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史 第2卷 先秦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2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彭林等撰
- 出 版 社: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2
- ISBN:7543409933
- 页数:722 页
目录 1
第一章 社会政治及其思想的沿革 1
第一节 先秦政治演进的概况 1
一、夏、商社会政治的沿革 1
二、西周时期的社会政治 8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政治 13
第二节 渐趋成熟的政治制度 19
一、幼雏状态的夏、商政治制度 19
二、西周古典政治制度的全面发展 23
三、变化嬗递中的春秋政治制度 29
四、战国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 33
一、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思想 38
第三节 政治思想的逻辑发展 38
二、春秋时期政治思想的成熟 40
三、全面繁荣的战国政治思想 42
第二章 中华法律文明的发轫 45
第一节 法律的起源 45
一、古史传说中的法律起源 45
二、夏代法律概述 47
第二节 立法概况 48
一、夏、商、周立法的发展 48
二、夏、商、周法律的形式 51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成文法运动 52
四、封建法律文明的萌芽——《法经》 53
一、夏、商、周的五刑 54
第三节 刑罚制度的规范化 54
二、春秋战国时期刑罚制度的发展 56
第四节 民事、经济立法 59
一、夏、商民事规范的初现 59
二、西周的民事法律关系 60
三、西周的经济法律关系 63
四、私有制的发展与民事法律关系的发展动向 64
第五节 司法审判制度 68
一、司法组织机构 68
二、诉讼审判制度………………………………………………………………(68 )三、监狱制度 71
一、夏、商的天命观与法律观 73
二、西周“明德慎罚”、“礼刑结合”的法律文明 73
第六节 法律思想与法律文明 73
三、诸子百家对中华法律文明发展的贡献 74
第三章 军事的迅速发展与兵学的兴盛 80
第一节 军事的源起 80
一、战争和军队的萌芽 80
二、古史传说中的战争 81
三、原始兵器 82
四、原始战术和防御设施 83
第二节 国家常备军事制度的建立 85
一、国家军事体制的初创:夏商兵制 85
二、渐趋完备的西周兵制 87
三、变革前夜的春秋兵制 88
四、大变革时期的战国兵制 89
一、青铜兵器的出现及其发展 92
第三节 兵器的光辉成就 92
二、青铜兵器的种类和使用组合 94
三、钢铁兵器的出现和初步发展 100
第四节 军事手工业、军事后勤和军事工程 101
一、军事手工业管理制度 101
二、军事后勤的雏形 102
三、筑城术的发展 103
四、长城防御体系的形成 104
第五节 战争样式的演进和战术的发展 105
一、车战崛起和早期步战的衰落 105
二、车战战术的发展 108
三、步战复兴和步、车、骑协同作战 111
四、早期的水战 115
第六节 兵学的渊源及其兴盛 116
一、早期军事家和早期兵书 116
二、兵家诞生和兵学兴盛 118
三、兵家的著作 119
四、《孙子》的思想及其成就 121
五、其他遗世兵书的主要内容 125
六、诸子百家论兵 128
七、丰富的军事辩证法思想 130
八、军事地理学的进步 131
第四章 农业的进步与工商业的初步繁荣 133
第一节 变革中的农业 133
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 134
二、耕作技术的进步 136
三、水利灌溉事业的兴起 138
四、作物种植与农业生产率 140
五、井田制度 142
六、新土地制度的建立 144
第二节 手工业和商业 146
一、手工业发展的一般状况 146
二、日趋繁荣的商业活动 148
三、商业都会的形成 149
四、市场的设置与管理 152
五、道路开辟与交通制度 153
六、货币的进化 156
一、富贵观和价值观 158
第三节 经济观念与经济政策 158
二、先秦诸子的经济思想 159
三、从重商到重农抑商政策的转变 160
第五章 生产技术的初步发展 163
第一节 农业技术的发展 163
一、青铜农具和铁农具的使用 163
二、从农田沟洫到大型水利灌溉工程的出现 167
三、大田作物和精耕细作技术的奠基 171
四、中国最早的物候历和二十四节气 175
五、《禹贡》、《地员》中的土壤学知识 176
六、园圃、林业、蚕桑和畜养技术 179
七、农产品的储藏和加工 183
八、农学著作和农学思想 186
一、采矿技术的发展 189
第二节 手工业技术的发展 189
二、青铜技术的高度发展和铸铁技术的兴起 192
三、制陶术的发展和原始瓷的兴起 204
四、手工机械纺织技术的形成 210
五、机械技术的发展 215
六、玻璃技术的发明和发展 219
七、漆器技术的发明和发展 221
第六章 自然科学的主要门类及其成就 225
第一节 天文学研究的成就 225
一、观象授时和观象祭占 225
二、天文与天命 228
三、天文学体系雏形的形成 230
一、数的概念与应用 234
第二节 数学的萌芽 234
二、形的概念与应用 239
三、数学思想 244
四、数学教育制度 246
第三节 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 247
一、地理知识的起源 247
二、从禹铸九鼎到地图的出现 248
三、中国最古老的地理著作 250
四、地质知识的萌芽 251
五、城市的兴起与地理知识的关系 252
一、物候知识 254
二、人体解剖生理知识 254
第四节 生物学知识的早期积累 254
三、古代动植物分类知识体系的形成 256
第五节 物理学知识的萌芽 259
一、《墨子》中的物理知识 259
二、物理知识在技术中的孕育和应用 260
第六节 医学知识的发展与应用 261
一、卫生保健知识的丰富 261
二、药物知识和使用经验的积累 265
三、疾病知识和诊疗经验的积累 267
四、《黄帝内经》 269
五、医与巫的斗争 272
一、郑州商城 275
第一节 城池规划、筑城工程 275
第七章 中华古建筑格局的形成 275
二、东周王城的现状 276
三、《考工记》中的王城图 277
四、战国都城 279
第二节 宫室与宗庙建筑 287
一、二里头宫室建筑 287
二、盘龙城宫室建筑 290
三、凤雏宫室建筑遗址 291
四、召陈遗址的官室建筑 293
五、礼制与周代宫室 294
第三节 居住建筑、高台建筑 297
一、《仪礼图》中的士大夫住宅 297
二、高台建筑的缘起与发展 298
三、高台建筑的负空间——商代大墓 299
四、中山王兆域图 300
五、战国铜器上的台榭建筑 302
六、建筑技术 303
第四节 建筑工具及材料的发展 305
一、铜制建筑工具 305
二、陶制水管、排水孔 306
三、春秋时代的铜构件 306
四、瓦的发展 307
第八章 汉语文字的衍变与成熟 309
第一节 甲骨文 309
一、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及其分类 309
二、甲骨的书刻与文例 316
三、甲骨文的字形结构 321
四、甲骨文的语法 326
五、甲骨文的分期断代 331
六、周代甲骨 333
第二节 金文 334
一、金文的产生与发展 334
二、金文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的地位 338
三、金文的内容与格式 341
四、金文的搜集、整理与研究 346
五、金文的断代与分期 351
第三节 战国文字 354
一、战国文字的发展 354
二、战国古文字资料的发现 355
三、战国文字的异形 357
四、战国文字种类 359
五、从“古文”到“今文” 362
第四节 汉语和语言研究 364
一、汉语的形成与特征 364
二、先秦时期的语言研究 365
第九章 官府之学的盛衰与私学的兴起 368
第一节 教育的演变及特征 368
第二节 学校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370
一、夏代学校的形成及类型 370
二、商代学校的构成及性质 371
三、西周学校制度的构成及特征 373
一、官学的衰败与学术下移 378
第三节 官学衰败与私学兴起 378
二、私学的产生及其特征 379
第四节 百家争鸣中的教育论辩 381
一、“人性”立论与教育作用的争议 381
二、教育目的论的歧异 382
三、教学内容和教材的不同构思 382
四、教学原则和方法的诸多总结 383
第五节 战国文化教育的中心“稷下学宫” 385
一、稷下学宫的缘起 385
二、稷下学宫的构成及其特征 386
第六节 最早的教育专著《学记》 389
第一节 夏、商、西周时代的思想 392
一、夏、商时代的天命思想和神权垄断 392
第十章 孔子儒学的创建与诸子百家的争鸣 392
二、西周的“维新”与宗法奴隶制的意识形态 393
三、西周末的社会动荡和天命神权观念的动摇 396
四、早期“五行”“阴阳”说和《易经》思想 397
第二节 春秋时代“天人之辨”思潮的兴起和孔子儒家学说 403
一、“天人之辨”思潮的兴起 403
二、孔子的“仁”学思想体系 406
第三节 战国时代诸子之学的争鸣与交融 412
一、墨子与早期墨学 412
二、《老子》以“道”为本的思想体系 416
三、思孟学派对儒学的发展 419
四、《管子》与管仲学派 425
五、宋钘、尹文学派对《老子》学说的改造和发展 427
六、庄子的道家思想 430
七、名辩思潮与后期墨家 434
八、总结“百家争鸣”的荀子学说 440
九、韩非的学术思想 444
十、阴阳家邹衍的“五德终始”说 447
十一、诸子百家的思想融合与《吕氏春秋》 448
第十一章 史学的兴起 451
第一节 史学的源头 451
一、反映人类历史记忆与历史意识的传说 451
二、传说中的古史踪影 452
一、中国最早的历史记载 454
第二节 史学萌芽于官府 454
二、中国最早的历史典册、史诗和国史 456
第三节 私人历史撰述的出现 461
一、《春秋》、《左传》和《国语》 461
二、《竹书纪年》和《世本》,《战国策》和《战国纵横家书》 467
三、史学兴起的标志 471
第十二章 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 473
第一节 先秦文学概述 473
第二节 文学的源头 476
一、原始歌谣 476
二、上古神话 477
三、古代散文的形成 479
二、《诗经》的分类和内容 481
第三节 《诗经》的艺术与成就 481
一、《诗经》的结集与流传 481
三、《诗经》的艺术成就 484
第四节 楚辞的艺术与成就 486
一、楚辞的产生 486
二、屈原和《离骚》 487
三、屈原的其他作品 489
四、宋玉的《九辩》 490
第五节 生动形象的历史散文 491
一、《左传》的叙事与辞令 491
二、《国语》的劝诫意味 493
三、《战国策》的纵横家色彩 493
第六节 百花齐放的诸子散文 495
二、凝炼精警的《老子》 496
一、简洁隽永的《论语》 496
三、质朴严谨的《墨子》 497
四、犀利雄辩的《孟子》 498
五、諔诡纵恣的《庄子》 499
六、绵密醇厚的《荀子》 501
七、凌厉峻峭的《韩非子》 502
第十三章 乐舞艺术的繁荣与戏剧的萌芽 504
第一节 夏代乐舞传说与乐器 504
一、禹治水的颂歌 504
二、其它乐舞传说的记载 505
三、初期的音乐文化交流 506
四、夏代的乐器 506
第二节 商代音乐信史的开端与乐器、乐律 508
一、商代乐舞 509
二、商代的专业乐人 510
三、商代的民间音乐 510
四、商代的乐器 511
五、商代的乐律 514
第三节 周代音乐艺术的大发展 515
一、西周的礼乐制度和雅乐 515
二、音乐机构和音乐教育 517
三、礼崩乐坏和新乐风行 518
四、争鸣中的音乐思想 520
五、乐舞作品简介 523
第四节 音乐家的涌现和音乐表演理论的萌发 527
一、宫廷音乐家 527
二、民间歌唱家和歌唱理论 528
三、其他音乐家 529
第五节 乐器、乐队和乐律学成就 529
一、乐器 529
二、乐队 531
三、乐律学成就 534
第六节 音乐的地区特点及其交流 537
第七节 娱人表演舞蹈的发展 538
一、万舞与万人、女乐、倡优 538
二、舞蹈活动与政治斗争 545
第八节 神权统治与祭祀舞蹈 546
一、巫人、巫舞与“禹步” 546
二、甲骨卜辞中记载的求雨舞 547
三、民间祭祀舞蹈与《九歌》 550
第九节 民间舞的兴盛及中原与四方的乐舞交流 552
一、民间舞蹈的兴盛 552
二、中原与四方的乐舞交流 554
第十节 戏剧艺术的萌芽 555
第十四章 青铜艺术的世界 560
第一节 先秦美术发展概况 560
一、商代美术的艺术特色 561
二、礼制化的西周美术 562
三、东周美术的新发展 563
第二节 玉石器艺术及其它 564
一、礼玉 565
二、玉装饰品 566
一、青铜酒器造型系列 568
第三节 青铜器艺术 568
二、青铜炊食器造型系列 570
三、青铜水器、乐器、兵器造型 573
四、青铜器艺术的纹饰 574
第四节 雕塑艺术 577
一、广汉青铜人像 577
二、青铜礼器中的鸟兽尊与鸟兽形装饰 578
三、器物上的人物雕塑形象 582
四、俑 583
第五节 绘画艺术 585
一、壁画 585
二、帛画 587
三、青铜器镶嵌与针刻绘画 588
四、漆画 590
第六节 书法艺术 591
一、甲骨文书法 592
二、青铜器铭文 592
三、石鼓文与东周书写文字 594
第十五章 宗法宗教的高度发展及其转化 596
第一节 夏、商、周宗教综述 596
第二节 古代宗教的形成时期——夏、商 597
一、传说中的夏代宗教生活 597
二、商人的“上帝”及其“帝廷” 598
三、古代宗教与宗法血缘制度 600
四、职业巫师及其社会作用 602
一、商、周之际的社会变革和宗教变革 604
第三节 古代宗教的鼎盛时期——西周 604
二、“以德配天”的宗教伦理 606
三、周代祭祀制度及其社会作用 608
四、周代政教合一的“明堂”制度 611
第四节 古代宗教动摇与转化时期——春秋战国 613
一、“礼崩乐坏”——宗教大厦的崩颓 613
二、儒家“敬鬼神而远之”的宗教观 615
三、墨子“明鬼”、“兼爱”的宗教观 617
四、道家“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的宗教观 618
五、法家的宗教观 619
六、战国时期的“五帝”崇拜和神仙方术之学 620
一、古代宗教与科学技术 622
第五节 古代宗教与先秦文明 622
二、古代宗教与人文科学 625
三、古代宗教与文学艺术 626
第十六章 礼仪化的风俗传统 628
第一节 饮食与服饰 628
一、传统饮食模式的形成 628
二、服装习俗及其制式 635
三、佩饰习俗及其内容 641
第二节 婚姻丧葬 642
一、婚姻礼俗的形成 642
二、丧葬礼俗的演变 645
第一节 夏、商、西周的武术活动 651
一、夏代武术在战争中的发展 651
第十七章 体育的早期形态及其发展 651
二、商、周车战与武术的发展 652
三、武术训练的重要手段——田猎 654
四、徒手搏斗技能的发展 654
五、用于操练的武舞 655
第二节 西周文化活动中的体育内容 655
一、西周学校教育中的体育 655
二、西周的礼射活动 656
三、养生思想的反映 658
第三节 春秋战国的武术及其他身体训练活动 659
一、剑道的鼎盛 659
二、射、御与长兵技能 659
四、举重物、奔跑、跳跃和投石活动 662
三、手搏的发展 662
五、击棹、游水、牵钩 663
第四节 春秋战国时期民间体育活动的兴起 665
一、“私学”中体育教育的发展 665
二、社会上以体育为生的人的大量出现 666
三、民间娱乐体育活动的普遍发展 666
四、导引养生体系的初步形成 670
五、《周易》对古代养生学及武术的影响 672
第五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体育思想及其活动 673
一、老、庄思想与养生问题 673
二、孔、墨的体育观与实践活动 674
三、荀子的养生主张 675
五、《吕氏春秋》的养生思想 676
四、管子有关体育的管理思想与实践 676
第十八章 周边民族及其文化 679
第一节 东方夷族文化 679
一、东夷族的史地沿革 679
二、东夷族文化的一般特征 681
第二节 南方蛮族文化 683
一、蛮族及其文化 683
二、越族及其文化 685
三、巴、蜀族及其文化 687
第三节 西方戎族文化 688
一、戎族集团及其文化 688
二、羌族及其文化 689
一、肃慎、秽貊、朝鲜各族及其文化 690
第四节 北方狄族文化 690
二、山戎族及其文化 693
三、北狄族及其文化 694
四、三胡族及其文化 695
五、匈奴族及其文化 696
第十九章 早期的域外联系 698
第一节 《山海经》中的域外知识 698
第二节 太平洋上的文化线 700
一、东海、北太平洋区 701
二、南海、玻利尼西亚区 706
第三节 商、周文化和草原民族 708
第四节 西王母传说中的西方世界 711
第五节 西南高原居民和东南亚文化 722
- 《海洋文明小史》倪谦谦责编;王存苗译;(法)雅克·阿塔利 2020
- 《了不起的中华文明 你好,四大发明!》蒙曼,张迪 2019
- 《二十四史全译 繁体精装版 第4册 明史》许嘉璐主编;章培恒,喻遂生分史主编 2012
- 《文明的衰落与复兴》张娜责编;陈维政总主编;孙林译者;(德)阿尔伯特·史怀哲 2019
- 《中国古代司法文明史 第1卷》张晋藩主编 2019
- 《二十四史全译 繁体精装版 第1册 明史》许嘉璐主编;章培恒,喻遂生分史主编 2012
- 《不可不知的古代地中海文明史》(中国)蒋家瑜 2019
- 《了不起的中华文明 你好,服饰!》(中国)蒙曼,张迪 2019
- 《山海文明》张先清主编 2019
- 《新视野下的英国文明史研究》(中国)孟广林,赵秀荣 2019
- 《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彭林著 2019
- 《民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文丛 五编 第4册 中国新文学广告图志 上》彭林祥著 2015
- 《中国经学 第23辑》彭林主编 2018
- 《林屋民风 外三种 上》(清)王维德等撰;侯鹏点校;王卫平主编 2018
- 《实用中医典籍宝库 第33册 全体新论》张仲景等撰;合信著 2006
- 《实用中医典籍宝库 第32册 怪疴单》张仲景等撰;朱震亨著 2006
- 《实用中医典籍宝库 第16册 脉经 下》张仲景等撰;王叔和撰 2006
- 《实用中医典籍宝库 第23册 产后篇》张仲景等撰;傅山著 2006
- 《实用中医典籍宝库 第10册 儒门事亲 下》张仲景等撰;张从正撰 2006
- 《实用中医典籍宝库 第8册 儒门事亲 上》张仲景等撰;张从正撰 2006
-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生活适应 二年级 上》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特殊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编著 2019
- 《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本书编写组 2020
-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全国教育满意度调查报告》(中国)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2019
- 《教育学考研应试宝典》徐影主编 2019
- 《语文教育教学实践探索》陈德收 2018
- 《家庭音乐素养教育》刘畅 2018
- 《学前教育学》王换成主编 2019
- 《近代体育游戏教育史料汇编 第1辑 1》王强主编 2016
- 《全国学前教育专业(新课程标准)“十三五”规划教材 简谱手风琴教程 第2版》(中国)杨克勤,王宝庆 2019
- 《现代教育技术》李志河主编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