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书籍
中国传统译论经典诠释  从道安到傅雷
中国传统译论经典诠释  从道安到傅雷

中国传统译论经典诠释 从道安到傅雷PDF电子书下载

其他书籍

  • 电子书积分:2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宏印著
  • 出 版 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
  • 页数:0 页
图书介绍:
上一篇:曾国藩大传下一篇:大学不迷茫
《中国传统译论经典诠释 从道安到傅雷》目录

绪论 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译论的人文精神 1

卷上 13

上编 古代部分(148—1840) 13

第一章 翻译本体论的失落:道安“五失本,三不易”的本体论诠释 13

第一节 “五失本”从客体角度论述翻译本体论 15

第二节 “三不易”从主体性差异角度论述翻译本体论 23

第三节 翻译本体论失落的现代含义 28

第二章 译者主体性的经典论述:彦琮“八备”说的主体性地位 34

第一节 彦琮《辩正论》及其重要思想勾勒 35

第二节 彦琮“八备”说及其翻译主体性阐释 37

第三节 翻译主客体问题与中国翻译史评论 48

第三章 保守原著秘密的法宝:玄奘“五不翻”的真谛 55

第一节 唐玄奘的“五不翻”与大亮的“五不可翻” 56

第二节 玄奘“五不翻”的现代阐释 59

第三节 关于朱自清对“五不翻”讨论的批评意见 73

第四章 翻译的语言策略:赞宁“六例”的方法论意义 81

第一节 赞宁关于翻译与交流的一般论述 82

第二节 赞宁的“六例”说及其理论解读 88

第三节 赞宁“六例”说的思维方式与理论基点 98

中编 近现代部分(1840—1949) 109

第五章 回归写作的翻译理论基础:再论严复的译事三难“信达雅” 109

第一节 严复“信达雅”的文化探源 111

第二节 严复“信达雅”的意义探微 119

第三节 严复“信达雅”的研究反思 125

第六章 译名的本质在于命名:章士钊与胡以鲁关于音译与意译的争论 139

第一节 音译说痛陈意译之弊 140

第二节 意译说提出系统的翻译语言观 147

第三节 一个译名翻译策略的可行方案 155

第七章 翻译之是否可能的哲学沉思:贺麟论翻译的“言意之辨” 162

第一节 独断论:文学可译论的预演 163

第二节 反驳法:哲学可译论的论证 166

第三节 限度论:可译性的局限 172

第八章 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的划界:金岳霖论译意与译味 178

第一节 思想、情感与语言:翻译的认识论基础 180

第二节 译意与译味: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的分野 185

下编 当代部分(1949—2000) 201

第九章 翻译能达的境界:钱锺书翻译“化境”说的魅力 201

第一节 “化境”的来源说:从翻译追到创作 202

第二节 “化境”的解说:由“化”向“讹”的滑落 207

第三节 林纾的翻译:“古文”的解放 213

第十章 重神似不重形似:傅雷翻译艺术观之再考察 220

第一节 关于神似与形似及“翻译似临画”说 221

第二节 关于中西语言差异及汉语文学语言问题 228

第三节 关于理想的文学语言与傅雷译笔及其限制 242

第四节 关于翻译的神圣职责与译者的艺术修养 250

结语 试论中国传283统译论的终结 259

卷下 283

余编 新译学探索(2000—2003) 283

绪论 革新传统译论精神,迎接新译学的曙光 283

第一节 以史为鉴:中国译史的系统整理 284

第二节 融合创新:中西译论的互相阐发 286

第三节 平衡推进:新译学的可持续发展 288

第一章 翻译笔法的本体论阐释与现象学描述 292

第一节 以技进艺:翻译教学范围内的技能突破 293

第二节 以艺进道:翻译批评视野下的译笔反思 296

第三节 道可道者:文学翻译笔法的本体论阐释 302

第四节 目击道存:文学翻译笔法的现象学描述 308

第二章 简释文学艺术翻译的表现手法 314

第一节 立名:同声相求 315

第二节 走笔:运思取势 317

第三节 简洁:如沙淘金 318

第四节 规整:变化统一 319

第五节 意韵:丘壑濡染 321

第六节 形象:万象更新 322

第七节 节奏:生命律动 324

第八节 连贯:文气浩然 325

第九节 谋篇:胸有成竹 327

第十节 标题:领袖风采 328

第三章 探寻文学翻译批评的评判标准 332

第一节 前提与原则 333

第二节 标准与解说 336

第三节 评判与分级 341

余论 中国传统译论的终结与更生(2003—2016) 351

第四章 以史为鉴:新译学视野下的中国传统译论 351

第一节 《中国传统译论经典诠释》:缘起与回应 352

第二节 中国传统译论的资料整理与理论阐释 358

第三节 中国翻译史编撰类型与中国译学构建问题 366

附录 中华民族典籍翻译研究理论术语摘要 376

第五章 回眸传统:经典重读与历史文本的重新阐释 383

第一节 佛经翻译的伟大传统及其深远影响 384

第二节 佛经翻译活动的译场组织与运作机制 391

第三节 佛经理论范畴与佛经翻译十大范畴说略 398

第六章 理论辨析:昔日的文质之争与今日的直译意译 404

第一节 佛经翻译中文质概念的理论基础和最初表述形态 405

第二节 佛经译论中文派质派的基本含义及其历史运行轨迹 411

第三节 不应当把传统译论的文质概念等同于今日的直译与意译概念 414

第四节 重新认识文质之论对于今天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建设的启示 417

附录 《圣经》汉译与传统《圣经》解经学十法 420

第七章 问题转换:中西译论的借鉴与融合前景 426

第一节 国学与西学的几对矛盾及其解决思路 427

第二节 中国翻译学建设的十大问题 433

第三节 文化转向与中国翻译界的十种回应 440

附录 中国翻译学建设十大领域 445

主要参考文献 455

后记 45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