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新媒体事件中知识精英的话语介入与舆论引导研究
新媒体事件中知识精英的话语介入与舆论引导研究

新媒体事件中知识精英的话语介入与舆论引导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媛媛著
  • 出 版 社: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8
  • ISBN:9787556121045
  • 页数:268 页
图书介绍:书稿以“什么是新媒体事件——新媒体事件的舆论演进及现实问题——知识精英在新媒体事件中的意见表达与话语介入——新媒体事件中知识精英如何实现积极正确的舆论引导”为研究思路。分析新媒体事件舆论演进过程、知识精英以何种方式、立场和态度介入其中,展开话语实践;然后从培育网上理性声音、营造文明理性网络环境角度,探讨知识精英如何在新媒体时代担负社会责任、积极正确引导网络舆论、传播社会正能量、构建和谐网络空间。书稿分六部分,即绪论、众声喧哗中的网络舆论、网络舆论浪潮中的新媒体事件、知识精英从传统媒体迈向新媒体、知识精英介入新媒体事件的方式与成效、新媒体事件中知识精英参与舆论引导的困境和策略等。
《新媒体事件中知识精英的话语介入与舆论引导研究》目录

结论 1

一、研究的问题与意义 1

二、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及趋势 2

三、研究目标与内容 14

第一章 众声喧哗中的网络舆论 18

第一节 中国网络舆论的兴起与发展 18

一、互联网在中国 18

二、中国网络舆论的兴起与发展历程 22

第二节 中国网民的构成与变迁 42

一、网民的构成 43

二、网民的网络表达特点 47

第三节 互联网改变当代中国的舆论生态环境 50

一、话语权开放背景下的多元意见表达 50

二、戏谑的网络话语表达——群氓的智慧 55

第二章 网络舆论浪潮中的新媒体事件 61

第一节 中国新媒体事件的缘起和发展历程 61

一、新媒体事件概念辨析 62

二、新媒体事件分类 70

三、中国20年新媒体事件发展历程梳理(1998—2017) 80

四、新媒体事件的舆论演化过程 92

第二节 新媒体事件的成因和社会影响 105

一、新媒体事件频发的社会动因 105

二、新媒体事件的特点与影响 114

第三节 新媒体事件中的舆论乱象与治理现状 120

一、新媒体事件中的舆论乱象 120

二、网络舆论治理现状 128

第三章 知识精英从传统媒体迈向新媒体 135

第一节 且迎还拒——传统媒体时代知识精英对待传媒的态度分化 135

一、知识精英概念溯源 135

二、知识精英的文化传统及与媒体结缘 143

三、20世纪知识精英与传统媒体的关系变迁 145 四、转型期知识精英与大众媒介的结盟 149

第二节 拥抱新媒体——新媒体时代知识精英的传媒观转向 152

一、新媒体时代知识精英的网络化生存 153

二、知识精英何以驰骋新媒体 160

三、知识精英的新媒体资本运营 165

第三节 知识精英开设微信公众号的定位策略——以“咪蒙”为例 168

一、类型定位:面向都市青年女性的生活情感类信息平台 169

二、内容定位:坚持优质原创性 170

三、功能定位:输出女性主义价值观和新生活观 172

四、风格定位:个人化表达方式 174

第四章 知识精英介入新媒体事件的方式与成效 178

第一节 新媒体时代知识精英的网络表达 178

一、方式:倾向于外向型网络表达 178

二、渠道:跨越知识场与媒介场的鸿沟 180

三、风格:协商对话的表达态度 184

第二节 知识精英介入新媒体事件的方式 188

一、参与程度:活跃的公共性政治议题的参与者 188

二、参与方式:理性话语介入与身体力行 190

第三节 新媒体事件中知识精英话语介入的成效 193

一、身份迁移带来高认可度 193

二、提供智识解读 195

三、知识精英在新媒体时代应发挥的作用 198

第五章 新媒体事件中知识精英参与舆论引导的困境与策略 201

第一节 意见领袖的兴起与演替 202

一、西方“意见领袖”理论 202

二、我国传统媒体格局下意见领袖的兴起与进进化 205

三、新媒体时代网络意见领袖的兴起和发展 210

四、网络意见领袖发挥的作用与影响力 222

第二节 知识精英成为网络意见领袖的中坚力量 229

一、公共知识分子转型网络意见领袖 230

二、科学知识分子积极介入网络空间 232

三、知识型网络社区中的意见领袖 234

第三节 新媒体事件中知识精英参与舆论引导的现实困境 237

一、声望下沉:公共形象跌落 237

二、身份危机:权威性悬置 238

三、影响力式微:正当性缺失 241

四、话语隔阂:表达上的困境 242

第四节 知识精英对新媒体事件展开舆论引导的策略 244

一、议程设置与框架争夺 245

二、作为“第三方力量”参与舆论引导 247

三、促进社会共识的形成 249

四、亲民的沟通手段 250

结语 255

参考文献 257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