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研究
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研究

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华东师范大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著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1
  • ISBN:7208038228
  • 页数:382 页
图书介绍:《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研究》分析了社会主义的立足点,中国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过程,苏东社会主义的挫折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及其调控,近期西方左翼人士的社会主义观等方面的问题。
《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研究》目录

0 绪论 1

1 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对待社会主义的立足点 13

1.1 “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概念分析 15

1.2 理想和现实 17

1.2.1 什么是理想 17

1.2.2 理想根植于现实的泥土 21

1.2.3 理想在现实中具体地、历史地展开 24

1.2.4 理想和现实的矛盾(目的和手段) 28

1.3 理论和实践 35

1.3.1 充分认识科学理论对于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的重要意义 35

1.3.2 把握理论的层次性 37

1.3.3 如何看待实践对理论的检验 41

1.3.4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性与创新性 47

1.4 作为制度的社会主义 48

1.4.1 “自然历史过程” 49

1.4.2 基本制度与具体制度 59

1.4.3 观察现实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67

2 告别乌托邦:中国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过程 74

2.1 以“大同”解读社会主义 75

2.1.1 “大同学”:社会主义的最初指称 75

2.1.2 社会主义的优越:“无有竞争”的至善 76

2.1.3 “一跃”而为社会主义:平均主义的平等 80

2.2 生产力落后与社会主义的选择 85

2.2.1 生产力理论:主体和两翼 86

2.2.2 科学开端:社会主义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 91

2.2.3 空想犹存:正确选择中的偏失 98

2.3 生产力落后与中国式的民主主义 100

2.3.1 第一次飞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生产力根据 101

2.3.2 新民主主义:拒斥农业社会主义 105

2.3.3 根据地建设:发展生产力的尝试和局限 111

2.4 阶级斗争为纲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 114

2.4.1 逆科学而行:以阶级斗争为纲搞社会主义 115

2.4.2 纠逆行之偏:注重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122

2.5 最注重生产力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26

2.5.1 第二次飞跃:理论范式的转换 126

2.5.2 生产力革命:最根本性的革命 129

2.5.3 “三个有利于”:以生产力标准为核心 132

2.6 发展生产力与社会主义义利观 134

2.6.1 重义轻利:传统的义利观 135

2.6.2 毛泽东:传统义利观的变革与回归 137

2.6.3 邓小平:确立社会主义义利观 140

3 两条道路,两种命运:苏东社会主义的挫折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 145

3.1 对一个基本原则的认识 146

3.1.1 僵化的、脱离国情的苏联模式 148

3.1.2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及其误区 153

3.1.3 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60

3.2 改革的取向和路径 166

3.2.1 社会主义改革的动因 166

3.2.2 苏联的改革与苏联的剧变 169

3.2.3 中国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勃兴 176

3.2.4 关于社会主义改革的思考 181

3.3 保持执政党的先进性问题 186

3.3.1 共产党必须保持自己的先进性,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186

3.3.2 苏东社会主义的挫折和苏共败亡 188

3.3.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和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体现 198

4 意识形态:苏联剧变的一种解读 206

4.1 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晚期的意识形态危机 207

4.1.1 关于戈尔巴乔夫时期意识形态问题的有关争论 208

4.1.2 苏联晚期意识形态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政治经济学 212

4.1.3 苏联晚期意识形态危机中的知识分子 225

4.1.4 戈尔巴乔夫的“对外政治新思维”与苏联的解体 231

4.2 苏联晚期意识形态与苏联模式 237

4.2.1 十月革命与苏联意识形态 237

4.2.2 斯大林模式与苏联晚期意识形态 241

4.2.3 苏联的解体及其意识形态中的民族问题 246

4.3 苏联意识形态的传统文化背景 249

4.3.1 俄罗斯的结合部文明特征 250

4.3.2 俄罗斯东正教的传统影响 251

4.3.3 村社传统 253

5 问题与出路: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及其调控 257

5.1 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的理论发展 258

5.1.1 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认识 258

5.1.2 毛泽东系统地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学说 262

5.1.3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的新发展 271

5.2 新时期社会矛盾的新变化 275

5.2.1 新时期社会矛盾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276

5.2.2 新时期社会矛盾的新特点 281

5.2.3 转换思维方式,准确把握和处理新时期的社会矛盾 283

5.3 社会转型时期新的社会调控模式的建立 287

5.3.1 传统社会领导模式的合理性和局限性 287

5.3.2 社会管理各方面关系的复杂化 289

5.3.3 新的社会调控模式的建立 291

5.4.1 法律调控对处理现阶段社会矛盾的意义 294

5.4 以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目标对社会矛盾进行法律调控 294

5.4.2 我国现阶段法律调控的内涵 298

5.4.3 法治国家发展目标的基本要求 300

5.5 新时期党在社会矛盾调控中的领导作用 302

5.5.1 党在调控社会矛盾和实行依法治国中必须坚持领导地位 303

5.5.2 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必须使党的建设符合历史进步的方向 305

5.5.3 对社会矛盾的调控要能“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09

6 社会主义今天意味着什么:近期西方左翼人士的社会主义观 313

6.1 社会主义“过去意味着什么”? 314

6.2 社会主义与市场的关系 318

6.2.1 社会主义为什么需要市场 318

6.2.2 市场如何与社会主义结合 323

6.2.3 市场社会主义与社会民主主义的区别 326

6.3 社会主义和市民社会的关系 328

6.3.1 左翼思想家为什么重视市民社会? 329

6.3.2 基于国家/社会两分法的市民社会理论 334

6.3.3 基于国家/经济/社会三分法的市民社会理论 337

6.4 社会主义和法治的关系 343

6.4.1 “社会主义对法律的兴趣” 343

6.4.2 “社会主义法律之概念” 347

6.4.3 “程序主义的法律范式” 352

6.5 社会主义和(新)社会运动的关系 361

6.5.1 “社会主义的女性主义” 362

6.5.2 “生态社会主义” 365

6.5.3 社会主义:从民族主义到“后民族主义”? 368

6.6 社会主义:一种“必要的乌托邦”? 376

后记 382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