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书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949-1966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949-1966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949-1966PDF电子书下载

其他书籍

  • 电子书积分:2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赵德馨
  • 出 版 社:河南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9
  • ISBN:
  • 页数:788 页
图书介绍: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949-1966》目录

第一卷(1949—1956年) 3

第一章 建国时经济发展的环境与出发点 3

第一节 资源与人口 4

一、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主要特点 4

二、人口与民族的基本状况 6

第二节 殖民地地区和原殖民地地区经济的变化 8

一、澳门与香港的经济 9

二、台湾的经济 11

第三节 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的基本特征及其崩溃 13

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的基本特征 13

第四节 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取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 21

二、三种经济形态并存与中国人民的历史抉择 24

一、土地改革与解放农村生产力 28

二、没收官僚资本与保护民族工商业 32

三、解放区的扩大与财政经济的走向统一 33

四、东北全境解放及其对财经工作的经验 34

第二章 建国后经济体制的构思与工作重心的转移 37

第一节 新中国经济体制构思的形成 38

一、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 38

二、在新民主主义经济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关系 43

三、新中国经济体制的蓝图 45

第二节 局势的变化与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转移 50

一、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转移的依据 50

二、城市的中心工作 52

三、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转移受到的干扰 53

第三章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形成与发展 55

第一节 解放区公营经济变为国营经济的一部分 55

一、公营经济的产生与发展 55

二、公营经济与机关生产成为国营经济的组成部分 58

第二节 没收官僚资本 60

一、中国境内资本主义经济的三个部分 60

二、没收官僚资本的政策 61

三、接收官僚资本企业的工作方针 63

第三节 废除外国在华的经济特权与处理外资在华企业 67

一、外国在华企业的概况 67

二、处理外国在华企业的政策 69

三、中苏关于处理若干企业与财产的协定 70

第四节 中国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产生的特点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71

第四章 财政经济工作的统一与通货膨胀的停止 74

第一节 建国初期的财政困难与通货膨胀 74

一、财政困难与通货膨胀的基本情况 74

二、财政收支出现巨额赤字的原因 76

三、通货膨胀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因素 77

第二节 打击投机资本与实行财经统一管理 78

一、打击投机资本,稳定金融物价 79

二、全国财经统一管理的环境和基本方针 81

三、统一财经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 82

第三节 实施全国财经统一管理的成果 84

一、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建立正常的经济秩序 85

二、财政金融管理体制基本确定 88

第四节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的财经工作 94

一、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财经工作方针的调整 94

二、继续稳定市场物价的措施 97

第五章 民主改革和调整工商业 100

第一节 企业的民主改革 100

一、接管企业即国营企业的民主改革 100

二、私营企业的民主改革 107

三、民主改革的意义和经验 109

第二节 对工商业的第一次调整 113

一、物价稳定后私营工商企业困难重重 113

二、私营工商企业发生困难的原因 114

三、调整工商业的主要依据 117

四、调整工商业的基本内容 119

五、私营工商业的恢复与发展 123

第三节 “三反”“五反”斗争和工商业的第二次调整 125

一“三害”、“五毒”及其严重后果 125

二、“一反”、“五反”运动 128

三、对工商业的第二次调整 130

第四节 城乡物资交流渐趋活跃 133

一、振兴全国经济的中心环节 133

二、1951年城乡物资交流的高潮 135

三、1952年城乡物资交流的新高潮 138

第六章 彻底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 141

第一节 开展全国性土地改革前的土地关系和主、客观形势 141

一、新解放区的土地关系 141

二、开展全国性土地改革运动的有利条件和新问题 144

第二节 开展土地改革的过渡步骤与政策法令 146

一、新解放区农村工作的策略 146

二、新解放区减租减息运动的发展 148

三、土地改革的政策与法令 150

第三节 土地改革运动的进程和成就 153

一、全国各大区土地改革运动的发展 153

二、土地改革后我国农村新貌 155

三、土地改革取得巨大成就的几点经验 159

第一节 经济体制逐步趋向集中统一的原因 162

一、解放区的经济管理方法的影响 162

第七章 逐步趋向集中统一的经济体制 162

二、苏联经济模式的影响 163

三、适应国民经济恢复与发展的需要 164

第二节 经济体制逐步趋向集中统一的具体表现 166

一、在各种经济成分与所有制关系的变化中,国营经济和公有制比重迅速增加 166

二、经济管理日趋集中统一 170

第八章 工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78

第一节 严重的恢复任务与为恢复工农业生产创造条件 178

一、严重的国民经济恢复任务 178

二、迅速安定新解放区的社会秩序 179

三、疏通工农业产品流通渠道 184

四、根据财力的可能进行重点建设 185

第二节 工农业生产的恢复 188

一、农业生产逐年上升,主要农产品产量超过历史最好水平 188

二、工业生产迅速恢复,工业总产值和主要工业品产量均创历史最好纪录 190

三、运输业、邮电事业、建筑业日益发展 191

四、物价稳定,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改善 193

第九章 开始有计划的大规模经济建设 197

第一节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与总任务的提出 197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与总任务的制定 197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与总任务的主要内容 200

第二节 编制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三年计划 204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 204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和主要内容 206

三、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分配和经济指标 208

第十章 着手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214

第一节 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目标与措施 214

一、国家社会之义工业化目标的制定 214

二、提出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任务的依据 215

三、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本指导思想和实现措施 217

第二节 重点工程的选择和建设 221

一、重点工程的选择和确定 221

二、重点工程的建设 227

第三节 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的初步奠定 231

一、重点工程建设情况概述 231

二、中国工业技术基础的变化 232

三、对大规模工业建设成就的估计 234

第十一章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全面开展 236

第一节 土地改革后农村经济的状况和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的初步开展 236

一、土改后小农经济的发展趋势 236

二、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的初步开展 239

第二节 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迅速扩展和整顿 241

一、正式公布《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和对1953年春农业合作化运动中急躁倾向的纠正 241

二、强调积极领导的方针和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迅速扩展 243

三、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整顿 244

第三节 农业合作化高潮及其影响和评价 246

一、批判“小脚女人”,加强全面规划 246

二、在批“右倾”的情势下,迅猛掀起农业合作化运动的两次高潮 247

三、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影响与评价 250

第四节 农业集体经济管理体制的产生和发展 253

一、农业社劳动管理制度的形成 254

二、农业社财务制度的逐步健全 259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利用、限制、改造政策 263

一、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两重性 263

二、利用、限制、改造政策的形成及其演变过程 266

第十二章 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268

第二节 国家资本主义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 269

一、国家资本主义低级形式的发展 269

二、国家资本主义的高级形式——个别企业公私合营 272

第三节 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 275

一、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步伐的加快和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的掀起 275

二、定股、定息和人事安排 277

三、对全行业公私合营的评价 282

第四节 对小商小贩的社会主义改造 284

一、小商小贩的情况和特点 284

二、小商小贩的改造过程及评价 287

第十三章 手工业生产的恢复、发展和手工业合作化 291

第一节 手工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291

一、建国初期手工业的状况和特点 291

二、手工业生产的恢复与内部关系的调整 293

第二节 手工业合作化 296

一、手工业合作化的初期阶段 296

二、手工业合作化的普遍发展阶段 298

三、手工业合作化的基本实现 302

四、特种手工业的个体经济形式 303

第三节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经营管理 304

一、生产管理 305

二、收益分配 306

三、民主办社和勤俭办社 307

四、技术革命 308

第四节 手工业合作化中的主要问题 310

一、手工业合作经济形式的单一化 310

二、手工业合作经济形式单一化的原因 312

第十四章 社会主义对外贸易体制的建立与打破美国的经济封锁 315

第一节 实行对外贸易的国家统制 315

一、社会主义对外贸易的确立 315

二、建立对外贸易国家统制的机构和制度 318

一、美国对中国的经济封锁 321

二、把对外贸易的重点转向苏联和东欧人民民主国家 322

第二节 美国对中国的经济封锁与中国积极开展对外贸易经济联系 322

三、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展贸易关系 326

四、积极发展同亚非国家的经济贸易关系 328

五、采用灵活的贸易方式 329

六、对外经济贸易工作的成就 329

第三节 对外经济贸易工作的经验与存在的问题 332

一、主要的经验 332

二、存在的问题 334

第十五章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变化 335

第一节 建国前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概况 336

一、中国的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 336

二、中央机关管理经济的权限及其扩大 337

二、建国前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概况 337

第二节 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 338

一、减租与反霸 339

二、土地改革 340

三、以和平方式进行的民主改革 342

第三节 少数民族地区农牧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47

一、少数民族地区的农业合作化 347

二、少数民族地区畜牧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50

三、少数民族地区农牧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结果和评价 352

第四节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354

一、工业生产从无到有 355

二、交通史业大发展 355

三、农牧业发展成绩显著 356

四、商品交换渠道开始畅通 357

第十六章 建国后人口增长的第一次高峰 358

第一节 1953年的人口普查与人口状况 358

一、1953年的人口普查与人口分布状况的变化 358

二、1954年进入建国后人口增长的第一次高峰 361

第二节 过渡时期的人口经济问题 364

一、人口经济问题的表现 364

二、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 370

第三节 人口思想和人口政策的发展 373

一、毛陈东的人口思想 373

二、人口理论和人口政策的发展 376

第十七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与集中型经济体制的形成 380

第一节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与所有制结构向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方向发展 381

一、各种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的途径与形式 381

二、国民收入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的变化 384

一、政府管理经济的机构与部门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的形成 385

第二节 经济决策权力进一步集中于中央 386

一、自上而下的计划经济体系 389

第三节 以指令性计划为主的经济调节体系的建立 389

二、对国营企业实行直接的计划管理 391

三、对私营企业、手工业和农业实行间接的计划管理 392

第四节 产品分配中供给制特点的削弱与管理权的集中 394

一、财力与财权集中于中央与地方财权的变化 394

二、统配物资范围扩大 395

三、全国统一的劳动工资制度的形成 397

第五节 企业成为行政机构的隶属物 398

一、工业企业分归中央和地方管理 398

二、商业按中央和地方建立批发和零售机构 400

三、物资流通机构是分配产品的行政组织 400

四、银行是国库的出纳 402

第十八章 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与人民生活状况的改善 405

一、基本建设 406

第一节 提前一年完成“一五”计划中经济建设的任务 406

二、工业生产 407

三、农业生产 408

四、国内商业与对外贸易 408

五、运输和邮电 409

六、财政收支 409

第二节 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 411

一、职工生活的明显改善 411

二、农民生活的初步改善 415

三、文化教育事业的改造和发展 415

第十九章 七年建设成就的再认识 418

第一节 七年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宝贵经验 418

一、及时提出工作重点的转移 419

二、注意运用经济手段处理经济问题 421

三、处理好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422

四、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424

第二节 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开始 426

一、正确的第一步 426

二、认识的局限性 429

三、深远的影响 435

第二卷(1957——1966年) 439

第一章 国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与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439

第一节 国民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439

一、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439

二、进入新时期的国外形势 440

第二节 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443

一、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444

二、关于中国工业化的道路 445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