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助听器
助听器

助听器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澳)哈维·迪龙(Harvey Dillon)著
  • 出 版 社:北京:华夏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9
  • ISBN:9787508095905
  • 页数:499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专门论述助听器的经典专著,涵盖了有关助听器的综合性知识,兼顾实用和理论,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立足实证研究,给出操作建议。内容包括基本概念、助听器患者的教育和咨询、听力康复效果评估、处理技术的迅猛发展、验配助听器的特殊问题等各方面。适宜临床人员和学生以及助听器开发人员使用。
上一篇:生理卫生下一篇:放射物理与防护
《助听器》目录
标签:助听 助听器

第1章 基本概念 1

1.1 听力障碍者面临的问题 2

1.1.1 可听度减退 2

1.1.2 动态范围缩小 2

1.1.3 频率解析能力降低 3

1.1.4 时域解析能力降低 4

1.1.5 听力损失的生理原因 5

1.1.6 综合缺陷 5

1.2 声学测量 6

1.2.1 基础物理量度 6

1.2.2 线性放大与增益 8

1.2.3 饱和声压级 8

1.2.4 耦合腔与真耳 9

1.3 助听器的类型 9

1.4 发展历史 11

1.4.1 声学时代 12

1.4.2 碳晶时代 13

1.4.3 真空管时代 13

1.4.4 晶体管与集成电路时代 14

1.4.5 数字时代 15

1.4.6 无线时代 15

第2章 助听器元件 17

2.1 方框图 18

2.2 麦克风 19

2.2.1 工作原理 19

2.2.2 麦克风的频率响应曲线 20

2.2.3 麦克风的缺点 20

2.2.4 方向性麦克风 21

2.2.5 麦克风的位置 23

2.3 放大器 23

2.3.1 放大技术 23

2.3.2 削峰和失真 24

2.3.3 压缩放大器 25

2.4 数字电路 25

2.4.1 模/数转换器 26

2.4.2 数字信号处理器 27

2.4.3 固定线路数字处理 28

2.4.4 通用运算数字处理 28

2.4.5 连续处理,单元处理,助听器时延 28

2.4.6 数/模转换器 30

2.4.7 数字助听器参数 30

2.4.8 数字助听器与模拟助听器比较 31

2.5 滤波器、音调控制器和滤波器结构 31

2.5.1 滤波器 31

2.5.2 音调控制器 32

2.5.3 滤波器的结构 32

2.6 受话器 33

2.6.1 工作原理 33

2.6.2 受话器的频响 33

2.7 声阻尼器 34

2.8 电感线圈 35

2.9 音频输入 36

2.10 遥控器 36

2.11 骨导麦克风 37

2.12 电池 37

2.12.1 工作原理 37

2.12.2 工作电压 38

2.12.3 电容量和体积 38

2.12.4 充电电池 39

2.13 结语 39

第3章 助听器系统 40

3.1 定制助听器和通用助听器 41

3.1.1 定制助听器 41

3.1.2 通用助听器 41

3.1.3 半通用与半定制助听器 42

3.1.4 助听器的可靠性 42

3.2 双侧同步助听器 42

3.3 助听器编程 43

3.3.1 编程器、中继设备与编程软件 43

3.3.2 多记忆或多程序助听器 44

3.3.3 配对比较 44

3.4 遥感与发射助听器系统 44

3.5 感应环路 45

3.5.1 磁场均一性与方向性 46

3.5.2 磁场强度 47

3.5.3 线圈频响 47

3.6 射频发射 49

3.6.1 调频 50

3.6.2 数字调制技术 51

3.6.3 与助听器耦合 52

3.6.4 无线麦克风与助听器麦克风联合使用 52

3.7 红外线发射 55

3.8 教室声场放大 55

3.9 磁感应线圈系统、无线调频系统、红外线发射系统和声场放大系统利弊比较 57

3.10 辅听设备 58

3.11 与其他设备的连接和整合 59

3.11.1 助听器外接电子设备 59

3.11.2 整合 60

3.11.3 手机和助听器间的干扰 62

3.12 结语 63

第4章 电声性能与测量 64

4.1 用耦合腔和耳模拟器测量助听器 65

4.1.1 耦合腔和耳模拟器 65

4.1.2 测试箱 67

4.1.3 测试信号 69

4.1.4 增益频率响应与饱和声压级频率响应 70

4.1.5 输入-输出函数 71

4.1.6 失真 72

4.1.7 内部噪声 74

4.1.8 磁感应 74

4.1.9 ANSI、ISO和IEC标准 75

4.2 真耳耦合腔差值(RECD) 76

4.2.1 影响RECD的因素 77

4.2.2 RECD的测量 78

4.2.3 RECD和REDD 80

4.3 真耳助听增益 80

4.3.1 REAG测量时探针放置的位置 81

4.3.2 REAG、耦合腔增益和耳模拟器增益的关系 83

4.3.3 找出错误的助听测量 84

4.4 插入增益 85

4.4.1 测量插入增益时放置探针的位置 86

4.4.2 插入增益、耦合腔增益和耳模拟器增益的关系 86

4.4.3 发现插入增益测量的错误 88

4.4.4 插入增益测量的精确性 88

4.5 在真耳测试中的实际问题 89

4.5.1 探针的校准 89

4.5.2 控制麦克风 89

4.5.3 耵聍的影响 90

4.5.4 背景噪声的污染 90

4.5.5 助听器饱和 90

4.5.6 扬声器指向 91

4.5.7 测试信号的特征 91

4.6 助听听阈测试和功能增益 93

4.7 助听器反馈 94

4.7.1 反馈机制 94

4.7.2 反馈对音质的影响 95

4.7.3 探针测量和反馈 95

4.8 检修故障助听器 96

4.9 结语 100

第5章 助听器耳模、定制机机壳及耦合系统 101

5.1 耳模、定制机机壳及式样 103

5.1.1 BTE耳模的种类 104

5.1.2 ITE、ITC和CIC机壳的式样 106

5.2 耳模、定制机机壳和耳道配件的声学概述 107

5.3 通气孔 107

5.3.1 通气孔对助听器增益和OSPL90的影响 108

5.3.2 通气和堵耳效应 112

5.3.3 通气孔和漏声对反馈啸叫的影响 115

5.3.4 通气孔与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关系 117

5.3.5 平行通气孔与Y形(或斜形)通气孔 117

5.3.6 开放耳道式配件小结 118

5.4 声孔:导声管,号角,反号角 119

5.4.1 声学号角及反号角 119

5.4.2 导声管插入深度 122

5.5 阻尼器 123

5.6 特定的导声管、阻尼器和通气孔配置 124

5.7 选择耳模及定制机机壳声学性能的程序 124

5.8 耳印 126

5.8.1 标准取耳印技术 126

5.8.2 CIC助听器及高增益助听器的耳印技术 127

5.8.3 耳印材料 129

5.9 耳模及定制机机壳 130

5.9.1 耳模及定制机机壳的制作 130

5.9.2 耳模及定制机机壳的材料 130

5.9.3 速成耳模及助听器 132

5.9.4 修改及修理耳模和定制机机壳 133

5.10 结语 134

第6章 压缩技术在助听器中的应用 135

6.1 压缩的主要作用:缩小信号的动态范围 136

6.2 压缩器的基本特征 137

6.2.1 动态压缩特性:启动和释放时间 137

6.2.2 静态压缩特征 140

6.2.3 输入和输出控制 141

6.2.4 多通道压缩 142

6.3 压缩应用原理 143

6.3.1 避免不适、失真和损害 143

6.3.2 减少音节和音素间的强度差异 143

6.3.3 减少长时声级中的差异 145

6.3.4 增加声音舒适性 146

6.3.5 响度正常化 146

6.3.6 改善可懂度 148

6.3.7 减少噪声 148

6.3.8 经验方法 150

6.4 助听器的压缩器组合 151

6.5 不同压缩技术的利弊 151

6.5.1 线性放大的压缩 151

6.5.2 多通道相对单通道压缩的优势 154

6.5.3 慢速与快速压缩 155

6.6 结语 156

第7章 方向性麦克风及阵列 157

7.1 方向性麦克风技术 158

7.1.1 一阶减法方向性麦克风 158

7.1.2 加法方向性麦克风阵列 162

7.1.3 复杂定向阵列 163

7.1.4 双侧方向性 168

7.2 方向性的量化 170

7.2.1 二维和三维方向指数 170

7.2.2 清晰度方向指数 172

7.3 方向性效果 173

7.3.1 聆听环境的影响 173

7 3.2 客观临床效果与实际生活中的自我报告效果 175

7.3.3 方向性与其他技术的交互 176

7.3.4 方向性的不足 176

7.3.5 方向性麦克风的适用者 177

7.3.6 方向性麦克风的临床评价 177

7.4 结语 178

第8章 高级信号处理策略 179

8.1 自适应降噪 180

8.1.1 自适应降噪技术 180

8.1.2 自适应降噪的优点 184

8.1.3 脉冲噪声抑制 185

8.2 反馈抑制 185

8.2.1 通过增益-频率响应控制进行反馈抑制 185

8.2.2 通过相位控制减少反馈 186

8.2.3 通过反馈消除通道抑制反馈 187

8.2.4 通过频移的反馈抑制 188

8.2.5 组合的反馈抑制系统 189

8.3 频率下移 189

8.3.1 频率下移规则 189

8.3.2 频率下移技术 190

8.3.3 商用的频率下移方案 192

8.3.4 频率下移、言语可懂度和适用者 192

8.4 言语线索增强 193

8.5 其他信号处理方案 195

8.6 结语 199

第9章 助听器适用者评估 201

9.1 影响可否助听的因素 203

9.1.1 态度和动机 203

9.1.2 纯音听力损失程度和听力图构型 206

9.1.3 言语识别能力 208

9.1.4 听力残疾的自我评价 208

9.1.5 噪声接受能力 209

9.1.6 聆听环境、聆听需求及期望值 210

9.1.7 对外观的担心 212

9.1.8 操作与使用 213

9.1.9 年龄 214

9.1.10 性格特征 214

9.1.11 听觉中枢处理障碍 215

9.1.12 耳鸣 216

9.1.13 综合因素 216

9.1.14 举例:如何给拒绝助听器的患者提供咨询 216

9.2 极重度听力损失的助听 220

9.2.1 言语识别能力差 220

9.2.2 助听器还是人工耳蜗? 221

9.2.3 助听器与人工耳蜗:双模式与混合/声电联合刺激 222

9.2.4 助听器还是触觉助听器? 224

9.3 助听器验配的禁忌证 225

9.4 结语 225

第10章 助听器的预设 226

10.1 预设法相关概念及简史 227

10.2 针对线性助听器的增益和频率响应的预设 229

10.2.1 POG0 229

10.2.2 NAL 230

10.2.3 DSL 231

10.2.4 举例和比较:POGOⅡ,NAL-RP和DSL 233

10.3 预设中的难点问题 235

10.3.1 增益和频率响应的习服与适应 235

10.3.2 响度偏好 236

10.3.3 死区 236

10.3.4 重度听力损失、有效可听度和高频放大 238

10.3.5 规定压缩阈 241

10.3.6 对预设准确性的要求 242

10.4 非线性助听器的增益、频率响应和输入-输出功能 243

10.4.1 LGOB 243

10.4.2 IHAFF/Contour 243

10.4.3 ScalAdapt 244

10.4.4 FIG6 245

10.4.5 DSL[i/o]和DSLm[i/o] 246

10.4.6 NAL-NL1和NAL-NL2 247

10.4.7 CAMREST、CAMEQ和CAMEQ2-HF 249

10.4.8 公式比较 249

10.5 关于传导性和混合性听力损失的考虑 252

10.6 为多记忆助听器选择选项 253

10.6.1 音乐程序 254

10.6.2 多记忆助听器的适用者 255

10.7 OSPL90的预设 255

10.7.1 一般原则:避免不适、损坏和失真 256

10.7.2 限制的类型:压缩或削峰 256

10.7.3 OSPL90预设程序 256

10.7.4 预设不同频率的OSPL90 259

10.7.5 非线性助听器的OSPL90 261

10.7.6 传导性和混合性听力损失的OS PL90 262

10.8 过度放大和继发性听力损失 263

10.9 结语 264

第11章 选择、调整和验证助听器 267

11.1 助听器种类的选择:CIC、ITC、ITE、BTE、眼镜式和盒式 268

11.2 助听器性能的选择 272

11.3 助听器的选择与调整 275

11.4 个体耳朵大小及形状对耦合腔预设程序的影响 277

11.5 验证并获得预设的真耳响应 278

11.6 验证信号处理功能 279

11.7 评估和精细调节OSPL90 279

11.8 结语 281

第12章 解决问题和精细调节 282

12.1 解决常见问题 283

12.1.1 操作困难 283

12.1.2 耳模(壳)不舒服 284

12.1.3 耳模(壳)稳固性差 284

12.1.4 自话音的质量和堵耳效应 284

12.1.5 反馈啸叫 285

12.1.6 音质 286

12.1.7 噪声、清晰度和响度 288

12.2 系统的精细调节流程 290

12.2.1 配对比较 291

12.2.2 音质绝对分级 292

12.2.3 用配对比较进行系统选择 292

12.2.4 通过配对比较进行参数的适应性调整 294

12.2.5 通过音质绝对分级进行适应性调节 295

12.2.6 使用多程序或可训练助听器在家精细调节助听器 296

12.3 结语 296

第13章 助听器佩戴者的患者教育和咨询 298

13.1 了解听力损失 299

13.2 选用助听器 300

13.3 使用助听器 302

13.4 适应新的声音和助听器 302

13.5 助听器保养 303

13.6 聆听策略 306

13.6.1 观察说话者或周围环境 307

13.6.2 调整交流方式 307

13.6.3 调整环境 309

13.6.4 教授聆听策略 310

13.7 动员家人和朋友 310

13.8 听觉训练 312

13.9 以计算机为基础的家庭听觉训练 313

13.10 避免助听器造成听力损失 313

13.11 辅听设备 313

13.12 咨询支持 314

13.13 接触不同个性的患者 314

13.14 合理安排门诊 316

13.14.1 门诊评估 316

13.14.2 验配门诊 317

13.14.3 随访门诊 317

13.14.4 小组的力量 318

13.15 结语 320

第14章 听力康复效果评估 322

14.1 效果的分类 323

14.2 言语理解测试 323

14.2.1 言语测试的局限性 324

14.2.2 言语测试在效果评估中的作用 325

14.3 自我评价问卷 325

14.3.1 问卷理论 325

14.3.2 实用自我评价方法 328

14.4 满足需要和目标 330

14.5 使用情况、故障、满意度评估 334

14.6 国际助听器效果问卷 337

14.7 效果的时间性 338

14.8 听力损失与助听器对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影响 340

14 8.1 听力损失对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影响 340

14.8.2 助听器对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影响 341

14.9 结语 342

第15章 双耳和双侧助听器验配的思考 345

15.1 双耳定位的作用 346

15.1.1 健听人的定位线索 346

15.1.2 听力障碍对定位的影响 349

15.2 双耳察觉和识别 350

15.2.1 头部的衍射效应 350

15.2.2 双耳静噪 351

15.2.3 双耳冗余 353

15.2.4 双耳响度累加 353

15.3 双侧验配的优势 354

15.3.1 言语可懂度 354

15.3.2 定位 356

15.3.3 音质 359

15.3.4 避免迟发性听觉剥夺 359

15.3.5 耳鸣的抑制 360

15.3.6 其他方面的优势 360

15.4 双侧验配的劣势 361

15.4.1 费用 361

15.4.2 双耳干扰 361

15.4.3 自我印象 363

15.4.4 其他方面的劣势 363

15.5 双侧优势的测试 363

15.5.1 单侧条件下选择参考耳的偏差 364

15.5.2 用言语测听评估双侧的敏感度 365

15.5.3 言语测试在评估双侧优势中的作用 365

15.5.4 定位测试 366

15.6 不对称听力损失的验配 367

15.6.1 不对称听力损失的双侧和单侧验配 367

15.6.2 好耳与差耳的单侧验配 368

15.6.3 替代选择:FM和CROS 370

15.7 决定双侧和单侧验配 370

15.8 双侧和单侧验配对电声预设的影响 373

15.9 结语 374

第16章 儿童验配助听器的特殊问题 375

16.1 听觉经验,听觉剥夺,以及助听器验配适应证 376

16.1.1 双耳刺激 376

16.1 2单侧听力损失 376

16.1.3 轻微听力损失 378

16.1.4 人工耳蜗植入 378

16.1.5 听神经病谱系障碍 379

16.2 听力损失评估 380

16.2.1 频率特异性评估与分耳测听 380

16 2.2 小耳道与校准问题 381

16.2.3 听觉处理障碍 382

16.2.4 评估中的其他问题 382

16.3 助听器类型与耳模类型 382

16.3.1 助听器类型 382

16.3.2 耳模类型 383

16.4 儿童助听器的预设 384

16.4.1 言语识别能力与放大需求 384

16.4.2 以阈值为基础VS以响度为基础的验配过程 387

16.4.3 适用于小耳道的方法 387

16.4.4 信号处理特性 390

16.4.5 辅听设备 394

16.5 真耳效果验证 394

16.6 助听效果评估 395

16.6.1 言语测听 395

16.6.2 配对比较 396

16.6.3 不舒适评价 396

16.6.4 主观问卷评估 398

16.6.5 清晰度指数(AI)或言语可懂度指数(SII) 399

16.6.6 诱发皮质反应 400

16.6.7 言语生成和语言获得 402

16.7 帮助家长 403

16.8 听力康复目标 405

16.8.1 婴儿的康复目标和策略 405

16.8.2 幼儿的康复目标和方法 406

16.8.3 学龄前儿童的康复目标和方法 406

16.8.4 小学段患儿的康复目标和方法 406

16.9 青少年患者及其对美观的顾虑 407

16.10 安全问题 407

16.11 结语 408

第17章 信号对传、骨导和植入式助听器 409

17.1 CROS助听器 410

17.1.1 简易CROS助听器 410

17.1.2 双侧CROS(BICROS)助听器 412

17.1.3 立体声CROS(CRIS-CROS)助听器 413

17.1.4 经颅CROS助听器 414

17.2 骨导助听器 415

17.2.1 骨导助听器的应用 415

17 2.2 骨导助听器的输出能力 415

17.2.3 预设、调节和验证骨导助听器的电声特性 416

17.2.4 骨导助听器的缺点 418

17.3 骨锚式助听器 418

17.3.1 针对单侧传导性或混合性听力损失的BAHA 420

17.3.2 针对双耳传导性或混合性听力损失的双侧BAHA 420

17.3.3 针对单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的BAHA 421

17.3.4 使用BAHA的并发症 421

17.4 中耳植入式助听器 421

17.4.1 输出换能器 422

17.4.2 麦克风 423

17.4.3 完整的系统 423

17.4.4 适应证和益处 425

17.4.5 中耳植入的并发症 426

17.5 结语 426

参考文献 428

术语及索引 488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