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策略研究
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策略研究

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策略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艺术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策略研究课题组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302237105
  • 页数:468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介绍当代中国艺术设计教育方面策略发展研究的方向和成果。
《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策略研究》目录

第1章 绪论 1

1.1 课题范畴和研究内容 1

1.1.1 课题来源 1

1.1.2 研究目的 2

1.1.3 课题研究意义 3

1.1.4 课题范畴 4

1.1.5 专项研究的主要内容 4

1.2 术语界定 5

1.2.1 艺术设计 5

1.2.2 “人文学科”和“人文科学” 7

1.2.3 “创新”和“创新型国家” 8

上篇 艺术设计教育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系 15

第2章 创新型国家 15

2.1 文化创新是原动力 15

2.1.1 技术在近现代社会中的胜利 15

2.1.2 技术是价值观的携带者和摧毁者 20

2.1.3 关于新文化 27

2.2 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素质 36

2.2.1 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素质 36

2.2.2 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43

2.3 艺术设计行业及教育的角色 52

2.3.1 艺术设计行业的社会角色 52

2.3.2 艺术设计教育的社会角色 62

第3章 艺术设计学院 77

3.1 定位与扩招 77

3.1.1 关于扩招 77

3.1.2 关于定位 87

3.2 教学—科研—学习 96

3.2.1 教学—科研—学习连结体的确立 96

3.2.2 教学—科研—学习之间的分离 100

3.2.3 教学—科研—学习之间的聚合 105

3.3 课程设置的难题 111

3.3.1 职业化与课程设置 111

3.3.2 课程的重构 117

3.3.3 艺术设计学院中的实践和实践课程 122

3.4 管理与评估 126

3.4.1 行政管理的体系 126

3.4.2 指标体系和评估 132

第4章 多元化大学 141

4.1 多元化大学 141

4.1.1 大学忘记了什么 141

4.1.2 学者团体 144

4.1.3 大学的思想 150

4.2 国家的角色 157

4.2.1 教育的文化属性 157

4.2.2 教育与技术进步 161

4.2.3 教育与城市化 164

4.2.4 教育的现实功能 167

4.2.5 国家的角色 169

中篇 当代中国艺术设计专业的战略定位研究 175

第5章 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历史回顾 175

5.1 曲折前进的历程 175

5.1.1 启蒙阶段(清末民初—1949年) 175

5.1.2 创立阶段(1949—1966年) 176

5.1.3 停滞阶段(1966—1976年) 177

5.1.4 恢复与转型阶段(1976—1998年) 177

5.1.5 发展阶段(1999年至今) 179

5.2 从历史角度看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特点 180

5.2.1 自下而上的知识制度变迁 180

5.2.2 教育模式的混合与重叠 181

5.3 工艺美术教育的历史意义 182

5.3.1 概念变迁 182

5.3.2 当代语境下的工艺美术 185

5.3.3 成就(1):敢于创新的教育理念 186

5.3.4 成就(2):丰硕的装饰艺术研究成果 187

5.3.5 当代工艺美术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192

5.3.6 结论 196

第6章 新世纪艺术设计院校的改革之路 197

6.1 扩建增容的大美术新格局 199

6.1.1 从单一学科到综合学科 199

6.1.2 办学规模逐步扩张 201

6.1.3 硬件设施显著改善 203

6.1.4 重拾理想,再现人文 205

6.2 规模化的隐忧 208

6.2.1 教学质量与就业压力 208

6.2.2 综合的难题 210

6.3 独立综合艺术学院的艺术设计教育 216

6.4 综合大学的艺术设计教育 220

6.4.1 独立美术学院并入综合大学 220

6.4.2 理工类院校中富有特色的二级学院 221

6.5 师范大学中的艺术设计专业 223

第7章 国际化视野下的比较 226

7.1 美国设计教育现状概要 226

7.1.1 以产业为基础的学科管理制度 227

7.1.2 以课程为核心的学科体系 229

7.1.3 以思考为前提的实践教育 232

7.1.4 丰富的社会资源 234

7.2 欧洲艺术设计教育现状概要 235

7.2.1 得天独厚的国际化背景 235

7.2.2 设计教育的“举国体制” 236

7.2.3 校企深度合作的教学模式 240

7.3 亚洲艺术设计教育现状概要 242

7.4 中外艺术设计教育的主要差异 245

7.4.1 教育观念的差异 245

7.4.2 教育环境的差异 247

7.4.3 教与学的差异 249

第8章 影响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几个方面 252

8.1 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内部结构 252

8.1.1 学科结构现状 252

8.1.2 类型结构现状 254

8.1.3 层次结构现状 255

8.1.4 区域结构现状 256

8.2 设计教育的国内环境 258

8.2.1 政策环境 258

8.2.2 经济环境 261

8.2.3 文化环境 263

8.2.4 消费社会中设计者的复杂角色 266

8.3 设计教育的国际环境 270

8.3.1 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博弈 270

8.3.2 国际化的压力与挑战 271

8.3.3 有效利用国际资源,推进我国设计教育的本土化发展 272

第9章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教育体系 274

9.1 树立艺术设计教育的科学发展观 274

9.1.1 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突出设计教育的社会价值 274

9.1.2 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坚持科学的人才观 275

9.2 制定中长期战略规划的意义和原则 279

9.2.1 艺术设计教育是一种创新教育 279

9.2.2 制定战略规划的重要意义 279

9.2.3 战略规划的设计原则 280

9.3 我国设计教育的中长期战略规划 283

9.3.1 实行质量战略,加快设计教育由量到质的转变 283

9.3.2 实行特色战略,建立多样化的设计教育系统 288

9.3.3 实行联合战略,打造设计大国 294

第10章 教学层面的策略 302

10.1 保证学生品质的方针策略 302

10.1.1 提高生源质量的策略 302

10.1.2 以人格教育为基础的育人策略 304

10.1.3 提供创新型人才的生长环境 305

10.2 师资建设的方针策略 306

10.2.1 师资结构的多元化原则 306

10.2.2 师资建设的团队化原则 309

10.2.3 师生关系的和谐化原则 310

10.3 课程建设的方针策略 311

10.3.1 课程体系的特色化 311

10.3.2 知识结构的系统化 313

10.3.3 实践课程的知识转化 314

10.3.4 跨学科课程的整合化 315

10.3.5 课程评价的非功利化 317

10.4 教学保障的方针策略 317

10.4.1 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 317

10.4.2 以用为本的资源系统 318

10.4.3 以服务为本的教学管理系统 320

下篇 艺术设计与相关产业发展策略研究 323

第11章 研究背景与上下文 323

11.1 中国艺术设计发展简史——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为例 323

11.2 当下中国艺术设计的现状 331

11.2.1 艺术设计教育 331

11.2.2 艺术设计产业 333

11.2.3 从业人员 334

11.2.4 艺术设计相关领域 337

11.3 国际艺术设计先进国家的发展路径及其启示——以德国为例 341

11.4 当下国际艺术设计与宏观社会文化土壤之间的关系 344

11.5 问题提出 347

11.5.1 艺术设计与宏观社会、经济、文化发展 348

11.5.2 设计师个体与艺术设计行业的关系 348

11.5.3 设计师个体的追求 349

第12章 调查与研究 350

12.1 调研方法 350

12.2 问卷调研结果 351

12.2.1 专业实践人员(132份问卷) 352

12.2.2 专业相关领域(52份问卷) 355

12.2.3 专业研究或教育(132份问卷) 357

12.2.4 完全改行(26份问卷) 359

12.3 焦点团体调研结果 363

12.3.1 三地调研过程 363

12.3.2 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访谈要点总结 364

12.3.3 杭州(中国美术学院)访谈要点总结 366

12.3.4 深圳(清华大学研究生院)访谈要点总结 369

12.4 深度访谈结果 370

12.4.1 深度访谈人员背景介绍 370

12.4.2 深度访谈要点总结 371

12.5 调研小结 381

12.5.1 各个学院的定位 381

12.5.2 教师队伍 382

12.5.3 关于扩招 382

12.5.4 教学 383

12.5.5 其他 385

第13章 分析与理解 386

13.1 行业的状态与问题 387

13.1.1 艺术设计行业与宏观社会环境的关系 387

13.1.2 当下中国艺术设计的状态 389

13.1.3 艺术设计行业的主要问题及其根源 391

13.2 个体的困境与选择 393

13.2.1 环境与个体的关系:社会学的角度 393

13.2.2 利益最大化的追求者 395

13.2.3 被“结构化”的个体 396

13.2.4 个体的能动性 398

13.3 教育的可能与不可能 400

13.3.1 教育的目的 400

13.3 2 当下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 403

13.3.3 大学的可能与不可能 406

13.4 本章小结 410

第14章 反思与建议 411

14.1 环境的改善 411

14.1.1 设计政策的确立:政府与政府性组织的责任 412

14.1 2 创新设计+知识产权保护:企业的设计策略 414

14.1.3 设计意识的塑造:针对大众的“科普” 416

14.1.4 设计中介 418

14.1.5 其他相关产业 420

14.2 个体的自我完善 422

14.2.1 成功的内在标准:成为个体 422

14.2.2 后续的发展:向内的修炼与向外的培养 423

14.2.3 个人价值与社会责任 425

14.3 创造性的培养:学院与教师的转变 426

14.3.1 大学应该教什么——在技能、知识、经验与方法之间 426

14.3.2 教师应该做什么——在实践、科研与教学之间 431

14.3.3 学院的定位——艺术设计教育的层次与结构 435

14.4 结论:良币驱逐劣币 437

附录1:中国艺术设计院校名录 440

附录2:具备工业设计本科学位授予权的全国高等院校目录 464

附录3:印度国家设计政策与行动纲领 466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