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书籍
教育心理学新编  (修订版)
教育心理学新编  (修订版)

教育心理学新编 (修订版)PDF电子书下载

其他书籍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汪凤炎,燕良轼主编
  • 出 版 社:暨南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
  • 页数:475 页
图书介绍:
上一篇:物资商品学下一篇:语言学概论
《教育心理学新编 (修订版)》目录

第一篇 教育心理学概论 1

第一章 走进教育心理学 1

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的界定 2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历史与反思 3

一、古代哲学取向下的教育心理思想 3

二、科学主义取向下的教育心理学 6

第三节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新思路 11

一、研究目的的完整化 11

二、研究对象的全人化 14

三、研究过程的中国化 18

第二章 学习概论 21

第一节 关于学习的几个问题 21

一、学习的定义 21

二、学习的生理机制 28

三、学习的要素 31

四、学习的意义 31

五、学习问题新视野 32

第二节 学习的过程与条件 35

一、学习的一般过程 35

二、有效学习的一般条件 40

第三节 学习的分类 43

一、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43

二、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 44

第四节 学习策略 47

一、学习策略的概念 47

二、学习策略的类型 48

第二篇 人的发展与教育 59

第三章 身体发展与教育 59

第一节 婴儿期儿童的身体发展与教育 60

一、健康的胎儿来自健康的父母 60

二、婴儿期的身体发展 64

第二节 学前儿童的身体发展与教育 68

一、学前儿童身体发展的一般模式 68

二、学前儿童的营养与健康 70

三、学前儿童的近视问题 72

四、正确看待早期教育 72

第三节 小学生的身体发展与教育 77

一、小学生身体发展的一般模式 77

二、中国小学生的身体发展 79

三、针对小学生身体发展特点的教育 81

第四节 中学生的身体发展与教育 84

一、中学生身体发展的一般模式 84

二、中国中学生青春期提前的现状和原因 85

三、青春期提前所引发的教育问题及对策 88

第五节 大学生的身体发展与教育 90

一、大学生身体发展的一般特点 91

二、当代中国大学生身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92

三、针对中国大学生身体发展特点做好生理健康教育 92

第四章 心理发展与教育 94

第一节 认知发展与教育 94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95

二、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108

第二节 品德发展与教育 113

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113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120

三、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131

第三节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135

一、对已有观点的简要回顾 135

二、五因素交互作用论:对影响个体身心发展因素的新主张 138

第三篇 学习理论 147

第五章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47

第一节 桑代克的试误学习理论 148

一、对哲学研究取向下的教育心理学思想的创新 148

二、动物实验 150

三、试误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 150

四、对试误学习理论的简要评价 156

第二节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学习理论 156

一、从桑代克、巴甫洛夫、华生到斯金纳 157

二、经典实验 158

三、操作条件作用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 159

四、对操作条件作用学习理论的简要评价 163

第三节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164

一、对经典行为主义和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质疑 165

二、经典实验 165

三、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 167

四、对社会学习理论的简要评价 172

第四节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 173

一、程序教学与电脑辅助教学 174

二、掌握学习 176

三、负强化思想与惩罚教育 180

四、正强化思想与赏识教育 185

第六章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187

第一节 早期的认知学习理论 188

一、格式塔心理学的学习观 188

二、托尔曼的认知学习观 194

第二节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199

一、对已有学习理论的质疑与借鉴 199

二、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的核心内容 201

三、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 207

四、对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的简要评价 211

第三节 奥苏贝尔的意义—同化学习理论 212

一、对先前学习理论的质疑 212

二、意义—同化学习理论的核心内容 212

三、意义—同化学习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 220

四、对意义—同化学习理论的简要评价 222

第四节 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225

一、信息加工学习理论的兴起 225

二、信息加工学习理论的核心主张 226

三、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 228

四、对信息加工学习理论的简要评价 228

第五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30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兴起的背景 230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四大取向 234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 236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 239

五、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简要评价 245

第七章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248

第一节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 248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的缘由 248

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主张 249

第二节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250

一、对已有学习理论的质疑 250

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内容 251

第三节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中的实践 256

一、提出一些具浓厚人本色彩的教育理念 256

二、构建出人本主义的典型教学模式 257

第四节 对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简要评价 259

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贡献与不足 259

二、中西方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比较 261

第四篇 育智的心理 263

第八章 知识的学习 263

第一节 知识及其分类 264

一、三种标准的知识分类 264

二、知识分类宜遵循的路径 267

第二节 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268

一、陈述性知识的表征方式 268

二、陈述性知识学习的类型与过程 271

三、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与保持的策略 272

第三节 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274

一、程序性知识的表征、分类与学习过程 274

二、智慧技能的学习 278

三、认知策略的学习 283

第四节 知识学习的迁移 290

一、迁移的含义与种类 290

二、解释知识学习迁移的理论 292

三、影响知识学习迁移的因素 299

四、知识学习迁移能力的促进 301

第九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力的培养 304

第一节 问题解决 304

一、问题与问题解决 304

二、问题解决的过程或模式 308

三、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314

四、问题解决的策略 318

五、促进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 319

第二节 创造力的培养 320

一、创造与创造力 320

二、创造的过程 321

三、影响创造力的因素 322

四、创造力的培养 328

第五篇 育人的心理 338

第十章 品德的学习 338

第一节 品德及其结构与培育路径 339

一、品德与道德的界定 339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341

三、品德的培养路径 343

第二节 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349

一、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理论解释 349

二、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心理机制 353

三、影响品德形成和改变的一般条件 356

第三节 育德的方法 358

一、化育法 359

二、觉悟法 361

三、情育法 363

四、修心法 365

五、践履法 366

第四节 品德的考评 369

一、他评法 369

二、自评法 371

三、品德考评法中宜注意的几个问题 372

第五节 品行不端的防治 374

一、品行不端形成的原因 374

二、品行不端的转化过程 375

三、品行不端的预防原则 376

四、矫正不良品行的方法 377

第六节 品德学习的迁移 380

一、良知说与基于此说的迁移策略 382

二、同情说与基于此说的迁移策略 392

第十一章 学习动机:学习的动力系统 403

第一节 学习与学习动机 403

一、动机与学习之间的关系 404

二、与学习有关的几种主要动机 407

第二节 学习动机的理论 410

一、强化理论 410

二、需要理论 411

三、认知失调理论 416

四、归因理论 416

五、成就动机理论 419

六、期望理论 421

第三节 学习动机的激发 421

一、尊重学生的合理兴趣与爱好 421

二、先满足缺失需要,然后引导学生从基本需要提升到成长需要 422

三、根据任务的难度,提出明确而又适度的期望与要求 422

四、有效利用反馈与评价 423

五、增加学习任务的趣味性 425

六、合理运用奖励与惩罚 426

七、利用竞争与合作 427

八、增强自我效能感 429

九、进行适当的归因训练 429

十、改变学生的消极动机模式 430

第六篇 教学心理 432

第十二章 教学心理学 432

第一节 教师心理与教育 433

一、教师的心理素质与职业角色 433

二、教师的威信与师生关系 440

三、教师的成长 443

第二节 教学设计 445

一、教学设计的含义与观点 445

二、教学设计的模型 446

第三节 教学方法与教学组织形式 451

一、教学方法 451

二、教学组织形式 455

第四节 个别差异与教学 458

一、个别差异的表现 458

二、针对个别差异的教学 466

参考文献 471

后记 47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