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书籍
中国通史·第五卷  中古时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上册)
中国通史·第五卷  中古时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上册)

中国通史·第五卷 中古时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上册)PDF电子书下载

其他书籍

  • 电子书积分:2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何兹全
  • 出 版 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5
  • ISBN:
  • 页数:846 页
图书介绍:
《中国通史·第五卷 中古时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上册)》目录

甲编 序说 1

第一章 文献资料 1

第一节 正史 1

《三国志》 1

《晋书》 5

《宋书》 9

《南齐书》 11

《梁书》 13

《南史》 14

《陈书》 14

《魏书》 16

《北齐书》 19

《周书》 19

《隋书》 20

《北史》 22

第二节 正史以外的史料 25

方域志 25

人物风习志 28

律书和农书 30

博物志 31

佛、道书 32

诗文汇集 35

通史中的资料 36

第一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都城遗址 37

第二章 考古资料 38

曹魏邺城 38

魏晋洛阳城 39

孙吴武昌城和六朝建邺城 43

大夏统万城 44

吐谷浑伏俟城 45

第二节 魏晋十六国墓葬 46

中原地区 48

西北地区 49

东北地区 52

第三节 北朝墓葬 54

永固陵 54

北魏早期墓葬 55

洛阳墓葬区 56

东魏北齐陵墓 57

北周墓葬 61

长江下游地区 62

第四节 六朝墓葬 62

长江中游地区 67

福建两广地区 69

川滇地区 71

第五节 高句丽城址和墓葬 73

都城址和山城址 74

墓葬 76

第六节 瓷窑和瓷器 81

南方的瓷窑和瓷器 81

北方的瓷窑和瓷器 90

第七节 早期石窟 95

新疆地区 96

河西走廊地带 98

陇东固原区 100

中原北方地区 103

南方地区 106

第三章 研究概况 108

第四章 本卷编撰旨趣 115

袁绍占冀州 118

第一节 曹操稳占中原 118

第一章 三国的鼎立 118

乙编 综述 118

曹操在官渡战前的几次胜利 120

曹、袁两方的军情 122

官渡之战的序幕 124

官渡之战和曹操的胜利 126

第二节 三国局面的形成 130

刘表在荆州 130

刘备得诸葛亮 131

曹操南征 133

孙、刘联合和赤壁之战 135

第三节 取益州和争荆州 139

刘焉、刘璋在益州 139

刘备取成都 140

刘备取汉中 142

刘孙失和与荆州之争 144

第四节 曹魏政局的发展 148

“唯才是举”,整饬吏治 148

农业经济的恢复 151

九品中正制和封国制 153

司马氏夺权 156

第五节 诸葛亮治蜀及其后的政局 162

平定南中 163

北伐 165

治戎和理民 166

诸葛亮死后的蜀汉政局 167

姜维的抗战及其失败 169

第六节 孙吴对江南的开发。孙吴的灭亡 172

征山越、蛮族和夷族 173

农田水利的发展 174

与夷洲的交通 176

孙皓与吴的灭亡 178

附:三国世系表 180

第二章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东晋十六国的混乱 182

第一节 太康时期的小康局面 182

农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82

对世家地主的优遇 184

第二节 多种矛盾的交织和西晋的灭亡 186

宗室诸侯王权力之重 186

贾后专政和八王之乱 187

汉族流民和内迁各族人民的反晋 190

第三节 十六国中最早建立的政权和晋在东南的偏安 194

成汉的建立 195

汉(前赵)的建立 198

流民和坞堡组织 200

东晋:晋的再建及在东南的偏安 203

从前赵到后赵。北方大部分地区的短暂统一 207

第四节 前燕前秦的对立及前秦的统一北方 214

前燕的建立 214

前秦的建立和对北方的统一 216

前凉的兴亡 219

第五节 东晋的北伐和前秦的南征。淝水之战 222

东晋的北伐 222

前秦的南征。淝水之战 227

后燕(附西燕)。北燕和南燕 233

第六节 淝水战后北方的再分裂 233

后秦。西秦。大夏 239

后凉和南凉。北凉和西凉 244

第七节 东晋的衰亡 248

淝水战后东晋的政局 248

孙恩起义 252

桓玄的篡位 254

刘裕的专权和东晋的灭亡 257

附:西晋世系表 261

十六国简表 262

东晋世系表 262

第三章 南北朝的对峙 264

第一节 北魏建国的历程 264

拓跋力微和拓跋猗卢。拓跋氏的初步发展 265

拓跋什翼犍与代国的兴亡 268

拓跋珪与北魏的壮大 270

第二节 北魏和宋的兴盛时期 275

拓跋嗣的南征和宋初的政局 275

拓跋焘统一北方的活动 278

宋文帝的北伐 280

宋元嘉之治 282

拓跋焘的南征。瓜步之役 284

第三节 宋齐梁初政治权力的攘夺 288

门阀大族和寒门庶族间政治权力的更迭 289

典签制,朝廷对宗室和地方的控制 292

宋文帝兄弟父子之间 293

宋孝武帝与同姓王的矛盾 297

宋、齐宗室的灾难 299

梁武帝的协调政策 302

南北朝的战与和 304

第四节 江南经济的开发、民族间的关系和农民起义 304

南方的民族关系 308

户籍整理和反却籍斗争 313

第五节 北方的民族关系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317

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 317

孝文帝对吏治的改革 319

迁都洛阳 320

改革风俗的措施 323

均田制和三长制的规定 324

大起义的历史背景 328

第一节 北方各族人民的起义和北魏的东西分裂 328

第四章 从北魏的分裂到隋的统一 328

以六镇起义开始的各族人民大起义 330

北魏的分裂 334

第二节 东、西魏的战争 335

高欢、宇文泰在东、西魏的掌权 335

小关之战和沙苑之战 338

河桥、邙山之战和玉璧之守 341

第三节 梁朝的衰亡 345

梁武帝晚期的腐朽统治 345

侯景降梁与侯景之乱 347

微弱的后梁 352

第四节 北齐北周间国力的升降和空厥的兴起 354

东魏、北齐的民族矛盾和错误的民族政策 354

东魏、北齐政治的腐败 357

西魏、北周转弱为强 359

宇文泰在西魏的改革 361

周武帝和北周的强大 365

突厥的兴起 370

第五节 隋代周,灭陈,统一南北 374

北周的衰落和隋之代周 374

陈的衰腐 377

隋灭陈,统一南北 379

附:南朝世系表 381

北朝世系表 383

第五章 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 385

第一节 门阀世族的形成 385

门阀世族的形成 386

门阀世族的特权身分 387

门阀世族,豪门大姓的人口荫附和土地兼并 390

官府的户口争夺 391

佛教的传入 394

第二节 寺院经济的兴盛 394

佛教寺院之盛及其政治原因 396

寺院经济的发展和阶级压迫 399

寺院的特权和北朝的灭佛 402

第三节 封建依附关系的发展 404

客和部曲身分的依附比 404

奴隶也成为依附民 406

依附关系的发展 407

逃避税役的僧尼大众及其依附化 409

门阀世族及寺院对官府的户口分割 411

官府占有下的依附人户 413

第四节 民族杂居地区的封建化 417

民族杂居和少数民族的汉化、封建化 417

北朝的门阀制度 422

中原传统文化的传习 426

第六章 文化发展的总形势 431

第一节 玄学和儒学 431

魏晋时期洛阳的玄风及其东渡 432

儒学传统地位的继续 437

第二节 佛教、道教和无神论思想 438

佛经的翻译和佛教思想的传播 439

有重要影响的高僧 440

道教的形成和发展 444

无神论的战斗传统 449

第三节 史学 455

历史撰述的成就 455

历史观点和文献整理 463

第四节 文学 468

建安文学 468

正始文学 470

西晋文学 471

东晋南朝的玄言诗和山水诗 472

永明体 476

宫体诗 477

南北朝时期的民歌 477

文与笔、骈文的发展 480

小说 480

文学评论 483

第五节 艺术 486

绘画 486

书法 489

乐舞 490

雕塑 490

第六节 中外文化的交流 492

中外人员的往来 492

中外物资的交流 496

印度科学技术和艺术的输入 501

丙编 典志 509

第一章 农业 509

第一节 农业发展的形势 509

三国两晋时期北方农业由凋敝到复兴 509

十六国北朝时期北方农业的破坏与缓慢发展 513

六朝时期南方农业的发展 516

第二节 农具的改进和北方旱作地区耕作技术体系的形成 520

第三节 农作制的发展 522

第四节 农作物栽培管理技术的发展 524

第五节 园艺、畜牧兽医和蚕桑技术 527

第六节 贾思勰与《齐民要术》 530

第二章 手工业 532

第一节 建筑 532

第二节 水利 535

第三节 纺织 536

三国时的纺织业 536

两晋、南北朝的纺织业 537

棉布 540

印染 541

第四节 采矿 541

第五节 冶金 542

第六节 机械 546

第七节 交通运输工具 547

第八节 兵器 548

第九节 造纸 549

第十节 陶瓷 551

第十一节 石油天然气 552

第三章 门阀制度 556

第一节 门阀制度的萌芽 557

第二节 门阀制度的初步形成 560

第三节 门阀制度的确立与鼎盛 572

确立时期门阀制度的特点 572

高门、次门形成的原因 575

役门之出仕及出仕后免徭役问题 585

士族队伍的变化和梁武帝改制 593

北魏孝文帝定姓族的标准 605

第四节 门阀制度的衰落 610

南朝后期 611

北朝后期 618

第五节 门阀制度出现和持续存在的原因 633

第四章 户籍制度 648

第一节 户口数的历史记载 648

第二节 普通民户的户籍:黄籍 654

第三节 特殊民户的户籍:白籍 659

第四节 资簿 659

第五节 西凉建初十二年户籍残卷 661

第六节 计帐户籍制度 662

第七节 特殊民户多种 665

第八节 争夺劳动力的斗争 669

第五章 赋役制度 680

第一节 三国赋役制度 680

第二节 西晋赋役制度 687

第三节 十六国赋役制度 691

第四节 东晋赋役制度 697

第五节 南朝赋役制度 703

第六节 北朝赋役制度 710

第一节 法典 719

三国时期 719

第六章 法制 719

西晋时期 724

南朝时期 726

北朝时期 728

第二节 刑法 734

死刑(族刑附) 735

肉刑 737

扑刑 739

劳作刑 741

流刑 743

赎刑 744

第三节 诉讼法 747

司法组织 747

审判程序与等级 749

诉讼程序 751

监狱、刑具和刑讯 753

刑罚的适用 756

第四节 法律思想与律学的发展 760

法律思想 760

律学与律家 764

法典的儒家化与礼治主义的确立 768

第五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法制的特点和历史地位 768

浓厚的宗教家族主义色彩 771

严格的身份法 772

以刑为主,诸法合体的法律体系 773

律学的发展与法律概念的规范化 773

法典的从繁到简 774

第七章 兵制 775

第一节 东汉末的集兵方式 775

第二节 世兵制度的形成 778

第三节 魏、吴世兵制的异同 784

第四节 蜀汉未实行世兵制 787

第五节 集兵制度的演变 789

第六节 世兵制度的衰落 792

第七节 江左的征兵和募兵 813

第八节 三国两晋南朝的少数族兵 820

第九节 北方少数族政权的集兵制度 824

第十节 府兵制度的形成 831

第十一节 骑兵战术 837

第十二节 克制骑兵的战术发展 840

第十三节 水战战术的发展 842

第十四节 兵器 84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