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淮南子  鉴赏辞典
淮南子  鉴赏辞典

淮南子 鉴赏辞典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康德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8
  • ISBN:9787532650934
  • 页数:485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为”鉴赏辞典品牌再续新推古典经典系列”之一。设文本篇、主题篇、名言篇、寓言篇四个部分,共90篇鉴赏。文本篇的鉴赏文字突出主题思想与写作原旨,反映《淮南子》所呈现的古人的思想世界。主题篇的鉴赏文字突出《淮南子》相关议题的建设性思考,尤其对于现代人类生活的启示。名言篇和寓言篇的鉴赏文字突出相关名言或寓言故事所包含的深刻哲理,并注重阐发其在整个思想文化史中的影响,及其对于现实人生的重要启发。本书还设有附录《淮南子》的作者、《淮南子》的思想特色及其影响、《淮南子》主要版本和注本简介,使本书兼具小百科的功能,以满足读者不同的阅读、赏析、查阅的需求。
《淮南子 鉴赏辞典》目录
标签:鉴赏 辞典

文本篇 3

卷一 原道训——哲学本体论:尊天而保真 3

卷二 俶真训——历史哲学:知始而返本 13

卷三 天文训——天道之一:天 23

卷四 地形训——天道之二:地 33

卷五 时则训——天道之三:时 47

卷六 览冥训——天人感应论:物类相感 60

卷七 精神训——生命哲学:不以物易己 71

卷八 本经训——政治哲学:太清之治及其流遁 81

卷九 主术训——君主统御术:善乘众人之智 93

卷十 缪称训——君主修养论:诚心可以怀远 105

卷十一 齐俗训——礼俗论:入其国者从其俗 115

卷十二 道应训——道体之效验:考往事于老庄之术 127

卷十三 氾论训——权变论:与化推移 137

卷十四 诠言训——无为论:顺天理以应万化 148

卷十五 兵略训——军事观:战阵纷争非道不行 158

卷十六 说山训——方法论Ⅰ:不确定中求确定 170

卷十七 说林训——方法论Ⅱ:以近喻远 179

卷十八 人间训——处世哲学:敬小慎微 189

卷十九 修务训——劝学:学不可已 199

卷二十泰族训——仁政:得民心者得天下 211

卷二十一 要略——全书指要:通天人而备帝道 221

主题篇 235

自然和谐论 235

生态伦理观 242

中医与养生 248

科技与淫巧 255

信仰与幸福 264

君子与小人 274

德治与法治 282

知人与用人 290

入世与超脱 297

艺术与审美 305

名言篇 317

井鱼不可与语大,夏虫不可与语寒 317

善游者溺,善骑者堕 319

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 321

以汤止沸,沸乃不止,诚知其本,则去火而已矣 323

水浊则鱼噞,政苛则民乱 325

志之所在,逾于千里 327

禹决江疏河,以为天下兴利,而不能使水西流 330

非澹薄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 332

圣人之于善也,无小而不举;其于过也,无微而不改 334

遍爱群生而不爱人类,不可谓仁 337

慈父之爱子,非为报也 339

多欲亏义,多忧害智,多惧害勇 342

知己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 345

骐骥千里,一日而通;驽马十舍,旬亦至之 347

林中不卖薪,湖上不鬻鱼,所有余也 349

物盛而衰,乐极则悲 351

百川异源而皆归于海,百家殊业而皆务于治 353

为治之本,务在于安民;安民之本,在于足用 355

独任其智,失必多矣 357

非易不可以治大,非简不可以合众 359

掘室而求鼠,割唇而治龋,君子不与 362

谓学不暇者,虽暇亦不能学矣 364

狡兔得而猎犬烹,高鸟尽而强弩藏 367

金胜木者,非以一刃残林也 369

见虎一文,不知其武;见骥一毛,不知善走 371

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 374

非规矩不能定方圆,非准绳不能正曲直 376

太山之高,背而弗见;秋毫之末,视之可察 378

忧父之疾者子,治之者医 380

痈疽发于指,其痛遍于体 382

根深则本固,基美则上宁 385

寓言篇 391

化干戈为玉帛 391

舜耕历山 393

女娲补天 396

黄龙负舟 399

后羿射日 401

知雄守雌 403

持胜甚难 406

数战数胜而亡 408

公仪休嗜鱼 410

子发用偷 412

季子治亶父 415

悬鞀建铎 418

秦穆公失马 420

任侠拒谏 423

佩玦逐兔 425

三人同舍 426

西家之子 428

一目之网 430

躄盲互助 432

郢人鬻母 434

阳虎乱鲁 436

塞翁失马 438

靖郭君将城薛 441

解扁为东封 444

鲁人报仇 445

狡狐搏雉 448

鄙人弃玉 450

后世知音 452

附录 457

《淮南子》的作者 457

《淮南子》的思想特色及其影响 466

《淮南子》主要版本和注本简介 47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