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书籍
认知隐喻学多维跨域研究
认知隐喻学多维跨域研究

认知隐喻学多维跨域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其他书籍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孙毅著
  • 出 版 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
  • 页数:368 页
图书介绍:
《认知隐喻学多维跨域研究》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1.选题背景 1

2.研究目标 3

3.研究方法 4

4.研究框架 8

第二章 传统隐喻研究历时综述 14

1.西方隐喻研究流脉 14

1.1 亚里士多德的经典隐喻观 14

1.2 维柯对隐喻机制与语言起源的阐释 18

1.3 语义学理论 28

1.4 语用学路径 34

2.中国隐喻研究流源 42

3.小结 53

第三章 概念隐喻学说 54

1.引言 54

2.概念隐喻理论的先声——管道隐喻理论 58

2.1 管道隐喻的主要结构 58

2.2 管道隐喻的次要结构 61

3.概念隐喻的三个维度 63

3.1 结构隐喻 63

3.2 方位隐喻 66

3.3 实体隐喻 67

4.概念隐喻的特征 68

4.1 无意识性和自动性 68

4.2 方向性 69

4.3 凸显性与遮蔽性 70

4.4 系统性和连贯性 71

5.小结 71

第四章 概念整合理论 72

1.引言 72

2.心理空间理论 74

3.概念整合理论的基本构建元素 75

4.生成层创结构的三种方式 76

5.整合的优选原则 77

6.概念整合网络的类型 78

7.个案分析 79

8.小结 82

第五章 认知隐喻学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 84

1.引言 84

2.划隔第一代与第二代认知科学的界标说略 85

3.体验哲学学科缘起 87

4.体验哲学的学理智慧 91

4.1 心智的体验性 93

4.2 认知的无意识性 95

4.3 思维的隐喻性 97

5.小结 99

第六章 认知隐喻学的文化意蕴维度 101

1.隐喻的普遍性 101

2.隐喻与思维 101

3.语言与文化 103

4.隐喻与文化 105

4.1 地理疆域与生存环境 106

4.2 社会历史与文学传统 107

4.3 国民心态与大众性格 108

4.4 宗教信仰与神化传说 109

4.5 民俗风情与生活习惯 110

4.6 思维方式与哲学观念 110

5.跨文化隐喻的异同及其理据 111

5.1 隐喻的文化同质性 112

5.2 隐喻的文化异质性 114

6.隐喻与跨文化交际 115

7.小结 116

第七章 身体隐喻——以“心(heart)”为例 118

1.引言 118

2.汉英语言“心(heart)”多义图谱的隐喻范式 120

2.1 实体性意象 121

2.2 功能价值性图谱 124

3.汉英“心”多义生成理据的认知隐喻学阐析 126

3.1 认知的体验性 127

3.2 认知的文化性 128

4.小结 129

第八章 身体隐喻——以“头(head)”为例 131

1.引言 131

2.“头(head)”词群扩张的隐喻路径 132

2.1 基本意象 132

2.2 思维意象 133

2.3 容器意象 134

2.4 形貌意象 135

2.5 空间意象 135

2.6 时间意象 137

2.7 次序意象 137

2.8 社会等级意象 138

2.9 品质属性意象 138

2.10 悖论意象 139

2.11 虚化意象 139

3.“头(head)”多义拓展的认知隐喻学路径读释 140

4.小结 143

第九章 情绪隐喻 144

1.引言 144

2.汉英情绪隐喻对比研究 145

2.1 喜悦与happiness 145

2.2 愤怒与anger 148

2.3 恐惧与fear 150

2.4 悲伤与sadness 151

3.汉英情绪隐喻的体验哲学根基 153

4.汉英情绪隐喻的民俗模型性渊源 157

5.小结 160

第十章 情感隐喻——以“爱情(love)”为例 162

1.引言 162

2.汉英爱情隐喻的分类细化研究 164

2.1 以人体器官为源域的“爱情”概念隐喻 164

2.2 以自然物为源域的“爱情”隐喻 167

2.3 以虚拟世界为中心的“爱情”隐喻 173

3.汉英爱情隐喻的认知隐喻学渊源考究 178

4.小结 182

第十一章 通感隐喻 183

1.引言 183

2.通感与诗性语言 184

3.认知隐喻学范畴中的通感研究 185

4.汉英跨语言对比视阈下的通感研究 189

4.1 触觉意象 189

4.2 温觉意象 190

4.3 味觉意象 190

4.4 嗅觉意象 191

4.5 听觉与视觉意象 192

4.6 多种感官联通意象 193

5.通感隐喻跨语言普通性的体验哲学理据 195

6.通感隐喻跨语言个性的文化特异性动因 196

7.小结 197

第十二章 时间隐喻 199

1.引言 199

2.跨语言视阈中“时间是空间”隐喻的普遍性 201

2.1 过去时间范畴 202

2.2 现在时间范畴 202

2.3 未来时间范畴 202

3.汉英语言时间概念隐喻系统对比 203

3.1 时间的拟人化和拟物化 203

3.2 前一后方位的时间取向 205

3.3 上一下方位的时间取向 205

3.4 时间的转喻表述 206

4.汉英时间隐喻对比视阈中的认知隐喻学管窥 206

5.小结 208

第十三章 颜色隐喻 209

1.引言 209

2.颜色与隐喻 211

3.汉英语言颜色隐喻的系统对比研究 212

3.1 黑色与“black”意象 212

3.2 白色与“white”意象 213

3.3 红色与“red”意象 214

3.4 黄色与“yellow”意象 215

3.5 蓝色与“blue”意象 215

3.6 绿色与“green”意象 216

3.7 紫色与“purple”意象 217

4.汉英颜色隐喻普遍性的体验哲学理据 217

5.汉英颜色隐喻多样性的文化特异性动因 219

6.小结 225

第十四章 动物隐喻 226

1.引言 226

2.动物隐喻工作机制 227

3.汉英语言中肖兽语簇隐喻取象对比 228

3.1 鼠与“rat”意象 228

3.2 牛与“bull”意象 229

3.3 虎与“tiger”意象 230

3.4 兔与“rabbit”意象 230

3.5 龙与“dragon”意象 231

3.6 蛇与“snake”意象 232

3.7 马与“horse”意象 233

3.8 羊与“sheep”意象 234

3.9 猴与“monkey”意象 234

3.10 鸡与“cock”意象 235

3.11 狗与“dog”意象 235

3.12 猪与“pig”意象 237

4.汉英动物隐喻认知共性和文化个性的理据剖解 238

4.1 认知共性 238

4.2 文化差异性 240

5.小结 243

第十五章 习语隐喻 245

1.引言 245

2.习语的隐喻本质 246

3.汉英“冷(cold)”的习语及其认知隐喻学解读 247

3.1 汉英“冷(cold)”的认知隐喻共性剖析 247

3.2 汉英“冷(cold)”的认知隐喻个性诠释 251

4.跨语言“冷(cold)”习语隐喻异同的理据探察 253

5.小结 255

第十六章 语法隐喻 256

1.引言 256

2.语法隐喻的韩礼德模式 257

2.1 概念语法隐喻 257

2.2 人际语法隐喻 259

3.语法隐喻的核心表征:名词化机制 261

4.概念语法隐喻对外语教学的反拨作用 262

4.1 阅读教学 262

4.2 口语教学 264

4.3 写作教学 264

4.4 翻译教学 265

5.语法隐喻理论与认知隐喻学的系统对比研究 266

6.小结 270

第十七章 转喻 271

1.引言 271

2.转喻与提喻的疆域划定 273

3.认知隐喻学视阈中转喻的全新阐释 274

4.转喻的嬗变性 275

5.转喻机制的认知性理据 277

6.转喻的理解 281

7.间接性话语行为与口语反复表达 283

8.理想认知模式视阈中转喻机制的生成程序 285

8.1 整体理想认知模式及其组成部分的转喻生成程序 285

8.2 理想认知模式的组成部分之间的转喻生成程序 286

9.转喻载体选择的优选原则 288

9.1 认知性原则 289

9.2 交际性原则 292

9.3 个体性因素 292

10.隐喻与转喻的界面研究 293

11.小结 297

第十八章 隐喻与外语教学 300

1.引言 300

2.认知隐喻学理论的新境界 302

3.隐喻能力概念的界定 303

4.对隐喻能力的重新审视 305

4.1 语法能力 307

4.2 语篇能力 307

4.3 言外行为能力 307

4.4 社会语言能力 308

4.5 策略能力 308

5.隐喻能力在外语教学中的彰显与运作 310

5.1 词汇教学 310

5.2 阅读教学 314

5.3 文化教学 315

6.小结 318

第十九章 隐喻与翻译 319

1.引言 319

2.概念整合理论与翻译 321

3.隐喻翻译策略的选择认知过程 324

4.个案分析:概念整合理论框架下《道德经》中“道”的翻译 330

5.小结 337

第二十章 结论 338

1.引言 338

2.研究的基本思路 340

3.研究的学术价值和应用前景 341

4.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342

5.研究的创新之处 342

6.研究的局限与不足 343

7.研究的预期与前瞻 345

8.结语 346

汉语参考文献 347

外文参考文献 35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