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业科学
西部地区林业生态建设与治理模式
西部地区林业生态建设与治理模式

西部地区林业生态建设与治理模式PDF电子书下载

农业科学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雷加富主编;国家林业局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0
  • ISBN:7503825693
  • 页数:230 页
图书介绍:
《西部地区林业生态建设与治理模式》目录

西北风沙区林业生态建设与治理模式 1

一、干旱区 1

(一) 干旱绿洲防护林体系建设模式 3

(二) 铁路防沙造林模式 5

(三) 机械沙障保护下的灌木造林治沙模式 9

(四) 沙区农田防护林建设模式 11

(五) 机械沙障治沙模式 14

(六) 滴灌节水造林治沙模式 18

(七) 窄带多带式林带防沙模式 19

(八) 冬灌节水梭梭造林模式 21

(九) 胡杨复壮模式 23

(十) 荒漠绿洲生态经济型防护林带营建模式 24

(十一) 葡萄长廊模式 26

(十二) 荒漠绿洲林网内农林复合经营模式 28

(十三) 沙地飞播造林模式 30

二、半干旱区 30

(十四) 封沙育林育草模式 33

(十五) 沙地生物经济圈综合治理模式 35

(十六) 生物沙障治沙模式 38

(十七) 抗旱造林模式 40

(十八) 草牧场防护林营造模式 41

(十九) 樟子松沙地造林模式 44

(二十) 沙地甘草飞播模式 45

(二十一) 仁用杏沙地丰产栽培技术模式 47

(二十二) 沙区果园立体种植模式 50

(二十三) 引水拉沙造田技术 51

(二十四) 沙地衬膜葡萄栽植模式 56

(二十五) 沙地栽桑养蚕治理模式 58

(二十六) 沙地衬膜水稻治理开发模式 59

(二十七) 沙区生物围栏营建模式 63

(二十八) 乔灌草结合、针阔混交、封造并举的综合治沙模式 65

(二十九) 柳树高杆造林治沙与头状作业模式 67

(三十) 流沙治理模式 68

(三十一) 林农草复合治沙模式 71

参考文献 73

黄河上中游地区林业生态建设与治理模式 76

一、黄河源头区 76

(一) 高寒干旱草原区退化草场植被恢复治理模式 77

(二) 高寒阴湿区水源涵养林建设模式 79

(三) 高寒干旱丘陵区雨季直播造林模式 81

(四) 浅山整地集流抗旱造林模式 83

(五) 窄林带小网格农田防护林建设模式 86

二、河套灌区 88

(六) 轻度盐碱地林业改造模式 89

(七) 灌区农田防护林建设模式 90

(八) 灌区外围综合治理模式 92

(九) 沙化草原封育保护与恢复模式 94

三、覆沙黄土区 95

(十) 覆沙黄土区麻黄人工栽培模式 96

(十一) 草库伦人工草场建设模式 97

(十二) 毛乌素沙地覆沙黄土区针阔叶混交林营造模式 99

(十三) 覆沙黄土区钻孔深栽培造林模式 100

(十四) 阴山山地水土流失治理模式 102

(十五) 土默川平原经济林营建模式 104

(十六) 阴山南麓农田防护林营建模式 105

四、黄土丘陵沟壑区 106

(十七) 退耕还林兴林兴果模式 107

(十八) 退耕还林发展集流高效灌木经济林模式 110

(十九) 薪炭林营建模式 113

(二十) 针阔混交型水土保持林营建模式 114

(二十一) 灌木饲料林建设模式 116

(二十二) 干果经济林建设模式 117

(二十三) 刺槐与其它树种混交造林模式 119

(二十四) 乔灌型天然次生林封育模式 120

(二十五) 灌草型天然植被封育模式 122

(二十六) 鹠边防护林体系营建模式 123

五、黄土高原沟壑区 123

(二十七) 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建设模式 126

(二十八) 地埂经济林建设模式 128

(二十九) 侧柏沙棘混交林建设模式 130

(三十) 河流护岸林建设模式 132

(三十一) 水果经济林建设模式 134

六、汾渭平原区 137

(三十二) 村镇高标准绿化模式 137

(三十三) 低洼下湿地改造造林模式 139

(三十四) 汾渭平原农田防护林建设模式 141

(三十五) 汾渭平原护路林建设模式 142

(三十六) 林粮间作模式 144

(三十七) 干果经济林建设模式 146

(三十八) 汾渭河滩地治理开发模式 148

(三十九) 六盘山天然林区水源涵养林建设模式 151

七、高山水源涵养林区 151

(四十) 陇秦山地水源涵养林建设模式 153

(四十一) 拉脊山地区封山育林建设模式 155

(四十二) 大青山天然次生林封育治理模式 157

参考文献 159

长江上游地区林业生态建设与治理模式 163

一、长江上游源头区 163

(一) 高原丘陵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及植被恢复治理模式 164

二、高山峡谷区 166

(二) 高山峡谷水源涵养体系建设模式 167

三、干热干旱河谷区 169

(三) 干热河谷相思类树种雨季造林治理模式 170

(四) 干热河谷剑麻造林治理模式 172

(五) 干旱河谷花椒生态经济型治理模式 174

(六) 川西南台地桉树高效利用开发治理模式 176

(七) 云南松林区飞播造林模式 177

(八) 金沙江流域干热河谷车桑子雨季造林模式 179

四、岩溶山区 181

(九) 岩深山地人工促进恢复植被模式 182

(十) 岩溶山地封山育林恢复植被治理模式 183

五、低中山区 185

(十一) 低中山区山脊源头水源涵养林建设模式 186

(十二) 泥质页岩区水土保持治理模式 187

(十三) 低中山区复层水土保持林治理模式 189

(十四) 一坡三带治理模式 190

(十五) 竹林综合开发治理模式 191

六、丘陵农区 194

(十六) 生态经济沟综合治理模式 195

(十七) 城市近郊区观光生态林业建设模式 196

(十八) 红色石骨子“馒头山”水土保持桤柏混交治理模式 198

(十九) 绿色通道治理模式 201

(二十) 丘陵、低山区庭院生态经济型治理模式 203

(二十一) 蚕桑果立体开发治理模式 206

(二十二) 低山、丘陵区松栎混交模式 208

(二十三) 农村能源开发薪炭林治理模式 209

(二十四) 低效针叶纯林补阔种草治理模式 212

(二十五) 退耕封育自然恢复植被治理模式 214

(二十六) 退耕还林林草生态型治理模式 215

(二十七) 退耕还林林药建设治理模式 216

七、坡耕地治理区 218

(二十八) 退耕还林农林复合建设治理模式 218

(二十九) 坡耕地生物埂治理模式 219

八、江岸区 221

(三十) 江岸防冲林治理模式 221

(三十一) 江河岸库区防塌林治理模式 225

九、采矿(石)区 228

(三十二) 采矿(石)区植被恢复模式 228

参考文献 23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