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思想道德修养
思想道德修养

思想道德修养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邵龙宝主编
  • 出 版 社: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56082482X
  • 页数:319 页
图书介绍:21世纪网络版系列教材:本教材内容体系的构架遵循四个基本原则:第一是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和完整性;第二是把满足各类大学生的心理和精神需要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第三是追踪理论前沿的最新成果;第四是注重在教学实践中的可操作性。
《思想道德修养》目录

第一章 大学的伦理意蕴与价值目标 1

案例导读 1

第一节 大学是什么 2

一、大学的定义 2

二、大学的内涵与特征 2

三、理想的大学是怎样的 6

第二节 上大学学什么 9

一、学习求真的执著 9

二、学会设计自己的未来 11

三、学会理性地思考问题 13

四、 学会确立科学的、正确的价值观 13

一、学习生活的新变化 15

第三节 如何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 15

二、如何顺利渡过适应期 18

三、如何适应“自我”、发展“自我” 21

教学参考 23

第二章 确立科学的学习观 24

案例导读 24

第一节 学习与学习观 26

一、学习概述 26

二、大学学习的一般特点 28

三、确立科学的学习观 32

第二节 学会有效学习 36

一、确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37

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39

三、培养优良的学风 42

一、知识观的历史演变 44

第三节 学会优化知识结构 44

二、最佳知识结构的标准是什么 46

三、如何优化知识结构 48

教学参考 52

第三章 智能结构与创造力的培养 53

案例导读 53

第一节 智能结构的意蕴与运作机遇 54

一、智能结构的意蕴 54

二、智能结构的运作机理 56

三、智力与理性的关系 57

第二节 情商与成功智力 58

一、情商的内涵及其起源 58

二、情商概念的演变与发展 59

三、成功智力的内涵与培养 60

第三节 努力成为创造型人才 65

一、创造的定义及其内涵 65

二、创造型人才的基本要素与特性 67

三、如何培养创造力 68

教学参考 72

第四章 学会与人交往 74

案例导读 74

第一节 什么是人际交往 75

一、人际交往的实质 75

二、人际交往的功能 76

三、人际交往的要素与方式 78

四、人际交往的形态及其水平 79

第二节 人际交往中的心理效应 81

一、首因效应 81

二、吸引效应 82

三、定势效应 83

四、晕轮效应和移情作用 84

第三节 怎样进行人际交往 84

一、交往障碍与个性心理 85

二、人际交往的心理原则 87

三、交往艺术与技巧 89

教学参考 91

第五章 心理健康与全面发展 93

案例导读 93

第一节 健康新观念 95

一、什么是健康 95

二、WHO的健康观 96

三、开发自己的健商 97

一、心理健康的意义 98

第二节 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 98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 99

第三节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及其防治 105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106

二、大学生常见的神经症及其防治 107

三、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 115

教学参考 118

第六章 完善个性 健全人格 119

案例导读 119

第一节 人格概述 122

一、人格的概念 122

二、人格的类型 126

第八章 “文化自觉”与爱国 127

一、人格障碍的界定 128

第二节 大学生人格障碍及其成因 128

二、人格障碍的类型 129

三、大学生人格障碍发生的原因 131

第三节 完善个性 健全人格 133

一、健康人格的六大原则 133

二、完善个性,健全人格 135

教学参考 137

第七章 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138

案例导读 138

第一节 道德的起源、本质及其社会作用 139

一、道德的起源 139

二、道德的本质 142

三、道德的社会作用 143

一、公民道德的主要内容 145

第二节 公民道德与社会公德 145

二、公民道德建设的方针原则 148

三、社会公德 149

第三节 道德品质与修养 151

一、道德品质 151

二、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 153

三、道德修养的途径 155

教学参考 156

案例导读 157

第一节 爱国主义的基本含义 158

一、爱国是爱山河、爱人民、爱国家的统一 159

二、爱国是情感、觉悟和意志行为的统一 161

三、爱国就必须热爱社会主义新中国 163

一、什么是“文化自觉” 164

第二节 “文化自觉”与爱国 164

二、“文化自觉”的产生和发展 165

三、“文化自觉”与爱国 168

第三节 建构先进文化与培养爱国情操 170

一、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 170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 173

三、培养爱国情操 175

教学参考 178

第九章 网络发展的伦理思考 179

案例导读 179

第一节 网络时代对人类的伦理影响 181

一、网络的广泛运用,可以促进道德的进步 181

三、网络对传统的为人处事方式的影响 183

二、网络带来的道德负面影响 183

第二节 网络社会面对的伦理难题 185

一、关于隐私的新的界定 186

二、信息所有权的共享与独有 187

三、言论自由与垃圾信息 187

四、文化交流与文化多样性危机 188

五、非人格化——网络给人性健全带来的难题 188

第三节 网络道德建设的原则和规范 189

一、网络道德建设的原则 191

二、网络道德建设的规范 192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系统安全保护条例》(摘录) 194

教学参考 195

第十章 恋爱、婚姻与家庭 196

案例导读 196

一、爱情的本质 197

第一节 爱情的本质与道德要求 197

二、爱情的道德特征 198

三、爱情的道德要求 199

第二节 家庭、婚姻与性爱的价值与意义 201

一、婚姻的意义与价值 201

二、性爱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发生机理 202

三、性爱的价值与意义 206

第三节 如何培养爱的能力和责任 214

一、培养主动去爱、接受爱和拒绝爱的能力 214

二、寻找爱情的支撑点 217

三、正确对待失恋 217

四、防止畸形恋 219

教学参考 220

案例导读 221

第十一章 奉行集体主义价值观 221

第一节 对传统集体主义的反思与辨析 222

一、马克思怎样看待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222

二、我国传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 225

第二节 对个人主义价值观的考察与批判 227

一、西方个人主义思潮经历的三个阶段 227

二、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根本对立 230

三、个人主义不适合我国国情 231

第三节 团队精神:集体主义的新形态 232

一、市场经济中的个人与集体 232

二、团队精神是市场经济中集体主义的新形态 233

教学参考 235

第十二章 生态伦理与环境道德 236

案例导读 236

一、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38

第一节 增强环境道德意识 238

二、人类正面临严峻的环境问题 240

三、解决环境问题的思想基础是树立环境道德意识 243

第二节 儒家与西方生态伦理思想 245

一、儒家生态伦理思想 246

二、西方现代生态伦理思想 247

第三节 大学生应加强环境道德修养 250

一、大学生面临道德修养的新课题 251

二、大学生的环境道德目标 253

教学参考 256

第十三章 基因伦理与科技道德 257

案例导读 257

第一节 基因伦理的兴起极其内涵 258

一、基因伦理的兴起 258

二、基因伦理的内涵 259

三、一项责任重大、全新的道德课题 260

第二节 基因技术带来的益处与问题 261

一、关于基因工程的伦理问题 261

二、关于克隆技术的伦理问题 263

三、关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伦理问题 266

第三节 基因技术的道德调控 269

一、科技在价值上可否中立 269

二、生物科学家的社会责任 270

三、加强对基因技术的道德调控 271

教学参考 273

第十四章 求职择业的价值定位与技巧 274

案例导读 274

第一节 大学生的择业心理困惑 275

二、大学毕业生择业难的原因 276

一、当前就业形势和人才市场概况 276

三、大学生的择业心理困惑 277

第二节 求职择业的价值定位 278

一、大学生择业观的演变 278

二、大学择业取向中的价值观 279

三、求职择业中的竞争原则 282

第三节 求职择业的准备与技巧 283

一、求职择业的各种准备 283

二、求职择业要处理好五个关系 285

三、求职择业的方法与技巧 286

教学参考 289

第十五章 弘扬民族精神 继承优良的道德传统 291

案例导读 291

一、自强不息的精神 294

第一节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294

二、爱国主义的传统 298

三、“厚德载物”的宽厚精神 300

第二节 继承优良的道德传统 304

一、敬老孝亲 304

二、勤学、尊师 307

三、诚实守信 311

第三节 正确对待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 314

一、对待传统道德的曲折历程 314

二、对待传统道德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标准 316

三、继承、借鉴和弘扬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道德成果 317

教学参考 318

参考文献 31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