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书籍
健康心理学
健康心理学

健康心理学PDF电子书下载

其他书籍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沈晓红编著
  • 出 版 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
  • 页数:311 页
图书介绍:
《健康心理学》目录

第一部分 应激与健康 3

1.动机冲突也是应激源吗——陶特曼的“认知失调、心理应激与病毒诱发感冒”实验(1977) 3

2.生活事件越多,人就越容易得病吗——雷赫的“生活事件量与疾病发生的关系”的前瞻性研究(1969) 6

3.心理应激会增加个体对感冒的易感性吗——科恩的“心理应激影响个体对普通感冒的易感性”实验(1991) 10

4.应激容易导致胃溃疡的发生——布瑞迪的“执行猴”实验(1958) 14

5.不可控制的电击更容易使老鼠患胃溃疡——韦斯的“不可逃避的电击”实验(1971) 17

6.不可控制的电击会导致“习得性无助”的发生——塞里格曼的“习得性无助”实验(1967) 20

7.不可预测的电击是否更容易使老鼠患胃溃疡——韦斯的“不可预测的电击”实验(1970) 25

8.慢性应激会影响对流感疫苗的免疫反应——基科特·格拉泽的“阿尔茨海默氏病患者配偶注射流感疫苗”实验(1995) 28

9.慢性生活应激会影响个体在经历急性应激时的免疫反应——派克的“慢性生活应激对经历实验室急性心理应激源的反应的影响”实验(1997) 31

10.慢性心理应激影响伤口愈合——基科特·格拉泽的“伤口愈合进程受慢性心理应激阻碍”实验(1995) 35

11.经历慢性应激的人更容易患感冒——科恩的“哪种应激源会增加健康成年人对感冒的易感性”实验(1998) 38

12.完成认知任务会导致生理反应——麦肯的“对实验室认知任务的心血管和神经内分泌反应”实验(1993) 42

13.心理应激反应存在性别差异——柯屈鲍姆的“心理应激的唾液可的松反应的性别差异”实验(1992) 46

14.人的应激反应性是稳定的——科恩的“应激反应的跨时间稳定性”实验(2000) 51

15.有些人不会对应激产生习惯化——柯屈鲍姆的“重复心理刺激可的松反应”实验(1994) 54

16.对烦恼事件的回忆也能产生应激反应吗——格林的“对烦恼事件的回忆是否产生心血管反应”实验(2007) 58

17.为什么大鼠喝了糖精水会死亡——爱德尔和科恩的“条件反射性免疫抑制”实验(1975) 61

18.糖精水也能当药用——爱德尔的“条件性免疫抑制与小鼠的系统性红斑狼疮”实验(1982) 67

19.急性心理应激如何影响免疫功能——伯瑞斯科特的“急性心理应激对外周血细胞分配和功能的影响”实验(1992) 70

20.柳胺心定会降低应激时的细胞免疫反应吗——贝肯的“肾上腺素能阻滞剂促进心理应激引起的细胞免疫反应”实验(1995) 75

21.急性应激下的免疫反应会随时间的改变而改变吗——柯缪瑞的“急性应激反应在交感神经和免疫系统的时间变异”实验(2004) 79

22.考试会阻碍伤口愈合——基科特·格拉泽的“考试阻碍伤口愈合”实验(1998) 83

23.对于被动的和主动的应激源,我们的反应有差别吗——矶轮登纪子的“对主动的和被动的急性应激的免疫、内分泌和心血管反应”实验(2003) 86

24.应激会削弱记忆功能——柯屈鲍姆的“应激引起的可的松水平升高对陈述性记忆功能产生影响”实验(1996) 91

25.看同样的电影为什么皮肤电反应不一样——斯贝司曼和拉扎勒斯的“大学生看‘创伤’电影”实验(1964) 96

26.想法改变你的血压反应——海登的“认知应对对冷压任务引起的心血管反应的影响”实验(1991) 98

27.想法影响你的可的松反应——盖博的“认知评价对可的松反应的决定作用”实验(2005) 102

28.采取消极的应对策略容易导致恶性肿瘤的发生——艾兹匹奥茨的“社会性应激源以及应对策略与恶性肿瘤生长的关系”实验(2008) 106

29.认知行为应激管理技术有利于改善心身状态——盖博的“认知行为应激管理效果评价”实验(2006) 109

第二部分 人格与健康 115

1.A型行为类型的人更可能患冠心病——弗里德曼和罗森曼的“A型行为与冠心病发生之间关系”的前瞻性研究(1975) 115

2.A型行为类型的人更容易表现出侵犯行为——卡弗的“A型行为与人际侵犯”实验(1978) 123

3.A型行为类型的人面对激惹或竞争时肾上腺素上升更多——格拉斯的“A型行为类型的人在激惹和竞争条件下的心血管和儿茶酚胺反应”实验(1980) 127

4.敌意影响健康——舒瑞兹的“敌意的男性在人际激惹中的神经内分泌、心血管、情绪反应”实验(1998) 132

5.为什么坚毅性能保护健康——奥瑞德的“坚毅性人格对应激源的认知和生理反应”实验(1989) 137

6.坚毅性人格的成分在应激调节中的作用——韦博的“坚毅性人格与应激调节”实验(1991) 141

7.忧伤的人容易得病——哈勃拉的“D型人格与心血管和可的松的反应性”实验(2003) 145

8.自我效能感有益健康——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对认知应激源的作用”实验(1988) 149

9.有控制感的人更健康——兰格的“增加个人控制感”现场实验(1976) 153

10.乐观的人更健康——萨格斯屈姆的“乐观对细胞免疫的影响”实验(2002) 157

11.幸福的人不容易患感冒——科恩的“积极情绪类型与对感冒的易感性”实验(2006) 162

12.为什么幸福的人不容易患感冒——科恩的“情绪类型、鼻细胞素和感冒症状”实验(2006) 166

13.积极情绪可降低我们的晨间可的松水平——斯德普特的“积极情绪对神经内分泌和心血管的影响”实验(2007) 169

14.情绪抑制会影响健康——格若斯和赖文森的“情绪抑制”实验(1993) 172

15.善于表达情绪的人更健康——爱泼斯坦的“情绪表达—写作暴露”实验(2005) 176

第三部分 社会关系与健康 181

1.陌生人的支持也是有用的——勒泊的“社会支持降低对急性应激源的心血管反应”实验(1993) 181

2.陌生人和朋友的社会支持有区别吗——克利斯汀福特的“陌生人和朋友的社会支持”实验(1997) 184

3.社会支持对健康的保护作用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格林的“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实验(1995) 187

4.社会交往减少患感冒的可能性——科恩的“社会联系与对感冒的易感性”实验(1997) 191

5.社会支持加快伤口愈合——克里斯蒂的“社会支持对伤口愈合中心理应激所致的损害的缓冲作用”实验(2006) 193

6.婚姻冲突中的消极行为有害健康——迈拉凯的“婚姻冲突与神经内分泌和免疫反应”实验(1993) 195

7.幸福的婚姻是良药——基科特·格拉泽的“婚姻关系对伤口愈合速度的影响”实验(2006) 199

第四部分 生活方式与健康 203

1.节食的人常常吃了还想吃——赫曼的“节食者的‘去抑制’效应”实验(1975) 203

2.肥胖的人常常情绪不好就吃——斯洛科瓦的“情绪标签与饮食过量”实验(1976) 207

3.与朋友聚餐,你吃得更多——赫舍瑞敦的“情境对进餐的影响”实验(2006) 211

4.用餐时间越长,就吃得越多——普利纳的“用餐持续时间对‘社会促进作用’影响进食行为的中介调节”实验(2006) 214

5.节食的人对食物线索更敏感——黑格的“节食者简单反应时”实验(2006) 217

6.超重的儿童闻到美食的味道吃得更多——简森的“食物线索对超重儿童的进食量的影响”实验(2003) 220

7.节食的人看到巧克力会有负罪感——弗勒特伽的“巧克力图片的视觉刺激如何影响女性节食者对巧克力的渴望和负罪感”实验(2006) 224

8.与超重的人在一起吃,吃得更多——塞奥维的“同伴对青春期前的女孩的进食量的影响”实验(2007) 227

9.节食的人遇到压力更喜欢吃甜食——奥利佛的“应激和食物选择”实验(2000) 230

10.归因倾向影响节食的示范效果——罗滕伯格的“节制饮食的榜样示范对摄入食物量的影响”实验(2005) 233

11.短暂的、温和的体育活动能降低食欲——泰勒和奥立佛的“短暂的快走对吃巧克力的欲望的影响”实验(2008) 236

12.喝茶为什么有利健康——斯德普特的“长期喝茶对血小板活化和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实验(2006) 239

13.我运动,我快乐——迈克凯恩的“体育锻炼对抑郁的影响”实验(1984) 242

14.有氧运动更能促进心身健康——诺瑞斯的“有氧运动与无氧运动对肺活量、血压和心理应激、幸福感的影响”实验(1990) 245

15.打太极拳能改善免疫功能——欧文的“太极拳对老年人带状疱疹病毒特异性细胞免疫的影响”实验(2003) 248

16.参加游泳训练的大鼠免疫功能更好——孙开宏等人的“运动训练对应激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实验(2004) 250

17.吸烟的人容易感冒——科恩的“吸烟与个体对感冒的易感性的关系”实验(1993) 253

18.多维行为治疗模型有不错的戒烟效果——兰多的“采用多维行为治疗模型对戒烟效果的影响”实验(1977) 255

19.尼古丁香烟片结合自我指导的戒烟作用——凯伦的“尼古丁香烟片和自我帮助录像带对戒烟的作用”实验(1997) 258

第五部分 对病人的心理行为干预 263

1.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莫莱姆特的“运用榜样示范减少儿童的手术焦虑”实验(1975) 263

2.对病人心理准备的干预效果受病人应对方式的影响——米勒的“在应对妇产科检查时信息与应对方式的相互影响”实验(1983) 268

3.心率也能随意控制——米勒的“内脏反应学习”实验(1969) 271

4.高血压的生物反馈治疗——松广仲尾的“白领高血压的血压生物反馈治疗效果评估”实验(2000) 275

5.运用认知行为疗法治疗慢性疼痛——巴斯勒和雷菲什的“认知行为疗法治疗慢性疼痛的有效性”实验(1990) 278

6.慢性头痛的认知行为治疗与生物反馈治疗——马丁的“对慢性头痛的认知行为治疗与生物反馈治疗效果评价”实验(2007) 282

7.注意分散的减痛作用堪比麻醉剂——科恩的“注意分散对于减轻儿童在注射疫苗时的疼痛的作用”实验(1999) 286

8.矫正A型行为能降低心肌梗塞复发率——弗里德曼的“A型行为干预”实验(1986) 289

9.应激管理干预有助于改善冠心病病人的情绪——斯德普特的“冠心病病人的应激管理效果评价”实验(1994) 291

10.短程集体心理干预能改善癌症病人的心身状态——弗哉的“采用短程心理干预对黑色素肿瘤病人心理状态、应对方式、免疫功能的影响”实验(1993) 294

11.应激管理干预有助于改善癌症病人的情绪——斯柏克的“癌症病人的以冥想为基础的应激管理干预效果评价”实验(2000) 299

12.认知行为应激管理能促进癌症病人的积极成长——柯鲁斯的“认知行为应激管理在早期阶段乳腺癌治疗中的作用”实验(2000) 302

参考文献 305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