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跨世纪的中国社会主义
跨世纪的中国社会主义

跨世纪的中国社会主义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黄炳生等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5
  • ISBN:7200027901
  • 页数:247 页
图书介绍:
《跨世纪的中国社会主义》目录

第一讲 中国社会主义的理论起点 1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 1

(一)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先驱 1

(二)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基础和条件 7

(三)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使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变为科学 10

二、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 13

(一)关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13

(二)关于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进行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基本原理 14

(三)关于未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设想 16

三、用科学的态度认识和对待科学社会主义 19

第二讲 中国社会主义的历史起点 28

一、帝国主义时代和社会主义首先在一国胜利的理论 28

(一)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 28

(二)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首先在一国胜利的理论 30

(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胜利 33

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在多国的胜利 33

(二)社会主义在多国的胜利 35

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轨迹 36

(一)为拯救中华民族而选择社会主义 36

(二)毛泽东思想引导中国从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38

(三)中国在50年代中期进入社会主义是历史的必然 40

四、经济落后的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的若干理论和实践问题 43

(一)经济落后的国家超越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进入社会主义并不违反社会发展规律 45

(二)经济落后的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具有必备的条件 47

(三)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历史起点,掌握自身的历史命运 50

第三讲 中国社会主义的制度模式起点 56

一、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 56

(一)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特殊历史条件 56

(二)列宁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最初探索 58

(三)斯大林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实践 62

(一)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基本特征 64

二、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基本特征和历史地位 64

(二)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历史地位 68

三、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模式的探索 70

(一)1956—1 978年,社会主义道路的独立探索并经历了艰难曲折的阶段 70

(二)1978年以来,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进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阶段 76

四、对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理论思考 77

(一)传统社会主义的内在矛盾 77

(二)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发挥作用的条件 80

第四讲 时空科学定位的社会主义 83

一、对于国情和时代特征的认识深度,是党的政治路线成熟的前提和标志 83

(一)实事求是地认识国情和时代特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 83

(二)对国情与时代主题判断失误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 87

(三)正确认识国情和时代主题,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91

二、和平与发展时代的中国社会主义新课题 93

(一)科学社会主义是世界进程 93

(二)时代主题由“战争与革命”向“和平与发展”的转换 95

(三)当今时代主题及其基本特征 98

(四)中国社会主义面对的机遇和挑战 102

三、中国国情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104

(一)初级阶段的定位是认识国情的关键 104

(二)牢牢把握初级阶段国情中与社会前进密切关联的本质特征 107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与党的基本路线 112

第五讲 植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主义 115

一、效率与公平相统一的社会主义本质观 116

(一)空想社会主义和传统社会主义没有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 116

(二)传统社会主义在效率与公平关系问题上失误的原因 119

(三)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要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 122

二、经济增长与社会全面进步相统一的社会主义发展观 126

(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经济增长,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126

(二)坚持社会全面进步是社会主义的目标 129

(三)社会主义的发展必须坚持经济增长与社会全面进步的统 133

三、坚持基本制度与改革完善具体体制相统一的社会主义制度观 136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两个层次 136

(二)以生产力为最高标准选择社会主义的制度模式 138

(三)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的具体体制 139

四、理想目标与阶段性任务相统一的社会主义发展过程观 141

(一)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是理想目标与阶段性任务的统一 141

(二)用辩证的过程观看待社会主义的制度 143

(三)用辩证的过程观看待政策问题 144

第六讲 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主义 147

一、改革是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 147

(一)改革的历史渊源 147

(二)改革的理论基础 154

二、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59

(一)计划经济在现有条件下不能有效配置资源 159

(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 163

(二)在现有条件下市场经济配置资源具有明显优势 163

三、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的市场经济 167

(一)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 167

(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 172

第七讲 实行对外开放的社会主义 176

一、对外开放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要条件 176

(一)开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176

(二)封闭半封闭阻碍社会主义的发展 179

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开放中前进 182

(一)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紧迫性 182

(二)中国的对外开放及其巨大成就 186

三、有关对外开放的几个认识问题 190

(一)既要充分利用一切有利的外部条件促进国家发展,又要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根本立足点 190

(二)既要大胆地吸收和利用资本主义的一切文明成果,又要保持清醒头脑,抵制资本主义思想的侵蚀,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193

(三)既要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又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在对外开放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196

(一)富强、民主、文明三位一体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200

第八讲 高度民主和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 200

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 200

(二)坚持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整体推进 201

(三)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的着眼点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02

二、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 204

(一)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204

(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内容 207

(三)高度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 210

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11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211

(二)必须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 213

(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214

(四)精神文明重在建设 215

四、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 216

(一)党的领导是保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功的关键 216

(二)坚持党的领导必须不断改善党的领导 217

(三)加强党的领导必须首先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219

第九讲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 225

一、新世纪的到来与中华民族的振兴 225

(一)抓住机遇,促进国家发展 225

(二)当代中国所面临的历史机遇与挑战 227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开辟了中华民族腾飞的新航程 230

二、实现民族振兴的宏观驾驭 232

(一)正确协调发展、改革与稳定三者的关系 232

(二)科教兴国,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234

(三)制定正确的国际战略,减少和化解外部阻力 237

三、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预示着世界社会主义的再度辉煌 239

(一)苏东剧变是一种模式被历史淘汰,社会主义的广泛发展是历史的必然 239

(二)世界社会主义再度辉煌是历史大趋势 241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意义 244

后记 24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