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社会舆论原理
社会舆论原理

社会舆论原理PDF电子书下载

社会科学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建明著
  • 出 版 社:北京:华夏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508027965
  • 页数:363 页
图书介绍:
《社会舆论原理》目录

导言 认识舆论,尊重民意 1

一、舆论,就在我们身边 1

导言 认识舆论,尊重民意 1

一、舆论,就在我们身边 1

二、了解舆论史,学习舆论学 3

二、了解舆论史,学习舆论学 3

三、捕捉舆论信号,把握舆论法则 5

三、捕捉舆论信号,把握舆论法则 5

第1章 社会舆论及传播特征 7

第1章 社会舆论及传播特征 7

一、原始社会的舆论传播 8

第一节 舆论起源的历史 8

一、原始社会的舆论传播 8

第一节 舆论起源的历史 8

二、“舆论”概念的出现 10

二、“舆论”概念的出现 10

第二节 舆论的性质 13

一、公众见解的体系 13

第二节 舆论的性质 13

一、公众见解的体系 13

二、公众意识的整合 14

二、公众意识的整合 14

三、社会心理的互动 16

三、社会心理的互动 16

第三节 舆论传播的特征 18

一、舆论意识的表层性 18

第三节 舆论传播的特征 18

一、舆论意识的表层性 18

二、舆论传播的动态性 20

二、舆论传播的动态性 20

三、舆论传播的弹性 21

三、舆论传播的弹性 21

四、舆论传播的惯性 22

四、舆论传播的惯性 22

五、舆论传播的张力 24

五、舆论传播的张力 24

第四节 舆论案例解析 25

第四节 舆论案例解析 25

一、舆论的众志成城 26

一、舆论的众志成城 26

二、舆论特征的生动展示 27

二、舆论特征的生动展示 27

三、舆论的社会广延性 28

三、舆论的社会广延性 28

第2章 舆论的产生与形成模式 31

第2章 舆论的产生与形成模式 31

一、舆论的公众环境 32

第一节 舆论产生的社会环境 32

第一节 舆论产生的社会环境 32

一、舆论的公众环境 32

二、舆论的意识环境 34

二、舆论的意识环境 34

三、产生意见的“场” 35

三、产生意见的“场” 35

第二节 舆论形成的阶段转换 38

一、社会矛盾向议论的转化 38

一、社会矛盾向议论的转化 38

第二节 舆论形成的阶段转换 38

二、个人意见的扩展 41

二、个人意见的扩展 41

三、偶然事件的激发 44

三、偶然事件的激发 44

四、意见领袖的引领 46

四、意见领袖的引领 46

一、舆论的聚议量 48

第三节 舆论形成的标志 48

第三节 舆论形成的标志 48

一、舆论的聚议量 48

二、舆论量及其强势 49

二、舆论量及其强势 49

三、舆论量差和舆论的类型 51

三、舆论量差和舆论的类型 51

第四节 舆论形成的模式 52

第四节 舆论形成的模式 52

一、积聚式舆论的突发模式 53

一、积聚式舆论的突发模式 53

二、引爆式舆论的高涨模式 55

二、引爆式舆论的高涨模式 55

三、舆论的平缓渐进模式 57

三、舆论的平缓渐进模式 57

第3章 舆论的群体表达 61

第3章 舆论的群体表达 61

第一节 口头语言表达行为 62

一、舆论微变的俗语 62

第一节 口头语言表达行为 62

一、舆论微变的俗语 62

二、议论与调侃的风行 64

二、议论与调侃的风行 64

三、民谣中的民心 67

三、民谣中的民心 67

第二节 肢体行为的意见宣示 70

第二节 肢体行为的意见宣示 70

一、鼓掌的宣泄 71

一、鼓掌的宣泄 71

二、失控的聚众与文明的结社 72

二、失控的聚众与文明的结社 72

三、其他体态舆论 76

三、其他体态舆论 76

第三节 票决的意志表达 79

第三节 票决的意志表达 79

一、票决的舆论足迹 79

一、票决的舆论足迹 79

二、现代票决方式 82

二、现代票决方式 82

三、票决行为的舆论价值 84

三、票决行为的舆论价值 84

第4章 舆论形态的构成 87

第4章 舆论形态的构成 87

第一节 社会传闻的结构 88

一、舆论的隐形传播 88

第一节 社会传闻的结构 88

一、舆论的隐形传播 88

二、隐性舆论的解构 90

二、隐性舆论的解构 90

第二节 会议的舆论形态 91

一、会议的起源与演变 91

第二节 会议的舆论形态 91

一、会议的起源与演变 91

二、会议舆论的构成 96

二、会议舆论的构成 96

三、会议议题的确定与表决 98

三、会议议题的确定与表决 98

四、会议舆论活动成功的条件 101

四、会议舆论活动成功的条件 101

第三节 理论争鸣的置辩 104

一、历史发展中的理论争鸣 104

一、历史发展中的理论争鸣 104

第三节 理论争鸣的置辩 104

二、理论传播的舆论法则 106

二、理论传播的舆论法则 106

第四节 艺术传播的舆论激情 108

第四节 艺术传播的舆论激情 108

一、造型艺术的舆论效果 109

一、造型艺术的舆论效果 109

二、音乐的舆论感召力 112

二、音乐的舆论感召力 112

三、文学作品的舆论共鸣 115

三、文学作品的舆论共鸣 115

一、舆论行为的组合 117

第五节 舆论的综合传播 117

第五节 舆论的综合传播 117

一、舆论行为的组合 117

二、游行示威的法律约束 119

二、游行示威的法律约束 119

第5章 社会舆论的类化 121

第5章 社会舆论的类化 121

一、民意的量化 122

第一节 民意是社会意识的主流 122

第一节 民意是社会意识的主流 122

一、民意的量化 122

二、民意产生的社会法则 124

二、民意产生的社会法则 124

三、民意的基本属性 127

三、民意的基本属性 127

四、民意的历史地位 131

四、民意的历史地位 131

第二节 众意的复合系统 132

第二节 众意的复合系统 132

一、公众舆论的一般特征 133

一、公众舆论的一般特征 133

二、阶级舆论和阶层舆论 135

二、阶级舆论和阶层舆论 135

三、团体的内聚力与团体舆论 137

三、团体的内聚力与团体舆论 137

四、群体舆论的冗杂 138

四、群体舆论的冗杂 138

第6章 舆论传播的增减律 141

第6章 舆论传播的增减律 141

第一节 舆论流量与布量的增减 142

一、潜在舆论的显化 142

第一节 舆论流量与布量的增减 142

一、潜在舆论的显化 142

二、舆论时空的变化与舆论态势 144

二、舆论时空的变化与舆论态势 144

第二节 主导舆论的出现与舆论回落 145

一、从议论的无序化到舆论的有序化 145

一、从议论的无序化到舆论的有序化 145

第二节 主导舆论的出现与舆论回落 145

二、舆论消失的特殊形式--舆论转换 148

二、舆论消失的特殊形式--舆论转换 148

一、由社会沉默走向室语 150

第三节 舆论的六级增减律 150

一、由社会沉默走向室语 150

第三节 舆论的六级增减律 150

二、从牢骚、传闻走向议论 151

二、从牢骚、传闻走向议论 151

三、强烈社会情绪的出现,争议加剧 152

三、强烈社会情绪的出现,争议加剧 152

四、意见领袖的引导,主导舆论形成 154

四、意见领袖的引导,主导舆论形成 154

五、群情激昂,出现聚众行为 155

五、群情激昂,出现聚众行为 155

六、行为舆论向骚乱的转化 155

六、行为舆论向骚乱的转化 155

第7章 舆论传播的波动律 159

第7章 舆论传播的波动律 159

一、舆论波及其结构 160

第一节 舆论波与舆论波动律 160

一、舆论波及其结构 160

第一节 舆论波与舆论波动律 160

二、舆论波动律 162

二、舆论波动律 162

第二节 社会舆论的冲突 166

一、舆论冲突的形式 166

第二节 社会舆论的冲突 166

一、舆论冲突的形式 166

二、舆论冲突的社会动因 169

二、舆论冲突的社会动因 169

三、舆论冲突的类型 171

三、舆论冲突的类型 171

第8章 社会舆论的正负功能 177

第8章 社会舆论的正负功能 177

第一节 追求真理的诤言 178

一、坚持说真话、讲真理 178

第一节 追求真理的诤言 178

一、坚持说真话、讲真理 178

二、诤言与求言的互补 181

二、诤言与求言的互补 181

三、诤言是社会进步的直接动力 182

三、诤言是社会进步的直接动力 182

四、诤言是社会决策的参照系 184

四、诤言是社会决策的参照系 184

五、诤言的预测功能 186

五、诤言的预测功能 186

第二节 社会褒扬的赞颂 187

第二节 社会褒扬的赞颂 187

一、褒扬性舆论的内容 188

一、褒扬性舆论的内容 188

二、褒扬性舆论的教化 190

二、褒扬性舆论的教化 190

一、中国古代的舆论监督 192

第三节 舆论监督的社会制衡 192

一、中国古代的舆论监督 192

第三节 舆论监督的社会制衡 192

二、舆论监督的心理制裁 194

二、舆论监督的心理制裁 194

三、舆论监督与民主 196

三、舆论监督与民主 196

四、舆论监督是社会的防腐剂 198

四、舆论监督是社会的防腐剂 198

一、美言的陷落 200

第四节 美言与假话的舛误 200

一、美言的陷落 200

第四节 美言与假话的舛误 200

二、假话败俗的恶果 203

二、假话败俗的恶果 203

三、假话舆论产生的原因 205

三、假话舆论产生的原因 205

一、谬理“似是而非”的性质 207

第五节 谬理喧器的蛊惑 207

一、谬理“似是而非”的性质 207

第五节 谬理喧器的蛊惑 207

二、谬理的哲学误区 209

二、谬理的哲学误区 209

一、谣言是环境危机的产物 211

第六节 谣言惑众与传播规则 211

一、谣言是环境危机的产物 211

第六节 谣言惑众与传播规则 211

二、谣言的基本种类 214

二、谣言的基本种类 214

三、控制谣言的策略 220

三、控制谣言的策略 220

第9章 舆论传播机构及其作用 223

第9章 舆论传播机构及其作用 223

一、新闻界的舆论合力 224

第一节 新闻媒介的舆论效应 224

一、新闻界的舆论合力 224

第一节 新闻媒介的舆论效应 224

二、引导舆论与舆论导向 226

二、引导舆论与舆论导向 226

第二节 出版界的舆论影响 229

一、书籍的舆论潜能 229

一、书籍的舆论潜能 229

第二节 出版界的舆论影响 229

二、畅销书的舆论浪 233

二、畅销书的舆论浪 233

三、确定图书选题的舆论标准 236

三、确定图书选题的舆论标准 236

第三节 公共关系公司的舆论产品 240

第三节 公共关系公司的舆论产品 240

一、设计舆论形象,获取社会声誉 240

一、设计舆论形象,获取社会声誉 240

二、咨询与捉刀机构的宣传 242

二、咨询与捉刀机构的宣传 242

三、贩卖意见的游说 246

三、贩卖意见的游说 246

一、国家官员的政见灌输 250

第四节 政府宣传与发言人 250

一、国家官员的政见灌输 250

第四节 政府宣传与发言人 250

二、新闻发布机关的意见控制 253

二、新闻发布机关的意见控制 253

第10章 舆论在社会框架中的地位 257

第10章 舆论在社会框架中的地位 257

第一节 经济运动的发声器 258

一、生产力的音喉 258

一、生产力的音喉 258

第一节 经济运动的发声器 258

二、公众利益的呼号 261

二、公众利益的呼号 261

三、生产活动中的舆论活力 264

三、生产活动中的舆论活力 264

第二节 政治机体的意识回声 265

第二节 政治机体的意识回声 265

一、政治系统的舆论反馈 266

一、政治系统的舆论反馈 266

二、政治设施的舆论校正 268

二、政治设施的舆论校正 268

三、政治舆论与政见的形成 270

三、政治舆论与政见的形成 270

第三节 社会舆论的结构与对流 273

一、权力机构的舆论地位 273

一、权力机构的舆论地位 273

第三节 社会舆论的结构与对流 273

二、政府要人的立言 275

二、政府要人的立言 275

三、公众舆论的上达 276

三、公众舆论的上达 276

四、上下层舆论的分离与融合 280

四、上下层舆论的分离与融合 280

第11章 中西舆论制度 283

第11章 中西舆论制度 283

第一节 我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议政机制 284

一、人民代表大会的议政方式 284

一、人民代表大会的议政方式 284

第一节 我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议政机制 284

二、人民代表大会的议政内容 286

二、人民代表大会的议政内容 286

三、人民代表大会的旁听及进言 288

三、人民代表大会的旁听及进言 288

一、人民政协的议政性质 290

第二节 人民政协的议政活动 290

第二节 人民政协的议政活动 290

一、人民政协的议政性质 290

二、人民政协议政的基本渠道 292

二、人民政协议政的基本渠道 292

三、人民政协议政的制度化、规范化 294

三、人民政协议政的制度化、规范化 294

第三节 群众组织的呼声 296

一、企事业职工的评议与票决权 296

一、企事业职工的评议与票决权 296

第三节 群众组织的呼声 296

二、村民的议事厅 299

二、村民的议事厅 299

三、居民委员会会议 304

三、居民委员会会议 304

第四节 西方国家的议会与表决 305

第四节 西方国家的议会与表决 305

一、西方议会形成的历史 306

一、西方议会形成的历史 306

二、议会舆论的表达方式 308

二、议会舆论的表达方式 308

三、质询和弹劾的舆论监督 310

三、质询和弹劾的舆论监督 310

第五节 西方国家的多党舆论活动 312

一、多党与两党的舆论争吵 312

一、多党与两党的舆论争吵 312

第五节 西方国家的多党舆论活动 312

二、政党竞选的舆论 314

二、政党竞选的舆论 314

一、参与管理的发言权 317

第六节 西方国家公民的直接舆论参与 317

一、参与管理的发言权 317

第六节 西方国家公民的直接舆论参与 317

二、瑞士的直接票决 320

二、瑞士的直接票决 320

三、公民的其他舆论方式 322

三、公民的其他舆论方式 322

第12章 社会问题的舆论“破译” 325

第12章 社会问题的舆论“破译” 325

第一节 社会命题的索解 326

一、向社会主体寻求答案 326

一、向社会主体寻求答案 326

第一节 社会命题的索解 326

二、民意调查的历史与现状 328

二、民意调查的历史与现状 328

三、防止民意测验步入误区 333

三、防止民意测验步入误区 333

第二节 民意测验的态度设计 335

第二节 民意测验的态度设计 335

一、态度的概念与指标 336

一、态度的概念与指标 336

二、美国的态度表与设计 337

二、美国的态度表与设计 337

三、中国态度表与舆论模型 342

三、中国态度表与舆论模型 342

一、索取舆论指数的五种方法 347

第三节 民意测验的具体操作 347

第三节 民意测验的具体操作 347

一、索取舆论指数的五种方法 347

二、民意测验的抽样 353

二、民意测验的抽样 353

三、汇集样本和舆论态势分析 354

三、汇集样本和舆论态势分析 354

本书著者学术活动简介 361

本书著者学术活动简介 361

必读书目 364

必读书目 36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