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1
第一节 文化与传统文化 1
一、文化概念的界说与选定 1
二、传统文化的特定内涵 9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流和分期 13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期 14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成期 19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定型期 28
四、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化期 35
五、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型期 38
第三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44
一、中国传统文化特点诸说 44
二、中国传统文化诸特点 47
第二章 仁德化国的儒家学说 79
第一节 先秦儒家的人伦化 79
一、孔子:泛爱而亲仁 79
二、孟子:以仁德王天下 84
三、荀子:隆礼、重法、勘天 93
第二节 汉代儒家的神学化 99
一、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与君权神授 100
二、三纲五常与正谊明道 103
三、德主刑辅、阳德阴刑与独尊儒术 108
第三节 宋代儒家的哲理化 113
一、“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 115
二、“存天理,灭人欲” 117
三、理一分殊: 121
第四节 儒家的人生哲学模式 123
一、圣贤、君子——儒家的理想人格 123
二、三纲八目——人格完善的基本途径 127
三、大同、小康、天下为公——君子人格的终极目标 132
第五节 儒学与现代化 137
一、儒学的两重性 140
二、儒学与现代化的冲突 148
三、儒学与现代化的契合 158
四、儒学与东亚经济发展 174
五、现代新儒家 180
第三章 以无为本的道家学说 200
第一节 先秦道家学说的理论构建 200
一、早期道家思想的萌芽 201
二、老子的思想 203
三、庄子的思想 209
第二节 道家学说的流绪 217
一、汉初的黄老之学 217
二、道教的兴衰 222
三、魏晋玄学 237
四、宋代时期的“道”学思想 247
五、封建末期“道”学的衰微 253
第三节 道家人生哲学模式 256
一、道家理想人格 256
二、不以物役人与返朴归真 259
三、无为无不为与不为人先 261
四、与时迁移与功成身退 263
第四节 儒道互补的奥秘 265
一、阳刚与阴柔 266
二、进取与退守 267
三、庙堂与山林 269
四、群体与个体 270
五、恒常与变动 272
六、肯定与否定 274
第五节 道学与现代化 275
一、现代化的基本要求 275
二、中华道学的批判 278
三、道家思想的合理性 282
第四章 兼爱重利的墨家学说 291
第一节 兼相爱,交相利的道德思想 291
一、爱无差等的仁爱精神 291
二、利即是义与志功合一的功利原则 294
第二节 尚贤与尚同的政治思想 297
一、有能则举之的尚贤主张 297
二、上同一义的尚同思想 300
第三节 墨家的科学精神 302
一、名实耦的认识论 302
二、明是非之分的逻辑思想 305
三、科技硕果累累 310
第四节 墨家的人生哲学模式 312
一、墨家的理想人格 312
二、强力而为的进取精神 315
三、节俭的生活作风 317
四、积极的生命价值观 320
第五节 墨学与现代化 321
一、墨学与现代化的冲突 321
二、墨学的现代价值 327
第五章 据法治国的法家学说 338
第一节 法家概述 338
一、法家主要代表人物 338
二、法家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340
第二节 法、术、势的源起与整合 341
一、法、术、势的妙旨 341
二、韩非对法、术、势的整合 343
第三节 “争于气力”与“计算之心” 344
一、“争于气力”的历史进化说 344
二、“计算之心”的人际关系说 345
第四节 “圣人执要”与君主专制 345
一、帝王治具:“圣人执要” 345
二、法家思想与君主专制 346
第五节 法家的人生哲学 347
一、法家的理想人格 347
二、法家的平等观 347
三、法家的独立精神 348
第六节 法家学说与现代化 349
一、法家学说的显著特点 349
二、邓小平依法治国的现代民主法制学说 351
第六章 佛家学说 359
第一节 佛教的创立及基本思想和戒律 359
一、佛教的创立 359
二、佛教的基本思想 369
三、佛教戒律 377
四、佛教的发展与传播 381
第二节 佛教的中国化 393
一、佛教的东传 393
二、三学之争与三学合一 416
三、中国化的佛教:禅宗 423
四、中国佛教文化圈 432
第三节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434
一、佛教对中国哲学思想的影响和作用 434
二、佛教对中国建筑的影响 437
三、佛教石窟艺术 438
四、佛教对文学艺术的影响 438
五、佛教对中国的音乐、天文“医学等方面的影响 439
第四节 佛教人生哲学模式 440
一、佛家理想人格 440
二、心如古井 442
三、随缘而安 443
四、与世无争 444
第五节 佛学与现代化 445
第七章 中国文化精神 454
第一节 文化精神的含义与功能 454
(一)支撑功能 457
(二)凝聚功能 459
(三)导向功能 460
(四)教育功能 461
(五)激励功能 462
(六)资源功能 464
第二节 中国文化精神诸说 464
第三节 中国文化精神的诸表现 472
一、尊祖敬宗 473
二、崇一重治 479
三、自强不息 483
四、贵和持中 489
五、民为邦本 502
六、平均平等 510
七、以道制欲 517
八、重德尚正 522
九、求是务实 529
第四节 中国传统文化美德 533
第八章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537
第一节 文化热的缘由 537
第二节 文化虚无主义批判 541
一、关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的几种主要观点 541
二、民族文化虚无主义批判 546
第三节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契合 555
- 《现代水泥技术发展与应用论文集》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编 2019
- 《东北民歌文化研究及艺术探析》(中国)杨清波 2019
- 《情报学 服务国家安全与发展的现代情报理论》赵冰峰著 2018
- 《大学英语教学的跨文化交际视角研究与创新发展》许丽云,刘枫,尚利明著 2020
- 《花样民游 幼儿园民间传统游戏的创新与指导》刘娟 2019
- 《中国传统京剧故事绘本 追韩信》成都市京剧研究院,四川众木文化著;小狐仙动漫绘 2019
- 《跨文化交际背景下的中西文化比较研究》任永进,贺志涛著 2019
- 《现代教育技术》李志河主编 2019
- 《生态文化建设的社会机制研究》阮晓莺著 2019
- 《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指南》苏玉主编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