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中药药理实验方法学
中药药理实验方法学

中药药理实验方法学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仪奎主编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1
  • ISBN:7532319873
  • 页数:562 页
图书介绍:
《中药药理实验方法学》目录

上篇 总论 1

1 概论 1

1.1 中药药理实验方法的一般介绍 1

1.1.1 离体实验 1

1.1.2 在体实验 1

1.2 实验设计中的几个问题 2

1.2.1 工作假设的形成 2

文献资料 2

初筛 3

1.2.2 实验指标 3

确定剂量 4

决定给药途径 4

选定剂型 4

1.2.3 预初试验 4

客观性和可测量性 4

特异性 4

估计正式试验的动物数及其计算公式 5

1.2.4 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6

重复 6

随机 6

对照 8

1.2.5 实验结果的处理和分析 8

1.3 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 10

1.3.1 动物因素 10

种类和系别 10

年龄 10

环境温度 11

1.3.2 环境因素 11

性别 11

机能状态 11

昼夜节律 12

饲养密度 12

饮食 12

服习 12

1.3.2 药物因素 13

药物质量 13

剂型和给药途径 13

2 中医理论的药理学研究思路和方法举例 14

2.1 从临床现象找规律 14

寒热本质的实验 14

活血化瘀药对器官血流量的实验 15

补益药对细胞调控系统作用的实验 15

2.2 从中药功效归类群体的共性中找规律 15

清热方药的解毒作用实验 16

2.3 从共性的差异中找规律 16

和血、活血和破血实验 16

2.4 从已有中药药理研究的全部成果中找规律 17

中药的归经实验 17

2.5 建立中医“证”的病理模型 19

2.5.1 基本方法 19

2.5.2 模型的检验 20

3.1.3 评价 21

3.1.2 用途 21

3.1.1 方法原则 21

3 中药复方药理实验方法 21

3.1 整方实验 21

3.2 药物配伍后合并效应的估算方法 22

3.2.1 计量资料 22

等效半量相加法 22

概率相加法 22

代数和相加法 23

3.2.2 计数资料 24

ED50法(Weaver氏法) 24

3.3 各阶段配伍效应的实验方法 25

3.3.1 药剂学阶段配伍效应的观察方法 25

群药共煎和单煎共冲比较 25

正交设计析因分析法 26

3.3.2 药动学阶段配伍效应的观察方法 26

3.4 组方原则(“君、臣、佐、使”)的实验方法 26

4 中药药动学实验方法 30

4.1 有效成分明确的中药药动学实验方法 30

4.2 有效成分不明或缺乏定量分析方法的中药药动学实验方法 31

药理效应法 31

药物累积法 33

微生物指标法 34

5 实验用药制备方法 36

5.1 水煎剂的制备 36

5.2 浸膏剂的制备 36

5.2.1 浸提方法 36

5.4 注射剂的制备 37

5.3 酊剂的制备 37

5.2.2 制备方法 37

5.4.1 提取精制方法 38

5.4.2 助溶、增溶方法 39

5.4.3 配注射液方法 39

5.5 混悬剂的制备 40

5.6 乳剂的制备 40

6 中药各类成分总提取物的制备方法 42

6.1 总生物碱的制备 42

6.1.1 酸水提取法 42

6.1.2 醇类溶剂提取法 43

6.1.3 有机溶剂提取法 43

沉淀法 43

离子交换法 43

6.2 总黄酮类的制备 44

6.2.1 溶剂法 44

6.2.2 碱溶解酸沉淀法 44

6.2.3 聚酰胺吸附法 44

6.3 香豆素类化合物的提取 45

6.3.1 溶剂提取法 45

6.3.2 碱溶液提取法 45

6.3.3 水蒸汽蒸馏法 45

6.4 蒽醌类化合物的提取 45

6.5 强心甙类的提取 46

6.6 总皂甙的制备 46

6.8.2 有机溶剂提取法 47

6.8.3 铅盐、钙盐沉淀法 47

6.8.1 水提酸沉法 47

6.8.4 离子交换法 47

6.9 多糖类的提取 47

6.7.3 压榨法 47

6.7.2 溶剂法 47

6.7.1 水蒸汽蒸馏法 47

6.7 挥发油的提取 47

6.8 有机酸类的提取 47

中篇 中医治法治则实验方法 49

7 活血化瘀实验方法之一--血液流变学实验 49

7.1 血液宏观流变学实验方法--血液粘度测定法 50

7.1.1 毛细管测定法 50

7.1.2 旋转测定法 55

7.1.3 抗凝血和促凝血作用的血液粘度测定法 57

Wintrobe压积管测定法 59

微量压积管测定法 59

7.2.1 红细胞压积测定法 59

7.2 血液微观流变实验方法 59

7.2.2 红细胞聚集和分散功能测定法 60

低切变速率下的粘度测定法 61

推片镜检法 62

红细胞表面电荷测定法 62

超微量细胞电泳测定法 66

红细胞沉降率测定法 67

7.2.3 红细胞变形能力测定法 69

红细胞悬液的粘度测定法 69

高渗、等渗和低渗条件下的粘度测定法 69

低渗溶血测定法 70

筛孔滤过测定法 72

离心沉积测定法 72

激光衍射测定法 74

7.2.4 血浆、血清粘度测定法 75

7.2.5 血浆、血清渗透压测定法 76

冰点下降测定法 77

7.2.6 血小板粘附功能测定法 80

7.2.7 血小板聚集功能测定法 81

玻片法 82

体内循环血小板聚集比率PAR测定法 82

比浊测定法(血浆血小板聚集测定法) 83

电阻抗测定法(全血血小板聚集测定法) 84

血小板表面电荷测定法 86

8.1.1 微血管形态 89

8.1 微循环观察指标 89

8 活血化瘀实验方法之二--微循环实验 89

8.1.2 微血流动态 90

8.1.3 微血管周转变化 90

8.2 微循环实验主要设备和装置 91

8.2.1 光源 91

8.2.2 显微镜 91

8.2.3 显微摄影装置 91

8.2.4 显微电视接收装置 92

8.2.5 微血管口径测量装置 92

表态测量装置 92

动态测量装置 93

8.2.6 微循环血流速度测量装置 93

8.3.1 人体微循环观察方法 94

人体手指(足趾)甲皱襞微循环观察 94

8.3 活体微循环观察方法 94

人体眼球结膜微循环观察 96

人体舌尖微循环观察 98

8.3.2 动物微循环观察方法 98

家兔眼球结膜微循环观察 98

家兔肠系膜微循环观察 99

家兔肾脏微循环观察 101

家兔和猫肺微循环观察 101

大鼠软脑膜微循环观察 102

大鼠肝脏微循环观察 103

小鼠耳廓微循环观察 104

大鼠和猫心脏微循环观察 104

田鼠颊囊微循环观察 105

8.4 微循环活体观察注意事项 106

8.5 荧光血管造影技术 107

9 活血化瘀实验方法之三--器官流量和缺血实验 110

9.1 心肌缺血和流量实验方法 110

9.1.1 小鼠耐缺氧实验 110

小鼠耐常压缺氧实验 110

小鼠耐低压缺氧实验 111

9.1.2 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流实验 112

9.1.3 心脏营养性血流量测定 114

9.1.4 抗药物性心肌缺血实验 115

抗异丙肾上腺素引起心肌缺血心电图 116

9.1.5 在体冠脉流量测定 117

冠状静脉窦插管法 117

冠状动脉血流测定冠脉流量法 119

冠状动脉直接测量冠脉流量法 120

9.1.6 实验性心肌梗塞 121

大鼠离体心脏冠状动脉结扎法 123

麻醉大鼠冠状动脉结扎法 123

结扎兔冠状动脉前降支法 125

结扎狗冠状动脉前降支法 126

狗冠状动脉外气囊压迫梗塞法 128

9.2 脑血流量测定实验 129

9.2.1 狗颈内动脉流量测定法 129

9.2.2 狗椎动脉流量测定法 130

9.2.3 兔颈内动脉流量测定法 131

9.3 肾血流量测定实验 132

9.3.1 兔肾血浆流量测定法 132

9.3.2 狗肾血流量测定法 133

9.4 肝血流量测定实验 134

9.4.1 兔门静脉血流量测定法 134

9.4.2 狗肝血流量测定法 135

9.4.3 大鼠肝脏表面微循环血流量测定法 136

9.5 下肢及其他器官流量实验 137

9.5.1 离体后肢血管灌流实验法 137

9.5.2 在体后肢血管流量测定法 138

9.5.3 兔耳灌流实验法 138

10.1.1 高分子右旋糖酐静脉注射造型法 141

10.1 血液流变学改变和微循环障碍的血瘀证模型 141

10.2 局部血流动力学障碍的血瘀模型 141

10 活血化瘀实验方法之四--血瘀证动物模型建立方法 141

10.1.4 凝血酶和6-氨基已酸造型法 142

10.1.3 胎儿羊水静脉注射造型法 142

10.1.2 改良高分子葡聚糖静脉注射造型法 142

10.1.5 放射损伤型血瘀模型造型法 143

10.1.6 粘连型血瘀证造型法 143

10.2.1 实验性心肌缺血动物模型造型法 144

10.2.2 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局部滴注造型法 144

10.2.3 血栓性血瘀证模型 145

动脉动栓形成造型法 145

静脉血栓形成造型法 145

10.3 根据中医的病因病机理论建立的血瘀证动物模型 145

10.3.1 肝气郁结和寒凝型血瘀证模型 145

10.3.2 气虚型血瘀证模型 146

10.3.3 “离经之血”型血瘀证模型 146

11 扶正固本实验方法之一--一般状况和抗应激能力实验 148

11.1 观察机体一般状况的实验方法 148

体重增长 148

食欲试验 149

饮水量测定 149

小鼠游泳试验 149

11.2.1 缺氧法 150

常压缺氧实验 150

11.2 抗应激实验方法 150

减压缺氧实验 151

脑循环障碍性缺氧实验 152

化学性缺氧实验 152

11.2.3 高温法 153

11.2.4 放射损伤法 153

11.2.2 低温法 153

12.1 影响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实验方法 155

12.1.1 免疫器官重量法 155

12 扶正固本实验方法之二--免疫功能试验 155

12.1.2 单核吞噬细胞功能测定法 157

小鼠碳粒廓清法 157

腹腔巨噬细胞功能测定法 158

12.2 影响体液免疫功能的实验方法(特异性免疫功能实验法之一) 159

溶血素测定法 159

鸡红细胞作免疫原的溶血素测定法 160

单身免疫扩散法 160

12.3 影响细胞免疫功能的实验方法(特异性免疫功能实验法之二) 161

12.3.1 小鼠外周血液中T淋巴细胞酶标记染色法 161

小鼠脾细胞3H-TdR掺入法 163

大鼠全血T淋巴细胞?H-TdR掺入法 163

12.3.2 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163

PHA刺激淋巴细胞转化试验--小鼠体内诱导法 164

12.3.3 淋巴细胞的细胞毒试验--天然杀伤(NK)细胞活性的检测 165

125IUdR渗入法 165

6?Cr释放法 166

形态学方法 167

13.1 概论 170

13.1.1 学习、记忆的生理生化基础 170

13 扶正固本实验方法之三--益智实验 170

13.1.2 记忆障碍模型的制备 171

13.2 常用筛选方法 172

13.2.1 跳台法 172

13.2.2 避暗法 173

13.2.3 水迷路法 174

13.2.4 电迷路法 175

13.2.5 复杂迷宫趋食法 176

13.3 中枢递质和受体测定方法 177

13.3.1 乙酰胆碱含量测定方法 177

放射免疫测定法 177

生物测定法 179

13.3.2 单胺类神经递质测定方法 182

化学荧光测定法 182

受体的放射配基结合分析法 185

硝酸银法测定氯离子含量 189

[附13-1]各种配基-受体的结合条件 192

[附13-2]放射配基的配制方法 193

14 扶正固本实验方法之四--寿命试验 194

14.1 果蝇寿命试验法 194

14.2 小鼠寿命试验法 195

14.3 家蚕寿命试验法 197

14.4 人二倍体培养细胞寿命试验法 198

15 扶正固本实验方法之五--物质代谢实验 201

15.1 人体衰老的自由基学说 201

15.1.1 自由基的概念 201

15.1.2 自由基的生成和清除 201

15.1.3 自由基的损害和过氧化脂质的形成 202

15.2 过氧化脂质的测定方法 202

荧光法 203

MDA-TBA比色法 203

甲?比色法 205

15.3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测定方法 205

光还原NBT法 206

15.4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测定方法 208

15.5 单胺氧化酶(MAO)活性测定方法 210

分光光度法 210

放射性同位素法 211

15.6 Na+-K+-ATP酶活性测定方法 212

15.7 结缔组织中胶原蛋白含量及热收缩测定法 215

小鼠皮肤胶原蛋白测定方法 215

人血或尿中羟脯氨酸的测定法 217

茚三酮法 218

15.8 小鼠尾腱和尾皮热收缩测定法 219

15.9 核酸与蛋白质合成代谢的放射性同位素前体物质掺入测定方法 219

体内给药体内掺入法 220

体外给药体外掺入法 221

体内给药体外掺入法 222

15.10 器官的蛋白质含量测定(Iowry法,Folin-酚试剂) 222

16 扶正固本实验方法之六--内分泌功能实验 224

16.1 性激素样功能实验方法 224

子宫重量法 224

精液囊、前列腺重量法 225

阴道上皮角化试验 226

雏鸡鸡冠法 227

16.2 性激素生成实验方法 228

血浆雌二醇测定法 228

血浆睾酮测定法 229

大鼠胸腺退化实验 231

16.3 肾上腺皮质激素样功能实验方法 231

睾丸cAMP含量测定法 231

小鼠嗜酸性粒细胞抑制试验 232

潴钠实验 232

16.4 肾上腺皮质激素生成实验方法 233

肾上腺抗坏血酸含量测定法(2,4-二硝基苯肼比色法) 233

肾上腺cAMP含量测定法 234

放射免疫(双抗体法)测定血浆皮质醇 234

酶标免疫(液相竞争结合法)测定血浆皮质醇 235

尿液17-羟皮质类固醇测定法 236

17.1.1 胃液收集法 239

造瘘法 239

插管法 239

17.1 消化液收集方法 239

17 扶正固本实验方法之七--消化、吸收功能试验 239

17.1.2 肠液收集法 240

17.1.3 胰液收集法 240

17.1.4 胆汁收集法 240

17.2 消化功能测定方法 241

17.2.1 胃酸测定法 241

滴定法 241

酸度计测定法 241

17.2.2 蛋白酶测定法 242

胃蛋白酶的测定法 242

胰蛋白酶测定法 244

分光光度法测定糜蛋白酶 244

比色法测定淀粉酶 245

17.2.3 淀粉酶测定法 245

合成多肽法测定糜蛋白酶 245

17.3 小肠吸收功能试验 246

17.3.1 定量进食体重增长测定法 246

17.3.2 脂肪平衡试验 247

17.3.3 右旋木糖吸收试验 248

人体尿内木糖含量测定法 248

大鼠血清内木糖含量测定法 248

17.3.4 3H-葡萄糖吸收试验 249

18 扶正固本实验方法之八--造血功能试验 250

18.1 血常规检查法 250

红、白细胞检查法 250

血红蛋白测定法 251

网织红细胞染色法 252

脾脏重量法 253

3H-胸腺嘧啶核苷掺入试验法 253

18.2 血细胞再生功能试验法 253

骨髓有核细胞计数法 253

18.3 药物对骨髓造血干细胞作用实验法 254

18.3.1 脾集落(CFU-S)测定法 254

移植法--外源性脾集落测定法 255

非移植法--内源性脾集落测定法 256

18.3.2 造血干细胞自杀试验 256

3H-胸腺嘧啶核苷测试法 257

阿糖胞苷测试法 257

18.3.3 造血细胞体内扩散盒培养法 258

19 扶正固本实验方法之九--滋阴、助阳中药对β-cAMP系统和M-cGMP系统影响的实验 260

19.1 环核苷酸的放射免疫分析法(RIA) 260

19.1.1 用3H-eAMP的cAMP RIA操作法 261

19.1.2 用3H-SeGMP的cGMP RIA操作法 263

19.2 β-cAMP系统和M-cGMP系统反应性的实验方法 264

19.3 β受体和M受体的放射配基结合分析实验方法 266

20 扶正固本实验方法之十--虚证病理模型建立方法 272

20.1 阴虚证模型 272

20.1.1 甲亢型阴虚模型建立法 272

甲状腺素加利血平造型法 272

甲状腺素单味造型法 272

三碘甲状腺氨酸造型法 273

20.1.2 糖皮质激素型阴虚模型建立法 275

氢可型阴虚造型法 275

20.2 阳虚证模型 275

20.2.1 肾上腺皮质激素型阳虚模型建立法 275

切除甲状腺造型法 276

20.2.2 羟基脲型阳虚模型建立法 276

20.2.3 甲减型阳虚模型建立法 276

他巴唑造型法 277

20.3 肾虚证模型 278

房劳型肾虚造型法 278

20.4 脾虚证模型 279

大黄型脾虚造型法 279

利血平型脾虚造型法 280

饮食失节型脾虚造型法 281

四氯化碳肝郁型脾虚造型法 282

20.5 血虚证模型 282

失血性血虚造型法 282

20.6 虚寒证和虚热证模型 283

溶血性血虚造型法 283

21 清热解毒实验方法之一--抗菌、抗病毒试验 286

21.1 抗菌实验方法 286

21.1.1 体外实验法 286

平皿挖沟灌药法和纸条法 286

平皿挖洞灌药法(打孔法、挖洞法)、纸片法和杯管法 288

试管内药液稀释法(二倍稀释法) 289

平皿内药液稀释法 291

21.1.2 体内试验法(动物体内试验治疗法) 292

21.2 抗病毒实验方法 294

21.2.1 鸡胚法 294

21.2.2 整体动物法 295

21.2.3 组织培养法 295

21.2.4 反向被动血凝抑制试验法 296

22 清热解毒实验方法之二--抗炎和免疫抑制试验 298

22.1 引起肿胀的炎症模型 298

大鼠足跖浮肿法 298

小鼠耳肿胀法 300

大鼠皮肤浮肿法 300

22.2 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模型 302

大鼠皮内色素渗出法 302

22.3 肉芽肿模型 303

塑料环法 303

大鼠巴豆油气囊法 303

大鼠棉球植入法 304

琼脂皮下注射法 304

羧甲基纤维素囊袋法 305

22.5 白细胞游走实验 305

22.4 免疫性炎症模型 305

大鼠佐剂性关节炎法 305

22.6 抗炎与肾上腺皮质系统关系的实验 306

切除双侧肾上腺的抗炎实验法 306

22.7 主要炎症介质影响的实验 307

炎症组织渗出液内炎症介质含量测定法 307

22.8 抗排异实验 307

小鼠耳后心脏/心肌组织移植反应法 307

22.9 抗过敏实验 309

过敏性脑脊髓炎法 309

23.1.2 人工发热模型造型方法 311

家兔法 311

23 清热解毒实验方法之三--热毒证病理模型建立方法 311

23.1.1 动物的选择和致热原 311

23.1 发热病理模型(解热试验) 311

大鼠法 312

23.2 内毒素中毒病理模型 313

23.2.1 鲎试验法 313

凹板法 313

试管法 314

23.2.2 实验治疗法 315

体内法 315

23.3 热毒性疾病病理模型 317

23.3.1 阳证疮疡病理模型造型法 317

23.3.2 急腹症型热证病理模型造型法 318

23.4 温热药热证病理模型 319

24 下、汗、吐诸治法的实验方法 320

24.1 攻里通下实验方法 320

24.1.1 肠内容物推进速度试验 320

炭末推进试验法 320

酚红定时测定法 321

炭末排出时间测定法 321

24.1.2 胃肠运动强度试验 322

在体兔肠平滑肌实验法 322

在体胃瘘和肠瘘实验法 322

24.1.3 排便频度实验 322

粪便色点测定法 322

24.1.4 下法的病理模型 322

模拟实热壅滞的粪性腹膜炎模型 322

模拟寒积的冰点炭末梗阻模型 322

目测法 323

[附25-1]其他能够引起动物攻击行为的方法 323

24.2 发汗实验方法 323

模拟燥结的失水便秘模型 323

着色法 324

24.3 催吐、镇吐实验方法 324

下篇 中药药理筛选方法 327

25 中药镇静、安定作用的实验方法 327

25.1 药物对动物自主活动影响的实验 327

抖笼法 327

旷野实验法 329

活动记数法 329

光电管法 330

25.2 药物对动物协调运动影响的实验 330

转轮法 330

痛刺激性攻击实验法 331

转棒法 331

25.3 药物对攻击行为影响的实验 331

隔离性攻击实验法 332

劫压性攻击实验法 332

损伤性攻击实验法 333

药物性攻击实验法 333

25.4 药物对“失望”和“不动”行为影响的实验 333

尾悬挂法 333

强迫游泳“不动”法 333

25.5 与已知药的协同或拮抗作用实验 334

对戊巴比妥钠及水合氯醛阈下催眠剂量影响的实验法 334

[25-2]电惊厥法 335

对抗中枢兴奋的作用的实验法 335

对异戊巴比舀钠催眠作用影响的实验法 335

26 中药中枢兴奋作用的实验方法 337

26.1 动物行为、活动观察法 337

26.1.1 对动物自主活动影响的实验法 337

26.1.2 呼吸活动记录法 337

鼻插管法 337

口罩法 337

悬吊法 338

26.2 拮抗中枢抑制药和协同中枢兴奋药作用实验法 339

药物对戊巴比妥钠睡眠时间影响的实验(催醒实验) 339

药物降低催眠药致动物死亡率的测定 339

药物对抗吗啡呼吸抑制实验(鼻插管法) 339

26.3 主要作用部位分析法 340

与硝酸士的宁的协同作用的实验 340

26.4 大脑皮层电活动影响的实验法--埋入电极法 341

27 中药抗惊厥作用的实验方法 343

27.1 常用筛选方法 343

27.1.1 电休克惊厥法 343

最大电休克发作实验 343

最小电休克发作阈值实验 344

27.1.2 药物性惊厥法 345

戊四唑发作阈值实验 345

印防已毒素发作实验 346

士的宁发作实验 346

27.1.3 听源性惊厥法 347

27.2 抗惊厥药物的实验评价 348

28 中药镇痛作用的实验方法 350

28.1 初筛常用方法 350

28.1.1 热刺激法 350

小鼠热板法 350

大鼠用尾法 351

家兔鼻部辐射热测痛法 352

28.1.2 化学刺激法 353

小鼠扭体法 353

28.1.3 电刺激法 353

鼠尾刺激法 353

28.2 镇痛药类型分析试验 354

脑室给药法 354

耐受性试验 355

28.3 药物依赖性试验 355

大鼠足跖定压刺激法 355

小鼠竖尾试验 356

小鼠跳跃试验 356

依赖吗啡大鼠体重减少的替代试验 357

依赖吗啡猴的替代试验 357

29 中药骨骼肌松弛作用的实验方法 359

29.1 整体实验 360

蛙(或蟾蜍)终板试验 360

家兔垂头试验 361

交叉垂头试验 361

小鼠斜网试验 362

在位体神经骨骼肌试验 362

29.2 离体神经肌肉标本实验 364

大鼠膈神经膈肌试验 365

29.3 肌松作用类型分析试验 366

鸡雏试验 366

小鸡颈二腹肌试验 367

胆碱酯酶抑制剂对抗试验 368

29.4 人体试验 369

30 中药强心作用的实验方法 370

30.1 在体心脏实验法 370

Cushny心肌杠杆法 370

在体兔心收缩力实验法 370

30.2 离体心脏实验法 371

斯氏(Straub)离体蛙心法 371

八木-Hartung离体蛙心法 372

30.3 离体心肌实验法 373

离体乳头肌实验法 373

Langendorff离体哺乳类动物心脏法 373

离体豚鼠心房实验法 374

30.4 体外培养心肌细胞实验法 375

体外培养乳鼠心肌细胞法 375

30.5 心肌细胞酶实验法 376

心肌细胞膜ATP酶活性测定法 376

31 中药抗心律失常作用的实验方法 378

31.1 过速型心律失常模型 378

31.1.1 药物诱发心律失常模型造型法 378

静注乌头碱诱发心律失常法 378

强心甙诱发在体心脏心律失常法 379

局部应用乌头碱诱发心律失常法 379

强心甙诱发离体心脏心律失常法 381

氯化钡诱发室性心律失常法 381

氯仿诱发小鼠心律失常法 382

氯仿-肾上腺素引起心律失常法 383

中枢性给药诱发心律失常法 384

31.1.2 电刺激诱发心律失常模型造型法 385

电刺激诱发心律失常法 385

电刺激麻醉兔脑杏仁内侧核引起的心律失常法 385

电刺激下丘脑引起心律失常法 386

31.1.3 结扎麻醉开胸狗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诱发的心律失常模型造型法 386

31.2 缓慢型心律失常模型 387

窦房结病的模型造型法 387

异搏定诱发的心动过缓模型造型法 388

麻醉剂诱发的心动过缓模型造型法 388

烟碱诱发的心动过缓模型造型法 389

31.3 传导阻滞型心律失常模型 389

31.4 抗心律失常中药对心肌基本特性影响的实验方法 389

31.4.1 心肌收缩性实验方法 390

31.4.2 心肌自律性实验方法 390

31.4.3 心肌兴奋性实验方法 390

31.4.4 心肌不应期实验烹调法 391

心房肌、心室肌的有效不应期测定法 391

成对刺激法 392

31.4.5 房室传导阻滞实验方法 394

离体兔心希氏束电图测定法 394

狗的希氏束电图测定法 395

整体兔希氏束电图测定法 395

32 中药降血脂作用的实验方法 397

32.1 正 常动物的初筛试验 397

32.2 高脂血症动物模型法 398

大鼠高脂血症模型造型法 398

兔高脂血症及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造型法 399

鸡和鸽子的高脂血症和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造型法 400

小鼠高脂血症模型造型法 401

猴高脂血症及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造型法 401

32.3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级标准及方法 402

32.3.1 主动脉斑块的分级标准及方法 402

32.3.2 冠状动脉病变的分级标准及方法 403

32.3.3 病变组织中脂质含量的测定 403

32.4 药物影响脂质代谢的实验法 403

利用标记前体测定药物对脂质合成影响的实验方法 404

利用标记脂质观察药物对脂质代谢的实验方法 404

33 中药降压作用的实验方法 405

33.1 正常动物降压实验 406

麻醉动物急性降压实验法 406

大鼠尾容积测压法 407

33.2 高血压动物模型实验法 408

大鼠高血压模型实验法 408

狗肾型高血压模型实验法 409

中枢性降压作用实验法 410

影响组织儿茶酚胺含量实验法 411

34 中药解痉作用的实验方法 413

34.1 离体胃肠道平滑肌实验 413

离体豚鼠回肠实验法 413

离体大鼠胃底条实验法 415

小肠环行肌实验法 415

离体人结肠实验法 416

34.2 在体胃肠道平滑肌实验 416

在体兔肠平滑肌实验法 416

胃内压测定实验法 417

胃瘘管实验法 417

肠内压测定实验法 418

肠瘘管实验法 418

34.3 子宫实验 419

离体大鼠子宫实验法 419

离体入子宫肌实验法 420

家兔在体子宫实验法 420

离体兔主动脉条实验法 421

34.4 离体主动脉条实验 421

家兔子宫瘘管实验法 421

35 中药镇咳作用的实验方法 423

35.1 化学刺激引咳法实验 424

小鼠氨水引咳法 424

猫磺溶液引咳法 426

豚鼠枸橼酸引咳法 426

35.2 机械刺激引咳法实验 427

豚鼠机械刺激引咳法 427

35.3 电刺激引咳法实验 427

豚鼠电刺激引咳法 427

猫电刺激引咳法 428

36.1 酚红祛痰试验法 430

小鼠酚红祛痰法 430

36 中药祛痰作用的实验方法 430

兔酚红祛痰法 431

36.2 大鼠毛细管排痰量法 432

36.3 气管导管集痰法 433

不切开气管法 433

切开气管法 434

36.4 气管袋法 435

36.5 气管纤毛粘液流运动速度测定法 436

36.5.1 气管纤毛粘液流运动整体动物法 437

墨汁测定法 437

软木粒移动法 437

36.5.2 气管纤毛粘液流运动离体实验法 438

墨汁移动速度法 438

豚鼠气管片法(附大鼠气管片法) 440

37.1.1 离体实验法 440

37 中药平喘和抗过敏作用的实验方法 440

37.1 气道平滑肌松驰作用的研究方法 440

豚鼠肺条法 441

豚鼠肺支气管灌流法(附小鼠肺支气管灌流法) 442

37.1.2 整体实验法 443

豚鼠肺组织过敏介质释放试验法 443

慢反应物质(SRS-A)引喘法 444

肺溢流实验法 445

37.2 抗过敏作用的研究方法 446

37.2.1 离体实验法 446

大鼠腹腔肥大细胞脱颗粒试验法 446

药物引喘法 448

SRS-A拮抗试验法 448

大鼠颅骨骨膜肥大细胞脱颗粒法 449

37.2.2 整体实验法 449

大鼠同种被动皮肤过敏试验法(简称PCA) 449

卵白蛋白气雾吸入引喘法 450

38 中药抗遗漏病作用的实验方法 451

38.1 建立实验性溃疡常用方法 451

38.1.1 Shay幽门结扎型溃疡 451

38.1.2 应激型溃疡 453

38.1.3 损伤型溃疡 454

38.1.4 药物诱发型溃疡 455

消炎痛溃疡模型 455

阿斯匹林溃疡模型 455

半胱胺十二肠溃疡模型 456

利血平溃疡模型 456

组胺溃疡模型 456

38.2 胃组织中有关活性物质测定方法简介 457

39 中药抗肝损伤作用的实验方法 458

39.1 急性中毒性肝炎、肝坏死模型 458

四氯化碳致急性中毒性肝炎、肝坏死 458

硫代乙酰胺致急性肝坏死 459

D-氨基半乳糖致急性肝损伤 460

39.2 脂肪肝、肝纤维化、肝硬变模型 461

乙硫氨酸致脂肪肝及肝硬化 462

复合因素造成肝硬化 462

四氯化碳反复给予造成肝硬化 463

α-萘异硫氰酸酯致胆汁郁积型黄疸 464

39.3 阻塞性黄疸动物模型 464

胆管结扎胆汁瘀积型黄疸 465

39.4 免疫性肝损伤模型 465

异种免疫性肝损伤 465

同种免疫性肝损伤 466

39.5 离体肝脏灌流实验 466

40 中药利胆作用的实验方法 469

40.1 胆汁分泌与排出的研究方法 469

40.1.1 胆汁流量测定方法 469

麻醉大鼠胆汁分泌量测定 469

麻醉犬胆汁分泌量测定 470

40.1.2 胆囊活动测定方法 470

麻醉动物胆囊活动测定 471

整体动物胆囊活动慢性测量 471

离体胆囊平滑肌条收缩活动描记 472

40.1.3 胆道内压测定法 473

离体胆囊活动描记 473

40.2 胆道感染实验模型 476

狗胆道感染化脓性胆管炎造型法 476

兔急性化脓性胆管炎造型法 477

兔化脓性胆管炎和胆红素结石造型法 478

40.3 胆结石实验模型 479

40.3.1 胆石成分的化学分析 479

40.3.2 胆结石动物模型 480

胆红素结石实验模型造型法 480

胆固醇结石实验模型造型法 481

41.1 代谢笼实验法 482

大鼠代谢笼实验法 482

41 中药利尿作用的实验方法 482

小鼠代谢笼实验法 485

41.2 输尿管和膀胱集尿法 485

狗(或猫)输尿管集尿法 485

家兔输尿管集尿法 486

家兔导尿管集尿法 486

41.3 尿液中的钠、钾和氯离子的含量测定 487

火焰光度法测定尿液钠钾浓度 487

41.4 利尿药的效价强度测定 489

尿素标准品法 489

氢氯噻嗪标准品法 490

41.5 截流分析实验法 491

玻片法 493

42.1 凝血时间测定法 493

42 中药止血作用的实验方法 493

试管法 494

毛细玻管法 494

血浆复钙凝血时间测定法 495

42.2 出血时间测定法 496

42.3 创面局部止血法 497

中等动脉切口止血试验 497

狗(兔)肝、脾实质器官止血试验 498

离断后肢止血试验 498

42.4 局部止血药组织吸收试验 499

42.5 凝血酶原和凝血活酶时间测定法 500

凝血酶原时间测定法(Quick氏一步法) 500

凝血酶原时间测定法(沈氏改良法) 500

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KPTT) 501

42.6 纤维蛋白溶解功能测定法 502

全血血凝块溶解试验 502

简易凝血活酶生成试验 502

全血浆凝块溶解试验 503

优球蛋白溶解试验(ELT) 503

42.7 病理性出血模型法 504

对抗肝素试验 504

纤溶试验法 504

对抗双香豆素试验 505

43.1.1 抗生育实验 506

43.1 筛选女用避孕药的实验方法 506

43.1.2 抗着床实验 506

43 中药避孕作用的实验方法 506

小鼠(大鼠)法 507

家兔法 507

43.1.3 抗早孕实验 507

43.1.5 影响受精卵运行实验 508

家兔诱发排卵法 508

小鼠实验法 508

家兔实验法 508

家兔交配排卵法 508

43.1.4 抑制排鸣卵 508

43.2 筛选男用避孕药的实验方法 509

43.2.1 雄大鼠抗生育力实验 509

43.2.4 药物对精子作用的体外实验 510

43.2.3 影响大鼠睾丸生精过程实验 510

43.2.5 家兔杀精子实验 510

43.2.2 影响大鼠睾丸和附睾中精子活动能力实验 510

44 中药抗肿瘤作用的实验方法 512

44.1 整体动物实验法 512

44.2 人体肿瘤异体移植试验 515

44.4 肿瘤细胞体外培养试验法 516

44.4.1 肿瘤细胞培养法简介 516

44.3 关于诱发瘤和自发瘤的简单介绍 516

44.4.3 影响肿瘤细胞大分子物质合成试验 517

细胞排染试验 517

标记代谢物前体掺入法 517

44.4.2 瘤细胞直接损害试验 517

44.4.4 影响肿瘤干细胞的试验 518

克隆形成试验 518

44.4.5 其他筛选方法 520

45.1.1 蛇毒的采集方法 521

45.1 蛇毒的采集和蛇毒品的制备 521

45.1.2 蛇毒干粉的制备 521

45 蛇毒和防治蛇咬伤中药的实验方法 521

45.1.3 蛇毒的分离与纯化 522

45.2.2 蛇毒心脏毒的活性检测 523

45.2.1 蛇毒神经毒(突触后神经毒素)的活性检测 523

45.2.3 蛇毒细胞毒的活性检测 523

45.2 蛇毒的活性检测 523

溶血法 524

45.2.5 蛇毒磷脂酶A2(PhA2)的活性检测 524

卵磷脂法 524

45.2.4 蛇毒类凝血酶的活性检测 524

45.3 防治蛇咬伤中药的筛选方法 525

蛇毒中毒动物的保护试验(小鼠法) 525

45.2.6 蛇毒出血毒的活性检测 525

蛇药的抗溶血试验 526

蛇药的抗出血试验 527

蛇药的抗组织坏死试验 527

46.1.1 急性毒性试验的一般要求 528

46.1 急性毒性试验 528

46.1.2 半数致死量测定方法 528

46 中药制剂的安全试验和毒性试验 528

孙氏改良寇氏综合计算法 529

序贯法(上下法或称阶梯法) 531

46.2 长期毒性实验 532

46.3 特殊毒性实验 533

母体和胎仔的毒性试验 534

显性致死试验 534

围产期毒性试验 534

46.3.2 致突变试验 534

致畸胎试验 534

46.3.1 生殖毒性试验 534

46.3.3 致癌试验 535

46.4 毒性试验结果的评价 535

46.5.1 热原试验 536

家兔发热试验法 536

46.5 中药制剂的安全试验 536

鲎试验法 537

46.5.2 降压物质检查法 537

46.5.3 局部刺激性试验 538

46.5.4 溶血试验 539

46.5.5 过敏试验 539

附录 541

附属1 按中药功效选择实验方法参考索引 541

附录2 中药提取物的半数致死量(mg/kg) 543

附录3 新药药理、毒理研究的技术要求 552

附录4 常用统计公式 558

附录5 常用生理溶液的成分和配制 561

附录6 常用非挥发性麻醉药的剂量 561

附录7 人和动物间按体表面积折算的等效剂量比率表 562

附录8 药物的量和浓度 562

抗脑垂体后叶素致急性心肌缺血心电图变化 1115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