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二十世纪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史
二十世纪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史

二十世纪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史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2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马健行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3
  • ISBN:7503525932
  • 页数:812 页
图书介绍:
《二十世纪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史》目录

前言 1

导论 20世纪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发展的起点 1

第一节 三大空想社会主义 1

圣西门及圣西门主义者 1

傅立叶和他的法郎吉 5

罗伯特·欧文与他的合作新村 8

第二节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转变 16

最初接触共产主义 16

社会主义尚属科学假设 17

社会主义已成为被证明了的真理 21

第三节 马克思恩格斯论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及其实现形式 25

关于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 25

社会主义社会的所有制结构 29

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方式 36

“按劳分配”的消费品分配原则 42

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经济的建立 57

第四节 19世纪后半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传播发展 62

拉法格与科学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在法国的传播 62

倍倍尔对在德国传播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贡献 67

福尔马尔论社会主义只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 71

第一章 反伯恩施坦斗争中的各派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75

第一节 伯恩施坦对科学社会主义提出的挑战 75

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 75

伯恩施坦认为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的预测包含有空想成分 79

第二节 考茨基与伯恩施坦的论战及其对社会主义经济的看法 89

考茨基与伯恩施坦的论战 89

考茨基论社会主义经济的体制与运行 93

第三节 卢森堡的社会主义观 100

批判伯恩施坦对“崩溃”论的责难,阐释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100

研究资本积累,重新论证社会主义必然性 102

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存在必要性的否定 105

第一节 十月革命前列宁对社会主义经济的设想 106

青年列宁的社会主义经济观 106

第二章 十月革命前后列宁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发展 106

“二月革命”至“十月革命”列宁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发展 108

第二节 向共产主义直接过渡与战时共产主义 114

十月革命胜利最初,列宁建设社会主义的构想 114

“战时共产主义”的实施 118

第三节 “新经济政策”与列宁关于“过渡时期”理论的发展 129

农村经济矛盾的尖锐化 129

关于农村政策的讨论 131

列宁对农村问题的调查研究 133

新经济政策的酝酿过程 135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139

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具体道路 144

第三章 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探索 160

第一节 对社会主义宏观经济管理的思考 160

大工业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 160

在电气化基础上改造整个国民经济 162

社会主义经济应当是克服了无政府状态的计划经济 165

国家应是管理国民经济的最高机关 169

第二节 关于社会主义的微观经济管理理论 174

加强企业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174

企业领导体制应实行“一长制” 176

严格的劳动纪律和科学的工作方法 178

实行严格的经济核算 179

实行“按劳分配”,贯彻物质利益原则 182

第三节 列宁重病中对建设社会主义途径的思索 185

首先为社会主义文明的建立创造前提 185

通过合作社走向社会主义 188

对外贸易必须由苏维埃国家垄断 194

第四章 布哈林与新经济政策 198

第一节 以布哈林为代表的“左派共产主义”——战时共产主义的热烈拥护者 198

十月革命前后布哈林的社会主义观 198

最坚决的“社会化”政策 200

战时共产主义与布哈林的《过渡时期经济学》 202

第二节 新经济政策时期的布哈林经济思想 211

对新经济政策由反对到拥护 211

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危险 213

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长入社会主义” 214

第三节 捍卫新经济政策 216

新经济政策与共产主义目标 216

新经济政策是通向社会主义的惟一正确的政策 217

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形式 219

只有农业繁荣,社会主义经济才能繁荣 221

不应害怕资本主义的发展 221

托洛茨基的“不断革命论”及其对一国建成社会主义可能性的否定 224

第一节 托洛茨基派对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理论的否定 224

第五章 托洛茨基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20年代后期关于“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论战 224

季诺维也夫对“一国建成社会主义”问题的意见 226

布哈林对托洛茨基的批判 228

斯大林的“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 230

第二节 托派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与布哈林等人对它的批判 236

托洛茨基与新经济政策 236

托洛茨基论社会主义建设 244

普列奥布拉任斯基论社会主义原始积累规律与价值规律 247

布哈林对“托派”经济理论的批判 252

第六章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方经济学家关于社会主义市场与计划的争论,市场社会主义的萌芽 258

第一节 20世纪20年代米塞斯与泰勒的论战 258

米塞斯对社会主义经济合理运行可能性的否定 258

泰勒对米塞斯的批驳 260

第二节 20世纪30年代兰格对米塞斯、罗宾斯及哈耶克的驳斥 262

罗宾斯、哈耶克对米塞斯的支持与补充 262

兰格论社会主义的可行性 263

第七章 社会民主主义者对苏维埃经济的批判及其对社会主义经济的看法 266

市场社会主义及苏联经济学家的批判 266

第一节 考茨基、鲍威尔等对苏维埃经济的批判 271

社会民主主义与共产主义分裂的加深 271

考茨基对十月革命的批判 272

鲍威尔对苏维埃经济的批判 275

第二节 鲍威尔、希法亭等对社会主义经济的设想 280

鲍威尔论如何建立社会主义经济 280

争取政治民主和经济民主建立社会主义经济 289

斯堪的纳维亚社会民主党的创建 295

第三节 斯堪的纳维亚社会民主党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初步实践 295

通过议会斗争合法走上执政舞台 296

创建“人民之家”,实现“福利社会主义” 298

第八章 斯大林论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和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 304

第一节 斯大林与新经济政策 304

新经济政策的积极拥护者 304

结束退却,转入进攻 306

第二节 斯大林论社会主义工业化 308

加速工业的发展,赶超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308

重工业是工业化的中心和基础 311

工业化资金的积累 312

第三节 斯大林的农业集体化理论 315

实现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然与可能 315

合作化,还是集体化 318

农业全盘集体化的教训 320

第四节 传统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形成 324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的完成 324

社会主义经济的第一个模式 325

第九章 苏联学术界关于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争论与《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发表 327

第一节 苏联经济学界有关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争论 327

关于社会主义经济规律客观性的讨论 327

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讨论 332

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讨论 336

社会主义条件下价值规律问题的讨论 340

第二节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发表,传统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理论概括 344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发表 344

斯大林论经济规律的客观性质 348

关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350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352

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 353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问题 354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价值规律问题 357

集体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过渡 359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在中国传播的开始 362

第一节 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在中国的传播 362

第十章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362

“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的传播 363

第二节 研究中国社会性质,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 368

关于社会主义的大讨论 368

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大论战 370

关于中国农村社会性质的论战 373

王亚南对中国社会性质的探讨 374

第三节 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375

中国实现社会主义必须分两步走 375

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的提出 380

对新民主主义经济构成的探讨与张闻天的贡献 382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的形成 388

第十一章 传统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发端——南斯拉夫自治社会主义的创立 392

第一节 南斯拉夫对传统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批判与对所有制的改革 392

高度集中统一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南共的批判 392

改劳动者对生产资料的间接占有为直接占有 398

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制的基本内容 400

社会所有制是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的基础 402

第二节 社会所有制基础上的联合劳动 405

联合劳动的基本特征 405

联合劳动的组织形式 407

第三节 南斯拉夫的商品生产 409

南斯拉夫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 409

南斯拉夫商品经济的特点 411

商品生产、价值规律与国民经济计划的关系 413

第四节 联合劳动组织中的收入与分配 414

联合劳动基层组织的收入与分配 414

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制与收入的分配 416

第十二章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与利别尔曼对改革理论的探讨 422

第一节 赫鲁晓夫的改革与利别尔曼的改革理论 422

苏联社会经济政治矛盾的激化与赫鲁晓夫的上台 422

从农业入手改革苏联社会经济体制 422

赫鲁晓夫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的理论与实践 424

对利别尔曼建议的大讨论 427

对于赫鲁晓夫的改革理论和实践的几点评价 433

第二节 勃列日涅夫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理论 435

对苏联社会发展阶段的重新定位 435

勃列日涅夫的改革理论与实践 437

对勃列日涅夫改革思想的评价 439

第十三章 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探索 443

第一节 建国初期对建立社会主义经济途径的探索 443

新民主主义社会与向社会主义过渡 443

是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还是立即向社会主义过渡 444

过渡时期的经济成分与社会主义改造 451

对过渡时期经济规律的探讨 452

第二节 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 455

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途径 455

从“三面红旗”看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经济规律认识的错误 457

在“调整、巩固、充实、提高”中,实事求是科学态度的初步恢复 465

刘少奇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的贡献 471

“新人口论”及其遭遇 475

第三节 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国经济学界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475

关于李平心生产力理论的讨论 476

关于商品生产的讨论 480

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价值规律的讨论 483

第四节 极左思潮的再次泛滥 488

强调“方针路线正确”,问题仅在于缺乏具体配套政策 488

批判“包产到户” 490

批判“翻案风” 495

第十四章 波兰、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演变 497

第一节 兰格、布鲁斯的市场机制的计划经济理论与波兰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 497

波兰社会主义经济的建立 497

兰格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499

布鲁斯对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研究 504

兰格、布鲁斯理论的局限 521

第二节 科尔内的短缺经济学与匈牙利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 522

匈牙利传统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522

科尔内的“短缺经济学” 523

科尔内与匈牙利经济体制改革 543

第三节 奥塔·锡克的社会主义经济改革思想与捷克斯洛伐克经济体制改革 548

传统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548

奥塔·锡克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理论 549

锡克与捷克斯洛伐克的实践 567

第十五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党国际重建及其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演变 569

第一节 20世纪后半期,社会党国际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发展 569

“法兰克福声明”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569

20世纪70年代的反思与民主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建 572

80年代末社会民主主义理论的再调整 576

第二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斯堪的纳维亚三国社会民主党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 580

斯堪的纳维亚三国社民党的社会主义观 580

公有和私有共存的“混合经济制度” 584

社会主义经济的有效运行方式是市场经济 587

福利政策是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有效途径 591

职能社会主义 593

雇员投资基金的设立与“基金社会主义” 600

战后奥地利社会民主党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纲领 605

第三节 二次世界大战后,奥、德、法三国社会民主党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观点的演变 605

从《哥德斯堡纲领》到《柏林纲领》,战后德国社民党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演变 611

法国社会党的社会主义观 621

第四节 战后英国工党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演变 627

英国工党早期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627

50—60年代英国工党的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630

20世纪后半期英国工党关于国有化问题的争论 635

工党改革与布莱尔的“第三条道路” 638

戈尔巴乔夫上台 644

第十六章 “西伯利亚学派”与戈尔巴乔夫改革,苏联的解体 644

第一节 “西伯利亚学派”的基本理论主张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644

“西伯利亚学派”的改革理论 645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第一阶段 661

第二节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和苏联的解体 664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664

关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全民大讨论 669

苏联解体的基本经验教训 676

批判“四人帮”对“唯生产力论”的批判 682

第十七章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形成,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真正成为被实践证实了的科学 682

第一节 拨乱反正,批判“四人帮”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歪曲 682

批判“四人帮”有关商品生产的谬论 686

驳“四人帮”对“按劳分配”原则的肆意歪曲 687

第二节 认清国情,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结合起来 690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690

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694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699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702

改革旧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 704

第三节 探索改革传统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之路。从农村到城市 705

从改革农村生产关系开始 705

城市改革的开始 709

第四节 70年代末以来,我国经济学界关于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讨论 713

关于所有制及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问题的讨论 713

关于计划与市场的讨论 722

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讨论 739

邓小平论社会主义本质 746

第五节 邓小平南巡谈话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确定 746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社会主义经济结构 75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762

关于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 769

第十八章 深化改革,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772

第一节 建设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772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确定 772

加快国有企业改革,重塑市场主体 773

加快各类市场的培育,建立完整的市场体系 777

市场的法制建设与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 781

建立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 783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788

第二节 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789

调整经济结构,全面实现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 789

调整不合理的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快速增长 792

结束语 801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