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书籍
中华元典精神
中华元典精神

中华元典精神PDF电子书下载

其他书籍

  • 电子书积分:2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吴世文著
  • 出 版 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
  • 页数:0 页
图书介绍:
《中华元典精神》目录
标签:精神

献辞 1

导论 1

一、“元典”界说 1

二、“记忆”联系古与今 8

三、“三”(今)对“一”(古)的创造性复归 10

四、近代化进程与元典精神 14

五、后发型近代化对元典精神的借重与转换 18

第一章 轴心时代 21

第一节 概念提出 21

一、创制元典的特别阶段 22

印度、中国、希腊、希伯来元典生成略表 22

二、“轴心时代”定名 24

第二节 历史条件 26

一、高级农业文明·城邦 27

二、国家制度初成·原始民主遗风 28

三、专职文化人·载籍·文化传播 29

第三节 元典创制者属性 31

一、哲人·智者 31

二、“文明思维” 31

三、百科全书式 32

第二章 外域元典 35

第一节 印度元典 35

一、吠陀 36

二、佛经 38

印度早期历史及元典创生过程简表 39

第二节 希腊元典 40

一、荷马史诗 41

二、希腊群哲诸元典 42

古希腊历史及元典创生过程简表 46

第三节 希伯来元典 47

一、《律法·先知·文集》 49

二、《旧约全书》与《新约全书》 50

希伯来早期历史及元典创生过程简表 53

第三章 中华元典 56

第一节 前元典 59

一、“原始民主”与“观物取象”:氏族制时代留给元典的两大精神遗产 59

二、“夏礼”与“殷礼”:元典前奏 65

第二节 《诗》 68

一、创作与编辑 68

二、分类 70

三、文学价值 71

四、教化功能 74

第三节 《书》 76

一、“政事之纪” 76

二、今、古文之分与真伪之辨 77

三、文化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79

第四节 《礼》 81

一、礼治兴起与三《礼》入经 81

二、《周礼》、《仪礼》、《礼记》编次与作者时代 82

三、“礼”的文化学价值 83

第五节 《易》 88

一、题解 88

二、结构 89

三、作者及时代 91

四、“易道广大,无所不包” 94

第六节 《春秋》 96

一、官修编年国史之滥觞 96

二、“笔削大义微言”的“书法” 98

三、《春秋》三传 99

余论:中华元典总体特质与文本传播 102

第四章 中华元典创制 109

第一节 元典滥觞于西周王官 109

一、殷周之际的文化变革 109

二、周的“维新” 110

三、西周王官——元典制作之所 111

第二节 从宫廷走向民间 115

一、学术下移的春秋 115

二、“诸子起于王官”与“诸子起于救时之弊” 118

三、元典磨砺发扬的新机遇 120

四、孔门师徒与六经成书的关系 122

第三节 系统化及向诸子扩散 129

一、百家争鸣的战国 129

二、元典在战国年间的系统化 130

三、“五经”非唯儒家专属,亦为道、墨、法、阴阳等诸家源头 136

第四节 元典定本 经学确立 139

一、秦帝国文化一统与元典厄运 139

二、元典在汉代整理、阐释及经学化 141

三、俗讲元典的童蒙读物之编撰 144

第五章 元典题旨(一):“天人之辨” 151

第一节 循天道 尚人文 152

一、参照系:诸外域元典的宇宙生成论 152

二、中国式宇宙论的特色 157

三、《周易》的“天道生机主义”——兼议“天教” 163

四、中华元典的人文精神 167

第二节 远鬼神 近俗世 173

一、参照系:希伯来、印度元典对彼岸的深切关注 173

二、《尚书》“绝地天通”与《圣经》“巴别塔”之比较 177

三、“敬鬼神而远之” 179

四、《易传》、《礼记》鬼神观的人文倾向 182

五、中华元典的“世俗性” 184

六、中国宗教的现世化风格 186

七、“人生三不朽”与“复归自然”:中国式终极关怀两走向 189

第六章 元典题旨(二):通变之道 194

第一节 通变易 守圜道 196

一、运动与发展——人类思考的又一母题 196

二、《诗》、《书》的常变观 198

三、《易》之三义:简易、变易、不易 201

四、“长于变” 203

五、“反复之道” 207

六、“变动不居” 209

七、变易观的阴柔型与阳刚型 214

八、乾坤定位论 216

九、循环论 218

第二节 追先祖 垂史范 223

一、历史在诸元典系统中的不同地位 223

二、法祖·生殖崇拜·孝道 226

三、“古训是式” 229

四、对于“藏往”的高度重视 233

五、以史“资治”,以史“垂戒” 235

六、历史记载与历史诠释的尊严性 237

第七章 元典题旨(三):“内圣”与“外王” 242

第一节 重伦常 崇教化 242

一、伦理型文化的生成机制 244

二、维系血缘纽带的伦理观念构成文化中心环节 251

第二节 觅治道 求经世 257

一、“经世”与“入世” 257

二、元典经世的两走向:“内圣”与“外王” 262

三、秦汉以后经世精神的复杂形态 267

第八章 元典题旨(四):“重民”与“尊君” 274

第一节 君民之辨的左翼——民本主义 274

一、德治与民本 275

二、《书》、《诗》及老、孔、墨的民本思想 277

三、《左传》和《孟子》对民本的阐扬 285

第二节 君民之辨的右翼——尊君主义 293

一、元典所见之尊君论 293

二、尊君论在儒法两家的演绎 298

第三节 民本与尊君的论战 302

一、以“民本”制约“尊君” 302

二、民本论对极端尊君论的抗争 304

三、非君论与无君论:民本主义批判尊君主义的盟友 311

第九章 中华元典阐释 317

第一节 元典皆史 317

一、元典的经院化与经学化 318

二、元典在西方的“神化”与在中国的“圣化” 322

三、将元典还原为历史文献的理性努力 324

四、“信古”·“疑古”·“释古” 329

五、经史之别与元典的超越性 331

第二节 “《诗》无达诂”:元典阐释诸路向 334

一、“本义”确认与“引申义”发挥——“我注六经”与“六经注我”之辨 335

二、现实评判与历史估量——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辨 341

三、文本的笺释与义理的开掘——汉学与宋学之辨 344

四、“引古”以“筹今”,“复古”以“新变”——元典精义的古今之辨 350

第三节 出土文献:元典阐释新起点 357

一、“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 357

二、“二重证据法” 361

三、现代出土文献丰富元典文本 364

第十章 元典与“文化重演律” 368

第一节 文化重演律 368

一、元典精神:近代化的一个重要思想动力源 368

二、“文化重演律”界说 370

三、“文化重演律”的典型范例: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372

第二节 中国古代史上的“文化重演律” 376

一、“文化重演律”在古代中国的一般显示 376

二、以“文化重演律”透视明清之际进步思潮 378

三、明清之际进步思潮与欧洲文艺复兴之比较 386

第三节 中国近代的“文化重演律” 391

一、近代与古代文化生成环境的差异 391

二、历史大螺旋与历史小螺旋 394

三、中国近代新学对早期启蒙文化的“复归” 397

四、近代中国“文化重演”的旨趣:激动种性、西学中源、以古证今 405

五、近代中国“文化重演”现象的历史评价 412

第十一章 中华元典精神的近代转换(上) 419

第一节 从忧患意识到近代救亡思潮 420

一、元典的忧患观 420

二、忧患意识的近代转换 427

第二节 从“穷变通久”到“更法 自强” 434

一、元典论“穷变通久”和“自强不息” 435

二、近代“更法—自强”观念的勃兴 440

三、洋务派“变易”与“不易”的二重变奏 443

四、维新派变易观的新进展 448

第三节 从“汤武革命,顺天应人”到近代革命论 453

一、中华元典的“革命”本义 453

二、中国近代革命论的勃兴 458

第十二章 中华元典精神的近代转换(下) 464

第一节 从“华夷之辨”到民族主义 464

一、元典的华夷观 465

二、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 468

第二节 从原始民主和民本思想到民主主义 472

一、中华元典所载之原始民主对近代民主主义的启示 472

二、近代民主主义与元典民本思想的近似及扞格 476

三、民本思想的近代重铸 481

第三节 民生思想对元典精义的借鉴 488

一、元典“养民—厚生”观与近代民生主义 489

二、元典的“大同—均富”观与社会主义 492

结语 元典精神的现世启示 495

一、高歌猛进的现代文明陷入二律背反 495

二、培元固本,超克文明悖论 500

参考文献 510

跋 52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