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知识实用手册:职业教育基本概念与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内涵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梁明义,王本强,马越主编
- 出 版 社:兰州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
- 页数:599 页
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 1
一 适用概念 1
Ⅰ 1
教育 1
教育的基本规律 2
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 2
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 2
教育的外部规律和内部规律的关系 3
Ⅱ 3
职业教育 3
职业教育的基本概念 4
——职业、技术、教育是职业教育最基本的概念 4
——职业、技术、教育是与职业教育共存的概念 4
——职业、技术、教育是职业教育学与职业教育实践出现频率最高的概念 4
——职业、技术、教育是支配其他概念的概念 4
职业教育基本概念的理解 5
职业教育基本概念的特征 6
——基础性 6
——共存性 6
——普遍性 6
——支配性 6
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辩证关系的规律 6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辩证关系的规律 7
职业教育教学的根本规律 8
职业教育体系 8
职业教育的实施 9
职业教育的保障条件 9
职业学校的设立 10
Ⅲ 11
高等职业教育 11
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内涵 11
短期职业大学 11
高等专科学校 12
独立设置的成人高等学校 12
职业技术学院 12
技术高等专科学校 12
本科院校职业技术学院 13
Ⅳ 13
我国古代的职业教育 13
——教育内容的丰富性 13
——教育形式的多样性 13
——教育思想的先进性 13
——教学方法的创造性 14
——教育行为的强制性 14
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兴衰与新旧教育思想更替(一) 14
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兴衰与新旧教育思想更替(二) 16
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兴衰与新旧教育思想更替(三) 18
九十年代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 19
——努力办好现有各类职业技术学校 20
——广泛开展短期职业技术培训 20
——在普通教育中积极开展职业指导 20
——重视并积极发展对在职人员进行职业技术培训的成人教育 20
推进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20
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 20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适应社会和企业需求 21
采取切实措施,加快农村和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 23
严格实施就业准入制度,加强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的联系 23
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 24
职业教育鲜明的职业性、社会性和人民性 25
发展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 25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 26
Ⅴ 26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 26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总体目标 27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具体任务 27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要求 27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实施 28
二 发展研究 29
Ⅰ 29
高等职业教育三大重要贡献 29
——为我国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29
——为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29
——为我国区域统筹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0
高等职业教育奠定了三大资源基础 30
——为加强院校基础能力建设奠定了硬件资源基础 30
——为深化教学改革奠定了人力资源基础 30
——为进一步办出特色奠定了结构性资源基础 30
高等职业教育值得深刻思考的六条经验 30
——经济发展与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是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根本动力 30
——发展特色与思路逐渐清晰,是高职教育保持正确发展方向的坚实基础 31
——管理体制适应市场发展要求,是高职教育在新形势下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31
——有关政策措施的逐步完善,是对高职教育不断深入发展的有力支持 31
——质量保障和监控评价机制逐步建立,是对提高高职教育发展水平的有力促进 32
——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办学特色日趋明显,是高职教育进入内涵发展阶段的前提条件 32
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四大战略任务 32
——要在规模继续扩张的同时加快提高办学质量 32
——要加快完善多元化的目标、结构体系和投入机制 33
——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院校领导能力建设 33
——要进一步发挥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 33
Ⅱ 34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制方面的相关政策 34
——奠定法律基础 34
——“三不一高” 34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方面的相关政策——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 35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方面的相关政策 36
——“学费为主”的经费渠道 36
——“多元化”的经费政策 36
——提高预算内教育经费比例 36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相关政策 36
——“双师型”教师 36
——兼职教师 37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条件方面的相关政策 37
Ⅲ 38
对制度和教育制度理解的多维视角 38
对职业教育制度概念的重新界定 40
我国与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经费保障与确定的差异性 42
我国与发达国家职业教育中校企分工与合作的差异性 43
我国与发达国家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存在融合的差异性 43
我国与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终身化推广上的差异性 44
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的指标与量化 45
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的主体地位 46
未来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要着重体现出三个方面的特性 47
——职业教育的职业性 47
——职业教育发展的地方性 48
——职业教育的创新性 48
Ⅳ 48
组织机构与组织结构 48
组织机构的概念 48
组织机构的特性 49
组织机构的要素 49
组织机构的功能 50
高等学校的组织结构 50
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 50
事业部制组织结构 51
矩阵制组织结构 51
核心竞争力 52
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及构成 53
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53
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战略 54
Ⅴ 55
教育品牌 55
品牌战略 55
高等职业教育实施品牌战略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客观要求 55
高等职业教育实施品牌战略是实现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55
高等职业教育实施品牌战略是体现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特色的必由之路 56
高等职业教育实施品牌战略是高等教育市场国际化的迫切要求 56
明确的办学定位是实施品牌战略的保证 56
提高办学效益、增强办学实力是实施品牌战略的基础 57
优秀校长带领下的团结、务实、进取的领导班子是实施品牌战略的核心 57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施品牌战略的关键 58
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是实施品牌战略的重要途径 58
品牌的不断提升和创新是实施品牌战略的动力 58
Ⅵ 58
高职院校精神的内涵 58
高职院校的文化精神 59
高职院校的技术精神 59
价值理念是培育高职院校精神的核心 59
治校思想是培育高职院校精神的关键 60
和谐环境是培育高职院校精神的基础 60
Ⅶ 60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成和取得的成绩 60
——确立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和根本任务 60
——形成了明确的办学方向和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 61
——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多元化,规模迅速扩大 61
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困难和主要问题 61
——办学条件成为制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 61
——社会观念偏差是高职教育发展滞缓的重要因素 62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与特色 62
——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运行机制尚未真正形成 62
高等职业教育应该走科学发展、教育创新与特色建设之路 62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之路 62
——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需求,走地方特色发展之路 63
——加强校企合作,走集团化发展之路 63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走内涵发展之路 63
以服务为宗旨,推动“四大工程”的实施 64
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四项改革” 65
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抓好“四个计划” 66
三 操作指南 66
Ⅰ 66
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功能 66
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结构 67
有利于高等职业院校自身发展的结构 67
面向市场将经营纳入管理内容 68
以满足办学权益者需求为中心 68
高等职业教育从国家高等教育政策的边缘走向中心 68
高等职业教育正从高等教育系统的边缘走向中心 69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宜单一化 70
Ⅱ 72
黄炎培“大职业教育主义”的启示 72
——确立“大职教观” 72
——理顺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72
——加大国家举办弱势群体职业教育力度 72
——职业学校办学形式和职业教育功能的多元化 72
——出台相关政策推动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 73
黄炎培先生职业教育思想的价值所在 73
——职教的课堂在实践中 73
——争取企业家的支持办职教 73
——职业教育是一种没有门槛的教育 74
——职业教育是一种多形式的教育 74
高等职业教育应当树立动态的职业观 75
高等职业教育应当树立整体的职业观 75
高等职业教育应当树立人文的职业观 75
高等职业教育应当树立学生中心观 76
高等职业教育应当树立素质教育观 76
高等职业教育应当树立平民教育观 77
高等职业教育应当树立选择理念 77
Ⅲ 78
构建符合实践性和开放性需要的组织结构 78
由单一管理型向综合服务型转变 78
加强过程管理 79
管理特色建设 79
管理组织结构创新 79
扁平式管理组织结构的构建 79
决策层次管理组织的建设 80
执行层次管理组织的建设 80
设立专业管理委员会 80
Ⅳ 80
引入质量体系 80
形成规范的管理工作程序 81
引进经营型管理的理念和方法 81
采用来源于ISO9000标准的过程管理方法 81
建立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管理制度 81
建立与内部管理体制相配套的人事分配制度 82
树立体现自身特色的质量观 82
以顾客需求为导向 82
扩大高职院校的办学自主权 83
合理设置院校内部行政管理机构,向教学业务部门倾斜 84
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努力构建和谐校园 84
党政系统通力配合,确保行政管理体系发挥效能 85
Ⅴ 85
高职院校的特色创建 85
高职院校特色创建的理论依据 86
——哲学依据 86
——比较优势理论 86
——组织理论开放系统模式的权变理论 86
——价值工程理论 87
——创新理论 87
高职院校特色创建的原则 87
——共性与个性统一 87
——环境匹配 87
——功能最大 88
——创新与发展 88
高职院校特色创建的途径 88
——树立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 88
——科学定位 88
——多维度创建特色 89
——全员参与,形成风气 89
——刻意追求,长期打造 89
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基本内涵 90
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基本特征 90
——独特性 90
——稳定性 90
——发展性 90
——系统性 90
引入CIS战略,打造高职院校品牌 90
CIS战略的内涵 91
打造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 91
——高职院校必须彻底转变观念,强化主体意识,走市场化办学之路 91
——高职院校必须深化教学管理改革,强化应变能力,走柔性化办学之路 92
——高职院校必须改变办学模式,强化经营意识,走集约化办学之路 92
——高职院校必须加大对外开放,强化国际意识,走国际化办学之路 92
高职院校长的能力建设 92
教育家应是职业化的 92
Ⅵ 93
职业教育成本管理及其内涵 93
制约我国职业教育长远发展的因素 94
建立以“能力为中心”的培养模式 95
加强以实践教学为核心内容的教学改革 95
以培养“双师”型教师为目标的师资队伍建设 95
Ⅶ 96
首批国家示范性高职建设院校的特点 96
——院校长具有先进的办学理念和领导能力 96
——形成了独特的办学特色和良好的办学模式 96
——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并在区域合作与社会服务等方面形成了特色 96
——认真编制“示范院校建设方案”,将建设重点落在人才培养上 96
端正思想,建设好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 97
加快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 98
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98
加快示范性院校建设是高职教育高水平发展的重要选择 98
加快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具有重要的政策环境和基础条件 98
地方为主、中央引导、突出重点、协调发展 99
四 相关链接 99
政策文件 99
研究著述 100
课题论文 102
教学与教学质量管理 106
一 适用概念 106
Ⅰ 106
教学 106
教学特征 106
教学结构 107
有效教学 107
教学管理组织系统 108
Ⅱ 108
实践教学 108
实践教学的意义 108
实践教学的作用 110
——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110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10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110
——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 111
——增进学生身体健康,提高身体素质 111
实践教学的主要特征 111
——综合性 111
——现场性 111
——开放性 112
——系统性 112
——双主体性 112
实践教学的基本形式——实验 112
教学实习 113
生产实习 113
非工科类专业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 113
课程设计 114
社会调查 114
毕业设计 115
Ⅲ 115
质量的概念 115
质量的概念之符合标准质量 115
质量的概念之符合使用质量 116
质量的概念之符合需求质量 116
教学质量的概念 116
学生质量形成的特点 117
——学校“产品”质量是社会、家庭、学校共同作用的结果 117
——学生质量是一致性与差异性的统一 117
——学生的积极性是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基础 118
——学生的深层质量具有较大的潜伏性 118
教学质量的形成过程 118
——教学计划 118
——教学过程 119
——辅助工作 119
——使用过程 119
教学质量的特点与特性 120
——抽象性 120
——综合性 120
——滞后性 120
——结构上的层次性 120
——功能上的拓展性 120
——形态上的发展性 120
教学质量的意义 121
Ⅳ 121
影响和制约教学质量的因素 121
影响和制约教学质量的因素之学校内部因素 122
——教的因素 122
——学的因素 122
——管理因素 123
——保障因素 123
影响和制约教学质量的因素之宏观层因素 124
——高等教育的方针、政策、制度、目标和任务 124
——经费、设备等物质条件的投入 124
影响和制约教学质量的因素之环境因素 124
——政府环境因素 125
——社会环境因素 125
Ⅴ 125
教学质量标准 125
教学质量标准的概念 125
教学质量标准之根本标准 126
教学质量标准之具体标准 127
——人才质量标准 127
——工作质量标准 127
——教学建设质量标准 127
教学质量标准的特征 128
——稳定性与发展性的统一 128
——基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129
——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129
——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统一 129
教学质量标准的特性之全面性与综合性 129
教学质量标准的特性之先进性与合理性 130
教学质量标准的特性之稳定性与动态性 130
教学质量标准的价值取向 130
教学质量标准的价值取向之内适性取向 130
教学质量标准的价值取向之外适性取向 131
教学质量标准的价值取向之个适性取向 131
教学质量标准的价值取向之不同价值取向的整合 131
二 发展研究 131
Ⅰ 131
深刻认识高等职业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31
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132
确立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 132
以理解为主体的教学范式 133
——反思性教学范式 133
——目标教学范式 133
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过程之行为导向法 134
一体化整合的教学方法 134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方法 134
——教学、实践、服务一体化教学方法 135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行为 135
Ⅱ 135
高职教学管理制度下的主要问题 135
——学生难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或市场的变化自主选择专业 135
——人才培养整齐划一,学生学习缺少弹性选择空间 136
——教学评价方式单一、呆板 136
——未能体现尊重学生的参与权和知情权 136
——忽视学生学习效果 136
——以管理者为本位的色彩浓重 137
高职教学管理制度下的主要问题之原因分析 137
——受管理者本位传统理念的影响 137
——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 137
——专才教育模式的体现 137
——学生自主学习机制的缺失 137
——教学资源短缺 138
高职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创新 138
高职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创新的重点 139
——推进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学生自主学习制度 139
——建立发展性教师教学评价制度和创新性学生学习成绩考核评价机制 139
加强以实践教学为核心内容的教学改革 140
传统行政型教学管理的弊端 140
适应性思维范式的特征及对教学管理改革的启示 141
下放管理权限,强化二级学院的管理权力 141
引进现代管理方法,增强决策和管理的科学性 141
师生参与管理,建立教、学、管三方制衡机制 141
Ⅲ 142
推行弹性学制,营造创新性人才成长的有利环境 142
坚持与时俱进,创新教育教学管理观念 142
确立整合思想创新教育教学管理机制 142
完善教育教学管理系统,形成有效组织保障 143
创新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形成弹性管理模式 143
完善教学工作评价体系,形成良性运作机制 143
——构建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建立教学岗位优质优酬机制 144
——构建学生素质综合测评体系,建立优秀学生奖励机制和学习创新激励机制 144
——构建院校级教学状态评价体系,建立教学工作奖优扶重机制 144
Ⅳ 144
创新管理制度和管理手段 144
现代教学注重目标取向评价 145
学分评价系统的教学体制 145
实施学分制教学评价 145
学分制 145
三元学分制的概念 146
三元学分制的分类 146
三元学分制的结构 146
三元学分制构建的基础 147
三元学分制实施的内容 147
——建立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 147
——制定柔性的教学计划,实行弹性学制 148
——实施灵活的选课机制 148
实施三元学分制应遵循的一般原则 148
——方向性原则 148
——分步推进原则 149
——整体联动原则 149
——因材施教的原则 149
Ⅴ 149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教学形式 149
——认知性生产实习 149
——专业技能训练 150
——毕业设计与课题研究 150
——顶岗实习 150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教学特征 150
——计划性 150
——主导性 150
——协调性 150
——强制性 150
——有偿性 150
——多样性 151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教学模式 151
——工学交替合作模式 151
——“项目”合作教学模式 151
——“E&T”合作模式 151
——“订单式培养”模式 152
——“随需”模式 152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管理模式 152
——以企业为主的管理模式 152
——以学校为主的管理模式 153
——企业与学校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是最普遍的管理模式 153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管理内容 153
三 操作指南 154
Ⅰ 154
高职教育教学过程 154
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 154
教学过程具有特殊性 155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 157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二者互为基础、互为条件 157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之间并非同步运行、一一对应 157
教为主导与学为主体 158
——学生在教学认识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 158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159
——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之间是辩证统一的 159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159
——学习间接经验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 159
——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一定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160
教学与教学的教育性 161
——教学内容本身就具有重要的思想教育价值 161
——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必然要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161
——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161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162
Ⅱ 163
高职教育教学模式 163
教学模式因素 163
教学模式因素综述 165
教学模式的内涵与特性 165
——简约性 165
——整体性 166
——操作性 166
——发展性 166
——指向性和探索性 166
——个性 166
教学模式的选择 166
——教学目标 166
——教学内容的性质 166
——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167
——教师的特点 167
——教学所具备的物质条件 167
——教学时间 167
教学模式的运用 167
——要具有符合现代教学理念的教学指导思想 167
——要有所发展和创新 167
——优化组合,变通运用 167
教学模式的管理 168
——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168
——选择主体性教学模式 168
——发挥教学管理的功能,推广教学模式 169
——形成学校新的教学风格 169
Ⅲ 169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的内涵与原则 169
质量管理的概念 169
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 170
——以顾客为关注的焦点 170
——领导作用 170
——全员参与 170
——过程方法 170
——管理的系统方法 171
——持续改进 171
——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 171
——与供应商建立互利的关系 171
现代质量管理的涵义 171
——质量创新 171
——质量人才 171
——质量战略 172
教学质量标准的哲学分析 172
制定教学质量标准的要求 173
——开展教学质量标准化工作 173
——建立教学质量标准体系 174
制定教学质量标准的程序 175
教学质量标准的实施 175
Ⅳ 176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组织机构 176
教学质量宏观管理机构 176
教学质量宏观监控机构 178
教学质量管理机构设置的原则 179
——按需设立的原则 179
——合理分权的原则 179
——精简机构的原则 179
——事权对应的原则 179
——适应变革的原则 180
——自我完善的原则 180
教学质量管理机构设置的策略 180
高职院校质量机构及其质量管理职能 181
学校领导的质量管理职能 181
教学督导组及其质量管理职能 182
主要部门的质量管理职能 183
系的质量管理职能 184
学校非正式质量机构及其质量管理职能 184
学生教学信息员及其质量管理职能 186
Ⅴ 186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管理制度 186
教学质量管理制度的意义 187
教学质量管理制度的分类 188
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管理制度的制定与执行 190
制定教学质量管理制度的原则 191
制定教学质量管理制度的程序与步骤 192
教学质量管理制度的执行 194
Ⅵ 195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控制 195
教学质量控制的意义 195
教学质量控制本身存在的问题 196
影响教育质量控制的因素 197
教学质量控制的原则 198
——科学原则 198
——积极的态度与稳妥的操作方式相结合的原则 198
——着眼长远与分步实施相结合的原则 198
——全员参与的原则 198
教学质量控制的类型 198
——前馈控制和反馈控制 199
——目标控制、行为控制、资源使用控制和结果控制 199
——规范性控制、尝试性控制、总结性控制 200
教学质量监控三个方面的行使主体 200
——政府行使质量监控 200
——学校自我约束的质量监控 200
——学生行使质量监控 200
教学质量监控的关注重点 200
——对高职教育投入的监控 200
——对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的监控 201
——对高职教育教学过程的监控 201
——对高职教育教学目标的监控 201
教学质量控制的基本程序 201
——设定控制点和标准 201
——衡量实际工作成效 201
——比较发现有无偏差 203
——分析偏差产生的原因 203
——采取行动,纠正偏差 204
——保证控制系统的灵活性、精确性和具体性 205
Ⅶ 205
教学计划的质量控制 205
培养目标与基本要求 205
制定教学计划的基本原则 206
教学计划的内容 206
制定教学计划的一般程序 206
教学计划的实施 207
教学运行的质量控制 207
教学大纲的质量控制 207
课堂教学的质量控制 208
备课和上课 208
教师上好课的基本要求 209
课外作业 209
课外辅导 210
实验教学 210
实习 210
毕业设计(论文) 211
考核的质量控制 211
日常教学管理的质量控制 212
其他方面的质量控制 212
教学基本建设质量控制 213
四 相关链接 213
政策文件 213
研究著述 215
课题论文 216
专业设置与课程建设 219
一 适用概念 219
Ⅰ 219
专业 219
专业的起源 219
专业的发展 219
专业的分化和合并 219
专业的评测 220
专业课 220
专业基础课 220
必修课与选修课 220
公共课 220
专业设置与专业建设 220
职业教育专业设置 220
高职专业设置 221
Ⅱ 221
《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 221
《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 221
——自主设置专业的备案 221
——《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情况表》 222
——新增设《目录》外专业管理 222
——遵循高等教育规律,保持教育工作的相对稳定性 222
——形成合理的专业结构和布局 222
专业群建设 222
构建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体系 222
Ⅲ 223
课程 223
人类的历史就是教育的历史、课程的历史 223
课程分类 224
课程资源 224
课程界定 224
课程结构 225
课程设置 225
课程目标 226
课程开发与课程开发的主要步骤 226
课程的特点 226
——课程是培养人才的总方案 226
——课程是一个系统 226
——课程是一种手段 226
——课程是一个动态的活动过程 226
课程在教学中的地位 227
Ⅳ 227
课程内容 227
课程内容对课程目标与课程实施的意义 228
制约课程内容选择的主要因素 228
选择课程内容必须深入研究专业特点 229
课程的主要结构 230
——横向结构 230
——课程整合 231
——纵向结构 232
课程规划 232
课程实施 233
课程评价 233
Ⅴ 233
精品课程 233
精品课程建设工作 234
——认真规划、精心组织 234
——重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234
——制定科学的建设规划 234
——切实加强教学队伍建设 234
——注重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235
——重视教材建设 235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 235
——建立切实有效的激励和评价机制 235
Ⅵ 235
教材 235
加强教材建设 235
教材建设要紧紧围绕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开展工作 236
教师是提高教材质量的关键 236
学校教学改革与建设是教材建设的基础 236
二 发展研究 236
Ⅰ 236
产业结构决定高职专业设置的分布结构 236
产业结构决定高职专业设置的多样性 236
产业结构决定高职专业设置的调整频度 237
产业结构决定高职专业设置的区域性 237
产业结构决定高职专业设置的消费 237
Ⅱ 238
职业地位对高职专业设置具有拉动作用 238
学校间竞争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积极影响 238
学校间竞争对高职专业设置的消极影响 239
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使高职专业设置更具科学性和实用性 239
一专多能的师资队伍使高职专业设置更具弹性和应变性 239
Ⅲ 239
当今社会人才需求概况 239
——研究探索型人才 239
——工程开发型人才 240
——技术实施型人才 240
专业建设要主动追求差异性,打造动态核心竞争力,树立虚拟经营意识 240
专业群建设与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240
从高职教育的性质透视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内涵 241
——专业的设置和优化是前提 241
——实训建设是保障 241
——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 241
专业群建设是形成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242
——有利于形成专业群体优势,增强市场适应性 242
——有利于形成实践教学优势,降低实训建设成本 242
——有利于形成师资队伍优势,增强专业竞争力 242
——有利于形成特色和品牌优势,提高院校知名度 243
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途径 243
——合理构建专业框架 243
——逐步拓展专业群体 243
——重视实训配套建设 243
——优化师资队伍的结构 244
Ⅳ 244
成熟的教育市场是高职专业设置质量保障的必要条件 244
美国高等学校“专业”内涵的实质 244
我国高等学校“专业”内涵的实质 245
我国现行的专业管理规定反映和强化了现行专业的认识 246
专业定义的重释 247
两个重要的概念:教育平台和成组课程 248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动态适应经济发展的框架模型 248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开发技术和方法 250
——宏观经济分析 250
——劳动力市场分析 250
——职业能力分析 250
——教学分析 251
Ⅴ 251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51
专业建设的主要指标体系 251
——专业建设应达到的总体水平 251
——课程建设目标 252
——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教育 252
专业建设的内涵及导向 252
——认真搞好专业设置的调研 252
——“双师”的培养 253
——推进教学模式改革 253
——积极探索实训基地建设的机制和途径 254
先进制造业技术人才培养的着力点 254
——拓宽专业面,注重通识教育 254
——结合工程实践,加强技术创新和素质教育 255
——开展科学研究和合作办学,提高办学水平 255
Ⅵ 256
常规课程编制理论和方法 256
——系统知识与直接经验 256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 256
——统一要求与多样化 256
——显性课程与潜在课程 256
现代课程改革的趋势 257
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 257
构筑具有高职特色的教学体系 258
高职特色课程建构 258
高职教育多元整合型课程模式的实施 259
——建立全程式产学研机制 259
——课程开发必须注意专业的整合与分流 259
——树立正确的办学思想,合理确定课程结构,抓好课程建设 259
——培养“双师素质”的教师 259
——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整合,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260
学制改革 261
关于高职学制问题 261
Ⅶ 261
按照岗位要求建立课程体系 261
制造业课程建设的目标取向 262
制造业课程建设的任务与策略 263
高职课程开发的模式 264
——职业分析 264
——目标分解 264
——构建课程 264
——课程评鉴 264
高职课程模式的开发 264
高职课程开发的实践 265
以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267
改革实践教学方法,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267
抓好三项基本建设,优化实践教学环境 267
——实训基地建设 267
——实践教学教材建设 267
——实践师资队伍建设 268
以实践教学为中心 构建教学运行与保障体系 268
Ⅷ 268
目前高职院校教材建设的现状 268
——缺乏一种合理的教育思想指导 268
——对教材的定义认识不够 268
——缺少高职院校专业特色 268
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高职院校的教材建设 268
多元智能理论的定义和意义 269
多元智能理论与教材建设 270
多元智能理论与学习的本质 270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教材建设的一般模式和原则 270
——教材建设要遵从的步骤 270
——编制教材的原则 271
Ⅸ 272
国际职业教育培训体制和发展模式 272
我国传统职业教育培训制度模式及其面临的挑战 275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战略定位 276
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模式和政策选择 277
建立职业教育培训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社会伙伴关系和政策协调机制 277
三 操作指南 278
Ⅰ 278
规划专业取向 278
规划需求程度 278
规划发展重点 278
规划分布原则 279
规划发展步骤 279
Ⅱ 280
准确把握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走向 280
了解各行业人才需求现状和趋势 280
分析公众需求领域 280
审视教育资源可利用情况 280
预测专业需求程度 281
形成科学的专业目录 281
出台指导性的政策措施 281
Ⅲ 281
专业布局规划的步骤 281
专业设置的依据 282
专业设置的原则 282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283
——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 283
——以技术含量为参数 283
人才培养目标 283
专业结构与布局 284
规划区域性的专业结构及布局 285
妥善处理专业建设中的稳定性和灵活性的关系 285
特色优势专业建设 285
——前瞻性 286
——技术性 286
——示范性 286
专业设置的驱动因素 287
专业设置的驱动模式 287
——“供给驱动”模式 287
——“需求驱动”模式 287
专业大类的分布结构 289
专业布局结构分析 290
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291
专业调整 293
Ⅳ 295
学分制课程体系构建的途径与方法 295
——课程体系职业化 295
——课程设计平台化 295
——课程综合化 296
——专业课程模块化 296
——课程形式多样化 296
——课程教学现代化 297
——课程评价社会化 297
职业技能课设置 297
——“独立实践环节”课的设置 297
——“专业综合实训”课的设置 297
——推进具有行业准入作用的“职业资格(技能)证书”课的设置 298
“2+1模式”下的课程设置 298
“学工交替模式”下的课程设置 299
Ⅴ 300
关于模块化设计 300
课程模块化设置的优势 300
课程模块化设置原则 300
课程模块化设置的结构 300
——基础理论模块类课程 300
——行业实践模块类课程 301
——学科前沿信息模块类课程 301
Ⅵ 301
两年制高职教育课程 301
课程目标的定位 301
课程设置的原则 302
——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 302
——以专业目标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 302
——以职业标准为导向的原则 302
——以职业实践活动为导向的原则 302
——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302
课程结构的特征 302
课程质量的评价 303
课程项目开发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 303
——“双师型”师资队伍是课程项目化的根本 303
——弹性教学计划是课程项目化的前提 303
——产学研合作机制是课程项目化的基础 303
——项目设计及其协同运作是课程项目化的关键 303
——社会性课程评价是课程项目化的保障 304
Ⅶ 304
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比较 304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现状分析 304
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构想 306
专业建设是示范性高职建设的核心 307
理解“示范校计划”精神,明确学校内涵建设思路 308
推进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 309
加强重点专业领域建设 309
创建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 309
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就业为导向,加快专业改革与建设 309
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310
四 相关链接 310
政策文件 310
研究著述 311
课题论文 313
就业导向与产学合作 316
一 适用概念 316
Ⅰ 316
招生就业 316
——办学类型和承办学校 316
——报考对象和招生考试工作 316
——专业设置 316
——教学管理 316
——学制 317
——学生收费 317
——毕业证书 317
——办学层次 317
——毕业生就业 317
——继续教育途径 317
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 317
以改革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为先导 317
将素质教育贯穿于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始终 318
教学与生产、科技工作以及社会实践相结合 318
探索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318
Ⅱ 318
坚持科学定位,明确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方向 318
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科学合理地调整和设置专业 318
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加强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 319
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建立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 319
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319
大力推进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引导学生自主创业 320
积极进行高等职业教育两年制学制改革,加快高技能紧缺人才培养 320
教育部六大举措促进大学生就业 320
Ⅲ 321
国家计划内毕业生办理到非公有制单位聘用后的人事手续 321
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 322
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的主要内容 322
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可享受的政策 323
保证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得到有效落实 323
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323
改革投入体制和院校设置政策,增强办学活力 323
建立周期的评估制度等调控机制,优化高职高专教育资源 324
加强政策研究,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324
Ⅳ 324
国家实训基地建设的指导思想 324
国家实训基地的定位和功能 325
国家实训基地建设的原则 325
——先进性 325
——适应性 325
——仿真性 325
——开放性 325
——校内外相结合 326
中央财政继续支持和引导各地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工作 326
——以奖代补 326
——投向范围 326
——四种支持奖励方式 327
——评审确定 327
——绩效考评 327
——切实转变思想观念,打破部门、行业和所有制界限 328
Ⅴ 328
就业导向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328
就业导向是高等职业院校自身发展的希望之路,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 328
以就业为导向——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方向 328
树立科学发展观,保持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329
以就业为导向,是保证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坐标 329
进一步提高对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认识 330
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转变 330
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 331
积极开展学生通过半工半读实现免费或低费接受职业教育的试点 331
为推进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提供制度和条件保障 331
加强领导,大胆实践,确保工作健康持续开展 332
Ⅵ 332
合作教育——产学研结合的高级形式 332
世界发达国家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模式 332
美国的合作教育 333
——开设合作教育专业,确立具体的合作教育项目 333
——美国合作教育项目的形式 334
——美国合作教育项目的双向参与 334
澳大利亚的合作教育 335
——生源和学制比较灵活 335
——资金来源更具激励性 335
——注重专业性和实用性 336
——注重实践教学 336
——行业参与 336
——终身教育模式 337
德国的合作教育 337
——服务于企业的招生 337
——来源于企业的绝大多数师资 337
——企业和学校共同完成的专业建设 337
——来自企业先进的实习实训仪器设备 338
——紧密结合企业实际的课堂教学方式 338
——保质保量的企业顶岗实习 338
——企业和学校联合进行的考试 338
——主要来自于企业的办学经费 339
——满足企业需要的学生就业 339
英国的合作教育 339
——“三明治”教育 340
日本的合作教育 340
二 发展研究 342
Ⅰ 342
高校就业拓展的着眼点 342
高校就业拓展的对应点 342
高校就业拓展的切入点 343
高职教育定位的内涵分析 343
高职教育定位实证分析 343
落实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思路 346
找准人才培养定位,贴近就业市场需求 347
科学设置专业,降低同质竞争风险 347
提高教育质量,强化毕业生的竞争实力 347
Ⅱ 348
高等职业教育要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发展之路 348
高职教育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制度环境 348
教育部和天津市政府共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 349
——顶岗操作 349
——就业准入 349
坚持高职教育的人本观念与坚持市场观念和就业导向 349
搭建坚实的实践教学立体平台 350
“一教双证”,让职教和职业“无缝对接” 350
强化科研意识,推动高职教育发展 350
实施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 381
实行全程化就业教育 351
建立稳固的就业基地 351
Ⅲ 352
应届毕业生就业特点 352
在校大学生就业心态 352
企业招聘用人趋势 352
企业如何看待就业难 353
观念错位的主要表现 353
——就业选择造成结构性矛盾突出 354
——“品德”成为大学生和企业选择的最大差异 354
——大学生薪酬预期仍与企业有差距 354
——供需双方对“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认识不同 354
Ⅳ 354
工学结合未能全面深入推开的原因 354
工学结合实践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355
——观念更新和制度保障 355
——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教育 356
——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 356
——依托行业和面向社会 356
工学结合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和态度的形成 357
工学结合有利于降低职业教育的办学成本 357
工学结合有利于职业学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357
工学结合有利于实现学生就业与企业用人的有机结合 358
Ⅴ 359
制约我国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因素 359
——实施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社会经济条件较差 359
——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 359
——职业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较差 360
更新观念,进一步明确工学结合的地位 360
创造条件,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360
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创新 362
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新内涵 362
——是一种教育思想 362
——是一种教育制度 363
——是一种育人模式 363
——是一种管理结构 363
——是一种助学举措 363
——是一种工作探索 363
工学结合——职业教育与用人单位对接的关键举措 364
Ⅵ 364
建立校企股份合作模式 364
设立专门组织机构在校企之间搭建桥梁 365
处理好就业准备教育与升学预备教育的关系 365
处理好数量与质量的关系 365
处理好市场需求与专业建设的关系 367
三 操作指南 367
Ⅰ 367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 367
产学研结合是解决高等职业教育主要问题的必由之路 368
产学研合作办学解决办学条件问题 368
产学研合作育人解决育人模式问题 368
产学研合作就业解决就业水平问题 369
把握职业教育模式转型的特征与条件 369
我国的产学研合作教育 369
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成效 370
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机构 370
Ⅱ 371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371
——内涵 371
——基本特征 371
——基本条件 372
——运行方式 374
——保障机制 376
“2+1”人才培养模式 378
——内涵 378
——特点 378
“学工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378
——主要内容 378
——基本特点 378
全方位合作教育模式 379
——主要特点 379
——基本要素 379
合作教育模式 380
——“实训—科研—就业”一体化合作教育模式 380
——“双定生”人才培养模式 380
——“工学结合,校企双向介入”人才培养模式 381
——“结合地方经济全面合作”模式 382
产学合作教育的要素 383
——合作单位的类型 383
——合作单位的条件 383
——合作的起步 384
Ⅲ 384
校企合作如何持久健康发展 384
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385
——互相依存、互相促进 385
——互惠互利 386
——优势互补 386
——相对稳定 386
产学合作教育的合作主导定位 386
产学合作教育的人才规格定位 386
产学合作教育的学习形式定位 387
产学合作教育运作的柔性思维 387
产学合作教育运作的柔性战略 387
产学合作教育运作的柔性流动 388
产学合作教育运作的柔性管理 388
Ⅳ 388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是人才素质与用人单位对接的首要目标 388
重视专业建设,增强专业设置与用人单位的对接 388
加快课程教学改革,增强学生职业能力与用人单位的对接 389
注重“双师”结构 389
吸纳社会资源建设实训基地 389
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390
Ⅴ 390
高等职业教育结构中出现的不和谐现象 390
——毕业生低就业率与社会对高技能人才旺盛需求的不和谐 390
——高等职业院校的低层次与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愿望的不和谐 390
——高等职业院校新生报到率低与社会培训发达的不和谐 391
创建和谐社会对高职教育结构提出的要求 391
——高职教育资源合理分配,实现社会共享 391
——高职教育必须注重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391
——高等职业教育必须是面向所有人的教育 392
走向和谐的高等职业教育结构调整策略 392
——从中心城市向城郊拓展,以社区为单位布局高职教育,兼顾区域性与全局性 392
——从封闭办学向开放办学转化,丰富办学形式,兼顾正规性与非正规性 393
——从专科层次向上延伸,完善层次结构,兼顾就业与升学 393
——从狭窄单一向多学科融合,调整专业结构,兼顾专业性与综合性 394
Ⅵ 395
以服务为宗旨 395
以就业为导向 395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形成 396
四 相关链接 396
政策文件 396
研究著述 398
课题论文 399
教师个人素养与师资队伍建设 402
一 适用概念 402
Ⅰ 402
教育者 402
教师资格制度 402
教师基本功 403
教育手段 403
教师评价 403
教师专业化 404
教师职业道德 404
Ⅱ 404
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 404
高职教师 405
教师职业的一般特点 405
高职教师的特殊性 406
高等学校教师培训 406
培训的组织与职责 406
培训的主要形式 407
培训的考核与管理 408
培训的保障与有关待遇 408
Ⅲ 409
教师劳动的特点 409
——教师劳动是以个体为主的劳动 409
——教师劳动是复杂的创造性劳动 409
——教师劳动是时间缓慢而效用长久的劳动 410
教师享有的权利 411
教师应当履行的义务 411
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有关部门、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履行的职责 411
资格和任用 411
培养和培训 412
考核 412
待遇 413
奖励 413
法律保护与责任 413
Ⅳ 414
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 414
加强教师教育与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和业务水平 414
师资队伍管理 414
完善现代教师管理制度 415
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尚 415
提高教师效能 415
“双师型”教师、兼职教师 416
加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417
以培养“双师”型教师为目标的师资队伍建设 417
Ⅴ 417
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 417
一专多能的教学能力 418
融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双师”素质 418
教学与专业的科研能力 419
高职教师的师德与职业道德 419
真诚地热爱高等职业教育事业 419
真心地热爱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 419
坚持终身修养 420
团结协作,合力育才 420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全面发展,做学生的表率 420
高职教师的整合能力 421
Ⅵ 421
育人之道,德字为先 421
教师的道德要求——教师即道德家 422
教师的知识要求——教师即学者 422
教师的教学技能要求——教师即艺术家 423
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建设 423
提高专任教师业务水平,改善师资队伍学历结构 423
建设一支实践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兼职教师队伍 423
建设一支理论基础扎实,又有较强技术应用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424
进一步加强高职(高专)教师培训培养工作 42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加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关键环节 424
二 发展研究 424
Ⅰ 424
职教教师教学对象年龄的多样性 424
职教教师教学对象学习目的多样性 424
职教教师教学对象就职意向的多样性 425
职教教师职业活动目标的多重性 425
——学生某种职业的就业能力 425
——学生某类职业的就业能力 425
——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 425
——学生健康心理品行的个人能力 426
职教教师职业活动内容的多变性 426
——教学内容的多变性 426
——职业教育专业课内容的开发 426
适应职业变化的制度和措施 427
Ⅱ 427
教师素质应与素质教育共“成长” 427
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前提条件 427
以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为核心,以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为重点,大力提升教师的全面素质 427
以具有终身学习能力作为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的目标之一 428
创建高素质师资的内外环境 428
以“德”养“德” 429
人格素养——教师素质的灵魂 429
Ⅲ 430
国际比较视角下的大学教师发展 430
大学教师发展的理论与思想 431
大学教师发展的政策与体制 432
中国大学教师发展的实践与改革创新 433
大学教师发展评价 433
Ⅳ 434
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434
——师资队伍组建从一开始就是一种非职业模式 434
——知识结构老化,适应新形势、新情况、新专业的人员不足 434
——培训投入不足,培训力度不够 434
——师资队伍不稳定,高素质职教人才流失严重 434
从战略高度认识和重视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434
建立建设一批高等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基地 435
从国外引进一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 435
从企事业单位选调一批高级技术与生产经营管理人员 435
加大投入,加强高等职业教育教师的在职培训 435
实行高等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认证与准入制度 435
切实解决好高等职业教育教师的待遇问题 435
Ⅴ 436
国家的成功在于高质量的教育,在于建立一支受过良好教育的教师队伍 436
职业教育教师的职业定位 436
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化 437
全纳教育理论假设分析 439
关于人性的假设 439
关于教育的假设 440
全纳教育理论假设的启示之人性假设维度 440
全纳教育理论假设的启示之教育假设维度 441
Ⅵ 441
什么样的教师是合格教师 441
——具有人格魅力 441
——有广博的学识水平 442
——有崇高的师爱 442
——高度的服务意识 443
德育是每位教师的必修专业 443
大学教师师德师风十题 446
青年教师应反思四种教育理念 448
——反思科学主义教育理念 448
——反思权威主义教育理念 449
——反思精英主义教育理念 449
——反思功利主义教育理念 449
Ⅶ 449
教师与科研 449
——科研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支撑点 449
——科研是孕育优秀学科的孵化器 449
“五位一体”与高职师资队伍“四大工程”建设 450
在“五位一体”指导下实施师资队伍建设“四大工程” 450
——“双师素质工程” 450
——“教授”工程” 451
——“硕、博士工程” 452
——“高层次人才梯队工程” 452
完善“五位一体”指导下师资队伍建设的管理机制 452
德国高校教师兼职管理办法 453
——高校鼓励教师兼职 453
——兼职须经严格审批 454
——兼职时间、收入有限制 454
发达国家的教师聘任制 455
发达国家实行大学教师聘任制的类型与经验 456
发达国家实行大学教师聘任制应当引以为鉴的教训 457
三 操作指南 457
Ⅰ 457
师资队伍现状和影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因素 457
——传统观念作祟 457
——师资来源的渠道单一 457
——“双师型”教师培养投入大 457
——职称评审的导向作用不突出 458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应采取的措施 458
——转变观念是培养“双师型”教师取得成效的保证 458
——“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制度 458
——产学研一体化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关键 458
——“访问工程师”模式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突破口 458
——“教师工作室”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一个好方法 458
——高职师资培训基地建设 458
——拓宽师资引进渠道,扩大兼职教师比例 458
——充分发挥职称评审的导向作用 458
——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待遇 459
Ⅱ 459
育人为本,塑造精神 459
帮助每个学生走向成功 459
驾驭课程教材 460
——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及特点 460
——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和深广度 460
——分析教材所涉及的技能和能力 460
——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处 460
——从实际出发,对教材内容进行创造性再处理,是驾驭教材的关键 461
——适当补充内容 461
——适当调整顺序 461
制定教学计划 461
——学期教学计划 461
——单元教学计划 461
——课时教学计划 461
备课 462
——备教学内容 462
——备教材 462
——备教学对象 462
——备教学方法 463
编写教案 463
——编写教案的好处 463
——编写教案的格式 464
Ⅲ 465
授课能力——教态关 465
授课能力——语言关 465
授课能力——讲解关 466
——教学中的导入 466
——教学中的提问 467
——教学中的讲解 468
——结束好一堂课的教学 468
提高教师板书水平 468
——板书的主要作用 469
——板书的基本要求 469
Ⅳ 469
发挥网络教育优势,构筑现代教学能力 469
实践教学中的实验教学能力培养 469
——实验教学的意义与分类 469
——高职教师在实施实验教学时应注意的问题 470
——实验教学的精心准备与设计是形成实践教学能力的基础 470
实训教学综合能力培养 471
——示教能力培养 471
——科学指导能力培养 471
——安全防范能力培养 471
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团队建设 471
Ⅴ 472
师德是教师素质的
- 《女丹仙道:道教女子内丹养生修炼秘籍 下》董沛文著 2012
-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生活适应 二年级 上》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特殊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编著 2019
- 《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本书编写组 2020
-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全国教育满意度调查报告》(中国)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2019
- 《教育学考研应试宝典》徐影主编 2019
- 《语文教育教学实践探索》陈德收 2018
- 《家庭音乐素养教育》刘畅 2018
- 《学前教育学》王换成主编 2019
- 《近代体育游戏教育史料汇编 第1辑 1》王强主编 2016
- 《全国学前教育专业(新课程标准)“十三五”规划教材 简谱手风琴教程 第2版》(中国)杨克勤,王宝庆 2019
- 《高考快速作文指导》张吉武,鲍志伸主编 2002
- 《建筑施工企业统计》杨淑芝主编 2008
- 《世说新语校笺 第1册》(南朝宋)刘义庆撰;(南朝梁)刘孝标注;杨勇校笺 2019
- 《钒产业技术及应用》高峰,彭清静,华骏主编 2019
- 《近代旅游指南汇刊二编 16》王强主编 2017
- 《汉语词汇知识与习得研究》邢红兵主编 2019
- 《思维导图 超好用英语单词书》(中国)王若琳 2019
- 《黄遵宪集 4》陈铮主编 2019
- 《孙诒让集 1》丁进主编 2016
- 《近代世界史文献丛编 19》王强主编 2017
- 《大学计算机实验指导及习题解答》曹成志,宋长龙 2019
-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生发展》王琳责任编辑;(中国)肖宇 2019
-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全真试题 标准模拟 四级》汪开虎主编 2012
- 《大学英语教学的跨文化交际视角研究与创新发展》许丽云,刘枫,尚利明著 2020
-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学术丛书 新闻实务随想录》刘海贵 2019
- 《大学英语综合教程 1》王佃春,骆敏主编 2015
- 《大学物理简明教程 下 第2版》施卫主编 2020
- 《大学化学实验》李爱勤,侯学会主编 2016
- 《中国十大出版家》王震,贺越明著 1991
- 《近代民营出版机构的英语函授教育 以“商务、中华、开明”函授学校为个案 1915年-1946年版》丁伟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