本意 175

读其诗,可以想其胸臆 175

诗思卒然遇之而莫遏 175

看诗要胸次玲珑活络 176

意格 176

学诗者以识为主 176

文章 亦如女色,好恶止系于人 176

古人以学为诗,今人以诗为学 177

诗无不本于性情 177

哀乐之真发乎情性 177

诗要苦思 177

性灵风义乃诗之本 178

读书行路以为诗资 178

诗之气象,皆在人性中流出 178

真情实意,暗合而偶中 178

诗家眼界 179

诗贵情性 179

诗能通人 179

诗能达人 179

诗贵允当 180

奇才未尝不读书,读书未必皆奇才 180

读书万卷,笔下自无一点尘 180

不读天下书,未遍天下路,不可妄下雌黄 180

诗人养气,各有主焉 181

服善 181

才生思,思生调,调生格 181

文章 九命 181

本性求情,莫论格调 182

寡学人作诗有情韵 182

诗才迟速,天分有限 182

忠孝之诗不必问工拙 183

诗文之厚,得之内养 183

作诗当写性灵 183

诗人胸次随其所发即有天地 184

诗乃心声,非关人事 184

学问以识为本 184

“思无邪”性情之谓 184

诗如其人 185

诗出于人 185

识为目、学为足 185

诗贵见自心 185

有一分学识便有一分文章 185

作诗必取材于古人 186

诗佣 186

诗之基其人之胸襟是也 186

美心 186

才、识、胆、力 187

诗是心声 187

诗心与人品不同 187

根柢原于学问,兴会发于性情 187

解衣盘礴作画,诗文须悟此旨 188

吴道子画钟馗可悟诗文妙诀 188

性情学问不可偏废 188

诗尤贵乎全才 189

诗总不离乎才 189

为诗须三多 189

欲学诗,先学道 190

勿以一时毁誉为定评 190

诗写性灵 190

观其诗可以知其人 190

悟诗道当如赵璧弹五弦 191

诗人贵知学,尤贵知道 191

“三无”不做诗 191

学诗当以才识为先 191

诗本性情,贵自成一家 191

诗人之诗,学人之诗,才人之诗 192

学诗尤要有志气 192

胸明眼高,虚心下气 192

文要养气,诗要洗心 192

作诗觉似古人即焚去 193

不破万卷书不行万里程,读不得杜诗 193

诗不可无为而作 193

著作以人品为先 193

天之所赋,诗如其人 193

学古人诗在乎臭味 194

作诗之大旨有四 194

三有 194

造物者未肯兼与 194

诗人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195

多师是我师 195

诗写性情惟吾所适 195

千古绝调必成于失意不可解之时 195

求诗于书中,得诗于书外 196

文章 适独坐不可一概而论 196

诗不可以无我 196

作诗有性情,必有面目 197

诗以人品为第一 197

晚年诗流于率易盖古人通病 197

诗人之工当自识字读书始 198

诗之为学性情而已 198

思积而满乃有异观,溢出为奇 198

性情者“柔惠而直”而已 199

作诗说诗皆以打扫心地为本 199

诗名愈速而诗格乃愈卑 199

人与诗有宜分别观者 199

荡而言性灵者亦诗之贼 200

作诗有乐趣 200

作诗先要能下死功夫 200

作诗贵有抱负 201

代匹夫匹妇语最难 201

诗人胸中须具有炉锤 201

诗品出于人品 202

诗不可有我而无古,更不可有古而无我 202

诗人以培根柢为第一义 202

识为诗中先天,理法才气为诗之后天 203

学古诗的酝酿涵养为上乘功夫 203

诗家工夫始贵有我 203

门庭 204

【流派作家】 204

风格体裁,人以代异 204

诗之家数 204

读古人诗要分别古人气象 205

诗有源必有流,有本必有末 205

仰溯风雅,诗道始尊 206

词婉意微 206

诗《三百篇 》非深于文章 者不能作 206

古人言诗,必推本于《三百篇 》 206

《三百篇 》之神理意境不可不学 207

风诗流变 207

神与境会 208

《庄》以放旷,屈以穷愁 208

悲壮呜咽 208

妙处在意不在象 208

古诗轨辙不过二格 209

文质浑然天成 209

得之无意,成于信口 209

汉魏之诗,正大高古 209

质过于文,华浮于实 210

质极而文,淡而不厌 210

六朝中有不可学者四 210

气运结成,非人力所能为 210

六朝唐宋名家多祖汉诗 210

诗小评 211

五言诗以汉魏为宗 211

峭刻骀荡,词人本色 212

气露调疾 212

言有尽而意无穷 213

千古元气,钟孕一时 213

一片灵气恍惚而来 213

《十九首》烂然天真 213

《古诗十九首》如国风之遗 214

评古今诸名人诗 214

四公诗文有开创气象 214

二美二憾 215

江左清绮与河朔气质 215

自建安作者始有以诗传世之志 215

诗有三大宗 216

阮公《咏怀》读者莫求归趣 216

陈思极工起调 216

晋宋诗人造语之病 217

晋人工造语 217

六朝诗不可不读 217

诗道至傅玄潘岳而少衰 217

每讽太冲诗,便飘摇欲仙 217

“隐逸诗人之宗”不足以尽之 218

陶诗种种妙境皆从真率中流出 218

世人论渊明,能知其心者寡 218

陶公制作之妙在平淡中 218

陶诗时时寄托 219

古来称诗圣者唯陶杜二公 219

陶诗有忧愤沉郁不可一世之概 219

陶诗吟兴偶到无非绝境 220

陶诗在“自然”二字 220

陶诗字字雅淡,字字沉痛 220

诗至三谢去建安黄初远矣 221

谢诗如初发芙蓉 221

谢诗初日芙渠,王诗弹丸脱手 221

不读谢朓诗,三日口臭 221

百衲评十四家诗 222

唐人为诗,量力致功 222

《玉台新咏》赏好不出月露,气骨不脱脂粉 222

清新庾开府 222

唐律诗句句皆奇与字字皆奇 223

唐诗验物切近 223

虽盛唐名家,亦有罅隙可议 224

劣唐诗 224

唐人诗主情 224

唐人一时齐名者 224

盛唐诗气格浑老神韵生动 225

唐诗至善处在乎淡远含蓄 225

盛唐诗气体醇厚兴象超远 226

唐诗变体始自沈宋 226

莫以盛唐随人佞誉 226

唐人最善于脱胎 226

唐人绝句最得风人遗意 226

初唐四子不乏神韵 227

陈子昂李白扫齐梁三弊 227

刘、王、王、孟以淡宕疏远为至 227

孟浩然诗韵高而才短 228

王、岑、高、李、世称正鹄 228

李颀王维七律婉转附物、惆怅切情 228

摩诘诗于富贵山林两得其趣 228

诗中之洁独推摩诘 228

高、岑、李,崔,高苍浑朴 229

王右丞诗气象雄伟 229

诗中有画不独摩诘 229

摩诘善画 229

高达夫妙于用虚 230

李杜诗宗建安 230

杜甫、李白、韩愈,一祖二宗 230

唐人七古,高、岑、王,李诸公规格最古 230

李杜二公,正不当优劣 231

李杜诗自然流出,不假安排 231

游李杜门者难为诗 231

李杜光焰千古 231

李杜才超一代,体兼一代 232

此六家缺一不可 232

太白少陵各造其极 233

李杜于诗体各有所长 233

古之诗人各有匹偶 233

李诗《骚》,杜诗《史》 234

元微之评李杜抑扬太甚 234

太白熟,龙标生 234

李白诗不知义理 234

李白诗气盖一世 234

古今诗人有《离骚》体者,惟李白一人 235

李白诗用事多实,作语多健 235

李白诗千载独步 235

太白诗天然奇绝 235

李青莲自是仙灵降生 235

李白诗从容于法度之中 236

李白诗志在经世 237

甫之诗自可为一时之史 237

太白诗至圣境缘学力精纯 237

杜甫句为诗史 238

杜诗巧而能壮 238

子美诗于治道深矣 239

杜诗虽小而大 239

杜诗亦有禅宗三种语 239

杜诗用字变化开阖,出奇无穷 239

杜诗称名变化之例有类左传 240

杜诗的孔雀逢牛 240

杜甫喜怒哀乐皆可成诗 240

子美自谓 240

杜甫文章 之妙 240

老杜似孟子 241

子美史笔森严 241

杜集多用经书语 241

杜诗用俗字 241

杜诗有用一字凡数十处不易者 241

奉先咏怀,乃老杜心迹论一篇 242

杜诗不待刻雕,自成文理 242

杜诗集诸家之长 242

诗人从来未有如子美者 242

杜诗一句能说得三件四件五件物事 243

老杜写物之工,皆出于目见 243

杜诗兼古今而有之 243

杜甫作诗多用一自字 243

杜诗所用受觉二字皆绝奇 244

杜诗句意,大抵皆远 244

老杜虽落魄不偶,而气常自若 244

杜诗实积众流之长 245

杜诗无施不可 245

杜诗只一字出奇便有过人处 245

杜诗屡用字 245

杜诗炼字工巧尤多 246

宋朝诸公始知推尊少陵 246

杜有三难 247

杜用俗字和方言里谚 247

史不载者略见于杜诗 247

少陵诗多变态 247

少陵示后人以学诗之法 247

无天宝一乱,无杜诗矣 248

杜诗字字有来历 248

杜子美诗创而不沿 248

杜公虽破万卷而未必拘拘证古 249

杜诗华而不俗 249

杜甫预知李杜诗垂名千古 250

七律至杜甫而尽其变 250

七言古体当推少陵第一 250

杜诗章 法四种 250

杜诗毕竟识见过人 251

杜诗非好丑杂陈乃江河力量 251

杜子美之诗实集众家之长 251

子美妙在无意而意已至 252

意味气韵古人各有专长,少陵实能兼之 253

杜诗高、大、深俱不可及 253

学老杜诗有八字诀 253

谓杜少陵为“诗史”以其多用韵语纪时事也 253

大历以前,分明别是一副言语 254

大历诗道初丧 254

韦、柳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 255

孟郊贾岛喜为穷苦之句 255

诗到中唐尽 255

五言长城刘长卿 255

孟郊诗最淡且古 256

孟郊、张籍,一等诗也 256

以岛配郊不妥 256

东野诗囚 256

诗囚与诗豪 257

岛非郊匹 257

退之笔力,无施不可 257

退之诗才气有余 257

韩昌黎于奇险处辟山开道 258

韩愈诗文写真文字 258

韩诗务去陈言全在于反用 258

韩愈之妙在用叠句 258

韩诗隽永者少 258

韩昌黎斩新开辟 259

昌黎五古,语语生造字字奇杰 259

韩孟联句无韵不险 259

韩孟奇警,元白坦易 260

韩孟卢李却是龙肝凤髓 260

韩门诗派 260

柳乃本色诗人 260

子厚之诗脱口而出多近自然 261

张籍王建气不胜李杜 261

柳诗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 261

柳诗独能为一家之言 261

王建远不如张籍 262

王建乐府歌行思远格幽 262

唐诗至元和间天地精华尽为发泄 262

刘固诗豪,白乃诗仙 262

白乐天诗善用俚语 263

乐天之诗情致曲尽 263

白居易诗五长 263

读白诗如阅年谱 263

白诗旷达者之词,孟诗褊狭者之词 263

元白体至卑 264

诗之有齐名者,幸也亦不幸也 264

姚合诗多名言耐人寻味 264

张祜五言诗善题目佳境 265

长吉原本《风》、《骚》 265

卢仝诗亦有平直恬淡处 265

晚唐两诗派 265

牧之诗好用数目垛积 266

许浑千首湿 266

晚唐诗无风骚气味,气韵甚卑 266

牧之于歌咏好异于人 266

诗至李义山,为文章 一厄 267

李商隐诗好积故实 267

李商隐诗外有诗 267

温八叉 267

杜荀鹤诗俗而有意趣 267

既免中晚之卑,又免宋人之横 268

举世宗唐恐未公 268

聂夷中诗亦为诗史 268

李煜诗思清句雅 268

唐人诗与宋人诗直是气象不同 268

诗不必分唐宋 269

不知宋诗焉知唐诗 269

宋诗比唐气象敻别 269

唐人诗纯,宋人诗驳 269

宋人之诗要亦有以自立 270

宋诗妙境在实处 270

唐以后诗派 270

宋人能别辟门户 271

宋人七律句中好用虚字 271

宋初文章 德显,固自有时 271

钱惟演刘筠首变诗格 271

西昆体对偶虽工而佳句殊少 272

用昆体不能造老杜之浑全 272

寇莱公诗,才思融远 272

九僧诗集 272

欧阳修诗专以气格为主 273

梅苏二家诗体特异 273

宋初九僧 273

欧公学韩 273

魏野诗平朴而常,不事虚语 274

王珪诗世号至宝丹 274

荆公诗格高而体下 274

王荆公诗意与言会,言随意遣 274

王安石诗晚年始尽深婉不迫之趣 275

王诗虽一字之法,不无所本 275

荆公咏史诗,最于义理精深 275

苏诗人不知其使事 275

苏轼以诗为词,要非本色 275

东坡得陶渊明遗意 276

东坡诗词源如长河大江 276

东坡诗文,落笔辄为人所传诵 276

苏轼故实小说,入手便用 276

苏东坡以文为诗成一代之大观 277

苏子瞻胸有洪炉 277

东坡诗熔化乐天语甚多 277

东坡以气魄力量为诗然菲本色 277

东坡之文妙天下 277

东坡文中龙也 277

李方叔诔苏轼 278

黄庭坚拾羽失鹏 278

黄词袭用前人 278

山谷诗所恨务高 279

山谷诗自为一家 279

本朝诗家宗祖 279

山谷之诗有奇而无妙 279

诗坏于苏黄 280

江西格 280

徐俯作诗触类而长 280

陈师道点金成铁 280

杨诚斋诗机颖清妙,刻意生新 281

近时诗人何曾梦见李白脚后板 281

简斋诗当在诸家之上 281

后山诗味如嚼蜡 281

诚斋诗好奇但极有思致 281

岳忠武诗词性情过人 282

放翁诗为南宋一大宗 282

陆务观自成一家 282

放翁诗多足为贪多者镜 282

陆放翁诗凡三变 283

左诗婉而不迫 283

“四灵”体尖纤浅易,相煽成风 284

严沧浪以禅说诗有未尽处 284

叶诗义理境界襟度 284

严羽亦一时杰出之士 285

金诗魄力较元人为大 285

元遗山诗地为之也时为之也 286

元遗山七言律沉挚悲凉 286

虞杨范揭 286

元诗以虞杨范揭为称首 287

道园诗气苍格迥 287

杨铁崖诗能开人聪明长人神智 287

明诗有词无意 287

高启始变元季之体,首倡明初之音 288

刘诚意功业文章 为有明一代诸臣之冠 288

明诗逼近唐人 288

诗坏于明 288

高青邱与李青莲相上下 289

高青邱才气俊逸 289

明诗家以高青邱为第 289

杨基格高韵胜,浑然无迹 289

李茶陵已变当时台阁风气 289

李空同歌行气魄自大,才力猛鸷 290

李梦阳、何景明力挽颓风,复臻古雅 290

前后七子有摧陷廓清之功 290

明前七子中以何信阳为最 291

徐祯卿豪纵英裁,格高调雅 291

边贡朴质 291

杨慎钟山川之灵 291

杨升庵学问博著述多 292

薛薰诗如马饰金羁,稳步康庄 292

李攀龙诗开阖铿锵,纯乎美矣 292

江左三家与岭南三家 293

陈子龙诗虽百世后犹想见其人 293

宗臣才情竟秀 293

钟谭所选,特标性灵 293

清四大布衣诗人 294

钱牧斋诗以七律为最胜 294

吴梅村诗有不可及者二 294

梅村最工歌行 294

吴梅村古诗擅长处尤妙在转韵 295

吴伟业诗殊昧平仄 295

吴梅村诗善于叙事 295

吴梅村歌行可歌可泣 295

吴伟业诗一字一泪 295

归奇顾怪 296

国朝诗推宁人野人二家 296

袁蒋赵三家独开门户 296

南施北宋 296

施骨清,宋才俊 296

南施北宋与南朱北王 296

毛奇龄诗绚烂有余但未归平淡 297

朱贪多,王爱好 297

朱竹坨诗非贪多 297

申涵光开河朔诗派 298

朱彝尊学古而不能熔铸自成一家 298

以意为主,辅之以华丽 298

朱竹坨最工绝句竹枝体 298

王专擅风神,朱兼骋才藻 298

王士祯诗论缥缈俱在天际 299

渔洋论诗独主神韵 299

王阮亭诗深得义山神味 299

王士祯七绝天然有兴会有情寄 299

渔洋慨然以风雅自任 300

王士祯学古略得其神而不能遗貌 300

阮亭长于七绝,短于七律 300

沈德潜诗文质相丽 300

三家各拔帜而起震耀天下 301

袁枚诗如通天神狐醉即露尾 301

浙派至厉太鸿而自成一派 301

厉鹗诗气局本小而意取尖新 301

厉鹗诗清微孤峭 301

子才专尚性灵 302

《随园诗话》持论多无稽臆说 302

苕生诗有八处不可及 302

云松诗语无不典事无不切 303

云松好作俚浅之语 303

翁方纲诗略嫌少性情 303

黄仲则才力姿肆 303

谭嗣同诗独辟新界而渊含古声 303

今诗胜古诗 304

康有为诗发乎真性情,诗外常有人 304

黄遵宪诗独辟境界,卓然自立 304

【名篇 佳句】 305

玩之有余,味之不穷 305

希世之音 305

摹想无穷之趣如在目前 305

千古情语之祖 305

千古言秋之祖 306

千古发端之妙 306

百代情语,独畅此篇 306

《归去来辞》自出机杼 307

《王明君词》奇警高苍 307

《焦仲卿妻》真化工笔 307

《孔雀东南飞》长篇 之圣 307

非躬耕不能道此语 308

改见作望,神气索然 308

“池塘生春草”体现诗家妙处 308

无余法而有余味 308

四言诗自然句 309

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309

玩此数条可悟五言三昧 309

诗家喻愁兴中有比,意味更长 310

若此之句多多益善 310

唐人名句先得人心之所同 310

“劝君更进一杯酒”对“与尔同消万古愁” 310

诗有惊人句 311

“春江潮水”篇 化工之笔 311

到得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311

暮景易写,暮情难描 312

取影 312

唐人七绝压卷之作 312

唐人第一绝句 313

“秦时明月”调高议正 313

古今诗意无穷 313

古今七言律第一 314

唐人七言律何者第一 314

古人服善 314

七言律压卷,迄无定论 315

爱君忧国之意,远过乡关之念 315

宽然有余 315

此诗可以泣鬼神 316

非历览此景不足以见此诗之妙 316

太白诗炉锤之妙 316

《梦游天姥吟留别》诗极恣肆幻化 316

同一访人不遇而诗格高下迥别者 317

身轻一鸟过 317

非亲到其处,不知此诗之工 317

《哀江头》词气得诗人遗法 317

杜《八哀》诗可比史记 318

登高诗十四字含八意 318

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 318

竹香与雪香 318

以壮丽之语形容凄凉之意 318

更事之余始知此语之信 319

杜诗夺胎之妙 319

关山同一点,点字绝妙 319

杜七言句壮语 319

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 320

工部《悲陈陶》可谓沉着痛快 320

嬉笑怒骂皆文章 320

杜律时用“动”字 320

六首俱以师古为主 321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本有所自 321

《秋兴八首》之鸿音壮采 321

岳阳楼诗章 法如细针密线 322

加一倍写法 322

风吹苍江树 322

唐诗通于春秋 323

“艳雪”二字尤新 323

拙句不失为奇作 323

韩柳桂林山水诗能纪其实 323

贾岛桑乾绝句解 324

山字胜 324

即不打钟不害诗之佳 324

观诗可知桂林山水 324

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324

长吉善用“白”字 325

陈陶《陇西行》得夺胎换骨之妙 325

意在言外而幽怨之情自见 325

风人巧于立言 325

死案活翻 325

杜牧诗多作翻案语 326

恶少年语 326

龙池诗微而显得风人之体 326

不用闲字 327

二月卖新丝 327

锦瑟妙处全在“无端”二字 327

《隋宫》佳句 327

李商隐汉宫诗含意曲折不尽 327

宋人莲花诗亦有可观 328

渔家傲穷塞主之词 328

言简而意不遗 328

知己难得,知人亦难 329

束广就狭 329

潜鳞有饥蛟,掉尾取渴虎 329

东坡诗道尽西湖好处 329

七字而具五意 329

沈园感旧 330

《百步法》诗连用七喻 330

补世之语 330

耳目所历方能解诗之妙 330

非身处老境,真知灼见者,不能谙此 331

【轶事本事】 332

尔汝歌 332

破镜重圆 332

道衡诗谶 332

一句之工而声闻四驰 332

点鬼簿,算博士 333

骆宾王灵隐寺诗 333

初不加点,时谓腹稿 333

援笔成篇 不易一字 333

鹳雀楼诗 334

不才明主弃 334

子昂碎琴自荐 334

旗亭定诗名 334

宋之问赋诗夺锦袍 334

转喉触讳 335

王维以诗免罪 335

诗能解患 335

青莲少时为无赖子所困得陆调救解 335

李白《古风》多隐约时事 336

御手调羹力士脱靴 336

李白赋清平调词三章 336

李白戏杜甫诗 336

作诗不特空言而已 337

杜诗愈疾 337

纩衣题诗 337

杜甫之诗笃于伦谊 337

湘灵鼓瑟诗 338

章 台柳 338

桐叶题诗 338

刘禹锡探骊龙先获珠 338

前度刘郎今又来 338

诗中算博士 339

居亦不难 339

《长恨歌》以俚语俗传闻成干古绝作 339

此人必为卿相 339

隔年得下句 339

歌《河满子》而立殒 340

推敲 340

落叶满长安 340

贾岛对帝作色攘臂 340

唐宣宗续黄蘖瀑布诗 341

朱庆馀遇知音 341

锦囊裹诗 341

李贺得句即书投囊中 341

请改一字,方得相见 341

一字师 342

御沟红叶 342

极可笑诗亦有非常遭际 342

薛涛座间谈笑风生 342

陆畅作《蜀道易》 342

徐铉请试太祖 343

改“一”字为“半”字 343

语虽浅近,皆西京之实事 343

不可步韵 343

西昆挦扯李义山 344

杨大年不喜杜工部诗 344

许洞试僧 344

诸僧阁笔 344

张三中与张三影 344

寝食游观未尝不吟讽思索 345

秋英不比春花落 345

诗家语 345

十条竹竿,一个叶儿 345

东坡作《病鹤》诗 345

改恨字作幸字 346

满城风雨近重阳 346

苏轼慕白乐天而自称东坡居士 346

山谷七岁作牧童诗 346

东坡立名 346

催租人败意 347

论道当严,取人当恕 347

亲身所见方知其妙 347

终身改窜不已 347

作诗不厌改 347

陆秀夫挽张世杰诗 348

悼文天祥诗 348

曾原一七岁诗 348

戴石屏奇对 348

题岳王墓诗 348

观言志之作可知气节 348

赵静斋辞家庙诗 349

刺贾秋壑诗 349

韦居安悼女诗 349

刺夏金吾诗 349

岳王墓诗 350

地湿厌闻天竺雨 350

今之钓翁则为多事人矣 350

青灯泪眼枯 350

孔尚任《桃花扇》全无假借 351

不曾辛苦学妃豨 351

洪升作《长生殿》获罪 351

瞿张狱中唱和 351

诗句限年往往成谶 352

无心讥刺而拈来恰合 352

眼镜与眼镜诗 352

烟草及咏烟草诗 352

网中之制与网中之诗 353

【辨正考订】 354

诗话定义 354

诗话有两种 354

唐人诗话 354

宋元人诗话 355

反义为训 356

胡震亨所见明人诗话 356

近人诗话不尽是发明第一义 356

宿莽 357

古人言数之多止于九 357

金错刀 357

青玉案 357

朱鹭 357

五马典故出汉官仪 358

双鲤鱼为尺素结为鲤鱼形 358

《胡笳十八拍》视《悲愤诗》相去万里 358

刑天舞干戚 359

《桃花源记》初无仙语 359

陶潜以松自况 359

一字之误有害于理 359

池塘生春草 360

可怜有二义 360

澄江静如练 360

澄江 361

平楚 361

敕勒歌非斛律金所作 361

昔昔盐 361

阳关三叠 362

桃李出处 362

香界、香阜 362

五津 362

石尤风 362

唐七言绝句多被管弦 362

李白菩萨蛮词 363

李白赠杜甫诗 363

太瘦生 363

李白与子美诗略不见一句 363

青莲救子仪未可信也 363

杜甫终于耒阳 364

“身轻一鸟过”出自“忽如鸟过目” 364

山东其父所宦游而遂家于是者也 364

白为蜀人无疑 364

登慈恩寺塔诗讥天宝时事也 365

杜诗酒价未必实价 365

杜陵诗用俗语 365

“诗史”之说为宋人之鄙见 365

《诗》固有赋,不尽含蓄 366

“舍南舍北”非用事 366

云根 366

两省 366

龙钟 367

泥 367

遮莫 367

欲往城南望城北 367

合昏 367

绿沉 367

黄阁 367

剥枣 368

茱萸 368

雨脚、日脚、云脚 368

四十围 368

老马 369

石壕诗误字 369

杜诗《戏为六绝》句法 369

古人之作不可妄易一字 369

西塞山 370

兴到成章 370

郎罢 370

乌衣 371

畲田 371

附会说诗 371

唐人工于为诗而陋于闻道 371

韩愈《雪》《简》,皆讥时相 372

?乃 372

长恨歌用事有误 372

“回眸一笑百媚生”出自“一笑皆生百媚” 372

“野火烧不尽”出自“海风吹不断” 372

诗谶不可信 372

白居易诗集的编次原由 373

匹如 373

格是 373

瑟瑟 373

秩 373

虾蟆陵 373

香山诗可抵《舆服志》 374

诸馀 374

《长庆后集》但以格诗律诗分卷 374

轻容 375

阑干 375

锦瑟,令孤楚家青衣名也 375

锦瑟诗表现瑟声之适怨清和 375

锦瑟乃是以古瑟自况 375

措大不识好恶 376

与痴人言不应及于梦 376

二十四桥 377

唐诗绝句误字 377

豆蔻 377

至竟 377

荔枝之贡东汉初已然 378

古人诗文字有疑,似不可轻改 378

二月卖新丝曲尽田家情状 378

月黄昏谓月黄而昏 378

“云破月来花弄影”出自“风动花枝月中影” 379

王安石兼并诗为诗病最酷者 379

“两山排闼送青来”出自“天约群山附郭来” 379

用事失照管 379

残菊飘零满地金 379

洞仙歌 380

东坡论诗画非至论 380

山石句与女郎诗 381

务观之观为去声 381

有客吹箫杨世昌 381

《桃花溪》诸诗的作者 382

潘怪称姜夔为白石道人 382

惶恐滩实黄公滩 382

考据之学离诗最远 382

八句诀 383

五俗 383

五法 383

三多 383

口 诀 383

【学诗作诗】 383

三节 384

四不 384

四深 384

二要 384

二废 384

四离 384

六迷 384

七至 384

三偷 384

四患 385

四忌十戒 385

九准绳 385

四关 385

八字诀 386

四情 386

四不可 386

三病 387

六法 387

十病总其归曰露 387

三弊 388

学 诗 388

学诗当以子美为师 388

作文当学司马迁,作诗当学杜子美 388

东坡教人作诗 388

专学老杜 388

凡作诗如参禅,须有悟门 389

读杜诗能窥其一二者,便可名家 389

苏黄诗不可偏废 389

贯穿出入诸家之诗 389

学诗当以杜为体,以苏黄为用 389

作文必须悟入 389

师少陵而友江西 390

初学诗者,须学古人好语 390

学诗当以唐人为宗 390

诗法度可学而神意不可学 390

诗道在妙悟最为的论 391

造物之妙,悟者得之 391

让真诗触境流出 392

为诗要穷源溯流 392

作诗有学酿蜜法者 392

汉诗《柏梁诗》宜全读 393

学古须能通变 393

善学者须变一格 393

学古须有独见 394

解不一解,亦无定解 394

学诗须从第一义著脚 394

不可妄薄前人 394

善学者得鱼忘筌 395

诗须善学 395

未可以荣古虐今之见轻为訾议 395

学诗须从五言古入手 395

立 意 396

意新语工 396

学杜诗不可泥于生涩古奥僻险奇峭 396

讲求文理义,学诗之正轨也 396

棋输先著 396

以意为主,文词次之 397

以故为新,以俗为雅 397

一篇 命意与句中命意 397

作诗须除浅易鄙陋之气 397

作诗当先立大意 397

句中意与句外意 398

作诗必先命意 398

直辞咏寄,略无避隐 398

意贵透彻,语贵脱洒 399

文章 以意为之主,字语为之役 399

诗不可凿空强作 399

作诗不可以意徇辞 399

诗贵不经人道语 400

翻说为奇 400

借山水名写意 400

意随笔生,不假布置 401

诗人志向不同,诗意各异 401

因情立格 401

心不孤起,仗境方起 402

诗意大抵出侧面 402

以意为主 402

诗当言有物 402

绝句炼意,意在句中 402

伫兴而就,意尽而止 403

作诗当以意运法 403

作诗不可用意过深使气过厉 403

作诗以意为主,音韵亦重 403

求通其辞,求通其意 404

作诗须有命意,而后讲性情风格 404

意者一身之主 404

凡著一书必有宗旨 404

题 目 405

词调命名多取古诗中语 405

不窘于题而要不失其题 405

作诗不必句句着题 405

诗必随题成体 405

因意标题 406

诗与题称乃佳 406

作诗先贵相题 407

先叙事后点题法 407

作诗先相题先择韵 407

诗题各有境界,各有宜称 407

章 法 408

句法不当重叠 408

作诗如作杂剧 408

作诗当语脉联属 408

韩子苍诗法揭出古人作诗机抒 408

以后二句续前二句 409

首句如鲸鲵拨浪,落句如强弩透石 409

作大篇 尤当布置 409

两句道一事 409

布置 409

一字贯篇 格 410

两句立意格 410

一句造意格 410

起承转合 410

先问后答格 410

起联应照格 411

一意格 411

古诗之妙在首尾一意而转折处多 411

发语难得有力,结语难得有情 411

不能株守起承转收之法 412

凤头,猪肚,豹尾 412

诗律,义意贯串之谓也 412

句绝而语不绝,韵变而意不变 412

寻常语作结方妙 412

有篇 有句方称名手 413

诗有借叶衬花之法 413

起联以得势为佳 413

倒句法 413

语不接而意接 414

逆挽句法 414

景 物 414

诗人有写物之功 414

形似之语与激昂之语 414

诗语缘情体物,自有天然之妙 415

欲新而反不可晓 415

作诗如见画 415

写生之句,当揣摸刻骨 415

诗语中的 416

韩干真善画者 416

景意所触,自有偶然而同者 416

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 416

化景物为情思 417

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 417

眼前景物口头语,便是诗家绝妙辞 417

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 417

实境诗于实境读之 418

叠景者意必二,阔大者半必细 418

情为主,景为宾 419

景随情化 419

不得画家三昧者,亦道此语不着 419

以偶然语写偶然景为得意 419

诗以身经目见者为景 420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 420

景生情,情生景 420

现量 420

诗文俱有主宾 420

铁门限 421

情中景,景中情 421

景语与情语 421

为诗先从风致入手 422

山水画可悟诗家三昧 422

张皇使大 422

化工之妙 422

诗有不必言景而景自呈者 423

诗人体物入微笔通造化 423

景有神遇有目接 423

诗人写物在不即不离之间 423

写景写情不宜相碍 424

叙述情景,须得画意 424

对 仗 424

诗有六对、八对 424

假对 424

宁对不工,不可使气弱 425

蹉对法 425

借对法 425

作诗不可泥于对属 425

假“云”对“日”乃诗家活法 425

对偶不应为绳墨所窘 426

但图对属亲切 426

当句对 426

诗贵于的对,而病于偏枯 426

互体 426

用事要如水中着盐 427

使事当自出已意,借事以相发明 427

意用事与语用事 427

合掌 427

对偶之佳者妙合自然 427

使 事 427

事在语中而人不知 428

用典歇后 428

反用故事 428

事自我使,不须强使 428

两字用事,一字用事 428

用自己诗为故事 429

用其意而隐其语 429

不务以故实相套 429

倒用故事 429

一对通用一事 429

赠人诗多用同姓事 430

文选烂,秀才半 430

诗不贵用事 430

用事浑然不觉乃为高品 430

使事之妙在有而若无实而若虚 430

使事之始 431

使事如使材 431

用事选料当取诸唐以前 431

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 431

作诗当讲究用事之法 432

名手制胜正在使事与议论 432

使事用典最宜细心 432

吴歌格 433

诗无声韵不过为排偶之文 433

声 韵 433

次韵害于天全 433

情佳景妙,韵使之也 434

情欲其真,韵欲其长 434

诗以声为用 434

欲作佳诗先选好韵 435

唐人多以句法就声律 435

诗之为道,声调所不能尽 435

格律太严固不可,性灵太露亦是病 435

藻 饰 436

清风明月四时常有而光景常新 436

阮亭先生所讲声调音节 最为入细 436

沈约八病不当忌 436

作诗当于绚烂中造平淡 437

平淡当自组丽中来 437

先华丽而后平淡 437

初学作诗不可靡丽 437

诗言其用不言其名 437

自战 437

诗欲其好,则不能好矣 438

因事陈词 438

诗人胜语,咸得于自然 438

无为强作,其语不工 438

精语为骨,浓语为色 439

遇兴遗词,借景立言 439

情生于文 439

诗之词气 439

风云月露行而性情礼义隐 440

诗人之笔甚于画工 440

好句本在世间 440

用 字 441

好句须要好字 441

不可使句弱语涩 441

作诗自有稳当字 441

诗家间用俗语尤见工夫 441

字字当活,活则字字自响 442

文章 无警策则不足以传世 442

作文须用倒语 442

句中眼 442

诗当间用方俗言 442

豪句须不畔于理 443

语颠倒而于理无害 443

作文字易,识文字难 443

诗句奇变 443

诗句以一字为工 444

诗用倒句语峻而体健 444

诗用双字各有旨趣 444

下字贵响,造语贵圆 444

诗用叠字 445

作诗要健字撑柱,活字斡旋 445

诗用常俗语不害其为超妙 445

诗用助字贯妥帖 445

虚死字当使之活 446

以颜色字置第一字 446

诗眼 446

倒句 446

重字 447

古人论诗一字不苟 447

炼字当以意胜 447

作诗须用活字 448

俚字文字不可用 448

辞达,千古文章 之大法 448

炼实字易,炼虚字难 448

锤 炼 449

宁拙毋巧 449

因事以出奇 449

诗有一字之差,工拙迥别 449

诗当务去陈言 449

纯用实字杰句最少 449

诗语大忌用工太过 450

老杜墨迹 450

诗当深思自知 450

文字频改,工夫自出 450

以诗名世诗不在多 450

诗词改字 451

作诗必以巧进,以拙成 451

偶然得之,有天然之趣 452

旬锻月炼 452

诗须苦吟,则语方妙 452

工拙相生 453

删冗意更完 453

炼句炼字当臻化境 453

以炼骨炼气为上 453

诗有长言之味短,短言之味长 454

诗贵活句,贱死句 454

惨淡经营诗道所贵 454

诗之铸炼当重其本 455

古人诗多炼,今人诗每不解炼 455

诗有篇 法极佳当删累句者 455

妙在言外不传不在用巧用拙 455

改诗难于作诗 455

自成一家 456

诗人必自成一家 456

文章 必自名一家,然后可以传不朽 456

作诗贵乎自得 456

诗当作不经人道语 456

作诗不应只规摹古人 456

学诗须自成一家 457

诗人各有所得 45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