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库业务全书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3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黄挹卿,王传纶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4
- ISBN:7500523467
- 页数:1262 页
国库理论卷 3
第一篇 国家金库 3
第1章 国家金库的一般概念 3
1.1 国家金库的由来与含义 3
一、国家金库的由来 3
二、国家金库的含义 4
1.2 国家金库的职责和权限 4
一、国家金库的职责 4
二、国家金库的权限 6
1.3 国家金库的作用 7
一、执行作用 8
二、促进作用 8
三、监督作用 8
四、反映作用 8
1.4 国家金库与财政 9
一、意义 9
二、职责与任务 10
三、相互协作的内容 11
四、协作的形式 12
二、国家金库与专业银行 13
1.5 国家金库与银行 13
一、国家金库与人民银行 13
第2章 国家金库的历史沿革 15
2.1 国家金库的产生 15
2.2 古代中国的国家金库 16
2.3 近代中国的国家金库 17
一、北洋军阀统治期间 17
二、国民政府统治期间 18
2.4 革命根据地时期的国家金库 18
一、金库实行独立会计期间的概况 20
2.5 新中国的国家金库 20
二、金库不设独立会计时的概况 21
三、国家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修订 22
第3章 国家金库的管理体制 26
3.1 国家金库的组织机构 26
3.2 国家金库的人员管理 27
3.3 国家金库委托制 28
3.4 国家金库业务的垂直领导 30
一、国家业务垂直领导的必要性 30
3.5 国家金库条例及实施细则 31
二、国家业务垂直领导的内容 31
一、《中央金库条例》执行阶段 32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金库条例》执行阶段 33
第4章 美、英国家金库制度 35
4.1 美国的国家金库制度 35
一、美国联邦储备体系代理国库的历史回顾 35
二、美国联邦储备体系代理国库的职能 35
三、美国联邦储备体系代理国库职能的特点 36
一、英格兰银行如何代理国库 37
4.2 英国的国家金库制度 37
二、英格兰银行如何通过代理国库进行货币政策操作 39
第二篇 国家财政 41
第1章 财政的一般概念 41
1.1 市场失灵与国家财政的必要性 41
一、市场失灵 41
二、国家财政的必要性 44
1.2 政府经济活动的范围 45
四、充分就业和稳定物价 46
三、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46
二、对国营经济的投资 46
一、公共物品与劳务的提供 46
五、社会经济的直接管理 47
1.3 公共财政及其功能 47
一、公共财政概念的一般表述 47
二、公共财政的功能 48
1.4 财政与国有企业 52
一、正确处理财政与国有企业的分配关系 52
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54
三、国有企业的利润分配制度 55
1.5 财政与集体企业 57
一、集体企业的性质和特点 57
二、财政与集体企业之间的分配关系 57
1.6 财政与外商投资企业 58
一、外商投资企业的性质、特点及其作用 58
二、处理财政与外商投资企业分配关系的理论依据 58
三、建立涉外税收制度 58
1.7 财政与农民 59
1.8 财政与城镇个体工商业户 60
二、现行财政体制的弊端 61
三、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的原则和目标模式 61
一、我国财政体制的基本模式概述 61
1.9 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 61
四、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复式预算 62
第2章 国家财政收入 63
2.1 财政收入的组织及原则 63
一、国内融资为主与举借外债为辅 63
二、发展经济,广开财源 64
三、兼顾国家、企业、个人三者利益 65
四、公平合理负担 66
2.2 财政收入的形式及其选择 67
2.3 财政收入的来源结构 69
2.4 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72
一、经济增长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 72
二、收入分配政策对财政收入的影响 72
三、价格对财政收入的影响 73
第3章 国家财政支出 75
3.1 财政支出的作用 75
3.2 财政支出的分类与结构 77
一、按支出的具体用途分类 77
三、按财政支出在再生产中的作用分类 78
二、按支出的使用部门分类 78
四、按国家职能分类 79
五、按财政支出是否具有直接补偿性分类 79
3.3 财政支出的安排与原则 80
一、财政支出总量的客观界限和量入为出 80
二、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 82
3.4 财政支出的效率:成本--效益分析 83
一、讲求财政支出的效率 83
二、成本--效益分析 84
一、国家预算的概念 87
4.1 国家预算的概念、组成与特点 87
第4章 国家预算与决策 87
二、国家预算的组成 88
三、国家预算的特点 89
4.2 国家预算的原则、任务与作用 90
一、国家预算的原则 90
二、国家预算的任务和作用 93
4.3 单式预算与复式预算 94
一、单式预算 95
二、复式预算 95
一、编制国家预算的准备工作 97
4.4 国家预算的编制 97
二、国家预算收入的设计 98
三、国家预算支出的设计 99
四、国家预算编制的内容 101
五、国家预算编制的程序 102
六、国家预算的编制方法 102
七、国家预算的审查和批准 104
一、国家预算执行的机构和任务 105
4.5 国家预算的执行 105
二、国家预算收入的执行 106
三、国家预算支出的执行 108
四、国家预算执行中的调整平衡 109
五、国家预算执行情况的检查和分析 111
4.6 国家决算的编制、审查、批准 112
一、国家决算的意义与组成 112
二、编制国家决算的准备工作 113
三、国家决算的编制、审查、批准 114
一、国家预算管理体制的概念 118
二、国家预算管理体制建立的原则 118
5.1 国家预算管理体制及其建立的原则 118
第5章 国家预算管理体制 118
5.2 国家预算管理体制的基本内容 119
一、国家预算的级次划分 119
二、国家预算收支的划分 119
三、地方预算机动财力的范围 120
5.3 中国国家预算管理体制的发展演变 120
一、1950年实行高度集中,统收统支的预算管理体制 120
二、1951年至1957年实行划分收支,分级管理的预算管理体制 121
三、1958年下放财权,实行“以收定支,五年不变”的预算管理体制 121
四、1959年至1970年实行“总额分成,一年一变”的预算管理体制 122
五、1971年至1973年再次下放财政,实许财政收支包干的预算管理体制 123
六、1974年至1975年实行“收入按固定比例留成,超收另定分成比例,支出按指标包干”的预算管理体制 124
七、1976年至1979年实行“收支挂钩,总额分成”和试行“收支挂钩,增收分成”的预算管理体制 124
八、1980年至1984年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预算管理体制 125
5.4 中国现行国家预算管理体制 126
一、“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的预算管理体制的基本内容 126
二、1988年改进财政包干办法 128
三、1992年实行“分税制”试点 129
第6章 单位预算与决算 131
6.1 总预算与单位预算 131
6.2 单位预算的管理 131
一、全额预算管理 132
二、差额预算管理 133
6.3 单位预算的编制 134
一、编制单位预算的原则 134
三、企业化管理 134
二、编制单位预算的要求 135
三、编制单位预算的依据 135
四、编制单位预算的准备工作 135
五、编制单位预算的方法 136
一、单位预算执行的意义 139
二、单位预算执行的任务 139
6.4 单位预算的执行 139
六、单位预算编制的程序和审批 139
三、单位预算的执行计划 140
四、单位预算执行中的调整 140
6.5 单位决策的编制与审核 141
一、编制单位决算的要求 141
二、单位决算的编制 142
三、单位决算的审核和汇总 144
二、预算外资金的产生 146
一、预算外资金的含义 146
第7章 预算外资金 146
7.1 预算外资金的含义及由来 146
7.2 预算外资金的范围 147
一、全民所有制企业的预算外资金 147
二、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的预算外资金 147
三、财政部门的预算外资金 147
7.3 预算外资金的特点与作用 147
一、预算外资金的特点 147
二、预算外资金的作用 148
一、各项附加收入 149
7.4 地方财政部门管理的预算外资金 149
二、集中的企业基金 150
三、统管的事业收入 151
四、其他杂项收入 151
7.5 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预算外资金 151
一、工交商事业收入 151
二、农林水气象事业收入 152
三、文教科学卫生事业收入 153
八、工商管理收入 154
六、社会福利事业收入 154
七、行政机关收入 154
四、城市公用事业收入 154
五、房产管理收入 154
7.6 国有企业管理的预算外资金 155
一、全民所有制企业留用的专项资金 155
二、主管部门集中的各项专项资金 156
三、部门管理的专项资金 156
7.7 预算外资金的管理 157
一、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原则 157
二、预算外资金管理方式 158
三、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政策措施和方法 159
一、财政平衡的含义 161
第8章 财政平衡与财政赤字 161
8.1 财政平衡 161
二、财政平衡的几种状态 162
三、财政结余 162
8.2 财政综合平衡 163
一、财政综合平衡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63
二、财政与信贷的统一平衡 164
三、财政、信贷、物资供求的综合平衡 166
四、财政、信贷、外汇、物资的综合平衡 168
一、财政赤字的概念和口径 169
8.3 财政赤字及其弥补方式 169
二、财政赤字的弥补方式 172
8.4 传统经济体制下的财政赤字 174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财政赤字 174
二、“一五”时期的财政赤字 176
三、“大跃进”时期的财政赤字 177
四、“文化大革命”时期的财政赤字 179
8.5 经济改革过程中的财政赤字 180
一、经济改革过程中的财政赤字 180
二、导致财政赤字的各种因素 181
三、财政赤字的经济影响 182
8.6 财政赤字的控制 183
一、政府行为的合理化 184
二、税收制度的改革 184
三、调整分配结构,理顺分配关系 185
四、节约各项支出,提高经济效益 186
第9章 财政政策及其学说 188
9.1 “国力论” 188
一、什么是“国力论” 188
二、“国力论”的形成背景 188
三、“国力论”的理论依据 189
一、什么是综合平衡论 190
二、“四平”理论的内容 190
9.2 综合平衡论 190
三、财政、信贷、外汇与物资各自在综合平衡中的地位与作用 191
9.3 年度预算平衡论 192
9.4 赤字预算政策论 193
9.5 补偿预算政策论 194
9.6 充分就业预算平衡原则 195
一、财政政策概念 196
二、财政政策目标 196
9.8 财政政策的内容 196
9.7 机能财政论 196
三、财政政策手段 197
四、财政政策类型 197
9.9 财政政策的运用 199
一、基本分析 200
二、财政政策的乘数效应 200
三、财政政策的运用 201
9.10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202
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203
一、IS-LM模型 203
三、公债政策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上的作用 205
9.11 发达国家的财政政策演变 205
一、“罗斯福新政” 205
二、战后美国的财政政策 207
三、“滞胀”时期的美国财政政策 208
四、里根政府的财政政策 208
9.12 我国财政政策的历史演变 210
一、最初的财政平衡实践 210
二、奉行年度财政平衡政策的时期 210
三、改革开放时期的财政政策 211
第10章 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 213
10.1 西方的财政分权理论 213
一、财政分权:财政职能说 213
二、财政分权:受益范围说 213
三、财政分权:公平效率说 214
10.2 中国有关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理论 215
一、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必须遵循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这一基本原则 215
二、正确处理集权和分权的关系 215
三、正确正理条块关系 215
二、中央与地方划分财政收入的原则 216
10.3 分税制的理论与实践 216
一、分税制的含义 216
三、中央与地方划分支出的原则 217
四、分税制的基本类型 217
五、分税制的实例分析 218
10.4 中国财政体制的演变 218
一、财政管理体制的概念 218
二、财政管理体制的演变 219
二、分级财政: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基本模式 221
一、集权与分权: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221
10.5 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国际比较 221
三、分税制:中央与地方财政分配关系变化的基本走向 222
第三篇 国家税收 223
第1章 税收的一般概念 223
1.1 税收的概念 223
1.2 税收的起源与发展 224
一、税收的起源 224
二、税收的发展 226
1.3 税收的形式特征 228
二、税收的无偿性 229
一、税收的强制性 229
三、税收的固定性 230
1.4 税收的社会特殊性 231
一、税收所体现的分配关系不同 231
二、税收用途所体现的利益关系不同 231
三、国家与纳税人的所有权关系不同 232
四、税收与社会再生产的关系不同 233
1.5 税收的职能和作用 233
一、税收职能 234
二、税收作用 235
1.6 税收与社会产品分配 238
一、税收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过程 238
二、税收分配与其他分配形式的关系 240
1.7 税收制度的构成要素 241
一、税收制度的基本要素 241
二、税收制度的其他要素 245
第2章 税收原则与治税思想 248
2.1 税收原则理论的演变概述 248
一、威廉·配第的税收原则 248
三、亚当·斯密的税收原则 249
二、攸士第的税收原则 249
四、萨伊的税收原则 251
五、瓦格纳的税收原则 251
2.2 税收与公平 253
一、税收公平的意义 253
二、衡量税收公平的标准 254
2.3 税收与效率 256
一、税收效率的意义 256
二、税收的经济效率原则 256
三、税收本身的效率原则 258
2.4 中国税收理论界关于“治税思想”的若干观点 259
一、财政思想 259
二、仁政思想 260
三、从经济到财政的治税思想 260
第3章 税收效应分析 263
3.1 税收与生产者行为 263
一、关于税收对市场价格影响的描述 263
二、税收对生产者选择的替代效应 264
三、税收对生产者选择的收入效应 266
一、税收对消费者选择的替代效应 267
3.2 税收与纳税人的消费者行为 267
二、税收对消费者选择的收入效应 268
三、马歇尔对税收与消费者选择关系问题的研究 268
3.3 税收与劳动投入 268
一、税收对劳动投入的替代效应 269
二、税收对劳动投入的收入效应 270
三、税收对劳动投入将就的无差异曲线分析 270
四、不同税种对劳动投入的效应比较 272
五、用收入需求弹性解释税收对劳动投入的效应 273
二、税收对民间储蓄的收入效应 274
3.4 税收与储蓄 274
一、储蓄及其决定因素 274
三、税收对民间储蓄的替代效应 275
3.5 税收与民间投资 276
一、民间投资及其决定因素 276
二、税收对民间投资收益率的影响 277
三、税收对民间资本折旧率的影响 278
第4章 税收归宿分析 281
4.1 税收转嫁与归宿的概念 281
一、税收转嫁与归宿的概念 281
二、税收转嫁的形式 282
4.2 税收归宿:局部均衡分析 283
一、什么是局部均衡分析 283
二、供求弹性是决定税收转嫁状况的关键 284
三、商品课税归宿的局部均衡分析 288
四、生产要素收入课税归宿的局部均衡分析 291
4.3 税收归宿:一般均衡分析 294
一、什么是一般均衡分析 294
二、局部均衡分析的局限性 295
三、税收归宿的一般均衡分析模型 297
四、商品课税归宿的一般均衡分析 298
五、生产要素收入课税归宿的一般均衡分析 299
4.4 关于税收归宿一般规律的归纳 299
一、税收转嫁同供求弹性的关系 300
二、税收转嫁同课税范围的关系 300
三、税收转嫁同计税方法的关系 300
四、税收转嫁同经济交易的关系 300
五、税收转嫁同课税商品性质的关系 301
六、税收转嫁同市场结构的关系 301
一、不转嫁论 302
4.5 中国税收理论界近年来关于“税收转嫁与归宿”问题的讨论 302
二、不完全或不全部转嫁论 303
三、完全转嫁论 304
第5章 税种分类与税制结构 306
5.1 税种的分类有不同的标准 306
一、税种分类理论的沿革 306
二、税种分类采用的不同标准 307
三、最斟酌的是依课税对象的性质分类 308
四、OECD和IMF的税种分类 310
一、合理配置税种的含义所在 311
5.2 税制结构的设计:税种配置 311
二、主体税种的选择对于税种的合理配置具有关键意义 312
5.3 税制结构的设计:税源选择 315
5.4 税制结构的设计:税率安排 315
一、税率水平的确定 316
二、税率形式的确定 316
第6章 中国税收制度的发展 318
6.1 1950年统一全国税收制度 318
6.2 1953年修正税制 320
6.3 1958年以后的税制改革 321
6.4 1973年的工商税制改革 323
6.5 1979年以后的税制改革 324
一、利改税 329
6.6 利改税与税利分流 329
二、税利分流 331
6.7 市场经济与税制改革 332
一、税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332
二、税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333
三、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334
四、改革后我国税制的基本格局 336
一、国际间的税收关系是随着国际经济关系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338
二、各国行使的税收管辖权的交叉性必然导致国际重复课税现象的出现 338
第7章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税收问题 338
7.1 税收管辖与国际重复课税 338
三、国际重复课税的避免必须借助于国际间的税收协调 340
7.2 商品课税制度的国际协调 340
一、关税制度的国际协调 341
二、增值税制度的国际协调 342
一、缔结国际税收协定是国际间协调所得课税制度的基本途径 344
二、国际税收协定的规范化问题 344
7.3 国际间对所得课税制度的协调 344
三、国内消费税制度的国际协调 344
三、免除国际重复课税的三种基本方法 346
7.4 国际间对跨国收入和费用分配的协调 350
一、跨国联属企业和转让定价 350
二、跨国收入和费用的分配原则 351
三、跨国收入和费用的分配标准 353
7.5 国际间对国际避(逃)税防范措施的协调 354
一、国际避(逃)税及其起因 355
二、国际避(逃)税的常见手法 356
三、国际反避(逃)税的一般措施 357
7.6 税收优惠与吸引外资 358
一、税收优惠的概念及其形式 358
二、税收优惠的效应 361
三、税收优惠与吸引外资 362
第四篇 国家公债 364
第1章 国家公债的一般概念 364
1.1 什么是国债 364
一、国债是国家筹集财政资金的一种有偿形式 364
二、国债在社会产品的分配过程中居于重要地位 366
1.2 国债的特征 367
一、国债有其固有的形式特征 367
二、国债同货币信用的有关范畴密切相关 369
1.3 国债的作用 372
一、筹措战争军费 372
二、筹措建设资金 373
三、弥补财政赤字 374
四、执行经济政策 375
五、偿还到期债务 376
六、调剂季节性资金余缺 376
七、平衡国际收支 377
一、国债是资本主义时代的产物 378
2.1 国债的产生与发展 378
第2章 国家公债的历史发展与理论、学说 378
二、国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获得了迅速发展 380
三、当今各国几乎无一不举借国债 381
2.2 中国国债的沿革 382
一、旧中国的国债 382
二、新中国的国债 385
2.3 古典经济学派的国债理论 388
一、魁奈的国债理论 388
二、亚当·斯密的国债理论 388
五、穆勒的国债理论 389
三、李嘉图的国债理论 389
四、萨伊的国债理论 389
六、巴斯泰布尔的国债理论 390
2.4 凯恩斯革命之后的国债新哲学论 390
一、凯恩斯的国债理论 390
二、汉森的国债理论 390
三、哈里斯的国债理论 391
四、克莱因的国债理论 391
五、勒纳的理论 391
六、马斯格雷夫的国债理论 391
一、古典经济学家的国债运用原则 393
第3章 国家公债的运用抉择 393
3.1 国债的运用原则 393
二、现代经济学家的国债运用原则 394
三、中国国债的运用原则 395
3.2 国债的运用规模及其控制 396
一、国家公债规模的含义 396
二、国债运用规模的客观限度及其测定 397
三、国债规模控制 402
二、国债负担的类别 404
一、国债负担的意义 404
3.3 国债的负担问题 404
三、国债负担与税收负担 405
四、国内公债与国外公债的负担 406
五、国债的代际负担 407
3.4 国债的效益评估 408
一、国债发行效益的分析 408
二、国债资金使用效益的分析 410
三、国债流通效益的分析 412
四、国债偿还效益的分析 414
3.5 中国国债的运用现状、问题与改革 415
一、目前国债状况 415
二、国债运用中的主要问题 419
三、国债工作改革措施 420
第4章 国家公债的种类构成 422
4.1 国债的几种分类方法 422
一、按发行区域可分为国内公债和国外公债 422
二、按偿还期限可分为短期公债、中期公债和长期公债 422
四、按流通与否可分为可转让公债和不可转让公债 423
五、按举债方法可分为强制公债、爱国公债和自由公债 423
三、按债务主体可分为国家公债和地方公债 423
六、公债的其他分类方法 424
4.2 可转让国债 425
一、国库券 425
二、中、长期债券 426
三、预付税款券 428
4.3 不可转让国债 430
一、对居民个人发行的储蓄债券 431
二、对特定金融机构发行的专用债券 432
一、国债的种类设计应力求多样化 434
4.4 国债的种类设计 434
二、国债的种类结构适应经济形势的需要 435
三、国债的种类安排应力争债息成本最小化 435
第5章 美、日国债及其制度概况 437
5.1 美国的国债 437
一、美国国债的概况 437
二、美国国债的种类 438
三、美国国债的发行 439
四、美国国债的流通转让 441
五、美国国债的还本付息 441
二、日本国债的种类 442
5.2 日本的国债 442
一、日本国债的概况 442
三、日本国债的发行 444
四、日本国债的流通转让 445
五、日本国债的还本付息 446
第5篇 货币与银行 448
第1章 货币 448
1.1 货币的一般概念 448
一、货币的本质 448
二、货币的职能 451
三、货币制度 452
1.2 货币的供给与需求 455
一、货币量的范围及其层次 455
二、货币供给 456
三、货币需求 457
1.3 货币流通 459
一、货币流通实质 459
二、货币流通形式与渠道 459
1.4 货币管理 461
一、货币流通管理的实质与内容 461
三、货币流通规律 461
二、人民币的流通管理 462
三、存款货币流通管理 464
四、外汇管理 464
五、综合信贷计划与货币流通管理 465
第2章 信用 466
2.1 信用的产生与发展 466
一、社会经济运动与信用的产生 466
二、社会经济发展与信用的发展 467
一、商业信用 469
2.2 信用的种类与形式 469
二、银行信用 471
三、国家信用 472
四、消费信用 473
五、国际信用 474
2.3 信用工具与有价证券 476
一、信用工具的特征与分类 476
二、有价证券的种类 476
2.4 信用的职能与作用 478
一、信用的职能 478
二、信用的作用 480
2.5 利息与利息率 481
一、利息的本质 481
二、利息率的种类及确定 482
三、利息和利息率的作用 483
第3章 金融市场 485
3.1 金融市场的含义与功能 485
一、金融市场的产生与发展 485
二、金融市场的功能 486
三、金融市场的分类 487
四、金融市场的构成要素 488
3.2 短期资金市场 490
一、短期资金市场的含义及功能 490
二、短期资金市场的类别 491
3.3 长期资金市场 493
一、长期资金市场的含义及特征 493
二、长期资金市场的类别 493
3.4 股票、债券市场 494
一、股票与债券的联系与区别 494
二、证券市场的基本结构 495
四、证券市场的管理原则 496
三、证券市场的交易方式 496
一、黄金市场 497
3.5 黄金、外汇市场 497
二、外汇市场 498
3.6 中国金融市场的健全与发展 499
一、我国金融市场的现状 499
二、我国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 501
三、我国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完善 501
4.1 金融体系的构成 503
一、西方发达国家金融体系的构成 503
第4章 金融体系 503
二、我国金融体系的构成 505
4.2 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 507
一、中国人民银行的职能和作用 507
二、中国人民银行的组织机构 508
4.3 专业银行和商业银行 508
一、专业银行 508
二、商业银行 511
4.4 其他金融机构 513
一、保险公司 513
二、信托投资公司 514
四、融资租赁公司 515
五、农村信用合作社 515
三、企业集团财务公司 515
六、城市信用合作社 516
七、邮政储汇体系 516
第5章 中国专业银行的业务 517
5.1 专业银行的负债业务 517
一、存款业务 517
三、其它负债业务 519
二、融资业务 519
5.2 专业银行的资产业务 520
一、专业银行的放款业务 520
二、专业银行的投资业务 523
5.3 专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及其它 525
一、信托业务 525
二、租赁业务 525
5.4 专业银行企业化 526
一、专业银行企业化的客观依据 526
三、专业银行企业化改革 527
二、专业银行企业化是市场经济下金融体系改革的必然取向 527
第6章 中国人民银行的金融宏观管理 529
6.1 中国人民银行折资产负债业务 529
一、中国人民银行的负债 529
二、中国人民银行的资产 530
6.2 国家银行信贷管理 530
一、统存统贷 530
二、差额包干 531
三、实贷实存 531
一、直接金融宏观调控 534
6.3 中国人民银行的金融宏观管理 534
二、间接金融宏观调控 535
三、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宏观调控的改革方向 539
6.4 货币政策及其经济稳定发展中的作用 539
一、货币政策的含义 539
二、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 540
三、货币政策的中间指标 540
四、我国货币政策的作用 541
6.5 中国人民银行与国家金库 541
一、国库制度 541
二、我国的国库管理体制 541
四、国库工作的新变化 542
三、我国的国库机构 542
国库制度卷 545
第六篇 预算收入的收纳、划分与退库 545
第1章 中国现行税收制度--流转税类 545
1.1 流转税概述 545
一、我国流转税制改革前的状况 545
二、改革的背景 546
三、新流转税体系的建立 548
1.2 增值税 549
一、增值税的提出 549
二、增值税的建立过程 550
三、增值税课征制度的建立 551
四、增值税征税范围的扩大和征税办法的不断完善 552
五、新颁布的增值税制 555
1.3 消费税 558
一、消费税的纳税人 558
二、消费税的税目税率 558
三、消费税的计税依据和计税方法 559
四、消费税的减免税 560
五、消费税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纳税地点和纳税期限 560
1.4 营业税 561
一、1984年颁发的营业税条例的基本内容 561
二、营业税的推进与完善 564
三、新颁布的营业税暂行条例的基本内容 568
一、现行流转税存在的问题 570
二、流转税改革的目标 570
1.5 流转税课税制度的改革问题 570
三、流转税改革的具体内容 571
第2章 中国现行税收制度--所得税类 572
2.1 所得税类概述 572
一、所得税类的意义、特点和作用 572
二、中国所得税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572
2.2 国营企业所得税 574
一、国营企业所得税的意义 574
二、国营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和征税对象 574
三、国营企业所得税的税率 575
四、国营企业所得税的计算 576
五、国营企业所得税的减税免税和亏损抵补 579
一、集体企业所得税制度的建立 580
2.3 集体企业所得税 580
六、国营企业所得税的征收 580
二、集体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征税对象和税率 581
三、集体企业所得税的计算 582
四、集体企业所得税的减免税、亏损抵补和征收方法 584
2.4 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 585
一、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的特点和意义 585
二、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 586
三、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的征税对象 586
四、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税率 587
五、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 587
六、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的减免税优惠和亏损结构 592
七、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的征收与管理 594
一、个人所得税 603
2.6 个人所得税和个人收入调节税 603
二、个人收入调节税 609
一、农业税的性质、特点和作用 612
2.7 农(牧)业税 612
二、农业税的政策原则 613
三、农业税的征收制度 615
四、农业税的计算征收 618
五、牧业税 619
2.8 资源税 621
一、资源税的建立 621
二、资源税的主要征收制度 621
2.9 所得课税制度的改革问题 623
一、企业课税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623
二、企业所得税制的改革问题 624
三、建立统一的个人所得税制度 625
四、农业税制的改革问题 626
五、资源税的改革问题 626
2.1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所得课税制度 627
一、企业所得税 627
二、个人所得税 630
三、资源税 634
第3章 中国现行税收制度--财产和行为税类 637
3.1 财产和行为税概述 637
一、财产税概述 637
二、行为税概述 639
3.2 房产税和契税 640
一、房产税 640
二、契税 641
3.3 车船使用税 642
一、车船使用税的意义 642
二、车船使用税的课征制度 643
3.4 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 645
3.5 城镇土地使用税与耕地占用税 654
一、城镇土地使用税 654
二、耕地占用税 656
3.6 屠宰税与印花税 658
一、屠宰税 658
二、印花税 659
3.7 财产和行为课税制度的改革问题 662
一、我国财产税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趋势 662
二、我国行为税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趋势 663
第4章 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制度 665
4.1 国有企业利润的形式与分配过程 665
一、国有企业与国家的经济关系 665
二、国有企业利润的形成 666
三、国有企业利润的分配过程 667
4.2 国有企业上缴利润 667
一、奖励基金制度 668
二、利润留成制度 668
三、企业基金制度 668
四、全额利润留成制度和基数利润留成加增长利润留成制度 669
4.3 利改税 670
一、第一步利改税 670
二、第二步利改税 670
4.4 承包制 671
一、税利分流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673
4.5 税利分流 673
二、税利分流改革的主要内容 673
三、税利分流改革的理论依据 674
4.6 《企业财务通则》与企业利润及其分配 674
一、制定《企业财务通则》的目的 674
二、新的企业利润分配制度 675
第5章 国家预算收入的设计 677
5.1 国家预算收入的分类与预算收入科目 677
一、国家预算收入的分类 677
二、国家预算收入科目 679
5.2 流转税类收入的预算设计 681
一、产品税收入的预算设计 681
二、增值税收入的预算设计 683
三、营业税收人的预算设计 683
四、盐税收入的预算设计 683
五、关税收入的预算设计 684
六、其他流转税收入的预算设计 684
5.3 所得、收益税类收入的预算设计 684
一、国营企业所得税收入的预算设计 684
二、国营企业调节税收入的预算设计 685
三、集体企业所得税收入的预算设计 685
五、城乡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收入的预算设计 686
六、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收入的预算设计 686
四、私营企业所得税收入的预算设计 686
七、个人所得税收入的预算设计 686
九、农(牧)业税收入的预算设计 687
5.4 资源、财产与行为税类收入的预算设计 687
八、个人收入调节税收入的预算设计 687
一、资源税收入的预算设计 687
三、行为税收入的预算设计 688
5.5 国营企业上缴利润收入的预算设计 688
二、财产税收入的预算设计 688
一、国营企业利润测算所考虑的主要因素 688
二、国营企业上缴利润收入预算设计的主要方法 689
二、国家预算调节基金收入的预算设计 693
一、国家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收入的预算设计 693
三、债务收入的预算设计 693
四、专项收入的预算设计 693
五、其他收入的预算设计 693
5.6 其他预算收入的预算设计 693
6.1 预算收入收纳的意义 694
6.2 预算收入的征收机关 694
第6章 国家预算收入的收纳 694
6.3 预算收入的收纳方式 694
二、集中缴库 695
三、自收汇缴 695
一、就地缴库 695
6.4 预算收入收纳的基本程序 695
一、经收处收纳库款 696
二、支库收纳库款 697
三、中心支库收纳库款 697
一、城乡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 697
2.5 城乡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和私营企业所得税 697
二、私营企业所得税 697
四、分库收纳库款 698
五、总库收纳库款 698
第7章 预算收入的退库 699
7.1 预算收入退库的意义 699
7.2 预算收入的退库范围 699
一、预算收入退库的一般方法 700
7.3 预算收入退库的批准权限和审批程序 700
7.4 预算收入退库方法 700
二、预算收入退库的审查重点 701
第七篇 国库库款的支拨 703
第1章 国家预算支出概述 703
1.1 国家预算支出的分类 703
一、国家预算支出分类的意义 703
二、国家预算支出分类的原则 703
三、国家预算支出的分类 704
一、国家预算支出科目的划分 705
1.2 国家预算支出科目 705
二、国家预算支出科目的内容 707
三、国家预算支出科目的主要演变情况和改革设想 712
1.3 国家预算支出的原则 714
一、国家预算支出的任务 714
二、国家预算支出的原则 715
三、国家预算支出的方法 716
第2章 国家预算支出的设计 717
2.1 固定资产投资支出的预算设计 717
一、基本建设支出的预算设计 717
二、企业挖潜改造支出的预算设计 726
2.2 流动资金支出的预算设计 727
一、流动资金的供应方式 727
二、增拨企业流动资金支出的预算设计 728
2.3 支援农业支出的预算设计 729
一、支援农业支出的分类 729
二、支援农业支出的测算 731
三、国家预算对农业资金的供应方式及分配原则 731
四、农业发展基金 732
2.4 文教科学卫生支出的预算设计 733
一、文教科学卫生经费的分类 733
二、语言教科学卫生事业经费的预算设计 734
一、行政管理支出的分类 738
二、行政管理支出的预算设计 738
2.5 行政管理支出的预算设计 738
三、两种主要的预算管理制度 739
2.6 国防支出的预算设计 740
2.7 社会保障支出的预算设计 741
一、社会保障支出的分类 741
二、国防战备费的预算设计 741
一、国防战备支出的分类 741
二、社会保障支出的预算设计 742
2.8 财政补贴支出的预算设计 742
一、财政补贴支出的分类 743
二、财政补支出的预算设计 743
三、财政补贴支出的程序 744
2.9 债务支出的预算设计 744
一、债务支出的分类 745
二、债务支出的预算设计 745
二、国库库款的支拨原则 746
一、国库库款支拨的重要作用 746
第3章 国库库款的支拨原则与方式 746
3.1 国库库款的支拨原则 746
3.2 国库库款的支拨方式及规定 747
一、国库库款的支拨程序 747
二、国库库款的支拨方式 748
三、国库库款的支拨规定 748
3.3 国库对预算资金拨付的监督 749
一、国库对预算资金拨付监督的重要性 749
二、国库对预算资金拨付的监督内容 749
三、国库对预算资金拨付的监督作用 750
1.1 国库会计的对象和特点 751
一、国库会计的对象 751
第八篇 国库会计核算 751
第1章 国库会计核算概述 751
二、国库会计的特点 752
三、国库人献计献策与人民银行会计的关系 752
1.2 国库会计的任务与作用 753
一、国库会计的任务 753
二、国库会计的作用 754
1.3 国库会计工作的组织 754
一、国库会计机构 754
三、国库会计制度 755
二、国库会计人员 755
第2章 国库会计的核算方法 757
2.1 会计科目 757
一、会计科目的意义 757
二、会计科目设置的原则 758
三、国库的会计科目 758
2.2 记帐方法 760
一、借贷记帐法 761
二、银行资金收付记帐法 762
二、会计凭证的种类和基本内容 766
2.3 会计凭证 766
一、会计凭证的概念和作用 766
三、会计凭证的基本内容 770
四、会计凭证的处理 770
五、国库使用的会计凭证 772
2.4 帐务组织与帐务核算 781
一、帐簿和帐务组织 781
二、明细核算 782
三、综合核算 786
四、国库帐务的核对 789
五、帐簿的结转、装订、保管与交接 790
一、记帐规则 791
二、错帐冲正 791
2.5 记帐规则和错帐冲正 791
2.6 国库会计报表 792
一、国库会计报表的意义和作用 792
二、编制国库会计报表的原则 792
三、国库会计报表的种类 793
3.1 预算收入收纳的核算 797
一、国库经收处收纳预算收入的核算 797
第3章 预算收入收纳、划分和退库的核算 797
二、各级国库收纳预算收入的核算 798
3.2 预算收入划分的核算 798
一、县(市)支库办理预算收入划分的会计核算 798
二、地(市)中心支库办理预算收入划分的会计核算 799
三、分库办理预算收入划分的会计核算 800
3.3 预算收入退库的核算 800
第4章 预算收入报解的核算 801
4.1 国库经收处的核算 801
一、预算收入收纳的核算 801
一、预算收入入库的帐务处理 802
4.2 支库的核算 802
二、上划库款的核算 802
二、库款的报解 803
4.3 中心支库的核算 805
一、库款入库的帐务处理 805
二、库款的报解 805
4.4 省分库的核算 806
一、库款入库的帐务处理 806
二、库款的报解 806
一、中央各部委集中缴纳中央预算收入的核算 807
4.5 总库的核算 807
二、对地方上划中央预算收入的核算 808
4.6 库款收纳和报解错误的处理 808
第5章 预算收入的对帐与年度决算 809
5.1 对帐的意义和要求 809
一、对帐工作的意义 809
二、对帐的基本要求 810
5.2 预算收入的对帐 810
一、月份对帐 810
二、年度决算的准备工作 811
一、国库年度决算的作用 811
5.3 年度决算的准备工作 811
二、年度对帐 811
5.4 年度决算工作 812
一、决算报表的种类及编制方法 812
二、预算收入年度决算报表的编报 813
三、中央级行政事业经费限额银行支出数汇总表的编报 814
第6章 国库库款支拨的核算 816
6.1 银行结算业务 816
一、什么是结算 816
二、结算业务的作用 816
三、银行结算的方式及特点 817
6.2 实拨资金的核算 819
一、预算支出拨款使用的凭证 819
二、预算拨款的帐务处理手续 820
6.3 中央经费限额拨款的核算 821
一、中央经费限额拨款的基本规定 821
二、经费限额的核定 822
三、经费限额转拨与缴回 828
四、经费限额的支付 832
五、机关合并,撤销或转移地址时,经费限额帐户的处理 833
六、对帐、报表及年终清理签证 836
二、联行往来的管理体制和基本要求 842
一、联行往来的意义 842
第7章 联行往来的核算 842
7.1 联行往来概述 842
7.2 全国联行的基本做法 843
一、全国联行往来的基本做法 843
二、联行往来的特点 844
三、全国联行往来的会计科目 845
四、全国联行往来的凭证 845
7.3 全国联行发报行的核算 845
一、联行报单的编制 845
三、联行往帐报告表的编制 849
二、报单的审查与寄发 849
四、联行挂号信的邮寄办法 850
五、报单抄本的补制 851
7.4 全国联行收报行的核算 851
一、联行专用信封的拆封、查对与保管 851
二、完整报单的核算 851
三、错误报单的处理 852
四、联行对帐 854
五、联行查询查复的处理 856
六、年度结转与查清年度未达的核算 857
一、分行集中监督,分散逐笔核对 860
二、分行集中对帐,逐笔监督 860
7.5 分行辖内往来 860
三、直接对帐,分行总额监督 861
7.6 同城票据交换 861
一、通过同业往来科目清算 862
二、通过人民银行清算 862
7.7 专业银行往来的预算 864
一、双设机构地区的核算 864
三、汇出和汇入行均为单设机构地区核算 865
二、单设机构地区的核算 865
第8章 电子计算机在国库业务核算中的作用 867
8.1 主要功能和处理流程 867
一、主要功能 867
二、国库业务微机处理流程 869
8.2 程序系统的结构和数据库的设置 869
一、程序系统的结构 869
二、数据库的设置 870
8.3 GW-286B概述 874
一、日常业务的基本操作方法 875
8.4 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875
二、月、年度对帐的处理 880
三、系统维护 880
四、操作时应注意的事项 881
第九篇 国家债券的发行、流通与兑付 882
第1章 中国国家债券概述 882
1.1 国家债券的概念与特点 882
1.2 国家债券的种类 883
1.4 国家重点建设债券 885
1.3 国库券 885
1.5 国家建设债券 886
1.6 财政债券 886
1.7 保值公债 886
1.8 特种国债 887
第2章 国家债券的发行 888
2.1 国家债券发行条件的确定 888
一、国债发行规模的确定 888
二、国债面额的确定 888
三、国债期限的确定 889
四、利率的确定 889
五、发行价格的确定 890
2.2 国家债券发行对象的选择 891
2.3 国债的推销方式 892
一、固定收益出售方式 892
二、公募拍卖方式 893
三、直接销售方式 894
四、连续经销方式 894
五、组合方式 895
六、强制摊派方式 895
一、国债的推销机构 896
2.4 国家债券的推销机构、推销时间与推销宣传 896
二、国债的推销时间 897
三、国债的推销宣传 897
2.5 国家债券的发行程序 898
一、国债的调运和领取 898
二、国债券的出售 898
三、国债收入款项的缴纳入库 898
四、国债发行的清理、销毁和总结 899
2.6 国家债券发行的核算 900
一、办理国债发行应设置的会计科目和帐户 900
三、代收单位购买国家债券款项的核算 901
二、调拨国家债券及收款单的核算 901
四、代收个人购买国家债券款项的核算 902
五、国债发行款项上划入库的会计核算 903
第3章 国家债券的流通转让 905
3.1 国家债券流通市场概述 905
一、国家债券流通市场的概念及特征 905
二、国家债券流通市场与国债发行市场的比较 906
三、我国建立国债流通市场的必要性 907
3.2 国家债券的交易机构及参与者 908
一、国家债券交易机构的组织类型 908
二、证券市场交易的参与者 910
3.3 国家债券交易市场行情 911
一、国家债券市场行情及因素分析 911
二、债券转让价格的计算 913
三、国债券投资收益率的计算 913
3.4 国家债券流通转让的会计核算 915
一、自营买卖的核算 915
二、代理买卖的核算 917
三、抵押贷款和代保管业务的核算 919
一、贴现、转贴现与再贴现的含义 921
第4章 国家债券的贴现、抵押、继承、保管及市场管理 921
4.1 国家债券的贴现 921
二、国家债券贴现市场特征 922
4.2 国家债券的抵押、继承和保管 922
一、国家债券的抵押 923
二、国家债券的继承 923
三、国家债券的保管 924
4.3 国家债券市场的管理 925
一、国家债券交易市场管理的意义 925
三、国债交易市场管理的内容 926
二、国债交易市场的管理机构 926
四、我国对国债证券交易市场的管理 927
第5章 国债的还本付息 929
5.1 国家债券的兑付方式与资金来源 929
一、国家债券的兑付方式 929
二、国债兑付的资金来源 931
5.2 国家债券兑付的基本程序 932
一、个人、单位购买国家债券到期兑付程序 932
二、经办银行兑付国债券的程序 934
一、会计科目与帐户的设置 935
5.3 国家债券兑付的会计核算 935
二、国家债券兑付的帐务处理 936
三、人民银行的帐务处理 940
5.4 国家债券残损、挂失、转移及其帐务处理 943
一、国家债券残破污损及其帐务处理 943
二、取款单挂失,转移及其帐务处理 944
5.5 国家债券的调换与整理 945
一、国家债券的调换 945
二、国家债券的整理 946
二、债券印制的生产流程 948
三、债券印制的主要工艺技术 948
第6章 国家债券的反假和票样管理 948
一、债券印刷的特殊性 948
6.1 债券印刷的生产流程及主要工艺技术 948
6.2 国家债券的反假防伪 952
一、假券的种类及基本特征 952
二、真假债券的差异 954
三、假券鉴别的几种方法 955
三、国家债券票样的管理 956
二、历年来国家债券的基本概况 956
6.3 国家债券的票样管理 956
一、国家债券的基本要素 956
第7章 国家公债的管理政策 961
7.1 国债管理的内涵与外延 961
7.2 国债管理政策的基本目标 961
一、拓宽国债的发行和分配范围 961
二、确保政府债券的顺利推销 964
三、维持政府债券市场的稳定 965
四、尽可能降低举债成本 965
五、实现均衡的期限构成 966
一、国债管理的流动性效应 967
六、促进经济的稳定发展 967
7.3 国债管理作为一种宏观经济调控手段 967
二、国债管理的利息率效应 968
7.4 国债管理政策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969
一、国债管理同财政政策的关系 969
二、国债管理同货币政策的关系 970
三、国债管理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之间的连结点或桥梁 970
四、国债管理活动亦有其独特的运行规则 970
五、国债管理应当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 971
三、国债的应债来源应相应拓宽 972
二、国债的种类应朝多样化的目标努力 972
7.5 进一步的考虑:为国债管理创造得以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 972
一、国债的规模应适度扩大 972
四、理顺关系,完善国债的管理机构 973
五、利率的形成机制应向市场化的方向改进 973
第十篇 国库调研与预算监督 974
第1章 国库业务调查 974
1.1 国库业务调查的意义 975
1.2 国库业务活动资料的搜集 976
一、搜集国库业务资料的重要性 976
二、国库业务资料的分类 977
四、国库业务资料的搜集方法 978
三、国库业务资料内容及其来源渠道 978
五、国库业务资料鉴别与审核 980
1.3 国库业务调查的内容 983
一、预算收支情况的调查 983
二、预算外资金收支情况的调查 985
三、国债发行、兑付情况的调查 986
四、国库管理情况的调查 986
1.5 国库业务调查的分类和方法 987
四、要坚持依靠党的领导,依靠群众 987
三、要坚持对具体事物作具体分析 987
二、要坚持为执行国家预算任务服务 987
一、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987
1.4 国库业务调查的原则 987
一、国库业务调查分类 988
二、国库业务调查方法 989
1.6 国库业务调查的步骤 990
一、国库业务调查的准备工作 990
二、国库业务调查的实施 992
三、调查资料收集汇兑和整理 992
五、调查报告的写作 994
四、问题的研究 994
第2章 国库检查 997
2.1 国库检查的含义及作用 997
一、国库检查的含义 997
二、国库检查的作用 997
2.2 国库基础工作的检查 998
一、对国库经收处的检查 998
二、对国库会计的检查 998
2.3 国库管理工作的检查 999
2.4 国库检查的方法 1000
五、检查各级国库开展调查分析的情况 1000
一、专项检查和全面检查 1000
二、检查各项制度的贯彻情况 1000
三、检查各项工作的执行情况 1000
一、检查国库机构和人员配备情况 1000
四、检查预算收入退库和预算拨款的监督管理 1000
二、现场检查和报送检查 1001
三、事前检查和事后检查 1001
二、检查的实施阶段 1002
三、检查的报告阶段 1002
四、检查的终结阶段 1002
一、检查的准备阶段 1002
2.5 国库检查的程序 1002
第3章 国库业务分析 1003
3.1 国库业务分析的程序 1003
一、明确分析的目的 1003
二、拟定分析提纲 1003
三、搜集资料,掌握情况 1003
四、进行必要的调查研究 1004
五、写出分析报告 1004
3.2 国库业务分析的类别 1004
一、定期分析和不定期分析 1004
四、收入分析、支出分析和国债分析 1005
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1005
三、综合分析、专题分析、简要分析和典型分析 1005
3.3 国库业务分析的方法 1006
一、对比分析法 1006
二、因素分析法 1007
三、平衡分析法 1007
四、预测分析法 1008
3.4 国库业务分析报告的撰写 1008
一、国库业务分析报告的结构 1008
二、国库业务分析报告的写作技巧 1009
3.5 国库业务分析报告的实例评析 1010
一、实例 1010
二、评析 1011
第4章 预算管理与监督 1013
4.1 国家预算管理与预算监督 1013
一、预算管理与预算监督 1013
二、预算管理与监督的意义 1013
三、预算管理与监督的原则 1014
一、加强预算管理的基础工作 1016
4.2 国家预算管理的内容 1016
二、搞好预算的综合平衡工作 1018
三、努力增收节支,提高经济效益 1019
四、加强国家预算管理的法制建设 1020
4.3 国家预算的检查分析 1020
一、预算检查分析的内容 1021
二、预算检查分析的形式 1022
三、预算检查分析的方法 1022
4.4 国家预算的监督 1022
一、预算监督的意义和内容 1023
二、预算监督的主要内容 1024
三、预算监督的诉讼法 1024
附录一:中国现行国库管理条例与制度 102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金库条例 102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金库条例实施细则 1029
专业银行办理国库业务管理办法 1067
中国人民银行国库会计核算操作规程 1068
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关于做好乡(镇)国库工作的通知 1093
乡镇国库管理办法(暂行) 1094
国家预算管理条例 1121
附录二:中国现行主要财政税收法规 1121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草案) 1127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草案)实施细则 1130
增值税若干具体问题的规定 1134
关于增值税会计处理的规定 1135
增值税专用发票使用规定(试行) 1139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行条例 1142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 1146
消费税若干具体问题的规定 1148
关于消费税会计处理的规定 1152
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 1153
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 1156
关于营业税会计处理的规定 1159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适用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等税收暂行条例的规定 1160
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 116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印花税暂行条例 116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印花税暂行条例施行细则 1164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1167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 1170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 117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暂行条例 117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 1184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 1186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细则 1189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暂行条例 1203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 1208
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关税条例 1215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行政处罚实施细则 1218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 1222
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 1225
中华人民共和国1982年国库券条例 122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库券条例 1228
附录三:中国国家债券制度法规 1228
中华人民共和国1983年国库券条例 1229
中华人民共和国1984年国库券条例 1230
国务院关于重新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1985年国库券条例》的通知 1230
国务院关于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1986年国库券条例》的通知 1231
国务院关于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1987年国库券条例》的通知 1233
国务院关于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1988年国库券条例》的通知 1234
中华人民共和国1989年国库券条例 1235
中华人民共和国1990年国库券条例 1236
财政部关于颁发《1981年国库券还本付息办法》的通知 123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库券条例 1237
财政部关于转发财政部公德的通知 1238
财政部关于颁发《1982年国库券还本付息办法》的通知 1239
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做好中签国库券还本付息工作》的通知 1240
财政部关于颁发《1983年、1984年国库券还本付息办法》的通知 1241
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转发《1983年、1984年国库券还本号码公告》的通知 1242
财政部关于颁发《个人持有的各种国债券在1990年到期兑取本息的办法》的通知 1243
财政部关于颁发《1991年到期国债兑付办法》的通知 1244
财政部关于颁发《1992年到期国债券还本付息办法》的通知 1245
中国人民银行、国家计委、财政部、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印发《关于发行国家重点建设债券的规定》的通知 1247
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关于发行1988年国家建设债券的通知 1249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发行1988年财政债券的通知 1250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发行1990年财政债券的通知 1251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发行1991年财政债券的通知 1253
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关于发行1992年财政债券的通知 1255
国务院关于发行1989年保值公债的通知 1256
中华人民共和国1989年特种国债条例 1257
中华人民共和国1990年特种国债条例 1257
中华人民共和国1991年特种国债条例 1258
附录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金库组织机构 1259
- 《自我保健按摩全书 彩图典藏版》张威编著 2018
- 《昆虫王国 写给孩子们的百科全书》贝贝狗童书馆 2018
- 《罪全书 3》蜘蛛著 2020
- 《中华医学百科全书 中医内科学》(中国)刘德培 2019
- 《中国农药研究与应用全书 农药科学合理使用》欧晓明,司乃国,陈杰编 2019
- 《招标采购实用法规全书》王军主编 2019
- 《大众汽车维修资料全书 2008-2018款车型》瑞佩尔主编 2019
- 《养生相宜与相克速查全书 1》许俊霞主编 2014
- 《英国少儿百科全书 史前时代》(英)罗伯特·缪尔·伍德(Robert Muir Wood)著 2018
- 《婴幼儿排便排汗护理百科全书》徐可夫著 2019
- 《中国当代乡土小说文库 本乡本土》(中国)刘玉堂 2019
- 《异质性条件下技术创新最优市场结构研究 以中国高技术产业为例》千慧雄 2019
- 《中国铁路人 第三届现实主义网络文学征文大赛一等奖》恒传录著 2019
- 《莼江曲谱 2 中国昆曲博物馆藏稀见昆剧手抄曲谱汇编之一》郭腊梅主编;孙伊婷副主编;孙文明,孙伊婷编委;中国昆曲博物馆编 2018
- 《中国制造业绿色供应链发展研究报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2019
- 《中央财政支持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水利工程专业课程建设成果 设施农业工程技术》赵英编 2018
- 《中国陈设艺术史》赵囡囡著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七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信息系统安全技术管理策略 信息安全经济学视角》赵柳榕著 2020
- 《《走近科学》精选丛书 中国UFO悬案调查》郭之文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