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新编临床辅助检查指南
新编临床辅助检查指南

新编临床辅助检查指南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2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吴蠡荪,王育才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9
  • ISBN:7506720698
  • 页数:881 页
图书介绍:
《新编临床辅助检查指南》目录

1.1 一般血液学检验 1

1.1.1 血红蛋白测定 1

1.临床血液学检验 1

1.1.2 红细胞计数 2

1.1.3 白细胞计数 3

1.1.4 白细胞分类计数 4

1.1.5 嗜酸粒细胞直接计数 6

1.1.6 红细胞比积测定 6

1.1.7 红细胞平均常数 7

1.1.8 红细胞沉降率测定 8

1.1.11 异常红细胞检查 9

2.体液及排泄物检验 9

1.1.9 网织红细胞计数 9

1.1.10 点彩红细胞计数 9

1.1.11.1 大小异常 10

1.1.11.2 形态异常 10

1.1.11.2.1 球形红细胞 10

1.1.11.2.2 椭圆形红细胞 10

1.1.11.2.3 靶形红细胞 10

1.1.11.2.4 镰形红细胞 10

1.1.11.3 染色异常 11

1.1.11.3.3 铁粒细胞 11

1.1.11.3.2 着色过深 11

1.1.11.3.1 着色过浅 11

1.1.11.2.6 棘形红细胞 11

1.1.11.2.9 裂片细胞 11

1.1.11.2.8 刺毛细胞 11

1.1.11.2.7 皱缩红细胞 11

1.1.11.2.5 口形红细胞 11

1.1.11.4.4 有核红细胞 12

1.1.11.4.3 豪-周小体 12

1.1.11.4 结构异常 12

1.1.11.4.2 卡波环 12

1.1.11.4.1 嗜碱点彩红细胞 12

1.1.11.3.4 嗜多色性红细胞 12

1.2 出血性疾病检验 13

1.2.1 血管壁功能检查 13

1.2.1.1 毛细血管脆性试验 13

1.2.2 检查血管壁与血小板相互作用的试验 13

1.2.2.1 出血时间 14

1.2.2.2 阿司匹林耐量试验 14

3.临床生物化学检验 14

1.2.3 血小板功能检查 15

1.2.3.1 血小板计数及形态观察 15

1.2.3.1.1 血小板计数 15

1.2.3.1.2 血小板形态观察 15

1.2.3.2 血小板粘附试验 16

1.2.3.3 血小板聚集试验 17

1.2.3.4 血块凝缩时间测定 18

1.2.3.5 血小板第3因子(PF3)有效性测定 18

1.2.3.6 血小板表面相关IgG、IgM、IeA和C3测定 19

1.2.4 凝血因子及有关试验 20

1.2.4.1 内源凝血系统试验 20

1.2.3.7 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自身抗体测定 20

1.2.4.1.1 凝血时间测定 21

1.2.4.1.2 血浆复钙时间测定 21

1.2.4.1.3 血清凝血酶原时间及其纠正试验 22

1.2.4.1.3.1 血清凝血酶原时间(PCT) 22

1.2.4.1.3.2 PCT纠正试验 22

1.2.4.1.4 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 23

1.2.4.1.6 Biggs凝血活酶生成试验 24

1.2.4.1.5 简易凝血活酶生成试验及其纠正试验 24

1.2.4.1.5.2 STGT纠正试验 24

1.2.4.1.5.1 简易凝血活酶生成试验(STGT) 24

1.2.4.1.7 因子Ⅷ、Ⅸ、Ⅺ、Ⅻ活性测定 25

1.2.4.1.8 因子Vn相关抗原测定 26

1.2.4.1.9 Ⅷ因子:Ag或ⅧR:Ag测定 26

1.2.4.2.1.2 PT延长的纠正试验 27

1.2.4.1.10 血浆游离肝素时间测定 27

1.2.4.2.1.1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 27

1.2.4.2.1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及其纠正试验 27

1.2.4.2 外源凝血系统试验 27

1.2.4.2.2 肝促凝血活酶试验 28

1.2.4.2.3 因子V活动度测定 29

1.2.4.2.4 因子Ⅶ活动度测定 29

1.2.4.2.5 蝰蛇蛇毒时间测定 30

1.2.4.3 检查凝血过程第三阶段试验 30

1.2.4.3.1 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 30

1.2.4.3.2 血浆因子Ⅻ筛选试验 30

1.2.4.3.3 因子Ⅻα亚基和Ⅻβ亚基的抗原性测定 31

1.2.4.3.4 纤维蛋白肽A测定 31

1.2.5.2.1 免疫扩散法 32

1.2.5.2 纤溶酶原测定 32

1.2.5 纤维蛋白溶解(纤溶)检验 32

1.2.5.1 优球蛋白溶解时间测定 32

1.2.5.2.2 发色底物法 33

1.2.5.3 血浆副凝试验 33

1.2.5.3.1 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 33

1.2.5.4 凝血酶时间及其纠正试验 34

1.2.5.4.1 凝血酶时间测定 34

1.2.5.3.2 乙醇凝胶试验 34

1.2.5.4.2 甲苯胺蓝纠正试验 35

1.2.5.5.1 间接血凝法-FDP测定之一 35

1.2.5.5 血清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测定 35

1.2.5.5.2 酶联吸附法-FDP测定之二 36

1.2.6 循环抗凝物质检验 36

1.2.6.1 交叉复钙时间试验 36

1.2.6.2 抗凝血酶Ⅲ测定 37

1.2.6.2.1 抗凝血酶Ⅲ抗原含量测定,火箭电泳法 37

1.2.6.2.2 抗凝血酶Ⅲ活性测定,凝血酶凝胶空斑法 37

1.2.6.3 α2-巨球蛋白测定 38

1.3 溶血性贫血的检查 38

1.3.1 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 38

1.3.2 红细胞孵育渗透脆性试验 39

1.3.3 自体溶血试验 40

1.3.4 热溶血试验 41

1.3.5 糖水溶血试验 41

1.3.6 血清酸化溶血试验 42

1.3.7 变性珠蛋白小体检查 42

1.3.9 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 43

1.3.8 血红蛋白H包涵体检查 43

1.3.10 红细胞谷胱甘肽含量及其稳定性检查 44

1.3.10.1 还原型谷胱甘肽测定 44

1.3.10.2 谷胱甘肽稳定试验 45

1.3.11 氰化物-抗坏血酸盐试验 45

1.3.12 抗碱血红蛋白(HbF)测定 46

1.3.13 HbF酸洗脱试验 46

1.3.14 还原型血红蛋白溶解度测定 47

1.3.15 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测定 47

1.3.16 血红蛋白电泳检查 48

1.3.17 血红蛋白A2定量 48

1.3.18 血红蛋白C试验 49

1.3.19 不稳定血红蛋白的过筛试验 49

1.3.19.2 热不稳定试验 50

1.3.20 丙酮酸激酶活力测定 50

1.3.19.1 异丙醇试验 50

1.3.21 血清结合珠蛋白测定 51

1.3.21.1 比色测定法 51

1.3.21.2 乙酸纤维薄膜电泳法 51

1.3.22 高铁血红素白蛋白测定 52

1.3.23 冷溶血试验 52

1.4.1 血细胞的发生 53

1.4 粒-单核系造血祖细胞测定 53

1.4.2 粒-单核系造血祖细胞测定 54

1.4.3 临床意义 55

1.5 骨髓细胞学检查 58

1.5.1 骨髓象检查 58

1.5.1.1 骨髓细胞形态检查步骤 58

1.5.1.3 骨髓巨核细胞计数 60

1.5.1.4 骨髓象分析与报告 60

1.5.1.2 骨髓有核细胞计数 60

1.5.2 各阶段血细胞的形态学特征 62

1.5.2.1 红细胞系统 62

1.5.2.2 粒细胞系统 63

1.5.2.3 淋巴细胞系统 64

1.5.2.4 单核细胞系统 65

1.5.2.6 浆细胞系统 66

1.5.2.5 巨核细胞系统 66

1.5.2.7 其他细胞系统 67

1.5.3 骨髓细胞正常值 68

1.6 红斑狼疮细胞检查 70

1.7 细胞化学染色 71

1.7.1 过氧化物酶染色之一 71

1.7.2 过氧化物酶染色之二 72

1.7.3 苏丹黑B染色 72

1.7.4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之一 73

1.7.6 酸性磷酸酶染色法 74

1.7.5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之二 74

1.7.7 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 75

1.7.8 糖原染色 75

1.7.9 酯酶染色之一 76

1.7.10 酯酶染色之二 77

1.7.11 酯酶染色之三 77

1.7.12 铁粒染色 78

1.7.13 脱氧核糖核酸染色 79

1.7.14 核糖核酸染色 79

1.7.15 热盐水溶解试验 80

1.8 染色体检验 81

1.8.1 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标本的制备 81

1.8.1.1 细胞生长培养液的配制与分装 81

1.8.1.2 其他试剂的准备 81

1.8.2 骨髓细胞染色体标本的制备 82

1.8.1.3 细胞培养及染色体标本的制备 82

1.8.2.1 试剂 83

1.8.2.2 直接制片法 83

1.8.3 胸腹水细胞染色体标本的制备 83

1.8.3.1 试剂 83

1.8.4 羊水细胞染色体标本的制备 83

1.8.4.1 试剂 83

1.8.3.2 方法 83

1.8.4.2 羊水细胞培养及染色体标本的制备 84

1.8.5 常规染色体标本的染色及核型分析 85

1.8.5.1 染色 85

1.8.5.2 核型分析 85

1.8.6 染色体显带技术 87

1.9.1.1 以标准血清鉴定红细胞抗原(正定型) 88

1.9.1 A、B、O 血型鉴定 88

1.9 血型血清学检查 88

1.9.1.2 以标准红细胞测定血清抗体(反定型) 89

1.9.2 交叉配血试验 89

1.9.3 Rh血型鉴定 89

1.9.4 A、B抗体效价滴定 90

2.1 尿液检验 92

2.1.1 尿液理学检验 92

2.1.1.1 尿量 92

2.1.1.2 颜色 93

2.1.1.3 透明度 93

2.1.1.4 酸碱反应 93

2.1.1.5 比重(比密) 94

2.1.2 尿液化学检验 94

2.1.2.1 尿液蛋白质定性检查 94

2.1.2.2 尿液蛋白质定量检查 95

2.1.2.3 本周氏蛋白定性检查 95

2.1.2.6 尿含铁血黄素定性试验 96

2.1.2.4 尿肌红蛋白定性试验 96

2.1.2.5 尿血红蛋白定性试验 96

2.1.2.7 尿葡萄糖定性试验 97

2.1.2.8 尿葡萄糖定量测定 97

2.1.2.9 尿酮体定性试验 97

2.1.2.10 尿乳糜定性试验 98

2.1.2.11 尿胆红素定性试验 98

2.1.2.12 尿胆原定性试验 98

2.1.2.13 尿胆素定性试验 99

2.1.2.14 尿卟啉原定性试验 99

2.1.2.15 尿苯丙酮酸定性试验 99

2.1.2.16 尿隐血试验 99

2.1.3 尿沉渣检验 99

2.1.3.1 非染色尿沉渣镜检 100

2.1.3.1.1 结晶体 100

2.1.3.1.1.1 酸性尿液中的结晶 100

2.1.3.1.1.2 碱性尿液中的结晶 101

2.1.3.2 染色尿沉渣镜检 102

2.1.3.3 尿沉渣定量检查 102

2.1.3.3.1 过筛法 102

2.1.3.3.2 十二小时尿沉渣计数 102

2.1.3.1.1.3 磺胺药物结晶 102

2.1.3.3.3 一小时尿沉渣计数 103

2.1.4 尿结石检验 103

2.1.4.1 外观检验 103

2.1.4.2 化学检验 103

2.1.5 尿液渗量检验 104

2.1.6 快速诊断试纸简介 104

2.2 粪便检验 105

2.2.1 粪便理学检验 105

2.2.1.1 颜色 105

2.2.1.2 性状 105

2.2.2.1.4 上皮细胞 106

2.2.2.1.3 巨噬细胞 106

2.2.2.I.5 肿瘤细胞 106

2.2.2.1.6 食物残渣 106

2.2.2.1.1 白细胞 106

2.2.2.1 直接涂片镜检 106

2.2.2 粪便显微镜检验 106

2.2.1.3 寄生虫虫体 106

2.2.2.1.2 红细胞 106

2.2.2.2 虫卵及包囊浓缩检查 108

2.2.2.3 肛门擦拭虫卵检查 108

2.2.3 粪便化学检验 108

2.2.3.1 隐血试验 108

2.3.1.1 颜色 109

2.3.1.2 气味 109

2.3 胃液检验 109

2.3.1 胃液理学检验 109

2.2.3.2 粪胆素定性试验 109

2.3.1.3 粘液 110

2.3.1.4 量 110

2.3.1.5 血液 110

2.3.1.6 食物残渣 110

2.3.2.4 组织碎片 111

2.3.2.3 上皮细胞 111

2.3.2.1 红细胞 111

2.3.2.2 白细胞 111

2.3.2 胃液显微镜检验 111

2.3.2.5 酵母菌 112

2.3.2.6 结核杆菌 112

2.3.2.7 肿瘤细胞 112

2.3.3 基础胃酸分泌量及最大胃酸分泌量测定 112

2.3.4 胃液pH测定 113

2.4 十二指肠引流液及胆汁检验 113

2.4.1 十二指肠引流液理学检验 113

2.4.1.1 颜色 113

2.4.2.1 细胞成分 114

2.4.2.1.1 上皮细胞 114

2.4.1.2 透明度 114

2.4.2 十二指肠引流液显微镜检验 114

2.4.1.3 粘稠度 114

2.4.2.1.2 肿瘤细胞 115

2.4.2.1.3 白细胞 115

2.4.2.1.4 红细胞 115

2.4.2.2 结晶 115

2.5.1.1 量 116

2.5.1 理学检验 116

2.5 浆膜腔积液检验 116

2.4.2.4 细菌涂片 116

2.4.2.3 寄生虫及虫卵 116

2.5.1.2 颜色 117

2.5.1.3 透明度 117

2.5.1.4 凝固性 117

2.5.1.5 比重 117

2.5.1.6 pH值 117

2.5.2 化学检验 117

2.5.2.1 浆膜粘蛋白定性试验 117

2.5.2.2 蛋白定量测定 117

2.5.2.3 糖定量测定 117

2.5.5 临床意义 118

2.5.6 渗出液与漏出液的鉴别 118

2.5.3 细胞学检验 118

2.5.4 细菌检验 118

2.5.3.2 细胞分类 118

2.5.3.1 细胞计数 118

2.6 痰液检验 119

2.6.1 理学检验 119

2.6.1.1 量 119

2.6.1.4 性状 120

2.6.1.3 气味 120

2.6.1.2 颜色 120

2.6.1.6 干酪块 121

2.6.2 显微镜检验 121

2.6.2.1 红细胞 121

2.6.1.5 支气管管型 121

2.6.2.2 白细胞 122

2.6.2.3 上皮细胞 122

2.6.2.4 肿瘤细胞 122

2.6.2.5 寄生虫及虫卵 122

2.6.2.6 其他 122

2.6.3 嗜酸粒细胞检验 123

2.6.4 细菌检验 123

2.7 前列腺液检验 124

2.7.1 前列腺液理学检验 124

2.7.1.1 颜色 124

2.7.1.2 粘稠度 124

2.7.2 前列腺液显微镜检验 124

2.7.2.1 白细胞、红细胞 124

2.7.2.6 卵磷脂小体 125

2.7.2.5 癌细胞 125

2.7.2.2 前列腺颗粒细胞 125

2.7.2.4 细菌 125

2.7.2.3 滴虫 125

2.7.2.7 淀粉样体 126

2.7.2.8 精子 126

2.8 精液检验 126

2.8.1 理学检验 126

2.8.1.1 量 126

2.8.2.1.1 精子的有无 127

2.8.2.1 精子的检查 127

2.8.2 显微镜检验 127

2.8.1.4 pH值 127

2.8.1.3 稠度 127

2.8.1.2 颜色 127

2.8.2.1.2 精子活动力 128

2.8.2.1.3 精子活动率 128

2.8.2.1.4 精子的形态 128

2.8.2.1.5 精子计数 129

2.8.2.2 细胞的检查 129

2.8.2.3 微生物的检查 129

2.9.2 滴虫检验 130

2.9.1 清洁度 130

2.9 阴道分泌物检验 130

2.10 脑脊液检验 131

2.10.1 理学检验 131

2.10.1.1 压力 131

2.9.3 霉菌检验 131

2.10.1.2 颜色 132

2.10.1.3 透明度 132

2.10.1.4 凝固 132

2.10.2.1 潘氏球蛋白定性试验 133

2.10.2.2 脑脊液总蛋白测定 133

2.10.1.6 比重 133

2.10.2 化学检验 133

2.10.1.5 pH值 133

2.10.2.3 蛋白电泳和免疫球蛋白定量测定 134

2.10.2.3.1 脑脊液蛋白电泳 134

2.10.2.3.2 免疫球蛋白定量测定 135

2.10.2.4 脑脊液葡萄糖测定 135

2.10.3 细胞计数 136

2.10.2.6 脑脊液乳酸脱氢酶测定 136

2.10.2.5 脑脊液氯化物定量测定 136

2.10.5 特殊检验——脑脊液分光分析法 137

2.10.4 细菌直接涂片检查 137

3.1 蛋白质测定 140

3.1.1 血清总蛋白测定 140

3.1.2 血清白蛋白测定 141

3.1.3 血清球蛋白测定 141

3.1.4 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 142

3.1.5 血清蛋白电泳 142

3.1.7 糖化血红蛋白测定 144

3.1.6 血清粘蛋白测定 144

3.1.8 糖化血清蛋白测定 145

3.2 糖类测定 145

3.2.1 血清葡萄糖测定 145

3.2.2 葡萄糖耐量测验 146

3.2.3 餐后二小时血糖测定 147

3.2.4 全血乳酸测定 147

3.3.1 血清总胆固醇测定 148

3.3 血脂测定 148

3.2.6 全血丙酮酸测定 148

3.2.5 血浆乳酸测定 148

3.3.2 血清甘油三脂测定 149

3.3.3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测定 149

3.3.4 高密度脂蛋白亚组测定 150

3.3.5 血清载脂蛋白A1及B测定 151

3.3.6 血清磷脂测定 151

3.3.7 血清脂蛋白电泳 152

3.3.8 血小板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测定 152

3.4.1 血清钾测定 153

3.4 无机离子测定 153

3.4.2 血清钠测定 154

3.4.3 血清氯化物测定 154

3.4.4 血清钙测定 155

3.4.5 血清无机磷测定 156

3.4.6 血清镁测定 156

3.4.7 血清铁及总铁结合力测定 157

3.4.8 血清铜测定 158

3.4.10 微量元素检测技术 159

3.4.9 血清锌测定 159

3.5 血清酶测定 164

3.5.1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测定 165

3.5.2 血清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测定 165

3.5.3 血清碱性磷酸酶测定 166

3.5.4 血清碱性磷酸酶同工酶测定 166

3.5.5 血清酸性磷酸酶测定 167

3.5.6 血清乳酸脱氢酶测定 167

3.5.7 血清乳酸脱氢酶同工酶测定 168

3.5.8 血清γ-L谷氨酸转肽酶测定 169

3.5.9 血清肌酸激酶测定 169

3.5.10 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测定 170

3.5.11 血清淀粉酶测定 171

3.5.12 血清脂肪酶测定 171

3.5.13 血清胆碱酯酶测定 172

3.5.14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测定 172

3.5.15 血清单胺氧化酶测定 173

3.5.16 血清5 -核苷酸酶测定 173

3.5.18 血清亮氨酸氨基肽酶测定 174

3.5.17 血清腺苷脱氨酶测定 174

3.5.19 血清铜蓝蛋白氧化酶测定 175

3.5.20 同工酶测定的原理及临床意义 175

3.6 非蛋白氮类化合物测定 181

3.6.1 血清尿素氮测定 181

3.6.2 血清肌酐测定 181

3.6.3 血清尿酸测定 182

3.6.4 血氨测定 183

3.7 激素的测定 183

3.7.1 尿17-酮类固醇测定 183

3.7.2 尿17-羟皮质类固醇测定 184

3.7.3 尿香草基杏仁酸测定 185

3.7.4 尿雌三醇测定 185

3.7.5 尿总3-甲氧肾上腺素测定 186

3.8 血液酸碱度、血气分析及酸碱平衡测定 187

3.8.1 血液酸碱度测定 187

3.8.2 二氧化碳分压测定 188

3.8.3 氧分压测定 188

3.8.4 氧饱和度和血红蛋白50%氧饱和度时氧分压 189

3.8.5 二氧化碳总量测定 189

3.8.7 实际碳酸氢根和标准碳酸氢根测定 190

3.8.6 血浆(清)碳酸氢根测定 190

3.8.8 缓冲碱测定 191

3.8.9 剩余碱测定 191

3.8.10 肺泡-动脉氧分压差测定 192

3.8.11 阴离子隙测定 193

3.9 胆红素、胆汁酸及血红蛋白测定 194

3.9.1 血清胆红素测定 194

3.9.2 血清总胆汁酸测定 195

3.9.3 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测定 195

4.1 免疫学诊断技术 198

4.临床免疫学检验 198

4.1.1 血清学反应 199

4.3.3 白细胞吞噬功能测定之一 200

4.1.2 免疫标记技术 202

4.1.2.1 免疫荧光技术 203

4.1.2.2 免疫酶标技术 204

4.1.2.3 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 205

4.1.2.4 生物素-亲和素系统与三大标记技术 206

4.1.3 杂交瘤技术 208

4.1.4 HLA定型 208

4.2.1 E-玫瑰花环形成试验 210

4.2 细胞免疫功能测定 210

4.1.5 免疫电子显微镜技术 210

4.2.2 T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211

4.2.3 T淋巴细胞酸性α-醋酸萘酯酶染色测定 212

4.2.4 T细胞亚群测定 212

4.2.5 K细胞(抗体依赖的杀伤细胞)的检测 213

4.2.6 NK细胞活性测定 214

4.2.7 红细胞花环试验(B细胞测定之一) 215

4.2.8 酵母菌花环试验(B细胞测定之二) 215

4.2.10 外周血白细胞促凝血活性测定 216

4.2.9 B淋巴细胞表面免疫球蛋白测定(B细胞测定之三) 216

4.2.11 白细胞毒试验 217

4.2.12 白细胞溶解试验 217

4.2.13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试验 218

4.3 非特异免疫功能测定 218

4.3.1 中性粒细胞趋化功能 218

4.3.2 硝基四氮唑蓝还原试验 219

4.3.4 白细胞吞噬功能测定之二 220

4.3.5 白细胞杀菌功能测定 220

4.3.7 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测定 221

4.3.6 溶菌酶测定 221

4.3.8 C反应蛋白测定 222

4.3.9 纤维结合蛋白测定 222

4.4 细胞因子测定 223

4.4.1 白细胞介素-1测定 223

4.4.2 白细胞介素-2测定 224

4.4. 白细胞介素-2受体测定 224

4.4.4 白细胞介素-6测定 225

4.5.1 生物性抗原试验 226

4.5.1.1 结核菌素皮肤试验 226

4.5 体内细胞免疫的皮肤试验 226

4.4.5 肿瘤坏死因子测定 226

4.5.1.2 链激酶-链道酶皮肤试验 227

4.5.1.3 纯蛋白衍生物皮肤试验 227

4.5.1.4 毛癣菌素皮肤试验 228

4.5.1.5 念珠菌素皮肤试验 228

4.5.1.6 腮腺炎抗原皮肤试验 228

4.5.1.7 植物血凝素皮肤试验 229

4.5.2 化学致敏原试验 229

4.5.2.1 二硝基氯苯皮肤试验 229

4.5.2.2 二硝基氟苯皮肤试验 230

4.6.1 混合淋巴细胞培养法 231

4.6.2 微量细胞毒(抗淋巴细胞抗体)试验 231

4.6 器官移植的免疫学检查 231

4.6.3 人体白细胞抗原系统配型 232

4.7 变态反应检验 232

4.7.1 嗜碱性细胞脱颗粒试验 232

4.7.2 肥大细胞脱颗粒试验 233

4.7.3 白细胞组胺释放试验 233

4.7.5.1 锡克试验 234

4.7.5.2 狄克试验 234

4.7.5 细菌毒素皮肤过敏试验 234

4.7.4 速发型皮肤过敏试验 234

4.7.6 支气管(抗原)激发试验 235

4.8 免疫球蛋白测定 235

4.8.1 1gG含量测定 237

4.8.2 1gA含量测定 237

4.8.3 lgM含量测定 238

4.8.4 1gD含量测 239

4.8.5 IgE含量测定 239

4.8.7 冷凝集试验 240

4.8.6 轻链及重链测定 240

4.8.8 冷球蛋白测定 241

4.8.9 M蛋白检测与鉴定 241

4.9 补体的测定 243

4.9.1 总补体溶血活性测定 243

4.9.2 补体第3成分含量测定 243

4.9.3 补体第4成分含量测定 244

4.9.4 C1q含量测定 245

4.9.5 C3裂解产物测定 245

4.9.7 补体旁路活化途径的溶血活性测定 246

4.9.6 C4裂解产物测定 246

4.9.8 B因子含量测定 247

4.10 自身抗体检验 248

4.10.1 抗核抗体测定 248

4.10.2 抗单链DNA抗体测定 249

4.10.3 抗双链DNA抗体测定 249

4.10.4 抗ENA抗体测定 249

4.10.5 抗人球蛋白试验—红细胞自身免疫试验 250

4.10.6 白细胞凝集试验 251

4.10.7 类风湿因子测定 251

4.10.8 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测定 252

4.10.9 抗甲状腺微粒体抗体测定 253

4.10.10 抗胃壁细胞抗体测定 253

4.10.11 抗线粒体抗体测定 253

4.10.12 抗平滑肌抗体测定 254

4.10.13 抗心肌抗体测定 254

4.10.14 抗骨骼肌抗体测定 254

4.10.15 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测定 255

4.10.16 血清、精浆中抗精子抗体测定 255

4.11.2 聚乙二醇沉淀比浊法 256

4.11.1 微量抗补体测定法 256

4.11 循环免疫复合物检验 256

4.11.3 SPA夹心ELSA试验 257

4.11.4 胶固素结合试验 257

4.11.5 C1q凝胶扩散法 258

4.11.6 单株类风湿因子凝胶扩散法 258

4.11.7 多株类风湿因子乳胶凝集抑制试验 258

4.12 单克隆抗体技术(简述) 259

4.12.1 基本原理 259

4.12.3 临床应用 260

4.12.2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技术简述 260

4.12.3.2 作体内诊断试剂 261

4.12.3.1 作体外诊断试剂 261

4.12.3.3 用于治疗和预防疾病 262

5.临床寄生虫学检验 265

5.1 病原学检验 265

5.1.1 粪便 265

5.1.1.1 原虫及包囊碘液染色检验 265

5.1.1.2 肛门擦拭虫卵检验 265

5.1.2.1 疟原虫检验 266

5.1.2.2 微丝蚴检验 266

5.1.1.3 血吸虫卵沉淀孵化法 266

5.1.2 血液 266

5.1.2.3 黑热病杜氏利什曼原虫检验 267

5.1.2.4 弓浆虫检验 267

5.2 免疫学检验 268

5.2.1 血吸虫病免疫学检验 268

5.2.2 囊尾蚴免疫学检验 268

5.2.4 丝虫抗体检验 269

5.2.5 肺吸虫抗体检验 269

5.2.3 疟原虫抗体检验 269

6.临床微生物学检验 272

6.1 临床细菌学检验标本的处理 272

6.1.1 血液与骨髓液标本的处理 272

6.1.2 脑脊液标本处理 274

6.1.3 尿液标本的处理 275

6.1.4 痰液标本的处理 276

6.1.5 粪便标本的处理 277

6.1.6 胆汁标本的处理 278

6.1.7 眼拭子标本的处理 279

6.1.8 耳、鼻、喉拭子标本的处理 281

6.1.9 脓汁标本的处理 282

6.1.10 穿刺液标本的处理 283

6.1.11 生殖器官分泌物标本的处理 284

6.2 病原菌检验 285

6.2.1 革兰阳性球菌的检验 285

6.2.1.1 葡萄球菌属 285

6.2.1.2 革兰阴性球菌的检验 287

6.2.2.3 奈瑟菌属 287

6.2.3.1 棒状杆菌属 288

6.2.3 革兰阳性杆菌的检验 288

6.2.2.4 卡他布兰汉菌属 288

6.2.3.2 李司忒菌属 289

6.2.4 诺卡菌属细菌的检验 290

6.2.5 分支杆菌属细菌的检验 290

6.2.6 需氧芽孢杆菌属细菌的检验 291

6.2.7 其他革兰阴性杆菌的检验 291

6.2.7.1 嗜血杆菌属 291

6.2.7.2 军团菌属 292

6.2.8.1 埃希菌属 293

6.2.7.3 弯曲菌属 293

6.2.8 肠杆菌科细菌的检验 293

6.2.8.2 志贺菌属 294

6.2.8.3 沙门菌属 295

6.2.8.4 枸橼酸杆菌属 295

6.2.8.5 克雷白菌属 296

6.2.8.6 肠杆菌属 296

6.2.8.7 沙雷菌属 297

6.2.8.8 哈夫尼亚菌属 297

6.2.8.10 变形杆菌属 298

6.2.8.9 爱得华菌属 298

6.2.8.11 普罗威登斯菌属 299

6.2.8.12 摩根菌属 299

6.2.8.13 耶尔森菌属 299

6.2.9 弧形科细菌的检验 300

6.2.9.1 弧菌属 300

6.2.9.2 气单胞菌属 301

6.2.9.3 邻单胞菌属 301

6.2.10.2 产碱杆菌属 302

6.2.10.1 假单胞菌属 302

6.2.10 非发酵菌群的检验 302

6.2.10.3 不动杆菌属 303

6.2.10.4 产黄菌属 303

6.2.10.5 摩拉菌属 304

6.2.10.6 鲍特菌属 304

6.2.11 厌氧菌的检验 305

6.2.11.1 革兰阳性厌氧球菌 305

6.2.11.2 革兰阴性厌氧球菌 305

6.2.11.3 革兰阴性厌氧无芽孢杆菌 306

6.2.11.4 革兰阳性厌氧无芽孢杆菌 306

6.2.12 细菌L型 307

6.2.11.5 革兰阳性厌氧芽孢杆菌 307

6.3 其他致病微生物检验 308

6.3.1 螺旋体 308

6.3.2 支原体 309

6.3.3 衣原体 310

6.3.4 立克次体 311

6.3.5 真菌 311

6.3.6 隐球菌 312

6.4.2 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记 313

6.4.2.1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的检验 313

6.4 传染病的免疫学检验 313

6.4.1 甲型肝炎病毒IgM抗体检验 313

6.4.2.2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的检验 314

6.4.2.3 乙型肝炎病毒结构抗原及结构抗体的检验 314

6.4.2.4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的检验 314

6.4.2.5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的检验 315

6.4.2.6 前S2及抗前S2的检验 315

6.4.3 流行性出血热IgM类抗体检验 316

6.4.4 乙型脑炎病毒IgM抗体检验 316

6.4.2.7 乙型肝炎病毒DNA杂交试验 316

6.4.5 轮状病毒抗原检验 317

6.4.6 AIDS病毒抗体检验 317

6.4.7 伤寒和副伤寒血清学检验 318

6.4.8 外-斐血清凝集试验 318

6.4.9 布氏杆菌血清学检验 318

6.4.10 脑膜炎双球菌感染的血清学检验 319

6.4.11 链球菌感染的血清学检验 319

6.4.13 血吸虫病的血清学检验 320

6.4.14 梅毒血清学检验 320

6.4.12 军团杆菌病的血清学检验 320

6.5 临床病毒学检验 321

6.5.1 临床标本的采集与处理 321

6.5.2 病毒分离 324

6.5.3 病毒鉴定 324

6.6 近年世界流行的传染病简介 333

6.6.1 “O—157”病原性大肠杆菌性食物中毒 334

6.6.2 新型霍乱——0139型霍乱 334

6.6.3 莱姆病 335

6.6.4 艾滋病 337

6.6.5 埃博拉出血热 339

6.6.6 拉沙热 340

6.6.7 汉塔病毒综合征 341

6.6.8 玛尔堡病毒病 342

7.诊断核医学 349

7.1 体外诊断核医学——配体结合分析(放射免疫分析,RIA) 349

7.1.1 放射免疫分析(RIA)与免疫放射分析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350

7.1.1.1 甲胎蛋白 352

7.1.1.2 癌胚肮原 352

7.1.1.3 糖类抗原(CAl9-9) 352

7.1.1.6 糖类抗原(CAl5-3) 353

7.1.1.4 糖类抗原(CA-125) 353

7.1.1.5 糖类抗原(CA-50) 353

7.1.1.7 糖类抗原(CA-242) 354

7.1.1.8 糖类抗原(CA72-4) 354

7.1.1.9 酸性铁蛋白 354

7.1.1.10 β2-微球蛋白 355

7.1.1.11 前列腺酸性磷酸酶 355

7.1.1.12 前列腺特异抗原 355

7.1.1.14 异常凝血酶原 356

7.1.1.15 肿瘤标志物CYERA-21-1 356

7.1.1.13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356

7.1.1.16 人上皮细胞生长因子 357

7.1.1.17 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 357

7.1.1.18 DNA聚合酶 357

7.1.1.19 鳞癌相关抗原 357

7.1.1.20 胃癌相关抗原 357

7.1.1.21 铜蓝蛋白 358

7.1.1.22 肿瘤坏死因子 358

7.1.2 RIA在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激素测定的应用 358

7.1.2.3 3,3’,5’,-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359

7.1.2.2 总甲状腺素 359

7.1.2.1 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359

7.1.2.4 促甲状腺素 360

7.1.2.5 甲状腺刺激性抗体 360

7.1.2.6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兴奋试验 361

7.1.2.7 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361

7.1.2.8 游离甲状腺素 361

7.1.2.9 游离甲状腺素指数 362

7.1.2.10 甲状腺球蛋白 362

7.1.2.11 甲状腺球蛋白抗体 362

7.1.2.15 甲状腺激素结合球蛋白饱和度测定 363

7.1.2.14 甲状腺结合球蛋白 363

7.1.2.12 甲状腺微粒体抗体 363

7.1.2.13 促甲状腺素受体抗体 363

7.1.3 RIA在甲状旁腺疾病和骨代谢疾病中的应用 364

7.1.3.1 甲状旁腺激素 364

7.1.3.2 降钙素 364

7.1.3.3 骨钙素 365

7.1.4 RIA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激素测定中的应用 365

7.1.4.3 生长激素胰岛素兴奋试验 366

7.1.4.4 生长激素精氨酸兴奋试验 366

7.1.4.2 生长激素葡萄糖抑制试验 366

7.1.4.1 生长激素 366

7.1.4.5 生长激素胰高血糖素注射试验(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兴奋试验) 367

7.1.4.6 生长激素释放抑制激素(生长抑素) 367

7.1.4.7 生长介素C 367

7.1.4.8 生长激素释放因子 367

7.1.4.9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368

7.1.4.10 胰岛素诱发低血糖试验 368

7.1.4.11 小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 369

7.1.4.12 促黑色素激素 369

7.1.4.13 皮质醇 369

7.1.4.16 地塞米松抑制试验 370

7.1.4.14 尿游离皮质醇 370

7.1.4.15 ACTH兴奋试验 370

7.1.4.17 皮质酮 371

7.1.4.18 醛甾酮 371

7.1.4.19 尿醛甾酮 371

7.1.4.20 抗利尿激素 371

7.1.4.21 催产素 372

7.1.5 RIA在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激素测定中的应用 372

7.1.5.1 促卵泡成熟激素(卵泡刺激素) 372

7.1.5.4 克罗米酚试验 374

7.1.5.2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刺激试验 374

7.1.5.5 睾丸酮 375

7.1.5.6 雌酮 375

7.1.5.7 雌二醇 376

7.1.5.8 雌三醇 376

7.1.5.9 孕酮(黄体酮) 376

7.1.5.10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377

7.1.5.11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亚单位 377

7.1.5.13 胎盘催乳素 378

7.1.5.12 垂体泌乳素 378

7.1.5.15 双氢睾酮 379

7.1.5.16 胞浆雌孕激素受体 379

7.1.5.14 雄烯二酮 379

7.1.5.17 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兴奋试验 380

7.1.5.18 17-α羟孕酮 380

7.1.6 RIA 在糖代谢疾病中的应用 381

7.1.6.1 胰岛素 381

7.1.6.2 胰岛素兴奋试验 381

7.1.6.3 胰高血糖素 382

7.1.6.4 C肽 382

7.1.6.5 C肽释放试验 383

7.1.6.6 尿C肽 383

7.1.6.7 胰岛素抗体 383

7.1.7 RIA在心血管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384

7.1.7.1 肾素 385

7.1.7.4 AT-Ⅱ激发试验 386

7.1.7.5 6-酮前列腺素F1α 386

7.1.7.2 血管紧张素Ⅱ(AT-Ⅱ) 386

7.1.7.3 肾素激发试验 386

7.1.7.6 血栓素E2 387

7.1.7.7 心钠素 388

7.1.7.8 肌红蛋白 388

7.1.7.9 肌酸磷酸激酶同功酶MM 388

7.1.7.10 心肌球蛋白 388

7.1.7.11 内皮素 389

7.1.8 RIA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389

7.1.8.1 胃泌素 390

7.1.8.4 胆囊收缩素 391

7.1.8.2 胃泌素蛋白餐试验 391

7.1.8.3 胰泌素激发试验 391

7.1.8.5 胰泌素 392

7.1.8.6 血管活性肠肽 392

7.1.8.7 抑胃肽 392

7.1.8.8 胃动素 393

7.1.8.9 甘胆酸 393

7.1.8.10 透明质酸 393

7.1.9 RIA在肾脏疾病中的应用 394

7.1.8.13 蛙皮素 394

7.1.8.14 胰蛋白酶 394

7.1.8.11 胰多肽 394

7.1.8.12 神经降压素 394

7.1.9.1 β2-微球蛋白 395

7.1.9.2 尿白蛋白 396

7.1.9.3 尿免疫球蛋白G 396

7.1.9.4 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 396

7.1.9.5 尿糖蛋白 397

7.1.9.7 α1-微球蛋白 398

7.1.10 RIA在血液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398

7.1.9.6 碳酸酐酶 398

7.1.10.1 血清铁蛋白 399

7.1.10.2 β—血小板球蛋白 399

7.1.10.3 血小板第Ⅳ因子 400

7.1.10.4 血小板第Ⅲ因子 400

7.1.10.5 因子相关抗原 400

7.1.10.6 抗凝血酶Ⅲ 401

7.1.10.7 转运铁蛋白 401

7.1.10.8 维生素B12 401

7.1.10.9 红细胞生成素 401

7.1.11 RIA在免疫性疾病中的应用 402

7.1.10.10 叶酸 402

7.1.11.2 免疫球蛋白E(1zE) 404

7.1.1.1 免疫球蛋白G(1gG) 404

7.1.11.3 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 405

7.1.11.4 免疫球蛋白A(1gA) 405

7.1.11.5 免疫球蛋白M(1gM) 405

7.1.11.8 3H-TdR 4h掺入试验 406

7.1.11.9 3H-TdR掺入法测定人混合淋巴细胞反应 406

7.1.11.7 氚标记胸腺嘧啶核苷(3H-TdR)掺入法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406

7.1.11.6 免疫球蛋白D(1gD) 406

7.1.11.10 淋巴细胞亚群 407

7.1.11.11 白细胞介素-2 407

7.1.11.12 抗DNA抗体 407

7.1.11.13 抗核抗体 407

7.1.12 RIA在测定细胞信使物质的应用 408

7.1.12.1 环核苷酸测定 408

7.1.12.1.1 环磷酸腺苷 413

7.1.12.1.2 环磷酸鸟苷 414

7.1.13 RIA在传染病诊断中的应用 415

7.1.13.2 乙型肝炎标志物 417

7.1.13.1 甲型肝炎抗7HAVIgM抗体 417

7.1.13.3 丙型肝炎抗体 418

7.1.13.4 丙型肝炎核心抗体 418

7.1.13.5 丁型肝炎抗体IgM 418

7.1.13.6 丁型肝炎抗体IgC 419

7.1.13.7 戊型肝炎抗体IgM 419

7.1.13.8 EB病毒免疫球蛋白G 419

7.1.13.9 EB病毒免疫球蛋白A 419

7.1.13.10 EB病毒免疫球蛋白M 419

7.1.13.11 呼吸道合胞病毒 419

7.1.14.1 苯妥英钠 420

7.1.14 RIA在临床血液药物浓度监测中的应用 420

7.1.14.2 苯巴比妥 421

7.1.14.3 氯丙嗪 421

7.1.14.4 丙咪嗪 421

7.1.14.5 吗啡 421

7.1.14.6 地高辛 421

7.1.14.7 普萘洛尔 422

7.1.14.8 庆大霉素 422

7.1.14.9 丁胺卡那霉素(阿米卡星) 422

7.1.15.2 缓激肽 423

7.1.15.1 超氧化物歧化酶 423

7.1.14.10 环孢霉素A 423

7.1.15 RIA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423

7.1.14.11 博莱霉素 423

7.1.15.3 亮氨酸脑啡肽 424

7.1.15.4 头发微量元素 424

7.1.15.5 血清微量元素 425

7.2 体内诊断核医学 425

7.2.1 脏器功能核素检查 425

7.2.1.1 肾功能检查(131I-邻碘马尿酸钠肾图) 426

7.2.1.2 左心功能检查 431

7.2.2 放射性标记物的临床应用 432

7.2.2.1 微量14C-尿素呼吸试验(PY试验) 432

7.2.2.2 3H-四环素排泄试验 432

7.2.3 脏器显像 433

7.2.3.1 甲状腺显像 433

7.2.3.2 肝脏显像 434

7.2.3.3 肝血池显像 436

7.2.3.4 肝胆显像 436

7.2.3.5 肾脏静态显像 438

7.2.3.6 肾脏动态显像 439

7.2.3.7 脑显像 440

7.2.3.8 放射性核素脑血管造影 441

7.2.3.9 脑脊髓腔显像 442

7.2.3.10 肺灌注显像 443

7.2.3.11 肾上腺皮质显像 444

7.2.3.12 肾上腺髓质显像 445

7.2.3.13 骨显像 445

7.2.3.14 心肌灌注显像 446

8.1 甲型肝炎病毒PCR检测 457

8.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457

8.2 乙型肝炎病毒PCR检测 458

8.3 丙型肝炎病毒PCR检测 459

8.4 淋病双球菌PCR检测 462

8.5 人乳头瘤病毒PCR检测 464

8.6 结核杆菌PCR检测 465

8.7 人巨细胞病毒PCR检测 468

8.8 肺炎支原体PCR检测 470

8.9 沙眼衣原体PCR检测 471

8.10 弓形虫PCR检测 472

8.11 解脲支原体PCR检测 474

8.12 人单纯疱疹病毒PCR检测 475

8.13 幽门螺杆菌PCR检测 476

9.临床常用功能试验 478

9.1 肺功能测定 478

9.1.1 肺容量测定 479

9.1.2 通气功能测验 482

9.1.2.1 每分钟静息通气量 482

9.1.2.2 最大通气量 483

9.1.2.4 行走通气量 484

9.1.2.3 通气储量百分比 484

9.1.2.5 时间肺活量 485

9.1.2.6 最大中间呼气速度 485

9.1.2.7 气速指数 486

9.1.2.8 通气功能的评核 486

9.1.3 吸入气分布情况测验 487

9.1.3.1 气体分布 487

9.1.3.2 通气/血流比例 488

9.1.4 换气功能测验 489

9.1.4.1 重复呼吸试验 489

9.1.4.3 缺氧试验 490

9.1.4.2 通气等量的计量 490

9.1.4.4 肺脏血流量的测量 491

9.1.4.5 弥散功能测定法 491

9.1.5 分侧肺功能测验 493

9.1.6 血液气体分析 494

9.1.7 如体阅读肺功能报告 505

9.2 肾功能试验 506

9.2.1 内生肌酐清除试验 506

9.2.2 尿素清除试验 507

9.2.4 谋氏浓缩稀释试验 508

9.2.3 酚红排泄试验 508

9.3 垂体前叶储备功能试验 509

9.3.1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兴奋试验 509

9.3.2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兴奋试验 510

9.3.3 TRH刺激生长激素分泌试验 510

9.3.4 TRH刺激泌乳激素分泌试验 511

9.3.5 促肾上腺皮激素释放激素兴奋试验 511

9.4 垂体后叶功能试验 512

9.4.1 禁饮试验 512

9.4.2 高渗盐水试验 513

9.5.2 促甲状腺激素兴奋试验 514

9.5 甲状腺功能试验 514

9.5.1 过氯酸盐排泌试验 514

9.5.3 基础代谢率测定 515

9.6 甲状旁腺功能试验 516

9.6.1 钙负荷试验 516

9.6.2 肾小管对磷重吸收试验 517

9.6.3 磷清除率 518

9.7 胰腺外分泌功能试验 519

9.7.1 无管胰功能试验 519

9.7.2 试餐试验 519

9.7.3 促胰酶素-胰泌素试验 520

9.8 肾上腺皮质功能试验 521

9.8.1 血浆皮质醇昼夜节律性试验 521

9.8.2 可的松水试验 522

9.8.3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兴奋试验 522

9.8.4 地塞米松抑制试验 523

9.8.4.1 午夜一片法地塞米松试验 523

9.8.4.2 小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 524

9.8.4.3 大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 524

9.9.2 组胺激发试验 525

9.9 肾上腺髓质功能试验 525

9.9.1 冷压试验 525

9.9.3 酚妥拉明阻滞试验 526

9.10 性腺功能试验 527

9.10.1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兴奋试验 527

10.放射检查 529

10.1 一般X线检查 529

10.1.1 透视检查 529

10.1.2 摄片检查 529

10.1.3 体层摄影 530

10.2.1.1 X线钡餐检查 531

10.2.1.2 钡灌肠检查 531

10.2 一般造影检查 531

10.2.1 X线钡剂造影检查 531

10.2.1.3 小肠钡灌肠检查 532

10.2.1.4 食道低张双重造影检查 532

10.2.1.5 胃低张双重造影检查 533

10.2.1.6 小肠低张双重造影检查 533

10.2.1.7 小肠钡餐、双向充气双对比造影检查 534

10.2.2 胆道造影检查 535

10.2.2.1 口服胆囊造影 535

10.2.1.8 结肠低张双重造影检查 535

10.2.2.2 静脉胆道造影 536

10.2.2.3 术中、术后胆道造影 536

10.2.2.4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537

10.2.2.5 经皮肝穿胆道造影 537

10.2.3 泌尿生殖系造影检查 538

10.2.3.1 静脉肾盂造影 538

10.2.3.2 逆行肾盂造影 538

10.2.3.4 尿道造影 539

10.2.3.5 精囊及输精管造影 539

10.2.3.3 膀胱造影 539

10.2.3.6 子宫及输卵管造影 540

10.2.3.7 腹膜后充气造影 540

10.2.4 支气管造影检查 541

10.2.5 中枢神经系统造影检查 542

10.2.5.2 脊髓造影 542

10.2.6 骨骼系统造影检查 543

10.2.6.1 瘘管造影 543

10.2.6.2 下颌关节造影 543

10.2.6.3 膝半月板造影 543

10.2.7.2 泪道造影 544

10.2.7 五官造影检查 544

10.2.7.1 上颌窦造影 544

10.2.7.3 眶静脉造影 545

10.2.7.4 球后充气造影 545

10.2.7.5 咽鼓管造影 545

10.2.7.6 喉造影 546

10.2.7.7 眼底血管荧光素造影 546

10.2.8 乳腺导管造影检查 546

10.3 血管造影检查 547

10.3.1 选择性心血管造影 547

10.2.9 淋巴系统造影检查 547

10.3.2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 548

10.3.3 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 549

10.3.4 选择性肠系膜上(下)动脉造影 549

10.3.5 肾动脉造影 550

10.3.6 脾门静脉造影 550

10.3.7 下腔静脉造影 551

10.3.8 盆腔静脉造影 551

10.3.9 四肢动脉造影 552

10.3.10 四肢静脉造影 552

10.3.12 选择性脊髓动脉造影 553

10.3.11 脑血管造影 553

10.3.13 非选择性脊髓动脉造影 554

10.3.14 脊髓静脉造影 554

10.4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555

10.5 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CT) 555

10.5.1 CT扫描方法的选择 555

10.5.2 各部位CT扫描的适应证及禁忌证 556

10.5.3 CT引导下活检 558

10.6.1 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 560

10.6 磁共振成像术(MRI) 560

10.6.2 各部位磁共振成像检查的适应证及禁忌证 561

10.6.3 磁共振成像检查的注意事项 562

10.7 热扫描成像系统(热CT) 563

10.7.1 热扫描成像系统的基本原理 563

10.7.2 热扫描成像系统的适应证及禁忌证 563

10.7.3 热扫描成像系统的特点 564

11.超声检查 566

11.1 A型超声检查 566

11.2.1 颅脑检查 568

11.2 B型超声检查 568

11.2.2 眼球及眼眶检查 569

11.2.3 甲状腺检查 570

11.2.4 乳腺检查 571

11.2.5 胸腔、肺、纵隔检查 572

11.2.6 肝脏检查 573

11.2.7 胆道系统检查 574

11.2.8 胰腺检查 575

11.2.9 脾脏检查 576

11.2.10 胃肠系统检查 577

11.2.11 肾脏检查 578

11.2.12 肾上腺检查 579

11.2.13 输尿管及膀胱检查 579

11.2.14 前列腺及精囊检查 580

11.2.15 阴囊及睾丸检查 581

11.2.16 妇科检查 582

11.2.17 产科检查 583

11.2.18 腹部肿块检查 584

11.3 超声心动图检查 585

11.4 心脏声学造影 587

11.5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589

12.心血管检查 591

12.1 心电图检查 591

12.1.1 心房肥大 599

12.1.2 心室肥大 601

12.1.3 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603

12.1.4 心肌梗死 604

12.1.5 急性心肌炎 606

12.1.6 原发性心肌病 606

12.1.7 心包炎 606

12.1.8 药物及电解质紊乱对心电图的影响 607

12.1.9 常见心律失常 609

12.2 心电图运动试验 620

12.3 动态心电图 624

12.4 血流动力学监护 626

12.5 心电向量图 627

12.6 心音图检查 633

12.7 希氏束电图检查 638

12.8 心室晚电位检查 639

12.9 心尖搏动图检查 640

12.10 颈动脉搏动图检查 642

12.11 心导管检查 644

12.12 带球囊漂浮导管检查 647

12.13 食道调搏术 649

13.内窥镜检查 652

13.1 食道内镜检查 652

13.2 上消化道内镜检查 653

13.3 小肠内镜检查 654

13.4 结肠内镜检查 655

13.5.1 术中胆道镜检查 657

13.5 胆道镜检查 657

13.5.2 术后胆道镜检查 658

13.6 腹腔镜检查 659

13.7 纤维喉镜检查 660

13.8 支气管内镜检查 661

13.9 胸腔镜检查 663

13.10 纵隔镜检查 664

13.11 阴道镜检查 665

13.12 宫腔镜检查 666

13.13 羊膜镜检查 667

13.14 上颌窦镜检查 668

13.15 超声内镜检查 669

13.16 胎儿镜检查 671

14.生物电检查 673

14.1 脑电图检查 673

14.2 脑血流图检查 676

14.3 肌电图检查 679

14.3.1 针极肌电图检查 679

14.3.2 单纤维肌电图检查 681

14.4 神经传导检查 682

14.5.1 视觉诱发电位 684

14.5 诱发电位检查 684

14.5.2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685

14.5.3 躯体觉诱发电位 686

15.脱落细胞检查和活体组织检查 689

15.1 食管拉网细胞检查 689

15.2 胃粘膜脱落细胞检查 690

15.3 阴道脱落细胞检查 691

15.4 心内膜心肌活体组织检查 693

15.5 肺活体组织检查 695

15.6 胸膜活体组织检查 697

15.7 肝脏活体组织检查 698

15.8 胰腺穿刺活体组织检查 700

15.9 肾脏穿刺活体组织检查 701

15.10 前列腺穿刺活体组织检查 703

15.11 脑活体组织检查 704

15.12 周围神经活体组织检查 705

15.13 骨髓活体组织检查 706

15.14 淋巴结穿刺活体组织检查 707

16.1.1 临床检验和血液检验新仪器 709

16.1.1.1 血细胞分析仪 709

16.1 传统检验新仪器 709

16.诊断新技术、新学科介绍 709

16.1.1.2 血小板自动计数仪 710

16.1.1.3 凝血机制检测自动分析仪器 710

16.1.1.4 “Zetafuge”离心机 711

16.1.1.5 尿液生化自动分析仪 711

16.1.2 细菌和免疫检验新仪器 712

16.1.2.1 气相色谱仪 712

16.1.2.2 生物光测量仪器 712

16.1.2.4 药敏自动测定仪器 713

16.1.2.3 自动微生物诊检仪 713

16.1.2.5 酶标分光光度计 714

16.1.2.6 免疫化学系统 714

16.1.3 自动生化检验分析仪 714

16.1.3.1 分光光度计类 715

16.1.3.1.1 分立式自动生化分析仪 715

16.1.3.1.2 连续流动式自动生化分析仪 715

16.1.3.1.3 离心式自动生化分析仪 715

16.1.3.2 离子选择电极分析仪 716

16.1.3.5 色谱仪 716

16.1.3.4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717

16.1.3.3 电脑光密度计 717

16.2 诊断性电子显微镜技术 719

16.2.1 电镜的基本工作原理及类型 720

16.2.2 标本送检要求 720

16.2.3 诊断性电镜的临床应用 721

16.3 γ照相机简介 728

16.4 细胞遗传学检查 731

16.4.1 人类染色体的形态特征与数目 732

16.4.2 细胞遗传学研究技术 733

16.4.3.2 人羊水细胞的染色体检查 736

16.4.3 细胞遗传学检查的临床应用 736

16.4.3.1 外周血淋巴细胞的染色体检查 736

16.4.4 染色体异常与疾病 737

16.4.4.1 染色体畸变 737

16.4.4.2 染色体畸变综合征 739

16.4.4.3 常见的染色体病综合征 740

16.4.4.3.1 三体型综合征 740

16.4.4.3.2 染色体臂缺失综合征 741

16.4.4.3.3 性染色体综合征 742

16.5 临床微循环检查 743

16.4.4.3.4 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 743

16.5.1 活体生物显微镜观察法 744

16.5.2 临床报告 747

16.5.3 人体多部位微循环观察的临床价值 747

16.5.4 注意事项 752

16.5.5 微循环观测方法 754

16.5.5.1 甲襞微循环观测 754

16.5.5.2 球结膜微循环观测 757

16.5.5.3 舌微循环观测 759

16.5.5.4 唇微循环观测 762

16.5.5.5 牙龈微环观测 764

16.5.5.6 皮肤微循环观测 765

16.5.5.7 耳廓微循环观测 767

16.5.5.8 子宫颈微循环观测 767

16.5.5.9 阴茎头微循环观测 769

16.5.6 微循环流体力学定量测试 770

16.5.6.1 指动脉压测量 770

16.5.6.2 甲襞毛细血管压的无损伤测量 771

16.5.6.3 甲襞微血管通透性测量 771

16.5.6.4 激光多普勒微区血流量测量 772

16.5.6.4.1 胃粘膜微区血流量测量 773

16.5.6.4.2 舌尖微区血流量测量 774

16.5.6.4.3 子宫颈微区血流量测量 774

16.5.6.4.4 阴茎头微区血流量测量 775

16.5.6.5 光电反射式容积脉波描记 775

16.5.6.6 阻抗式局部容积脉波描记 776

16.5.6.6.1 子宫颈阻抗式容积脉波描记 776

16.5.6.7 指容积测量 777

16.5.6.8 多点温度测量 778

16.5.6.9 皮肤血流阻断后反应性充血测量 779

16.5.6.8.1 子宫颈温度测量 779

16.5.6.10 经皮氧分压测量 780

16.6 血液流变学检测 781

16.6.1 血液流变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781

16.6.2 血液流变学检测方法及影响因素 783

16.6.2.1 血液粘度测定 783

16.6.2.2 影响血液粘度的因素 784

16.6.3 血液流变学的临床应用 786

16.7 自由基与临床医学 788

16.7.1.2.2 辐射分解 789

16.7.1.3.1 机体内自由基产生的场所 789

16.7.1.3 机体内自由基的生成及其场所 789

16.7.1.2.3 单电子氧化还原反应 789

16.7.1 自由基的生成与特性 789

16.7.1.2.1 共价键的热分解 789

16.7.1.2 自由基的产生 789

16.7.1.1 自由基的概念 789

16.7.1.3.2.1 O2的1价还原 790

16.7.1.3.2.2 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激活 790

16.7.1.3.2 机体内自由基的生成 790

16.7.1.3.2.3 OH·及脂质过氧化 791

16.7.1.4 自由基的特点 792

16.7.2 自由基的功能与危害 792

16.7.2.1 自由基的功能 792

16.7.2.1.1 参与新陈代谢及贮能作用 792

16.7.2.1.2 防御解毒作用 792

16.7.2.1.3 转化排废作用 792

16.7.2.2.1 脂质过氧化作用破坏细胞膜 793

16.7.2.2.2 丙二醛的交联作用 793

16.7.2.2 自由基的危害 793

16.7.2.1.4 抗癌作用 793

16.7.2.2.3 损害核酸作用 794

16.7.2.2.4 破坏蛋白质的作用 794

16.7.2.2.5 破坏碳水化合物的作用 795

16.7.2.2.6 影响花生四烯酸的代谢 795

16.7.3 自由基的检测与清除 795

16.7.3.1 自由基与有关的疾病 795

16.7.3.3.2 超氧化物歧化酶测定 797

16.7.3.3.1 脂质过氧化物含量测定 797

16.7.3.3 自由基相关指标的检测 797

16.7.3.2.2 超微量发光测定法 797

16.7.3.2.1 电子顺磁共振直接检测法 797

16.7.3.2 自由基的检测 797

16.7.3.3.3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测定 798

16.7.3.3.4 丙二醛测定 798

16.7.3.3.5 其他项目测定 798

16.7.3.4 体内自由基清除系统 798

16.7.3.5.2 清除自由基的酶类 799

16.7.3.5.1 腺苷脱氨酶抑制剂 799

16.7.3.5 自由基生成抑制剂及灭活剂 799

16.7.3.5.3 去铁胺 800

16.7.3.5.4 别嘌醇 800

16.7.3.5.5 应用钙拮抗剂 800

16.7.3.5.6 甘露醇、二甲基亚砜、苯甲酸盐、硫脲灰色氨酸、氯丙嗪 800

16.7.3.5.7 抗氧化剂 800

16.7.3.5.13 其他药物 802

16.7.3.5.11 尿酸 802

16.7.3.5.12 中草药 802

16.7.3.5.10 皮质激素 802

16.7.3.5.9 辅酶Q10 802

16.7.3.5.8 金属离子 802

16.7.3.5.14 血液净化疗法 803

附录1 卫生部首批淘汰的临床检验项目与方法 804

附录2 常用法定计量单位换算法 805

附录3 国际单位制词头 807

附录4 氢离子浓度与酶活性单位 808

附录5 特殊试剂保管方法 809

附录6 常用医学公式 809

附录7 一些血液病的骨髓细胞及血象特征 810

附录8 脑脊液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813

附录9 常见出血性疾病的实验室检查特点 816

附录10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与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和不伴有DIC肝病的鉴别 818

附录11 各型高脂蛋白血症的生化特点及主要临床表现 818

附录12 电解质的变化与常见疾病 820

附录13 血液流变学临床常用指标正常参考值 821

附录14 为什么常规的“吸碘试验”已由放射免疫分析取代 823

附录15 病毒性肝炎检测项目及其临床意义 823

附录16 消毒 826

中文索引 827

英文索引 86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