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专利实务指南与司法审查
专利实务指南与司法审查

专利实务指南与司法审查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曹阳著
  • 出 版 社:北京:法律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9
  • ISBN:9787519726539
  • 页数:650 页
图书介绍:本著作以中国的经济与技术现实为依归,分析中国专利立法与司法实践中的创新理论与实践。本著作搜集了国内外专利法司法实践中具有影响的上千案例,分析逻辑与经验之间的互动与问题,正本清源,对诸多被误读的规则与错误的经验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专利实务指南与司法审查》目录

第一章 专利制度概述 1

第一节 专利制度相关概念 3

一、专利 3

二、专利权 3

(一)专利权具有鲜明的排他性 3

(二)专利权客体的公开性 4

(三)专利权效力的限制性 4

三、专利类型 4

四、专利与商标、著作权 5

(一)专利与著作权 5

(二)专利与商标 7

第二节 专利制度的基础 10

一、激励论 10

二、自然权利论 11

三、人格权理论 12

四、受益论 12

五、契约论 12

第三节 专利制度的功能与反思 13

一、激励技术创新 13

二、促进信息公开与传播 20

三、促进专利技术的实施 21

四、专利与健康 21

第四节 专利制度发展史 22

一、专利制度起源 22

二、现代专利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23

三、中国专利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24

(一)我国专利制度的产生与形成 24

(二)新中国专利法的发展 25

(三)专利法的修订与完善 25

1.1992年的第一次修订 25

2.2000年的第二次修订 26

3.2008年的第三次修订 26

4.拟议中的专利法第四次修订 27

第二章 可专利主题 29

第一节 立法体例 31

第二节 发明与实用新型 31

一、发明的概念与特征 31

二、发明的分类 32

(一)产品发明 32

(二)方法发明 33

(三)改进发明 33

三、实用新型的概念与特征 33

四、实用新型专利和发明专利的区别 35

五、发明(实用新型)的技术性 42

第三节 外观设计 48

一、外观设计的概念与特征 48

二、外观设计与发明、实用新型的区别与联系 49

三、外观设计的功能性 49

第四节 不授予专利权的发明创造 51

一、科学发现 51

二、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 55

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63

四、动物和植物品种 65

五、原子核变换方法和用该方法获得的物质 66

六、对平面印刷品的图案、色彩或者二者的结合作出的主要起标识作用的设计 66

七、违反法律的发明创造 70

八、违反社会公德 70

九、妨害公共利益 72

第三章 实用性 75

第一节 基本原理 77

一、实用性定义 77

二、有益实用性(beneficial utility) 77

三、可操作性与具体的实用性(specific utility) 77

四、实用性与充分公开 80

第二节 发明和实用新型的实用性的判断 81

一、实用性的判断原则 81

二、实用性的判断基准 81

(一)无再现性 81

(二)违背自然规律 82

(三)利用独一无二的自然条件的产品 85

(四)人体或者动物体的非治疗目的的外科手术方法 85

(五)测量人体或者动物体在极限情况下的生理参数的方法 85

第三节 外观设计专利的实用性判断 85

第四章 新颖性 87

第一节 新颖性概念与功能 89

第二节 现有技术 89

一、申请日 90

二、优先权 90

(一)外国优先权 90

(二)本国优先权 91

(三)相同主题的发明创造 92

三、现有技术的范畴 94

四、公开标准 95

(一)现有技术公开的内容 95

(二)同样的发明 95

(三)充分公开 96

(四)公开的对象 99

(五)公开方式 103

1.出版物公开 103

2.使用公开 105

3.以其他方式公开 105

第三节 抵触申请 106

第四节 新颖性判断原则 107

一、同样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 107

二、对比文件范围 108

三、单独对比 108

第五节 新颖性审查基准 110

一、相同内容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 110

二、具体(下位)概念与一般(上位)概念 111

三、惯用手段的直接置换 111

四、数值和数值范围 112

五、包含性能、参数、用途或制备方法等特征的产品权利、要求 113

1.包含性能、参数特征的产品权利要求 113

2.包含用途特征的产品权利要求 113

3.包含制备方法特征的产品权利要求 114

第六节 外观设计的新颖性 114

一、判断客体 115

二、判断主体 115

三、产品是否相同或属于相近种类 115

四、设计既要“不相同”,还要“不相近似” 118

五、判断方式 119

六、设计特征与新颖性 127

七、设计空间与新颖性 129

八、设计功能与新颖性 131

九、近似性与混淆可能 134

十、不得与他人在先权利相冲突 136

第七节 不丧失新颖性的公开 138

一、在中国政府主办或者承认的国际展览会上首次展出 138

二、在规定的学术会议或者技术会议上首次发表 139

三、他人未经申请人同意而泄露其内容 139

四、宽限期与优先权 139

五、宽限期与现有技术 139

第五章 创造性 141

第一节 创造性概念 143

第二节 创造性标准 143

第三节 创造性审查方法 144

一、现有技术 144

(一)现有技术的内容 144

(二)现有技术与充分公开 144

二、判断主体 149

三、审查原则 150

四、审查基准 150

(一)确定最接近的现有技术 150

(二)确定发明的区别特征和发明实际解决的技术问题 153

1.区别特征的确定 154

2.技术问题的确定 160

(三)判断要求保护的发明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是否显而易见 163

1.发明与实用新型现有技术启示判断的区别 166

2.技术启示的判断方法 169

五、不同类型发明的创造性判断 185

(一)开拓性发明 185

(二)组合发明 185

1.显而易见的组合 185

2.非显而易见的组合 186

(三)选择发明 186

(四)转用发明 187

(五)已知产品的新用途发明 188

(六)要素变更的发明 188

1.要素关系改变的发明 188

2.要素替代的发明 188

3.要素省略的发明 189

(七)化学发明的创造性判断 189

1.化合物的创造性 189

2.化学产品用途发明的创造性 189

第四节 外观设计的区别性(创造性) 195

一、区别性标准 195

二、区别性判断方法 204

(一)相同或近似产品外观的区别性判断 204

(二)现有设计的转用 206

(三)现有设计及其特征的组合 208

第六章 专利申请 215

第一节 专利申请主体 217

发明人或设计人 217

(一)发明人或设计人概念 217

(二)发明人或设计人的判断规则 217

第二节 职务发明创造 224

一、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所完成的发明创造 224

(一)在本职工作中作出的发明创造 225

(二)履行本单位交付的本职工作之外的任务所作出的发明创造 227

(三)退休、调离原单位后或者劳动、人事关系终止后1年内作出的发明创造 228

二、主要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完成的发明创造 231

第三节 专利申请权的归属 237

一、职务发明创造专利申请权的归属 237

二、合作与委托完成的发明创造的专利申请权归属 238

第四节 职务发明创造的发明人或设计人的权利 243

第五节 外国申请人 255

一、在我国有经常居所或营业场所的外国人 255

二、在中国没有经常居住地或营业场所的外国人 255

第六节 专利申请文件的充分公开 256

一、充分公开的法理 256

二、权利要求清楚、简要 258

(一)权利要求类型 258

1.产品权利要求与方法权利要求 258

2.方法限定产品的权利要求 258

3.功能限定性的权利要求 260

4.马库什权利要求 265

5.瑞士型用途权利要求 271

6.开放式权利要求与封闭式权利要求 275

7.独立权利要求与从属权利要求 281

(二)权利要求明确(definiteness) 286

(三)权利要求简要 291

(四)权利要求应以说明书为依据 291

1.书面描述 291

2.权利要求获得说明书支持 294

3.权利要求没有获得说明书支持 299

三、说明书清楚、完整 307

(一)说明书清楚 307

(二)说明书完整 309

(三)能够实现 309

1.“能够实现”标准的价值与意义 310

2.“能够实现”的判断标准 311

(四)具体实施方式 319

第七节 专利申请原则 320

一、书面原则 320

二、先申请原则 320

三、优先权原则 320

四、单一性原则 321

(一)单一性原则内容 321

(二)特定技术特征 322

(三)分案申请 323

第八节 申请文件修改 326

一、法律规定 326

二、修改范围 327

三、发明点修改与非发明点修改 331

四、当事人陈述 332

五、修改方式 332

(一)主动修改 332

(二)被动修改 332

六、外观设计申请文件的修改 333

七、权利要求修改与保护范围 333

八、专利申请文件的修改限制与禁止反悔原则 333

九、权利要求修改与权利要求不能获得说明书支持 334

第九节 专利申请的撤回 335

第十节 专利申请受理以及申请日、申请号的确定 335

第十一节 国际申请 336

一、途径 336

二、PCT程序 336

三、保密审查 337

第七章 专利审查与无效 339

第一节 专利审查程序 341

一、发明专利的审查 341

(一)初步审查 341

(二)早期公开 341

(三)实质审查 342

1.实质缺陷审查 342

2.形式缺陷审查 343

(四)授权与公告 343

二、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权的审查 344

三、禁止重复授权 345

(一)同样的发明创造 345

(二)相同或实质相同的外观设计 348

第二节 专利复审程序 351

一、概述 351

二、启动复审程序的条件 352

三、复审的流程和基本内容 352

四、复审审查范围 353

五、复审的司法审查 355

第三节 专利无效程序 355

一、概述 355

二、无效宣告的审查范围与原则 356

三、无效宣告理由 358

四、无效宣告的审查与决定 359

五、专利文件的修改 360

六、无效宣告的法律效力 362

七、专利无效的审查与司法审查 363

第八章 专利权内容 369

第一节 专利权的性质 371

第二节 产品专利权人的权利 371

一、制造权 371

(一)制造行为的界定 372

(二)制造与修理 374

(三)分步式制造与共同制造 375

(四)跨境制造 376

二、使用权 378

三、许诺销售权 378

四、销售权 380

五、进口权 382

第三节 方法专利权人的权利 383

一、使用专利方法 383

(一)使用行为的界定 383

(二)分步式使用 383

二、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依照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 388

(一)依照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 388

(二)使用依照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 389

(三)许诺销售、销售、进口依照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 389

第四节 外观设计专利权人的权利 391

一、制造权 391

二、许诺销售、销售与进口权 394

(一)销售与使用行为的区别 394

(二)许诺销售行为 396

第五节 许可权 398

一、专利许可合同的类型 398

二、专利实施许可合同的主要条款 400

1.前言 400

2.定义 400

3.实施许可范围 400

4.使用费与支付 400

5.保证条款 400

6.后续的技术改进与发展 401

三、共有专利的许可 405

四、专利的当然许可 406

第六节 转让权 407

第七节 标记权 407

第八节 专利的其他利用方式 408

第九章 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侵权判定 411

第一节 专利权保护范围的确定 413

一、确定专利权保护范围的依据、原则 413

二、权利要求解释的原则 414

三、确定保护范围的解释对象 416

四、权利要求解释的具体方法 417

(一)相关规范 417

(二)权利要求解释的主体 418

(三)权利要求解释的具体规则 418

1.按措辞的通常含义进行解释 418

2.按措辞的约定含义进行解释 419

3.权利要求中自行创设技术术语的解释规则 420

4.内部证据(intrinsic evidence)优先 420

5.参考外部证据(extrinsic evidence) 425

6.“最宽合理解释”规则 438

7.专利授权确权程序与专利民事侵权程序的差异 438

8.主题名称的限定作用 440

9.功能限定性技术特征的解释 446

10.考虑发明目的 459

11.封闭式与开放式权利要求解释 462

12.对方法专利权利要求中步骤顺序的解释 468

13.产品权利要求中的方法特征解释 471

14.使用环境特征的解释 473

15.禁止反悔 474

16.权利要求不明确 475

第二节 权利要求与被控侵权技术比对方法 479

一、字面侵权(Literal Infringement) 481

(一)技术特征的划分 481

(二)多余指定原则 484

(三)侵权产品包含更多的技术特征 485

(四)侵权产品包含更少的技术特征 487

(五)封闭式权利要求的侵权判定 489

(六)改劣发明 491

(七)非典型技术特征的相同判断 491

二、等同侵权 492

(一)等同原则的基本原理 492

(二)等同判断四要件之间的关系 496

(三)具体技术特征等同 496

(四)技术手段相反 498

(五)改变方法专利的步骤顺序 498

(六)封闭式权利要求 499

(七)功能性特征等同 499

(八)捐献规则 500

(九)禁止反悔 502

(十)现有技术进行优化选择而形成的专利技术方案 506

(十一)发明目的对等同的限制 507

(十二)等同特征的证明 508

第十章 外观设计专利侵权判定 509

第一节 外观设计专利保护范围的确定 515

一、设计特征与设计要点 516

二、功能性特征 521

三、增加设计特征 522

四、确定保护范围的具体规则 523

第二节 外观设计专利侵权的判定 526

一、产品种类相同或近似判断 526

二、比较对象 527

三、侵权判断主体 528

四、判断方式整体观察、综合判断 530

五、相同设计认定 532

六、近似设计认定 533

(一)近似设计的标准 533

(二)变化状态产品的近似判断 535

(三)组件产品的近似判断 538

(四)套件产品的近似判断 541

(五)混淆与近似 542

第十一章 专利间接侵权 545

第一节 共同侵权与间接侵权 547

一、共同侵权与间接侵权的区别 547

二、直接参与式专利共同侵权行为 548

三、数人分别实施的共同侵权 549

第二节 间接侵权的认定 550

一、以直接侵权存在为前提 550

二、诱导侵权 551

三、帮助侵权 553

(一)专用产品侵权 553

(二)网络帮助侵权 557

(三)其他帮助行为 558

第十二章 专利侵权抗辩 559

第一节 非生产经营目的实施专利 561

第二节 现有技术抗辩 562

一、与现有技术相同抗辩 563

二、与现有技术等同抗辩 566

三、参照现有技术抗辩 567

第三节 现有设计抗辩 568

第四节 先用权抗辩 572

一、先用权抗辩的主体 573

二、先用权的适用条件 573

(一)做好了制造、使用的必要准备 573

(二)仅在原有范围内继续制造、使用 573

(三)以正当方式获得技术 573

(四)先用权技术一般不能转让 573

第五节 临时保护期内实施抗辩 574

第六节 合法来源抗辩 576

第七节 专利穷竭抗辩 580

一、产品专利穷竭 580

二、方法专利穷竭 582

三、专利国际穷竭与国内穷竭 584

第八节 滥用专利权抗辩 585

一、恶意取得专利权 585

二、滥用标准必要专利抗辩 585

三、强制许可抗辩 588

(一)不实施专利的强制许可 589

(二)作为垄断救济的强制许可 589

(三)基于公共利益的强制许可 589

(四)基于公共健康的强制许可 590

(五)从属专利的强制许可 590

四、反垄断法的限制 591

第九节 其他抗辩措施 592

一、指定实施 592

二、外国运输工具临时过境的使用 592

三、专为科学研究和实验的使用 593

四、波拉例外 593

第十三章 专利侵权诉讼 595

第一节 专利诉讼的困境与解决 597

一、中止诉讼 597

二、不中止诉讼 600

第二节 主张权利的依据选择 601

第三节 诉前临时禁令与诉前保全 603

一、诉前临时禁令 603

(一)申请主体:专利权人和利害关系人 603

(二)形式要件——书面申请状 603

(三)证据 603

(四)审查 604

(五)担保 605

(六)裁定时限与复议 605

(七)解除禁令 605

二、诉前财产保全 610

三、诉前证据保全 612

第四节 确认不侵权制度 613

第五节 管辖、时效与举证 616

一、管辖 616

二、时效 617

三、举证 618

(一)新证据 619

(二)鉴定结论 619

(三)新产品的制造方法 619

第十四章 专利侵权民事责任 621

第一节 停止侵权 623

第二节 赔偿损失 626

一、实际损失 627

二、侵权获益 632

三、合理的许可使用费的倍数 635

四、法定赔偿 636

五、惩罚性赔偿 638

六、约定赔偿 639

七、和解协议 641

第三节 其他救济措施 641

一、消除影响 641

二、销毁侵权工具 642

第十五章 专利侵权与假冒的行政与刑事责任 643

第一节 专利侵权与假冒的行政责任 645

一、专利侵权的行政处理 645

二、假冒专利行为的行政处理 648

第二节 假冒专利的刑事责任 64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