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书籍
日常生活价值重构: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思潮研究
日常生活价值重构: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思潮研究

日常生活价值重构: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思潮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其他书籍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荒林著
  • 出 版 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
  • 页数:304 页
图书介绍:
《日常生活价值重构: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思潮研究》目录

导论 日常生活价值重构与当代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思潮 1

第一节 日常生活危机与日常生活重建 3

第二节 日常生活重建思考与当代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思潮 8

第三节 当代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思潮的定义 13

第四节 当代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思潮的诗学贡献 18

第一章 话语理论与性别虚构 25

第一节 福柯的话语理论 25

第二节 话语理论对资本主义父权文明体制的反思与批判 30

第三节 话语理论对女性日常生活经验认识和赋权的意义 34

第四节 话语理论与性别虚构:女性书写的现实激情 36

第二章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经验批评方法 46

第一节 女性主义经验批评方法的界定与发展 46

第二节 女性主义经验批评方法在当代中国的实践与困境 50

第三节 日常生活书写:女性主义经验批评的中国经验重估 57

第四节 日常生活价值重构:女性主义经验批评的中国诗学定位 63

第三章 与中国经验相逢——西方女性主义话语在改革开放的中国语境 71

第一节 西蒙·波伏娃——开启中国女性主义的主体成长 71

第二节 汉娜·阿伦特——言说:中国女性主义渴望的政治关怀 74

第三节 苏珊·桑塔格——从政治关怀到消费文化批评:日常生活价值之思 77

第四章 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在百年中国的话语传播和影响(上)(1995年以前) 83

引子 早期女权运动在中国 83

第一阶段1980年代初 87

第二阶段1988—1989年 92

第三阶段1990—1995年 96

第五章 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在百年中国的话语传播和影响(下)(1995年以后) 100

第四阶段1995年以后 100

第一节 译介作品 101

第二节 学术界的积极应对 104

第三节 社会性别理论的引入 105

第四节 本土学者的努力 108

附录 部分80年代后中国女性主义文献资料整理 112

第六章 世界女性主义思潮中日常生活话语的演变 122

第一节 三次女性主义思潮对日常生活的态度 122

第二节 女性主义经验批评对日常生活经验的探索 125

第三节 女作家的日常生活书写 128

结语 135

第七章 当代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思潮的形成和演变 136

第一节 大陆女性主义文学思潮之形成及成因 136

第二节 大陆女性主义文学思潮之发展 144

第三节 第三阶段的中国大陆女性主义文学思潮描述 151

第八章 当代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思潮的日常生活话语系列创造 155

第一节 残雪:日常生活的形而上意义 156

第二节 陈染:私人生活的尊严 166

第三节 林白:女性欲望的叙事 172

第四节 池莉、方方和张欣:还原日常生活价值本色 181

第九章 当代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思潮对中国当代日常生活巨变的话语表达 186

第一节 张洁《无字》:大音无声,寻找两性身份 187

第二节 王安忆《长恨歌》:城市故事,承担孤独与个体成长 193

第三节 林白《妇女闲聊录》:以温和的方式见证历史流动 198

第十章 当代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思潮对历史、自然和生命爱的话语建构 202

第一节 徐小斌:对历史的性别虚构 202

第二节 迟子建:万物共存的东北风物史 208

第三节 虹影:生命的秘密和爱的力量 215

第十一章 “月落玉长河”——《穆斯林的葬礼》的民族交融日常生活话语分析 220

第一节 “我可扔了!”:在日常生活中体验物对人的异化 222

第二节 卑微的“信仰”:激活日常生活的意义 226

第三节 从北京到麦加:散居与想象的家园 229

第十二章 铁凝的女性现代性话语——对日常生活社会化的反思 233

第一节 文学现代性与女性现代性经验 233

第二节 原始母性的现代意义——《麦秸垛》 237

第三节 被社会化的女性日常生活——《玫瑰门》 240

第四节 赎罪、忏悔的现代精神——《大浴女》 245

第五节 女性写作的民族意识——《笨花》 248

结束或者新的开始:网络时代的女性主义文学思潮 252

第一节 女性文化精英转战网络 253

第二节 “空白之页”的多重女主角——网络催生民间女性话语力量 258

第三节 在网络中走出衣柜——女同性恋网络文学的崛起 267

结语 269

附论 重构男权主体政治的神话——论《狼图腾》的表意系统及其男权意识形态功能 273

第一节 政治主题和男权主体的政治 275

第二节 野性男性形象对于男权主体重构的意义 280

第三节 雄性气质与暴力审美 285

参考文献 29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