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安全
环境论  人类最终的选择
环境论  人类最终的选择

环境论 人类最终的选择PDF电子书下载

环境安全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日)岸根卓郎著;何鉴译
  • 出 版 社: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9
  • ISBN:7305034142
  • 页数:452 页
图书介绍:本书研究的内容包括:科学中的环境问题;技术中的环境问题;哲学中的环境问题;宗教中的环境问题;文学中的环境问题;伦理中的环境问题;政治中的环境问题;社会中的环境问题;未来社会系统等。
《环境论 人类最终的选择》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 序论 1

一、科学、技术与环境 1

二、哲学与环境 3

三、宗教与环境 5

四、文学与环境 6

五、伦理与环境 8

六、政治与环境 9

七、社会与环境 10

八、未来社会 11

九、环境问题的对策 13

十、解决环境问题的道路 15

十一、光明来自东方——日本的选择:为了解决环境问题 16

(一)文明兴亡的宇宙法则 16

(二)日本的选择——其一 18

(三)日本的选择——其二 19

(四)日本的选择——其三 22

第二章 科学中的环境问题 24

一、生物进化与环境危机 24

(一)从分子进化看生物进化与环境危机 24

(二)从碳循环看生物进化与环境危机 31

二、地球的温暖化 36

(一)地球自体温度 36

(二)地球大气温度 37

(三)地球热的收支 38

(四)生命行星地球——温室效应气体的作用 41

(五)温室效应气体在大气中浓度的变化 43

(六)地球温暖化影响 50

(七)地球温暖化对策 52

三、地球臭氧层的破坏 59

(一)臭氧空洞 59

(二)臭氧层破坏的原因 60

(三)紫外线公害 62

(四)臭氧层的生成 64

(五)臭氧的结构与性质 66

(六)臭氧生成与分解结构 66

(七)臭氧层破坏的原因物质——氟利昂气体 70

(八)臭氧层破坏的结构 71

(九)臭氧层的减少——氟利昂公害 73

(十)其他公害物质 74

四、地球的酸性化 75

(一)酸性化问题 76

(二)酸性雨 77

(三)酸性雨发生结构 80

(四)酸性雨公害 81

(五)越境酸性雨 86

五、地球放射能污染 88

(一)核能 88

(二)核能的利用 94

(三)原子能发电 98

(四)核之冬 107

(五)放射线危害与放射线障碍 110

第三章 技术中的环境问题 116

一、自然保护 116

(一)自然与人类 116

(二)资源与环境问题 119

(三)自然保护思想 119

二、熵论 120

三、地球生命体论 123

四、科学与环境问题 125

(一)EM技术——通过地球生命体论的解决方法 125

(二)生物工程技术 146

五、环境技术的变化 155

六、地球环境时代的技术 157

七、技术乐观主义——农业工业化 159

八、环境调和型开发主义 164

九、社会技术选择——四大技术 171

十、结构思想的改变 173

(一)技术结构思想的改变 173

(二)社会性结构思想的转变 179

第四章 哲学中的环境问题 184

一、东方自然观 184

(一)东方自然观的本质 184

(二)无为自然观 185

(三)虚无自然观 186

(四)无差别自然观 187

(五)命运自然观——任命自然观 189

二、西方自然观 193

(一)西方自然观的本质 193

(二)数理自然观 193

三、东西方自然观差异与环境问题 194

(一)东方物心一元论型自然观与环境问题 194

(二)西方物心二元论型自然观与环境问题 196

第五章 宗教中的环境问题 201

一、东西方宗教的差异与环境问题 201

(一)东西方自然环境的差异与宗教 201

(二)东西方宗教的差异与环境问题 203

二、信息论中的宗教与环境问题 207

(一)物质与信息的二元实在性 207

(二)信息先验实在性中的宗考与环境问题 208

三、环境问题与宗教问题 212

第六章 文学中的环境问题 216

一、东西方自然环境差异与东西方文学的差异 216

二、东西方人种脑的差异与东西方文学的差异 218

(一)东西方人种脑的差异 218

(二)日本人与西方人脑的差异 219

(三)日本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差异 222

(四)保持东西文明遗传因子的必要性 225

(五)日本文学遗传因子 230

三、环境问题与感性丰富的科学者 233

四、西方自然环境与西方文学 237

五、日本自然环境与日本文学 244

(一)《万叶集》表现的自然观 248

(二)《古今和歌集》表现的自然观 250

(三)《新古今和歌集》表现的自然观 252

(四)随想 255

(五)汉诗 266

第七章 伦理中的环境问题 273

一、环境意识革命的必要性 273

二、环境伦理 276

三、环境伦理的变化 278

四、环境伦理的三大主张 279

(一)地球全体主义——自立性 282

(二)世代性伦理——持续性 284

(三)自然生存权——共生性 291

五、生命伦理学与环境伦理学的对立 296

六、伦理问题与技术问题 299

七、环境伦理与环境指标 304

八、环境教育 306

(一)环境教育 306

(二)环境教育的国际性合作 307

(三)美国的环境教育 308

(四)日本的环境教育 309

第八章 政治中的环境问题 312

一、人口问题与环境问题 312

二、公害史 313

(一)公害史的时代区分 313

(二)第四期公害问题 315

(三)第五期公害问题 316

(四)其他公害——交通公害 316

三、人口爆炸与环境政策 318

四、日本环境政策的变化 320

(一)公害防止政策时代(第一期:60年代) 320

(二)地域环境管理政策时代(第二期:70年代) 320

(三)区域环境管理政策时代(第三期:80年代) 321

(四)地球环境管理政策时代(第四期:90年代) 322

五、环境政策与国土政策——各种城市计划 322

六、环境调和型都市——生态城市 325

七、新国土政策——城乡融合政策 329

(一)根据指标的政策诱导 331

八、新兴社会系统的政策诱导 331

(二)根据制度的政策诱导 332

(三)环境负荷期货交易政策诱导 334

(四)税金、补助金政策诱导 335

九、环境法与环境评估 337

(一)环境法的体系 337

(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338

十、环境保障基本法 341

十一、行政组织的改革 342

十二、环境问题与政治问题——环境规则与各国利益的对立 343

第九章 社会中的环境问题 352

一、社会技术选择的理想状态 352

二、现行社会系统的焦点 353

(一)人口爆炸 354

(二)饮食生活高级化 356

(三)环境破坏 358

(四)环境污染——异常气候 359

(五)现行社会系统的问题焦点 359

三、新型社会系统 363

(一)社会系统的未来蓝图 363

(二)日本未来社会系统——城乡融合社会系统 366

第十章 未来社会系统——自然—空间—人类系统 371

一、未来社会系统的理想状态 371

(一)国土计划的变迁 376

(二)未来社会系统要求的哲学 380

(一)理想系统设计程序 386

二、自然—空间—人类系统的设计——理想系统设计 386

(二)国土计划机能构成——软件圆锥形模型 387

(三)国土计划机能构成——软件金字塔模型 389

(四)国土计划要素构成——硬件圆锥形模型 390

(五)国土计划要素构成——硬件金字塔模型 394

(六)国土计划的最佳选择 394

(七)“自然—空间—人类系统”——环境共生社会生态系统 397

三、国土资源利用管理的偏面性和粗放化 401

(一)国土资源利用管理的偏面性 401

(二)国土资源利用管理的粗放化 402

四、国土计划的基本方向——城市与农村的融合 403

(一)城市的变化与城乡融合的必要性 403

(二)农村的变化与城乡融合的必要性 404

(四)城乡融合的政策纲领 405

(三)城市与农村融合的必要性 405

五、国土计划先期评价的必要性——数学模型开发的必要性 409

六、国土计划的具体政策 413

(一)环境资源公益机能计量评价的必要性 413

(二)国土计划实施公共规则的必要性 413

(三)与公共规则相适应的奖励措施的必要性 414

(四)实施奖励措施的收益费用负担的必要性 416

(五)环境资源公益机能计量评价方法——费用效益分析法 417

七、城乡融合政策 417

(一)环境价值确保政策 417

(二)城乡融合政策——经济环境调和政策 419

(一)农村社会自我形成机能下降 429

八、公共关系系统的必要性 429

(二)公共关系系统的必要性 430

(三)社会性协作分工的必要性 431

九、行际推进的理想状态 432

(一)行际推进的必要性 432

(二)行际推进的圆锥形模型 432

(三)行际推进的金字塔模型 434

(四)行际推进的模型 436

十、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 438

(一)中央主义与地方主义——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438

(二)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理想状态——中央与地方的融合 442

(三)国土计划与地域计划的理想状态 446

结束语 449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