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三江侗族自治县志
三江侗族自治县志

三江侗族自治县志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2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
  • 出 版 社: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2
  • ISBN:7810012754
  • 页数:918 页
图书介绍:
《三江侗族自治县志》目录

概述 1

大事记 1

建置区划志 26

第一章 建置 26

第一节 位置 境域 26

第二节 沿革 28

第二章 行政区划 29

第一节 明清时期 29

第二节 民国时期 31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35

第三章 乡镇 37

第一节 镇 37

第二节 乡村 40

自然环境志 69

第一章 地质 69

第一节 地层 69

第二节 岩浆岩 71

第三节 地质构造 72

第四节 地质发展简史 73

第二章 地貌 75

第一节 构造剥蚀中低山陡坡地形 75

第二节 构造剥蚀低山缓坡地形 77

第三节 主要山脉 78

第三章 气候 物候 81

第一节 四季划分 81

第二节 气温 地温 82

第三节 降雨 86

第四节 日照和太阳辐射 90

第五节 风、雾、雪、霜 92

第六节 湿度和蒸发 94

第七节 物候 95

第四章 水文 97

第一节 地表水 97

第二节 地下水 99

第三节 水质 100

第五章 植被 102

第一节 天然植被 102

第二节 人工植被 102

第六章 自然资源 103

第一节 土地资源 103

第二节 水资源 103

第三节 动植物资源 104

第四节 矿产资源 105

第七章 自然灾异 111

第一节 水、旱灾 111

第二节 大风、冰雹、雷击 113

第三节 低温寒灾害 114

第四节 病虫灾兽害及其他 115

第一章 人口规模 117

第一节 人口总量及分布 117

人口志 117

第二节 人口自然变动 123

第三节 人口机械变动 125

第二章 人口构成 127

第一节 民族构成 127

第二节 性别年龄结构 130

第三节 文化构成 132

第四节 职业构成 135

第二节 人口规划 136

第三章 人口控制 136

第一节 工作网络 136

第三节 晚婚晚育 137

第四节 节育 137

民族志 141

第一章 族源 姓氏 141

第一节 侗族 141

第二节 汉族 142

第四节 壮族 143

第五节 瑶族 143

第三节 苗族 143

第二章 社会组织 144

第一节 款 144

第二节 埋岩 145

第三章 婚姻家庭 145

第一节 侗族 145

第二节 汉族 147

第三节 苗族 149

第四节 壮族 150

第五节 瑶族 151

第四章 习俗 153

第一节 生产习俗 153

第二节 生活习俗 156

第三节 其他习俗 160

第五章 宗教信仰 176

第一节 原始宗教 176

第二节 外来宗教 179

第三节 寺庙 180

第六章 民族事务 184

第一节 机构 184

第二节 民族工作 184

第三节 民族关系 186

方言志 188

第一章 侗语 188

第一节 三江侗语语音特点 188

第二节 县内侗语土语片的差别 190

第二章 汉语 191

第一节 桂柳方言 191

第二节 六甲方言 192

第三节 客家方言 194

第三章 苗语 194

第一节 老苗话 194

第二节 草苗话 196

第一节 三江壮语的特点 197

第四章 壮语 197

第二节 三江壮语声韵 198

第五章 瑶语 199

第一节 盘瑶话 199

第二节 红瑶话 199

第六章 三江各民族语言使用特点 204

林业志 212

第一章 森林资源 213

第一节 面积 蓄积 213

第二节 林种 214

第三节 林副产品 215

第二章 造林育林 216

第一节 育苗 216

第二节 人工造林 216

第三节 飞播造林 217

第四节 封山育林 217

第一节 护林防火 220

第三章 森林保护 220

第二节 病虫害防治 221

第三节 制止乱砍滥伐 222

第四章 木材采伐与运输 223

第一节 采伐 223

第二节 运输 225

第五章 林业管理 226

第一节 山林权属 226

第二节 木材市场管理 228

第三节 管理机构 229

第六章 林区基建 230

第一节 公路 便道 230

第二节 疏浚河道 231

第三节 房屋仓库 233

第四节 生产设备 233

第七章 林场选介 234

第一节 三江林场(牛浪坡林场) 234

第二节 丹洲林业采育场 235

第一章 生产关系变革和调整 236

第一节 协商土改 236

农业志 236

第二节 互助合作化 241

第三节 人民公社 242

第四节 承包责任制 243

第二章 耕地 243

第一节 面积 243

第二节 耕地土壤 245

第三章 劳力 247

第一节 劳力资源和劳力负担 247

第二节 劳力素质 248

第四章 农机 农具 249

第一节 传统农具 249

第二节 农业机械 250

第三节 农机管理 252

第五章 种子 252

第一节 种子管理 252

第三节 农作物品种普查收集 253

第二节 水稻品种试验、示范、繁殖 253

第六章 耕作制度 255

第一节 水田耕作 255

第二节 旱地和山地耕作 256

第七章 植物保护 257

第一节 主要农作物病虫害 257

第二节 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 258

第三节 病虫害防治 263

第一节 农家肥 265

第八章 肥料 265

第二节 化学肥料 266

第三节 肥料建设和因地施肥 269

第九章 农业区划 270

第一节 北部山地水源林、土特产区 270

第二节 孟江油茶区 271

第三节 中部浔江河丘陵油粮林区 271

第四节 西部溶江杉木、薪炭林区 271

第六节 南部山地林、粮、菌、果区 272

第五节 西南良口沿河薪炭林、油、鱼、果区 272

第七节 东南部山地竹、木、牧区 273

第十章 农作物和产量产值 274

第一节 农作物种类 274

第二节 农作物产量产值 280

第十一章 农业机构 283

第一节 农业管理机构 283

第二节 农业科研机构 283

第一章 畜牧业 285

畜牧渔业志 285

第一节 畜禽品种 286

第二节 饲养与繁殖 289

第三节 病疫与防治 293

第二章 渔业 294

第一节 水域与鱼类 295

第二节 养殖 296

第三节 捕捞 299

第五节 渔政 301

第四节 加工贮藏 301

水利电力志 303

第一章 机构 303

第一节 行政机构 303

第二节 企业事业单位 303

第二章 水资源 305

第一节 河流流量与集雨面积 305

第二节 水能资源 306

第三章 水利工程 307

第一节 蓄水工程 307

第二节 引水工程 310

第三节 提水工程 310

第四节 人畜饮水工程 315

第四章 水电工程 319

第一节 水电站 319

第四节 食品加工业 320

第一节 管理组织与措施 321

第二节 输电网 321

第五章 工程管理与效益 321

第二节 水利投资与效益 322

工业交通志 325

第一章 工业 325

第一节 机械工业 328

第二节 化学工业 328

第三节 造纸、印刷业 329

第六节 经营管理 331

第五节 竹木器品加工业 331

第二章 交通运输 332

第一节 水路运输 332

第二节 公路运输 344

第三节 铁路运输 352

第三章 邮政 353

第一节 邮政 353

第二节 电信 356

第三节 邮政管理 363

第四章 乡镇企业 364

第一节 种植养殖业 366

第二节 建筑 建材 367

第三节 饮食 服务业 368

第四节 采矿 368

第五节 缝纫 针织业 368

第六节 农村水电站 369

第一节 住房建设 371

第一章 县城建设 371

城乡建设志 371

第二节 公用建筑 374

第三节 街道铺设 376

第四节 供水 排水 378

第五节 照明 绿化 380

第二章 乡村建设 381

第一节 住房建设 381

第二节 公用建筑 383

第三节 街道铺设 384

第四节 供水 385

第三章 环境卫生监测 385

第一节 环境卫生 385

第四章 房屋管理 388

第一节 公房房产 388

第二节 公房房租、维修 389

第三节 房产管理 390

第五章 建筑业 390

第一节 施工队伍 390

第二节 设计力量 391

第三节 基建管理 391

商业志 393

第一章 私营商业 394

第二章 集体商业 396

第一节 合作商店、组 396

第二节 供销合作社 397

第一节 机构 408

第三章 国营商业 408

第二节 商品购销 409

第三节 饮食服务 419

第四节 经营管理 421

第四章 公私合营商业 423

第五章 集市贸易 424

第六章 对外贸易 427

第一节 收购渠道 427

第三节 出口品种、金额 428

第二节 组织生产 428

第四节 商品销售 430

粮油志 431

第一章 粮油机构 431

第一节 粮食机构 431

第二节 油脂机构 432

第二章 粮油征购 433

第一节 粮食征购 433

第二节 茶油收购 435

第一节 粮食销售 437

第三章 粮油销售 437

第二节 茶油销售 440

第一节 仓库 440

第四章 粮油加工 443

第一节 稻谷加工 443

第二节 粉面加工 443

第三节 油茶加工 444

第五章 粮油储运 446

第三节 农村集体储粮 448

第二节 保管 448

第四节 粮油调运 449

金融志 451

第一章 货币 451

第一节 种类 451

第二节 投放 回笼 453

第三节 现金管理 453

第四节 转帐结算 455

第一节 银行 457

第二章 机构 457

第二节 保险 461

第三章 存款 461

第一节 工商财政存款 461

第二节 储蓄 462

第四章 贷款 466

第一节 农业贷款 466

第二节 工商业贷款 468

第五章 基建资金管理 473

第一节 拨款 473

第二节 贷款 473

第六章 债券 478

第七章 保险 478

财税志 480

第一章 财政 480

第一节 机构 480

第二节 财政管理体制 481

第三节 收入 482

第四节 支出 485

第五节 财政管理 490

第二章 税务 491

第一节 机构 491

第二节 农业税 492

第三节 工商税 498

第四节 税务管理 507

第一节 计划 511

第一章 计划 统计 511

经济管理志 511

第二节 统计 513

第二章 工商行政管理 514

第一节 工商企业登记 515

第二节 市场管理 515

第三节 经济合同 517

第二节 物资管理 518

第一节 机构 518

第三章 物资 518

第四节 商标 广告 518

第三节 物资经营 519

第四章 物价管理 522

第一节 机构 522

第二节 商品价格 522

第三节 服务价格 527

第四节 物价检查 529

第五章 计量 529

第一节 机构 529

第二节 管理 529

第六章 审计 530

政党志 532

第一章 中国国民党地方组织 532

第一节 机构 532

第二节 党务 532

第一节 组织建设 535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 535

第二节 宣传教育 543

第三节 党风建设 546

第四节 统战工作 548

第五节 党员代表大会 550

第六节 县委重大决策 551

第七节 党史资料征集 554

政权志 555

第一章 权力机构 555

第一节 选举 555

第二节 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556

第三节 历届人民代表大会 557

第四节 人大常务委员会 560

第二章 政府机构 562

第一节 县衙 562

第二节 县政府 567

第三节 县人民政府 570

第四节 基层政权组织 577

政协群团志 579

第一章 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579

第一节 机构 579

第二节 历次县政协全体会议 579

第三节 政协常务委员会活动 580

第二章 群众团体 583

第一节 工人组织 583

第二节 农民组织 585

第三节 青年组织 586

第四节 妇女组织 589

第五节 商人组织 591

第六节 学会 协会 592

民政志 594

第一章 褒扬安置 594

第一节 优属优抚 594

第二节 烈士碑(墓)建造 595

第四节 复员退伍军人安置 596

第三节 烈军属和伤残军人(复员)代表会 596

第二章 救灾 救济 598

第一节 灾害救济 598

第二节 社会救济 600

第三章 扶贫扶优 601

第四章 婚姻登记 601

第五章 土地管理 602

劳动人事志 605

第一章 管理机构 605

第一节 劳动 605

第二节 人事 606

第二章 劳动管理 607

第一节 就业安置 607

第二节 劳动保护 610

第三节 技工培训 611

第三章 人事管理 611

第一节 干部状况 611

第二节 干部来源与任免 615

第三节 职员、干部培训 616

第四节 干部奖惩 617

第四章 工资福利管理 617

第一节 工资、奖金 617

第二节 离休、退休 624

公安司法志 626

第一章 公安 626

第一节 机构 626

第二节 刑事侦察 628

第三节 反动党团登记 629

第四节 取缔反动会道门 630

第五节 治安管理 631

第六节 消防 636

第七节 监管劳改 637

第二章 检察 638

第二节 法纪检查 639

第三节 经济检察 639

第一节 刑事检察 639

第四节 监所检察 640

第五节 来信来访 640

第三章 审判 640

第一节 机构 641

第二节 审判制度和原则 642

第三节 案件审判 643

第四节 复查纠偏 644

第一节 法制宣传 645

第四章 司法行政 645

第二节 律师公证 646

第三节 人民调解 647

军事志 648

第一章 机构 兵役 648

第一节 军事机构 648

第二节 兵役制度 651

第一节 兵员 652

第二章 驻军 652

第二节 布防 653

第三章 民兵 655

第一节 组织 655

第二节 训练 656

第三节 民兵的任务和作用 657

第四章 兵事 659

第一节 反封建抗暴行 659

第二节 人民革命斗争 663

第三节 镇压反革命运动 668

第五章 征集动员 672

第一节 征集条件 672

第二节 征集程序 672

文化志 675

第一章 机构 675

第一节 文化局 675

第二节 文化馆 675

第三节 图书馆 档案馆 676

第四节 新华书店 677

第五节 电影公司 677

第六节 文物管理委员会 677

第七节 侗族艺术团 678

第二章 文化事业 678

第二节 专业文艺 678

第二节 业余文艺 678

第三节 图书发行和阅览 680

第四节 电影放映 681

第三章 文学艺术 681

第一节 文艺形式 681

第二节 文艺创作及民间文学收集整理 701

第四章 文物 胜迹 703

第一节 文物 703

第二节 胜迹 731

第一节 诗文 732

第五章 诗文 谚语 732

第二节 谚语 737

第六章 新闻出版 广播电视 741

第一节 报刊出版 741

第二节 广播、电视、录像 742

教育志 745

第一章 普通教育 746

第一节 义学 私塾 书院 746

第二节 幼儿教育 747

第三节 小学教育 748

第四节 中学教育 752

第二章 专业教育 761

第一节 师范教育 761

第二节 党政教育 762

第三节 技术教育 763

第三章 业余教育 764

第一节 农民教育 764

第四章 教师队伍 765

第一节 教师素质 765

第二节 职工教育 765

第二节 教师待遇 767

第五章 教育经费 770

第六章 勤工俭学 771

科技志 774

第一章 机构 774

第一节 科学技术委员会、科学技术协会 774

第二节 科研机构 774

第三节 四级农科网 776

第二章 队伍 776

第一节 队伍结构 776

第二节 队伍管理 778

第三节 人员待遇 778

第三章 科学普及活动 779

第一节 科学技术普及 779

第二节 科技推广与应用 780

第一节 省(区)级以上认定 783

第四章 成果 783

第二节 县级以上认定 784

第五章 地震测报 791

卫生志 793

第一章 卫生行政 793

第二章 医防网点 794

第一节 县医防单位 794

第二节 乡(镇)卫生院 795

第三章 防疫保健 799

第一节 传染病的防治和管理 799

第三节 厂、场、校卫生室 799

第四节 联合诊所、农村卫生室(所) 799

第二节 地方病防治 806

第三节 妇幼保健 808

第四节 卫生监测 811

第五节 爱国卫生运动 813

第四章 医疗 医术 814

第一节 中医 814

第二节 西医 815

第三节 草医 816

第五章 医药 820

第一节 医药 820

第二节 药政管理 821

第六章 卫生经费 821

第七章 医务人员 823

体育志 826

第一章 机构与设施 826

第一节 机构 826

第二节 设施 827

第二章 群众体育 827

第一节 民族体育 827

第二节 群众性体育 828

第三节 学校体育 829

第三章 体育竞赛 829

第二节 全县运动会 830

第三节 邻县、地区运动会 830

第一节 乡镇运动会 830

第四节 参加全区、全国运动会 831

人物志 842

第一章 革命烈士 842

第二章 先进人物 854

第三章 抗暴先驱 857

第四章 各界名流 860

第五章 能工巧匠 865

第六章 其他人物 867

第七章 人物表 870

附录 888

一、三江侗族自治县自治条例 888

二、重要文告 895

三、碑文选 899

四、史料选存 905

五、历代县志纂修记略 911

六、历代县志序选 912

编后记 915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