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教育新理念  第2卷
教育新理念  第2卷

教育新理念 第2卷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周宏
  • 出 版 社: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900007989
  • 页数:316 页
图书介绍:
《教育新理念 第2卷》目录
标签:理念

第一章 绪论 1

第二章 人的主体性与教育 5

第一节 人的主体性的提出 5

第二节 人的主体性 6

一、 人与自然的关系 6

二、 人与社会的关系 6

三、 人与自身的关系 7

第三节 在发扬人的主体性方面的几个关系问题 8

一、 主动与受动的关系 8

二、 目的与工具的关系 8

第四节 教育在培养人的主体性中的作用 9

三、 索取与奉献的关系 9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主体性发展 13

第四章 学生的主体性及其基本特征 21

第一节 为“我”性 24

第二节 自主性 25

第三节 能动性 26

第四节 创造性 28

第五章 主体性教育的基本规定 31

第一节 主体性的教育 31

一、 宏观教育的主体性 35

第二节 教育的主体性 35

二、 微观教育的主体性 38

第三节 主体性教育原则 42

一、 本体性原则 43

二、 价值性原则 44

三、 实践性原则 46

第六章 主体性教育的本体规定 47

第一节 作为自在的存在 47

第二节 作为自为的存在 50

第三节 作为文化的存在 52

第四节 作为生活的存在 54

第五节 作为社会的存在 57

第六节 作为历史的存在 60

第七章 主体性教育的价值规定 63

第一节 真的教育与教育真 63

第二节 善的教育与教育善 67

一、 德育是把受教育者发展为道德主体的活动 67

二、 善的教育和教育的善 70

第三节 美的教育与教育美 77

一、 自由是人追求的最高价值 80

第四节 自由的教育与教育自由 80

二、 自由的教育和教育的自由 83

第八章 当代主体的主体间性与交往的教育过程 85

第一节 交往与主体间性 85

一、 交往的丧失:对占有性个人主体性的批判 85

二、 交往实践的界定 87

三、 交往是主体间性生成的内在根源 91

四、 交往构建着交互主体,普遍交往是类社会和类主体的特征 94

第二节 交往的教育过程观 96

一、 教育过程中“主体——客体”两极模式的缺陷 96

二、 类主体教育的过程 100

三、 交往的教育学意义 104

第三节 教育过程中的交往领域 108

一、 日常交往与非日常交往的场域:日常生活和非日常生活 109

二、 教育中的日常交往和非日常交往 112

三、 教育中日常交往和非日常交往的断裂与整合 118

第四节 教育过程中的交往关系 122

一、 教育过程中交往关系的类型 122

二、 教育过程中师生交往的应然选择 126

三、 师生交往的异化举要 133

第五节 语言与教育交往 136

一、 教育过程中的交往是一种以语言符号为中介的精神交往 137

二、 “言语的有效性基础”是教育交往发生的前提 138

三、 语言是教育交往的存在形式 140

四、 教育交往中的言语和非言语形式 142

第九章 当代主体教育的课程观 145

第一节 当代主体教育的“成人”课程观 146

第二节 人的完整世界与整合的课程 150

一、 生活世界 153

二、 科学世界 155

三、 人文世界 157

四、 建立一种以经验为生长点的整合化的课程 159

第三节 人的自由与主体性课程观的确立 163

一、 由符合性知识转变到解释性知识 165

二、 由注重目标转变到注重过程 169

三、 由“认同性”课程转变到“创新性”课程 174

第四节 当代主体教育的课程编制取向 178

一、 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课程目标 178

二、 整合和完整的课程结构 182

三、 课程内容的策略性、结构性、综合性和时代性 185

四、 课程实施的活动教学观 188

五、 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 191

第十章 主体性教育的目的观 193

第一节 什么是主体教育 193

一、 科学性 196

二、 民主性 197

三、 活动性 197

四、 开放性 198

第二节 主体性教育的目的性 199

一、 提倡主体性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 205

第一节 主体性教育过程探讨 205

第十一章 主体性教育的过程观 205

二、 提倡主体性教育,是对传统教育反思的结果 207

三、 提倡主体性教育,也是对国际性教育改革趋势的回应 208

第二节 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与现实教育 210

一、 主体性教育:塑造和建构学生主体、发展学生主体性的过程 210

二、 主体性教育:理性教育和非理性教育相统一的过程 211

三、 主体性教育: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独立学习和自主活动的过程 213

第十二章 主体性心理结构与有关教育 217

第一节 主体性心理结构 217

第二节 主体性与教育实践 219

第十三章 现代化与主体性 225

第一节 社会现代化与人的主体性问题 225

第二节 主体性教育理论及其实验中的假说 228

一、 从主体性素质构成之共性角度提出的假说 229

二、 从主体性素质组成的相同性和相异性(即个性化表现)角度提出的假说 230

三、 从主体性素质的某一些特征入手的实验假说 230

四、 从自变量角度陈述如何发展主体性的假说 231

第三节 几个相关问题的思考 231

二、 将发展主体性与遵守素质基础统一于个体化过程之中 232

一、 在弘扬主体性与反省主体性之间保持一种精神张力 232

三、 协力解决理论构思与技术分解的双重难题 233

第十四章 主体性教育的实验研究 235

第一节 表征学生主体性的教学实验 235

一、 从自学能力培养入手,发展学生的独立自主性 236

二、 从情感因素入手,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动性 237

三、 从创新能力培养入手,发展学生的积极创造性 237

第二节 整体上把握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教学实验 239

第三节 主体性教育理论的发展 240

第十五章 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与教师主导作用的辩证统一 243

第一节 意识是主体性发展的基础 243

第二节 教学过程是主体性发展的重要途径 244

第三节 激励是主体性发展的推动力 245

第四节 自我认识规定着主体性发展的方向 246

第五节 内外因共同作用是主体性发展的条件 247

第十六章 主体性发展观与教育变革 249

第一节 主体性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质 249

第二节 主体性发展与时代精神 253

第三节 主体性发展与教育变革 255

第十七章 素质教育中学生主体性的生长与造就 257

第一节 主体性思想的发展与主体性生长的一般规律 257

二、 类主体性——主体性的知性抽象 258

一、 个性主体性——主体性的感性直观 258

三、 社会主体性——主体性的辩证综合 260

第二节 学生主体性生长的一般过程与规律 260

一、 自我主体性——学生主体性的蹒跚起步 260

二、 他我主体性——学生主体性的中介过渡 261

三、 群体主体性——学生主体性的较高阶段 261

第三节 学生主体性生长与造就的现实思考 262

一、 对主体性生长的客观公正评价问题*262+++二、 主体性与主动性、合作性 263

三、 内在需要是主体性生长原动力 263

四、 主体性与批判精神的生长 264

第十八章 主体性·人的发展与启发式教学观 265

第一节 主体性人本观在启发式教学思想中的形成和发展 265

一、 古代理性能动性的发展 265

二、 近代唯理性主体观的发展 267

三、 现代马克思主义主体观的确立 269

第二节 启发式教学的主体性规律 270

一、 强调了教与学的双主体的规律 270

二、 强调了主体性教育教学合目的性与合工具性的统一 272

第三节 主体性特点对启发式教学的客观规定 275

一、 主导主体性 276

二、 民主性 277

三、 过程性 278

四、 综合性 278

附: 281

调动师生主体性是学校教学管理的着力点 281

自我管理是学校教学管理的基础与至高境界 287

“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目标体系、教学策略和评价方法 290

“激发学生主体性,培养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目标体系、教学策略和评价方法 294

精心设计课堂练习,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301

“学生的主体性”的实验报告 30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