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中国教育思想通史  第7卷  1927-1949
中国教育思想通史  第7卷  1927-1949

中国教育思想通史 第7卷 1927-1949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炳华,董宝良主编
  • 出 版 社: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4
  • ISBN:753551880X
  • 页数:452 页
图书介绍:
《中国教育思想通史 第7卷 1927-1949》目录

第一章 三民主义教育思潮 1

第一节 三民主义教育思潮的形成与发展 1

一、三民主义教育思潮之先声 1

二、“党化教育”内容的转换 3

三、三民主义教育的倡行 4

四、三民主义教育的蜕变 7

第二节 蒋介石的教育主张 9

一、论三民主义的教育方针 10

二、教育是民族一切活力之源 11

三、养成健全人格的培养目标 13

四、教育失败,全盘皆输 15

第三节 陈果夫和陈立夫的教育主张 18

一、培植国家民族观念的教育方针 19

二、兴办教训合一的教育 22

三、教育改革及其途径 24

第四节 朱家骅的教育主张 25

一、把世界文化迎头赶上 26

二、教育训育须打成一片 28

三、厉行整顿与改进教育 30

第五节 三民主义教育思潮评价 32

一、促进了学校教育发展 33

二、一党专制的特质 34

三、教育思想的严格控制 36

第二章 教育独立思潮 38

第一节 教育独立思潮的酿成 38

一、自由主义思想的传播 38

二、“教育独立”的理论设计 39

三、教育独立运动和收回教育权运动 42

四、大学区制与学术独立试验 44

第二节 蔡元培的教育独立主张 47

一、论教育行政独立 47

二、论教育经费独立 48

三、论以美育代宗教 51

四、论学术独立,思想自由 54

第三节 胡适的教育独立主张 56

一、教育须独立于政党和官府 57

二、学术须独立,言论要自由 59

三、治学的“独立精神” 61

四、教会学校不得实施宗教教育 62

第四节 教育独立思潮的历史作用 63

一、教育独立思潮的特质 63

二、针砭“党化教育” 64

三、促进了教育与科学事业发展 66

四、教育地位与作用认识的提高 67

第三章 乡村教育思潮 69

第一节 乡村教育思潮的形成与演进 69

一、乡村教育思潮的形成及其渊源 69

二、乡村教育思潮的演进及其流派 71

第二节 中华职业教育社的乡村改进试验 74

一、乡村改进试验的蓝图 74

二、昆山徐公桥乡村改进试验过程 76

三、乡村改进试验的效果与影响 78

第三节 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改造试验 79

一、改造乡村教育的必要性 80

二、创办晓庄学校,开展乡村教育试验 82

三、创办工学团,坚持乡村教育改造试验 84

一、从事乡村建设的构想 87

第四节 晏阳初在定县的乡村建设实验 87

二、实施“四大教育” 89

三、运用“三大教育方式” 91

第五节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与实验 94

一、从“乡治”到“乡村建设” 94

二、乡村建设的理论体系 95

三、乡村建设的组织形式 97

四、课程设置与活动方法 99

第六节 乡村教育思潮的性质和地位 101

一、乡村教育思潮的社会性质 101

二、乡村教育思潮的历史地位 103

第四章 民众教育思潮 105

第一节 民众教育思潮的确立及演进 105

一、“民众教育”的提出 105

二、民众教育思潮的形成和确立 106

三、民众教育运动的扩展 107

四、民众教育的政治化及其衰落 108

第二节 民众教育思潮诸流派及其主张 109

一、官方的民众教育主张 109

二、江苏教育学院的民众教育主张 111

三、平民教育派的民众教育观 115

四、乡村建设派的民众教育观 117

五、其他人士的民众教育观 118

第三节 俞庆棠、高阳和陈礼江的民众教育思想 121

一、俞庆棠的民众教育思想 121

二、高阳的民众教育思想 126

三、陈礼江的民众教育思想 129

第四节 民众教育思潮的评价 132

一、民众教育思潮的基本属性问题 132

二、民众教育的政治倾向问题 134

三、民众教育的方式方法问题 137

第五章 生活教育思潮 141

第一节 生活教育思潮的产生及演变 141

一、生活教育思潮的界说 141

二、生活教育思潮形成的原因 143

三、生活教育思潮的产生和发展 145

第二节 陶行知及其生活教育派的主张 151

一、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151

二、赵叔愚、张宗麟的生活教育主张 158

三、刘季平、王洞若、程今吾的生活教育主张 163

第三节 俞庆棠、陈礼江等教育界人士的生活教育主张 176

一、俞庆棠的生活教育思想 177

二、陈礼江的生活教育思想 178

第四节 陈果夫、陈立夫等政府派的生活教育主张 180

一、陈果夫的生活教育思想 181

二、陈立夫的生活教育思想 183

第五节 生活教育思潮的影响和评价 184

一、生活教育思潮的影响 184

二、生活教育思潮的评价 190

第六章 生产教育思潮 192

第一节 生产教育思潮的产生与演变 192

一、生产教育思潮产生的背景 192

二、生产教育思潮的演进 194

第二节 政府派对生产教育的提倡 198

一、蒋介石的生产教育思想 198

二、陈果夫的生产教育思想 199

三、程天放的生产教育思想 200

第三节 职业教育派、生活教育派和民生教育派的生产教育主张 201

一、职业教育派的生产教育主张 201

二、生活教育派的生产教育主张 203

三、民生教育派的生产教育主张 208

第四节 生产教育思潮的影响与评价 212

一、生产教育思潮的影响 212

二、生产教育思潮的评价 214

第七章 科普教育思潮 216

第一节 科普教育思潮的形成与演进 216

一、科普教育思潮的历史源流 216

二、科普教育思潮的形成与演进 219

第二节 鲁迅的科普教育主张 224

一、普及科学教育的功用与意义 224

二、科学普及教育的目的与对象 226

三、普及科学教育的原则和形式 228

第三节 陶行知的科普教育思想 230

一、在科学的世界中创造“科学的中国” 230

二、人人必须受科学的洗礼 232

三、科普教育推广要靠小学教师 234

四、科普教育方法重在“做” 235

第四节 科普教育思潮的总结与评价 237

一、科普教育思潮的总结 237

二、科普教育思潮的历史评价 239

第八章 幼稚教育思潮 243

第一节 幼稚教育思潮的形成与演进 243

一、近代中国幼稚教育思想演进的历史回顾 243

二、幼稚教育思潮的形成与演进 247

第二节 陈鹤琴的幼稚教育思想 252

一、论幼稚教育的意义 252

二、论幼稚教育的改进 254

三、论幼稚教育的研究 258

第三节 张雪门的幼稚教育思想 259

一、论幼稚教育的意义及其目的 260

二、论幼儿教育的课程及其方法 262

三、论幼稚教育的教师及其培养 264

第四节 陶行知的幼稚教育思想 267

一、“幼稚教育尤为根本之根本” 268

二、“创造平民的、省钱的、适合国情的幼稚园” 269

三、工厂和农村是幼教事业的“新大陆” 270

四、改变训练幼儿教师的制度 272

第五节 幼稚教育思潮的总结与评析 273

一、幼稚教育思潮的初浅总结 274

二、幼稚教育思潮的历史评价 275

第九章 普及教育思潮 279

第一节 普及教育思潮的渊源与背景 280

一、西方普及教育理论的传入和初兴 280

二、民国前期普及义务教育的主张 281

三、普及教育思潮的历史背景和实际体现 283

第二节 蒋介石、戴传贤、朱家骅、王世杰的普及教育思想 285

一、蒋介石的普及教育主张 285

二、戴传贤的国民教育主张 287

三、朱家骅的普及教育思想 289

四、王世杰的普及教育思想 290

第三节 雷沛鸿的普及教育思想 290

一、国民基础教育的涵义及实施方案 291

二、普及国民基础教育的途径和要素 294

三、普及国民基础教育的经费筹措 297

第四节 陶行知、袁希涛、邰爽秋的普及教育主张 299

一、陶行知普及现代生活教育的主张 299

二、袁希涛普及义务教育的主张 302

三、邰爽秋普及民生教育的主张 304

一、普及教育思潮的积极贡献 306

第五节 普及教育思潮的历史评价 306

二、普及教育的师资养成缺乏良策 307

三、普及教育的经费筹措仍显局促 309

第十章 工农民主教育思想 311

第一节 工农民主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312

一、革命根据地的开辟与毛泽东工农民主教育思想的形成 312

二、工农民主教育思想的发展 315

第二节 徐特立、瞿秋白的工农民主教育思想 320

一、徐特立在工农民主教育思想上的建树 321

二、瞿秋白在工农民主教育思想上的建树 329

第三节 工农民主教育思想的历史评价 335

一、关于革命根据地开辟时期的“共产主义教育”思想 336

二、关于教育人民委员部是否存在教育方针性错误的问题 338

三、关于“共产主义教育方针”的失误 339

四、关于“苏维埃文化教育总方针”的评价 341

一、沦陷区奴化教育的加深与国难教育的兴起 344

第十一章 战时教育思潮 344

第一节 战时教育思潮的形成与演进 344

二、战时教育大讨论与战时教育思潮的发展 347

第二节 国民政府要员的抗战教育观 351

一、蒋介石论战时教育改革 352

二、陈诚论战时教育的特殊作用 358

三、陈立夫论战时教育方针 362

第三节 民主人士的抗战教育观 365

一、陶行知论全面抗战教育 365

二、李公朴论战时教育特质与实施原则 368

第四节 战时教育思潮的作用与评价 373

一、席卷朝野的大论争 374

二、战时教育思潮的反奴化意义 374

四、战时教育思潮对教育实际的影响 376

三、战时教育思潮的文化改造价值 376

第十二章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理论在中国的形成和发展 378

第一节 杨贤江及其《新教育大纲》 379

一、杨贤江教育理论著作的撰著过程 379

二、杨贤江论教育本质及其变质 381

三、对错误教育观点的揭露和批驳 384

四、对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的批判和对社会主义社会教育的宣传 388

第二节 钱亦石及其《现代教育原理》 393

一、钱亦石编写《现代教育原理》的过程 394

二、论教育原理的变动性 396

三、现代教育原理的科学基础 401

第三节 《新教育大纲》和《现代教育原理》的重大意义 407

第十三章 新民主主义教育思想 411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教育思想的形成 411

一、特定时代的召唤 412

二、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教育思想 413

三、新民主主义教育思想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417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教育思想在抗日民主根据地的运用 424

一、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确定 427

二、干部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 429

三、教育结构调整与群众教育改革的基本原则 431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教育思想在解放区的运用 433

一、新民主主义教育思想的发展 436

二、“新型正规化”的设想 437

三、争取、团结和改造知识分子的新决策 441

四、教育工作重点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 444

五、新民主主义教育道路的形成 445

结语 45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