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业技术
面向对象的网络协议
面向对象的网络协议

面向对象的网络协议PDF电子书下载

工业技术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美)Stefan Boecking著;陈葆珏,严伟译
  • 出 版 社: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0
  • ISBN:7111080769
  • 页数:255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介绍了用全新的面向对象建模技术,设计与实现现代网络协议和系统。首先,书中全面介绍了网络技术的基础知识;其次介绍了一些最前沿的网络技术;最后着重介绍了通过组装一系列已存在和测试过的基本协议对象来实现所需协议和服务的具体过程。
《面向对象的网络协议》目录

第一部分 基础篇 1

第1章 引言 1

1.1 计算机网络模型 1

1.2 单块式和模块化通信系统 2

1.2.1 可组装性 3

1.2.2 可扩展性 3

1.2.3 可复用性 3

1.3 当今的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和协议 3

1.3.1 OSI模型 3

1.3.2 因特网协议组 3

1.4 计算机网络的抽象视图 4

第2章 计算机网络 6

2.1 传输媒体 6

2.1.1 双绞线 6

2.1.2 同轴电缆 6

2.1.3 光纤 7

2.1.4 无线传输 7

2.2 传输技术 8

2.2.1 基带传输 8

2.2.2 宽带传输 9

2.3 媒体访问方法 10

2.3.1 点到点链路 10

2.3.2 多点链路 11

2.3.3 广播链路 14

2.4 局域网 14

2.4.1 IEEE 802.3(CSMA/CD) 15

2.4.2 IEEE 802.4(令牌总线) 16

2.4.3 IEEE 802.5(令牌环) 17

2.4.4 IEEE 802.11(无线LAN) 17

2.4.5 IEEE 802.12(100Mbps请求优先级访问) 19

2.5 城域网 21

2.5.1 IEEE 802.6(DQDB) 21

2.5.2 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FDDI) 23

2.6 广域网 24

2.6.1 异步传输模式 25

2.6.2 功能体系结构 27

2.6.3 AMT通信量合约 28

2.6.4 传输媒体 28

2.7 编址 28

2.7.1 IEEE地址格式 28

2.7.2 ITU-T地址格式 28

2.8.3 OSI地址格式 29

2.8.5 增加网络服务多样性 30

2.8.4 增加带宽差异 30

2.8.3 增加带宽延迟乘积 30

2.8.2 增加带宽 30

2.8 本章小结 30

2.8.1 降低出错率 30

第3章 应用 32

3.1 传统应用 32

3.1.1 文件传送 32

3.1.2 虚拟终端 34

3.1.3 X.400电子邮件 35

3.1.4 因特网电子邮件:SMTP、POP、IMAP和MIME 37

3.1.5 远程作业输入 41

3.1.6 电话 42

3.2 分布式应用 43

3.1.7 远程传真机 43

3.1.8 电传和用户电报 43

3.2.1 分布式共享内存 44

3.2.2 远程过程调用 44

3.3 多媒体应用 45

3.3.1 音频流 46

3.3.2 视频流 46

3.3.3 多媒体对象 48

3.3.4 分布式MM对象 48

3.3.5 MM应用 49

3.3.6 H.323:会话式MM应用 50

3.3.7 WWW:可检索的MM应用 54

3.4 实时应用 58

3.5 本章小结 58

3.5.1 高吞吐率服务 59

3.5.2 低延迟服务 59

3.5.3 多点会话服务 59

3.5.4 保证性能的服务 60

第4章 OSI构架 61

4.1 系统模型 61

4.1.1 层 62

4.3 通信模型 63

4.3.1 性能 63

6.1.2 面 63

4.2 服务和协议模型 63

4.3.2 可靠性 64

4.3.3 安全性 64

4.3.4 优先级 64

4.4 本章小结 64

第5章 因特网协议组 65

5.1 概述 65

5.1.1 困特网组织 65

5.1.3 因特网路由选择 66

5.1.2 因特网编址 66

5.2 系统体系结构和协议 67

5.2.1 链路层协议 68

5.2.2 网络层协议 69

5.2.3 传输层协议 70

5.2.4 应用层协议 70

5.3 网际协议 72

5.3.1 IP版本4 72

5.3.2 IP版本6 73

5.4 本章小结 75

6.1 概述 77

第二部分 参考构架 77

第6章 对象模型 77

6.1.1 可组装性 78

6.1.2 可扩展性 78

6.1.3 可复用性 78

6.2 组装构架 78

6.3 对象 79

6.4 类 79

6.5 继承 79

6.6 操作 79

6.9 网络中的对象 80

6.8 对象分解 80

6.7 对象的创建和终止 80

6.10 本章小结 81

第7章 系统模型 82

7.1 层 82

7.2 面 82

7.3 参考体系结构 83

7.4 本章小结 83

第8章 服务模型 84

8.1 服务原语 84

8.2 时序图和状态转换图 85

8.3 本章小节 85

9.1.2 多点连接 86

9.1.4 短暂连接 86

9.1.3 快速建立连接 86

第9章 通信模型 86

9.1.1 灵活的QoS连接 86

9.1 连接类型 86

9.2 多点连接模型 87

9.3 通信阶段 87

9.3.1 服务组装 87

9.3.2 连接建立 88

9.3.3 数据传输 88

9.4.1 连接转发 89

9.4 增强型设施 89

9.3.4 连接释放 89

9.3.5 服务删除 89

9.3.6 短暂连接 89

9.4.7 加入数据流汇 90

9.4.11 代理建立 90

9.4.10 划分子流 90

9.4.8 删除数据流汇 90

9.4.9 流转发 90

9.4.6 连接再协商 90

9.4.5 连接分离 90

9.4.4 连接合并 90

9.4.3 连接搜寻 90

9.4.2 连接迁移 90

9.4.12 第三方建立 91

9.5 服务质量 91

9.5.1 可靠性 91

9.5.2 安全性 92

9.5.3 性能 94

9.6 寻址 97

9.6.1 地址 98

9.6.2 模式 98

9.7 基本服务对象类 99

9.6.3 域 99

9.7.1 组装器类 100

9.7.2 服务访问点类 100

9.7.3 连接端点类 100

9.7.4 数据流源类、数据流汇类 100

9.8 基本连接类型 100

9.9 本章小结 101

第10章 协议模型 102

10.1 协议行为 102

10.2 协议数据 104

10.3.1 对齐 105

10.3 协议功能 105

10.3.2 分块 106

10.3.3 字节排序 106

10.3.4 加校验和 106

10.3.5 拼接 106

10.3.6 连接控制 106

10.3.7 封装 107

10.3.8 加密 107

10.3.9 差错控制 110

10.3.10 前向纠错(FEC) 111

10.3.15 中继 112

10.3.13 多路复用 112

10.3.14 速率流控 112

10.3.12 抖动补偿 112

10.3.11 无活动控制 112

10.3.16 路由选择 113

10.3.17 分段 114

10.3.18 签名 114

10.3.19 分流 114

10.3.20 通信量控制 114

10.4 本章小结 115

10.3.23 窗口流控 115

10.3.22 通信量整形 115

10.3.21 通信量填充 115

第11章 组装模型 116

11.1 服务能力 116

11.1.1 服务设施 117

11.1.2 服务质量 117

11.1.3 服务模式 118

11.1.4 本地配置参数 118

11.2 节点资源 118

11.3 协议功能 118

11.5 服务对象的组装 119

11.5.1 组装类型 119

11.4 服务对象、协议功能和服务能力的关系 119

11.5.2 组装时刻 120

11.5.3 组装方法 120

11.5.4 组装控制协议 120

11.6 与现存的管理概念结合 122

11.6.1 服务管理 122

11.6.2 系统管理 123

11.7 本章小结 124

12.2 面 125

12.3 服务和协议模型 125

12.1 层 125

第12章 与OSI构架的差异 125

12.4 通信模型 126

12.5 本章小结 126

第三部分 案例分析 129

第13章 实现考虑 129

13.1 网络节点的组成 129

13.1.1 应用程序 130

13.1.2 应用编程接口 130

13.1.3 通信子系统 130

13.1.4 网络存取部分 130

13.1.5 操作系统 130

13.2.3 对平台和协议的独立性 131

13.2.2 应用实现问题 131

13.2.1 协议实现问题 131

13.2 设计目标 131

13.3 构建模块化通信系统 132

13.3.1 定义阶段 132

13.3.2 优化阶段 134

13.3.3 实现阶段 134

13.3.4 修改已存在的模块化通信系统 135

13.4 一体化层处理与应用级分帧 135

13.4.1 一体化层处理 135

13.5.1 单个状态机 137

13.5 协议对象的设计原则 137

13.4.3 ILP实现考虑 137

13.4.2 应用级分帧 137

13.5.2 通用性 140

13.5.3 自治性 140

13.5.4 弱耦合 141

13.5.5 统一接口 142

13.5.6 高效 142

13.5.7 简单 142

13.6 本章小结 143

第14章 TCP模块化 144

14.1 TCP服务模型 144

14.2.2 字节排序 145

14.2.1 分块 145

14.2 协议功能 145

14.2.3 加校验和 146

14.2.4 连接控制 147

14.2.5 差错控制和窗口流控 147

14.3 扩展 148

14.3.1 窗口比例选项 148

14.3.2 时间戳选项 149

14.3.3 请求/响应选项 149

14.3.4 局部有序和局部可靠传递选项 150

14.3.5 保护循环使用的序号 151

14.4 模块化TCP 152

14.3.6 选择性确定选项 152

14.4.1 服务组装 153

14.4.2 性能优化 153

14.4.3 简单性 154

14.4.4 易扩展性 154

14.4.5 体系结构 154

14.5.6 复用单块式TCP的功能 156

14.5 本章小结 157

第15章 系统体系结构 158

15.1 层和面 158

15.2 服务和协议对象 158

15.2.2 Tempo 159

15.2.1 Sockets++ 159

15.2.3 Netglue 162

15.3 通信模型和服务能力 162

15.4 服务组装 163

15.5 其他体系结构 166

15.5.1 Adaptive 166

15.5.2 Da Capo 168

15.5.3 DyCAT 169

15.5.4 F-CSS 169

15.5.5 灵活的协议集 171

15.5.6 HOPS 171

15.6 本章小结 172

15.5.7 微协议 172

第16章 协议操作系统 173

16.1 模型 173

16.1.1 模块 173

16.1.2 模块类 174

16.1.3 模块排序 174

16.1.4 模块间通信 175

16.1.5 通道 175

16.2 其他系统 176

16.3 本章小结 176

17.1.2 基本级通信API 177

17.1.1 高级通信API 177

17.1 通信API的概貌 177

第17章 应用程序编程接口 177

17.1.3 低级通信API 179

17.2 BSD Sockets 179

17.3 Sockets++ 180

17.3.1 面向对象的设计 180

17.3.2 基本消息的服务数据传递 181

17.3.3 支持多点服务 181

17.3.4 数据流转发 181

17.3.5 通用通信模型 181

17.3.8 对称套接字行为 182

17.3.9 显式地接受连接 182

17.3.7 基于类继承性的扩展 182

17.3.6 平台独立设计 182

17.3.10 新的套接字参数 183

17.3.11 合并的套接字建立操作 183

17.4 模型 183

17.5 通信阶段 185

17.5.1 服务组装 185

17.5.2 连接建立 185

17.5.3 数据传输 187

17.5.4 连接释放 187

17.6.2 数据传输阶段 188

17.6.1 建立阶段 188

17.5.5 服务注销 188

17.6 异步模式中的服务对象 188

17.6.3 释放阶段 189

17.7 新服务和操作的引入 189

17.8 编程示例 190

17.9 寻址 191

17.9.1 向知名组多点播送 191

17.6.2 转发请求 192

17.9.3 流水线服务器 193

17.10 事件处理 193

17.12 消息处理 194

17.11 差错处理 194

17.13 本章小结 195

第18章 性能测定 196

18.1 测试环境 196

18.2 测试程序 196

18.3 影响性能的因素 198

18.4 Tempo的性能 198

18.5 Tempo与TCP的比较 199

18.6 通用和专用协议模块的比较 200

18.7 模块化的影响 201

18.8 Sockets++的性能 202

18.9 本章小结 203

19.1 软件度量 204

19.1.1 大小度量 204

19.1.2 数据结构度量 204

19.1.3 逻辑结构度量 204

19.1.4 工作量和代价度量 204

19.1.5 缺陷和可靠性度量 204

第19章 从软件工程观点评价 204

19.1.6 设计度量 205

19.2 Tempo软件测量 205

19.2.1 大小 205

19.2.4 模块性 206

19.2.5 工作量 206

19.2.2 耦合度 206

19.2.3 复杂性 206

19.3 本章小结 207

第20章 总结 208

第四部分 附录 209

队录A 因特网术语及其MCS等价术语 209

附录B 网络详述 210

附录C TCP详述 237

参考文献 247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