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古代历史文化研究辑刊  六编  第18册  三苏史论研究  上
古代历史文化研究辑刊  六编  第18册  三苏史论研究  上

古代历史文化研究辑刊 六编 第18册 三苏史论研究 上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明孙主编;陈秉贞著
  • 出 版 社:花木兰文化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862546123
  • 页数:186 页
图书介绍:
《古代历史文化研究辑刊 六编 第18册 三苏史论研究 上》目录

上册 1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研究动机 1

第二节 史论流变概述 3

一、从史学思想方面看 3

(一)先秦时期 3

(二)秦汉时代 4

(三)魏晋南北朝 6

(四)隋唐五代 8

二、从文学形式方面看 10

(一)春秋笔法 10

(二)史书论赞体 12

(三)议论文体 14

第三节 研究范围与方向 16

一、三苏史论之界定 16

二、研究方向 17

第二章 三苏史论「诠释立场」之建立 27

第一节 成学背景与诠释立场 27

一、以古为师 27

二、广博涉猎 30

三、务出己见 34

四、适於实用 38

第二节 知识传统与诠释立场 41

一、重礼轻法 41

二、明势通变 48

三、经史互证 54

(一)「经史互证」观的建立 54

(二)「经史互证」观的落实 57

(三)「经史互证」观的延伸发展 66

第三节 时代背景与诠释立场 69

一、三苏之求用时期 69

二、苏轼、苏辙之任官时期 74

(一)神宗熙宁年间 75

(二)哲宗元祐年间 77

三、苏轼、苏辙之贬谪时期 80

(一)神宗元丰年间 80

(二)哲宗绍圣之后 82

第四节 小结 86

第三章 三苏史论之历史观 89

第一节 天人关系论 89

一、三苏对於「天」的概念 91

(一)「天」的概念之一:自然万物 91

(二)「天」的概念之二:天道 93

二、三苏对於天人关系的主张 95

第二节 势论 99

一、由「天人关系」到「势」的讨论 99

二、三苏论势之始:苏洵〈审势〉 100

三、三苏论势的目的 103

四、「因势权变」的提出和做法 104

五、「顺势权变」的提出和做法 107

六、「事势」和「理势」的涵义 108

第三节 中庸论 110

一、由「势」到「中庸」的讨论 110

二、理想的历史发展原则 110

三、对「中庸」的定义 112

四、追求中庸的目的 113

五、达到中庸的原则和做法 114

第四节 小结 118

第四章 三苏史论之人物论 121

第一节 人性论 121

一、「性」与「道」的关系 122

二、人性本质:「性」的内涵 124

三、人性实践:「习」的内涵 124

第二节 修养论 126

一、「修养」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127

二、个人修养的原则和方法 129

(一)第一个层次:知 129

(二)第二个层次:守 131

(三)第三个层次:乐 134

三、个人修养的推扩 136

第三节 人物心理论 137

一、君主 138

(一)创建方面 138

(二)守成方面 142

二、大臣 146

三、吏胥 150

第四节 群己关系论 156

一、君与臣的关系 156

(一)君对待臣 156

(二)臣对待君 163

二、君与民的关系 169

三、臣与臣的关系 177

第五节 小结 185

下册 187

第五章 三苏史论之政治制度论 187

第一节 政权传承与分配制度 187

一、正统论 187

(一)君统传延 187

(二)朝代承续 194

二、封建论 202

第二节 财政与经济制度 208

一、赋役 208

(一)赋税 208

(二)劳役 216

二、商业 222

第三节 军事与国防制度 228

一、兵制 228

(一)集兵养兵 229

(二)用兵任将 237

二、国防外交 245

(一)岁币问题 245

(二)敌情分析 247

(三)自我建设 250

(四)对外策略 253

第四节 小结 260

第六章 三苏史论之取材与论证方式 263

第一节 三苏史论的取材 263

一、选取材料的倾向 263

二、材料指涉的典型化 266

(一)正面人物 267

(二)争议性人物 268

(三)反面人物 270

第二节 三苏史论的论证方式 272

一、历代演变 272

二、对比论证 275

(一)用具体事例论证 275

(二)用抽象原则论证 277

三、类比论证 280

(一)以一件历史事例类比 280

(二)以多件历史事例类比 280

四、类比、对比合用 282

五、假设性论证 283

第三节 小结 289

第七章 三苏史论之文学美感 291

第一节 「生动」美的形成 291

一、譬喻法 291

二、对话法 299

三、设问法 302

第二节 「凝链」美的形成 305

一、概括法 305

二、警策法 309

三、引用法 311

第三节 「气势」美的形成 313

一、排比法 314

二、夸张法 319

三、层递法 323

第四节 小结 325

第八章 结论 333

参考书目 343

附表一:〈三苏史论篇目〉 359

附表二:〈三苏年谱简表〉 371

附表三:〈三苏论历史人物意见简表〉 379

附表四:〈三苏史论意见与特色分布表〉 39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