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书籍
综合医院抑郁障碍诊治策略
综合医院抑郁障碍诊治策略

综合医院抑郁障碍诊治策略PDF电子书下载

其他书籍

  • 电子书积分:2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宝忠主编
  • 出 版 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
  • 页数:0 页
图书介绍:
《综合医院抑郁障碍诊治策略》目录

第1章 抑郁障碍的概念及分类 1

第一节 抑郁障碍的历史 1

一、疾病概念的历史 1

二、中国传统哲学和医学对抑郁障碍的认识 2

三、抑郁障碍的现行概念 3

第二节 精神障碍的分类学和发展动态 5

一、精神障碍分类学的目的、意义、原则、诊断标准 5

二、国际疾病分类 6

三、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 7

四、中国精神疾病分类现状和展望 11

第2章 抑郁障碍的流行病学及后果 14

第一节 抑郁障碍流行病学研究的方法学 14

一、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类型 14

二、流行病学研究的调查设计 15

第二节 抑郁障碍流行病学研究现状 19

一、概述 19

二、人群抑郁障碍流行病学资料及分析 19

三、综合医院门诊、住院病人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及分析 24

第三节 抑郁障碍对个体及社会的影响 28

一、抑郁障碍的后果 28

二、抑郁障碍的疾病负担 29

第四节 从抗抑郁药物销量看抑郁障碍的识别率、治疗率 31

一、吗啡的医疗消耗量为衡量癌痛治疗的标准 31

二、抗抑郁药物排名及销售量资料分析 32

第3章 综合医院精神卫生服务 34

第一节 国内精神卫生服务现状 34

一、抑郁障碍病人就医途径选择 34

二、精神卫生服务资源不足 36

三、抑郁障碍识别率、治疗率低的原因 38

四、综合医院精神卫生发展策略 39

第二节 综合医院开放式精神病房管理 41

一、综合医院建立开放式精神病房可行性 41

二、综合医院开放式精神病房优势 44

三、开放式精神科病房的安全对策 45

四、三级开放标准与实施 47

第三节 住院精神病人跌倒的评估和干预 50

一、跌倒的定义及发生率 50

二、跌倒的危险因素 50

三、跌倒危险的评估工具 51

四、防范对策 52

五、跌倒风险评估与护理措施 53

第四节 住院精神病人拒食的评估和干预 57

一、拒食的危害、易患人群及原因 57

二、护理 57

第五节 住院精神病人噎食的评估和干预 58

一、易患人群 58

二、评估 58

三、病因及临床表现 58

四、急救 58

五、预防 60

第六节 会诊-联络精神医学 61

一、国内外发展现状 62

二、任务、工作范畴及组织形成 63

三、意义、发展中的问题及未来 65

第4章 精神科临床实践技能 69

第一节 精神病学症状学 69

一、概述 69

二、与抑郁障碍相关的常见症状 70

第二节 医患关系与精神科面谈 72

一、建立医患关系的原则与技能 72

二、医学晤谈的基本原则与晤谈技巧 73

三、精神科医学晤谈相关问题与注意事项 75

四、临床沟通技巧 75

第三节 精神检查与病史采集 77

一、精神检查的内容和要点 77

二、病史采集 78

第四节 躯体和神经系统检查 80

一、目的和意义 81

二、常规检查内容 81

三、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 81

四、半定式和定式精神检查 82

第五节 资料分析能力 83

一、资料分析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83

二、症状学分类与诊断原则 84

三、等级诊断原则 84

四、S-S-D诊断分析思路 85

五、多轴诊断观点 85

六、分类和诊断标准的应用 85

第六节 诊断分析 86

一、概述 86

二、S-S-D诊断思路 87

三、鉴别诊断与排除诊断的异同 88

第七节 如何制订治疗方案 88

一、概述 88

二、熟悉相关专业知识——循证医学方法的运用 89

三、如何看待各种治疗指南 89

四、重视既往治疗史 90

五、精神科治疗方案制订中的感性把握 90

六、精神科临床风险评估与防范 92

第5章 抑郁障碍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93

第一节 单胺学说与受体学说 93

一、单胺学说 93

二、受体学说 95

第二节 受体后学说 96

一、蛋白偶联的信号转导通路或cAMP传导通路研究 96

二、PI信号传导通路的研究 96

三、MAP激酶信号传导通路的研究 97

四、转录因子CREB的研究 97

第三节 神经激肽学说 97

第四节 神经内分泌功能改变 98

一、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 98

二、下丘脑-垂体-甲状腺(HPT)轴 99

三、下丘脑-垂体-生长激素(HPGH)轴 99

第五节 免疫系统异常 100

第六节 睡眠与脑电生理异常 100

第七节 脑影像学研究 101

第八节 遗传学研究 101

一、家系调查 101

二、双生子调查 101

三、寄养子调查 101

第九节 心理-社会因素 102

一、生活事件与环境应激事件 102

二、心理学理论 102

第6章 抑郁障碍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104

第一节 单相抑郁与双相抑郁 104

第二节 抑郁障碍的临床表现 106

一、抑郁的核心症状 106

二、抑郁发作的心理症状群 106

三、抑郁障碍的躯体症状群 108

第三节 抑郁障碍的辅助检查 109

一、实验室检查技术 109

二、精神科评定量表 111

第四节 抑郁障碍的诊断 112

一、诊断原则 112

二、诊断要点 112

第五节 抑郁障碍的分类诊断标准 113

一、CCMD-3 113

二、ICD-10 114

三、DSM-4 115

四、DSM-5 117

五、三大系统对照 121

六、病程特征和预后 125

七、抑郁障碍的经典分类概念 126

第六节 抑郁障碍的鉴别诊断 128

一、躯体疾病 128

二、神经系统疾病 128

三、痴呆 128

四、其他精神障碍 129

五、双相抑郁 129

第七节 抑郁障碍症状的躯体化与述情障碍 132

一、症状的躯体化 132

二、述情障碍 135

第7章 抑郁障碍的治疗药物 138

第一节 抗抑郁药物 138

一、抑郁障碍治疗学简史 138

二、抗抑郁药作用机制的探讨 139

三、理想抗抑郁药的标准 140

四、抗抑郁药分类介绍 140

第二节 抑郁障碍治疗中常用的其他类药物 153

一、抗焦虑药物 153

二、心境稳定药 158

三、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 161

第三节 抗抑郁药的临床应用 166

一、一般应用原则 166

二、抗抑郁药的用药指征 168

三、抗抑郁药物起效时间的临床意义 170

第四节 抑郁障碍治疗药物不良反应的处理 173

一、常见不良反应的处理 173

二、5-HT综合征的诊断和处理 178

三、恶性综合征 183

第8章 抑郁障碍的治疗 185

第一节 概述 185

一、治疗目标、原则 185

二、分期治疗策略 186

三、抑郁障碍的长期治疗 188

四、双相抑郁的治疗 191

第二节 抑郁障碍的心理治疗 193

一、概念与原则 193

二、种类 193

三、心理治疗方法的选用 200

四、维持治疗期中的心理治疗 201

五、影响治疗结果的因素 202

六、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的合用 203

第三节 抑郁障碍的电痉挛疗法 204

一、电痉挛疗法 204

二、改良电痉挛治疗 205

三、WHO和CINP关于ECT使用的建议 206

第四节 抑郁障碍的其他疗法 207

一、经颅磁刺激治疗 207

二、睡眠剥夺治疗 209

三、光照疗法 211

四、迷走神经刺激(VNS) 211

第五节 双相抑郁的治疗 212

一、药物治疗 212

二、其他治疗 213

三、双相抑郁治疗中抗抑郁药的不良后果 213

第六节 难治性抑郁障碍的治疗 215

一、概念与发生率 215

二、生物学基础与难治原因 215

三、治疗难治性抑郁障碍的增效和联用药物策略 217

四、难治性抑郁障碍的换药策略 218

五、电抽搐在难治性抑郁障碍的应用 219

六、心理治疗在难治性抑郁障碍中的应用 219

第七节 慢性抑郁治疗的规则 221

一、概述 221

二、治疗 223

三、规则治疗系统对慢性抑郁的疗效 225

第八节 APA第3版抑郁障碍治疗指南 227

一、临床评估和抑郁障碍治疗 227

二、治疗的选择与注意事项 229

三、抑郁障碍的多学科协同治疗 231

四、医患关系与抗抑郁治疗 232

五、伴发睡眠障碍的抑郁障碍的治疗 234

六、抑郁障碍体质量改变与抗抑郁药的选择 235

七、抗抑郁药临床治疗的选择 236

第9章 特殊人群的抑郁障碍 240

第一节 老年人抑郁障碍 240

一、流行病学 240

二、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 240

三、临床表现 241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 243

五、治疗 244

六、预后与预防 246

七、APA第3版关于老年期抑郁的解读 247

第二节 女性和特定女性的抑郁障碍 248

一、女性抑郁障碍的高患病率和特征 248

二、治疗 250

三、经前综合征和经前恶劣心境 252

四、围生期抑郁障碍 254

五、围绝经期抑郁障碍 260

六、APA第3版关于女性抑郁的解读 262

附1 FDA关于药物对胎儿的危害风险分级 266

附2 FDA/APP关于精神药物分类 267

附3 抗抑郁药物的使用信息和在妊娠或哺乳期的使用指南 268

附4 心境稳定药的使用信息和在妊娠或哺乳期的使用指南 270

附5 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信息和在妊娠或哺乳期的使用指南 271

第三节 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 272

一、历史及流行病学 272

二、病因学 274

三、临床表现 275

四、诊断和分类 276

五、诊断性评估 278

六、治疗 280

七、APA第3版关于抗抑郁药的应用 283

第10章 药物与抑郁障碍 285

第一节 药源性抑郁障碍 285

一、症状特征 285

二、易导致抑郁症状的药物 286

三、药源性抑郁障碍的鉴别 288

四、药源性抑郁障碍的处理 288

第二节 药源性抑郁的典型——干扰素-α所致抑郁障碍 289

一、流行情况 289

二、危险因素 289

三、可能的发病机制 290

四、诊断 290

五、治疗 291

第三节 药物相互作用与临床实践 293

一、药物相互作用的基础知识 293

二、细胞色素氧化酶P450 294

三、关注抑郁治疗中药物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296

四、CYP450酶介导的第二代抗抑郁药的药物相互作用 298

第11章 抑郁障碍与躯体疾病共病 304

第一节 概念及流行病学 304

一、概念 304

二、流行病学 304

三、危害 305

四、研究进展 306

五、相互影响机制 307

第二节 诊断 308

一、诊断现状 308

二、诊断障碍 309

三、临床鉴别技巧 310

第三节 治疗 312

一、治疗的必要性 312

二、治疗的特殊性 312

三、治疗方法 313

第四节 与抑郁障碍共病的常见躯体疾病 314

一、心血管疾病 314

附1 共病诊疗的典范——双心医疗 318

二、肿瘤 324

附2 临床案例 325

三、疼痛 329

附3 临床案例 332

四、内分泌疾病 332

附4 抑制障碍共病糖尿病论述 334

五、神经系统疾病 338

附5 抑郁障碍共病卒中论述 341

六、外科手术 346

七、消化科疾病 348

八、其他躯体疾病 350

第12章 综合医院与抑郁自杀 352

第一节 自杀学概述 352

一、自杀的定义及流行病学 352

二、自杀未遂与自杀意念 352

三、自杀的原因 353

四、自杀的干预 353

第二节 抑郁障碍自杀的评估与干预 355

一、自杀率 355

二、抑郁障碍是自杀的高危因素 355

三、评估 356

四、干预 357

第三节 自杀未遂者的评估与干预 360

一、干预现状及后果 360

二、干预 361

三、干预效果 361

第四节 抗抑郁药物与自杀 362

一、不同抗抑郁药的自杀危险性 362

二、抗抑郁药与儿童青少年自杀 363

三、抗抑郁药与自杀之间的关系 365

第五节 我国自杀预防和干预的展望 366

附 历年世界预防自杀日主题 367

第13章 抑郁障碍的中医认识及治疗 368

第一节 古代中医研究 368

一、秦汉阶段 368

二、唐宋阶段 368

三、金元阶段 369

四、明清阶段 369

第二节 现代中医研究 370

一、病因病机 370

二、证候学 370

三、实验研究 370

四、治法研究 371

第三节 中医治疗 372

一、中药治疗 372

二、针灸治疗 375

三、针药结合治疗 376

四、其他疗法 376

第14章 抑郁障碍诊疗量表 378

第一节 量表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378

一、量表的概念 378

二、量表的基本原理 378

三、量表评定的注意事项 379

四、量表在精神科的应用 379

第二节 自评量表 379

一、症状自评量表(SCL-90) 379

二、抑郁自评量表(SDS) 381

三、焦虑自评量表(SAS) 384

四、Beck抑郁自评问卷(BDI) 385

五、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 386

六、老年抑郁量表(GDS) 387

七、儿童抑郁问卷(CDI) 387

八、医院抑郁焦虑量表(HADS) 389

九、心境障碍问卷(MDQ) 391

第三节 他评量表 392

一、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 392

二、蒙哥马利-阿瑟伯格抑郁量表(MADRS) 395

三、抑郁状态问卷(DSI) 397

四、治疗不良反应量表(TESS) 398

五、抗抑郁药物不良反应量表(SERS) 400

六、护士用简明精神病量表(N-BPRS) 401

第15章 相关法律问题 405

第一节 重点概念 405

一、关于精神卫生的概念 405

二、关于精神障碍的概念 405

第二节 精神障碍的诊断和治疗 406

一、综合医院开展精神卫生服务的条件 406

二、焦点问题 407

第三节 自愿医疗 408

一、概念与适用范围 408

二、自愿医疗与知情同意 408

三、自愿医疗的程序 409

第四节 非自愿治疗 410

一、概念与适用范围 410

二、非自愿住院治疗的标准 410

三、申请人和决定人的问题 411

第五节 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的发展与规范 411

一、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的相关规定 411

二、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的区别 412

三、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与精神科医师的分工与合作 412

第六节 医疗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法律责任 413

参考文献 41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