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1
上册 7
第一章 《春秋》经与传 7
第一节 《春秋》经 7
第二节 公羊传 40
第三节 谷梁传 125
第四节 左氏传 149
第二章 《春秋》学与两汉今古之争 189
第一节 师法与家法:五经博士及其增设 189
第二节 今古文与今古学 201
第三节 四次今古之争 208
附《白虎通》 223
第三章 董仲舒与汉代《公羊》学 229
第一节 生平与学术 229
第二节 《春秋》之义及其天人思想 235
第三节 孔子改制与《春秋》微言 252
第四节 《春秋》决狱 272
附《春秋纬》 275
第四章 何休与《公羊传》注 290
第一节 通三统 295
第二节 张三世 346
第三节 异外内 353
第四节 时月日例 375
第五节 名例 403
第六节 褒讥贬绝例 419
第七节 宋均说“三科九旨” 445
第八节 五始、七等、六辅、二类、七缺 448
中册 455
第五章 《左氏》兴盛与六朝隋唐之《春秋》学 455
第一节 贾逵论《左氏》长义 457
第二节 杜预与《左氏传》之成立 468
第三节 六朝隋唐之《春秋》学 511
第六章 徐彦与《公羊传》疏 577
第一节 述何:何注之总结与阐释 580
第二节 申何:据何注而引申推衍以成例 588
第三节 规何:对何注之修正与弥缝 593
第四节 汉晋南北朝《公羊》遗说之保存 600
第七章 啖、赵、陆之新《春秋》学 607
第一节 范甯《集解》与兼采三传之风 611
第二节 啖、赵、陆之生平与著述 617
第三节 论三传得失 629
第四节 兼综三传与《春秋》新例 633
第五节 赵匡“左氏非丘明”说 636
第八章 两宋《春秋》学研究 643
第一节 孙复 645
第二节 刘敞 651
第三节 孙觉 667
第四节 程颐 671
第五节 胡安国 675
第六节 朱熹论《春秋》 710
第七节 其馀治《春秋》之学者 725
第九章 黄泽、赵汸与元代之《春秋》学 754
第一节 生平与学术 756
第二节 回归三传 764
第三节 史法与书法 777
第四节 属辞比事与《春秋》之例 787
第五节 吴澄、程端学之《春秋》学 794
第十章 明代及清前期之《春秋》学 807
第一节 明代《春秋》学 811
第二节 清人之攻驳《胡传》 820
第三节 清人期《左传》研究与对杜注之补正 830
第十一章 庄存与:清《公羊》学之滥觞 861
第一节 乾嘉经学之别流 862
第二节 微言大义与通经致用 865
第三节 《春秋五辞》及其公羊思想 875
第十二章 孔广森与《春秋公羊通义》 906
第一节 《春秋》重义不重事 907
第二节 以《左传》、《谷梁》通《公羊》 914
第三节 以群经通《公羊》 925
第四节 别设三科九旨 937
第五节 对何休《解诂》之修正 943
下册 959
第十三章 刘逢禄:清《公羊》学之大宗 959
第一节 生平与学述 959
第二节 何休“三阙”与刘氏“申何难郑” 966
第三节 《春秋公羊经何氏释例》 969
第四节 《春秋公羊解诂笺》之“匡何”与“从《谷》” 989
第五节 《左氏春秋考证》与《后证》 1004
第六节 《论语述何》 1037
第十四章 宋翔凤与戴望:以《公羊》释《论语》 1056
第一节 宋翔凤《论语说义》 1056
第二节 戴望:述《公羊》以赞《论语》 1086
第十五章 凌曙与陈立:清《公羊》学之别传 1110
第一节 凌曙 1110
第二节 陈立 1124
第十六章 龚自珍与魏源:《公羊》学之转向与拓展 1156
第一节 龚自珍 1156
第二节 魏源 1189
第十七章 廖平:以礼说经与今古学之判分 1226
第一节 经学六变 1230
第二节 平分今古 1235
第三节 尊今抑古 1245
第四节 大统小统 1251
第五节 天学人学 1256
第六节 《春秋》学研究 1259
附 王闓运 1273
第十八章 康有为:遍疑群经与托古改制 1281
第一节 生平与学术 1281
第二节 《新学伪经考》 1286
第三节 《孔子改制考》 1312
第四节 《春秋董氏学》 1347
第五节 《公羊》三世说及其重新阐释 1361
附一 苏舆 1443
附二 皮锡瑞 1480
附三 章太炎 1490
附四 刘师培 1529
附五 崔适 1544
后记 1555
参考书目 1557
一 公羊类 1557
二 春秋类 1559
三 专集类 1562
四 重要古籍 1563
五 研究著述 1564
索引 1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