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常用医疗数据及诊断试验
常用医疗数据及诊断试验

常用医疗数据及诊断试验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光汉编
  • 出 版 社: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75
  • ISBN:14094·23
  • 页数:544 页
图书介绍:
《常用医疗数据及诊断试验》目录

目录 1

第一章 处方、医嘱及用药 1

第一节 医用化学元素符号 1

第二节 医用缩写词 3

一、生理解剖 3

二、化验检查 3

三、生化血清检验 5

四、临床诊断 6

五、常用药物及激素类 7

六、度量衡类 11

第三节 处方、医嘱常用缩写词 12

第四节 用药剂量 13

一、成人量 13

二、老人量 13

三、婴儿、小儿量 14

(一)婴儿量 14

(二)小儿量 14

(二)皮下注射 15

(一)肛门灌注 15

五、不同用药途径的剂量 15

四、老、幼剂量快速折算法 15

(三)肌内注射 17

(四)静脉注射 17

第五节 液体浓度简易快速换算法 17

一、稀释酒精简易计算法 17

(一)公式 17

(二)简便法 17

二、十字指示法 17

一、公制与市制度量衡换算 19

第六节 医用度量衡名称、单位及代号 19

二、临床常用度量衡名称、单位及符号 22

三、中药计量与公制量换算 22

四、中药古方量合今量 23

五、放射性元素计量 23

六、镭及同位素半衰期 24

(六)性成熟期 25

(七)青年期 25

(八)壮年期 25

(五)学龄期 25

(九)老年期 25

二、女性发育 25

(一)年龄分期 25

(一)胎儿期 25

(三)乳儿期(婴儿期) 25

(二)新生儿期 25

一、发育分期 25

第一节 分期 25

第二章 人体发育 25

(四)乳齿期 25

(二)月经 26

(三)卵巢周期性变化 26

(五)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 27

(四)卵巢激素的作用 27

第二节 体型、体重与身长 28

(一)正常人体重 28

(二)身长与体重关系 28

第三节 体温 28

一、正常人体温 28

二、体温与脉搏关系 29

(二)类型 30

(一)分级 30

三、体温与基础代谢关系 30

四、体温分类 30

五、发热分期 31

(一)增进期 31

(二)极期(稽留期) 31

(三)减退热(下降期) 31

六、体温换算公式 31

(一)摄氏变华氏 31

(二)华氏变摄氏 32

(三)简易式 32

七、低温疗法对机体的影响 32

八、胃内降温法效果 32

(一)呼吸空气量 33

二、呼吸空气量及气体成分 33

(四)呼吸频率与心跳比率 33

(三)临床意义 33

(二)成人不同体位的呼吸频率 33

一、呼吸频率 33

第一节 呼吸 33

第三章 呼吸系统 33

(一)小儿正常值 33

(二)呼吸无效区(死腔) 34

(三)肺呼吸气体成分 34

(四)每分钟换气量 34

(三)临床意义 35

(一)肺活量 35

二、通气功能试验 35

(一)正常值 35

(二)试验方法 35

一、拚气试验 35

第二节 诊断试验 35

(二)时间肺活量 37

(三)通气量 37

三、换气功能试验(重复呼吸试验法) 40

(一)正常值 40

(一)痰量 41

五、痰液检查 41

(二)粘稠度 41

(二)临床意义 41

(二)临床意义 41

(一)正常值 41

四、分侧肺功能试验 41

(三)色泽 42

(四)气味 42

(五)显微镜检查 42

六、胸腔积液、脓胸 43

(一)外观及臭味 43

(二)细菌培养 43

七、渗出液与漏出液 43

八、其他 44

(一)气管 44

(二)支气管 44

(三)肺 44

(七)胸围差额 45

(六)胸骨厚度 45

(五)空瓮性呼吸音 45

(四)鼓音的空洞直径 45

第四章 消化系统 46

第一节 胃、食管 46

一、胃液分析 46

(一)检查方法 46

(二)物理检查 47

(三)化学检查 48

三、胚胎抗原免疫血清检查 51

二、无管胃液分析 51

(四)显微镜检查 51

四、纤维窥镜摄影检查 52

五、血清铝反应 52

六、血清乙酰胆碱酯酶测定 52

(一)正常值(微当量/毫升小时) 52

(二)临床意义 52

(一)食管 53

九、其他 53

(二)钡剂灌肠及充气造影 53

(一)钡餐透视 53

八、X线检查 53

(一)正常值 53

七、血浆胃蛋白酶原 53

(二)临床意义 53

(二)胃 54

第二节 肠 54

一、小肠 54

(一)放射性同位素碘131—油酸试验 54

(三)其他 55

(一)胆红素代谢试验 55

一、机能试验 55

第三节 肝脏 55

二、大肠 55

(二)乙状结肠镜检查 55

(一)X线检查(钡餐透视或钡剂灌肠) 55

(二)小肠 55

(二)蛋白质代谢机能试验 65

(三)脂肪代谢试验 78

(四)碳水化合物(或糖类)代谢试验 84

(五)解毒功能试验 88

(六)排泄染料功能试验 90

(七)合成试验 93

(八)酶的测定 96

(九)醛固酮(醛酮)测定 115

(十)利尿试验 115

(十一)尿中17—酮类固醇测定 116

二、特殊检查 116

(一)超声波检查 116

(二)铬51—红细胞肝脾区体表测定 120

(三)肝脏扫描 121

(四)放射性同位素测定肝血流量 122

(五)放射性同位素测定肝胆功能 124

三、其他 130

(一)门静脉内压力 130

(二)门静脉循环时间 130

(四)肝静脉压 131

(三)脐静脉循环时间 131

(五)腹水 132

(六)血浆胶体渗透压 132

(七)淋巴循环功能不全 133

(八)肝脏重量 133

(九)肝右、左叶比率 133

(十)肝脏大小 134

第四节 胆道 135

一、胆囊检查 135

(一)定位法 135

(二)十二指肠引流术 135

(三)胆囊造影 138

(四)胆管造影 139

(五)超声波检查 140

第五节 胰腺 141

一、胰液检查 141

(五)胆汁化学成分 141

(二)胰液物理特性 141

(一)胰液抽取方法 141

(四)影响胆汁分泌的因素 141

(三)胆汁分泌量 141

(二)胆囊容积 141

(一)胆囊大小 141

二、其他 141

二、血液检查 142

(一)胰淀粉酶 143

(四)脂肪耐量试验 144

(三)血糖 144

(二)血清脂肪酶 144

(五)胰液素—吗啡试验 145

(六)新斯的明试验 146

(七)抗凝血酶试验 146

(八)碘131—三油酸酯试验 146

三、尿液检查 146

(一)尿糖 146

(二)尿淀粉酶 146

(二)正常值 147

(三)临床意义 147

(一)方法 147

四、粪便检查 147

五、十二指肠液内胰淀粉酶测定 148

(一)方法 148

(二)正常值 148

(三)临床意义 148

六、胰腺功能检查 149

(一)葡萄糖耐量试验 149

(二)饭后二小时血糖测定 151

(三)皮质素葡萄糖耐量试验 151

(五)胰岛素耐量试验 152

(四)伊克斯统及罗斯氏试验 152

(六)葡萄糖+胰岛素耐量试验 154

(七)尿糖定性及定量试验 154

(八)肾上腺素散瞳试验 154

(九)甲苯磺酰丁脲钠盐试验(简称甲磺丁脲试验) 155

(十)亮氨酸试验 156

(十一)饥饿试验 156

(十二)血浆胰岛素测定 156

(十三)淀粉耐量试验 156

(一)脾脏测量 157

一、物理检查 157

第六节 脾脏 157

(三)胰岛每日分泌胰岛素量 157

(一)胰小岛总数 157

七、其他 157

(二)胰小岛大小 157

(二)脾脏肿大分级 158

二、机能检查 158

(一)肾上腺素试验 158

(二)超声波检查 158

第七节 粪便检查 159

(三)颜色 159

(二)气味 159

(一)量 159

一、物理检查 159

(二)脾脏大小 159

(四)脾存血量 159

(三)脾脏重量 159

(一)脾脏位置 159

三、其他 159

(四)性状 160

(五)结合脂酸 161

(六)氮排泄 161

(四)游离脂酸 161

(七)粪脂化学测定(平衡试验) 161

(五)粘液 161

(三)中性脂肪 161

(二)脂肪总量 161

(一)隐血 161

二、生化检查 161

(八)粪锰 162

三、镜检 162

(一)食物残渣 162

(二)细胞 162

(三)寄生虫 162

(四)寄生虫卵 163

(六)心脏面积 165

(五)第四弓弧弦 165

(四)主动脉弓降部横径 165

(二)纵径 165

(三)辐径 165

一、心脏测量 165

第一节 物理检查 165

第五章 心血管系统 165

(一)横径 165

(七)左心室流出道与流入道长度比率 166

(八)正常心界 166

(一)每分钟排血量 167

(二)不同运动时的排血量 167

三、心缩排血量 167

二、不同年龄心尖搏动位置 167

(三)每天很少活动的人心脏排血量 168

四、脉搏 168

(一)正常传播速度 168

(二)脉搏与年龄、性别、运动的关系 168

(三)临床意义 168

五、心率 168

(一)正常成人 168

(二)婴儿 168

(三)儿童 168

(一)是否产生杂音的表示公式 169

七、心脏杂音 169

(二)杂音强度 169

六、心音 169

(一)各心音所占时间 169

(二)各心音间距离 169

八、心律失常 170

(一)心动过缓的鉴别 170

(二)心动过速的鉴别 170

(二)血压计 171

(三)动脉血压测量 171

(一)组成血压三因素 171

九、血压 171

(四)血压正常值(毫米汞柱) 172

(五)临床意义 172

(六)脉压差(平均) 172

十、静脉压 173

(一)平均正常值 173

(二)临床意义 173

(六)静脉内压力 174

十二、中心静脉压 174

(五)肺动脉狭窄时 174

(二)测定方法 174

(一)正常值 174

(三)肺动脉 174

(二)右心室 174

(一)右心房 174

十一、心脏及大血管各部分压力(毫米汞柱) 174

(四)肺毛细血管 174

(三)临床意义 176

十四、微循环 177

(五)压力 177

(四)流速 177

(三)容量 177

(二)微血管内径 177

(一)组成 177

(一)0级 177

(四)Ⅲ级 177

(三)Ⅱ级 177

(二)Ⅰ级 177

十三、冠状动脉硬化狭窄分级 177

(五)缺点 177

(四)并发症 177

(七)微循环调节 178

(六)灌流量 178

(八)微循环功能状态试验 179

十五、循环时间测定 180

十六、冷压试验 180

(一)方法 180

(二)正常值 180

(三)临床意义 180

(四)禁忌症 180

(一)正常值 183

(二)临床意义 183

(一)正常值 183

三、血清黑藻糖测定(微量法) 183

(二)临床意义 183

一、碳酸酐酶活性测定 183

二、蛋白结合己糖(超微量法)测定 183

(二)临床意义 183

(一)正常值 183

第二节 生化检查 183

(一)血氧 184

四、气体分析 184

(三)肺性脑病时血氧的改变 186

(二)二氧化碳结合力 186

五、体液容量 187

(一)血浆容量与血液容量 187

(二)细胞外液有效量 187

(二)临床意义 188

一、纵线 188

第四节 心电图 188

(二)临床意义 188

(一)正常值 188

三、抗链球菌激酶(安德生法) 188

(二)临床意义 188

(一)正常值 188

二、抗粘醣酶(奎因法)(抗透明质酸酶) 188

(一)正常值 188

一、抗链球菌溶血素“O”滴定度(陆氏法) 188

第三节 血清学检查 188

(三)正常P—R间期最高值 189

五、QRS综合波 189

(二)儿童 189

(一)成人 189

(一)时间 189

(二)胸导联 189

三、P波 189

四、P—R间期 189

(三)方向 189

(二)电压(振幅) 189

(一)时间宽度 189

二、横线 189

(三)肢体导联 190

六、S—T段 191

七、T波 191

(一)方向 191

(二)电压(振幅) 191

(三)简易算法 192

(二)心室率(次/分) 192

(一)心房率(次/分) 192

十一、心率计算 192

(二)电轴左偏 192

十、电轴及钟向转位 192

九、Q—T间期 192

八、U波 192

(一)电轴右偏 192

第五节 运动试验 193

(一)方法 193

(二)判定标准及临床意义 193

(二)红细胞容量的铬51测定 194

(三)临床意义 194

一、循环血容量测定 194

(一)示踪剂及测定方法 194

第六节 放射性同位素检查 194

二、碘131——三油酸脂试验 195

第七节 受体学说简介 196

一、受体 196

二、效应器官的受体类型及对肾上腺素能刺激的反应 196

(一)心脏重量 198

(二)心脏位置 198

三、作用于受体的兴奋剂与阻滞剂 198

第八节 其他 198

(七)心脏指数 199

(十)总氧利用率 199

(九)心肌兴奋性 199

(八)总外周阻力指数 199

(十一)内脏血流与血压的关系 199

(六)心导管 199

(五)心房壁厚度 199

(四)心室壁厚度 199

(三)心脏大小 199

第六章 泌尿系统 201

第一节 尿 201

一、正常尿中化学成分 201

(一)总固体 201

(二)有机物 201

(三)无机物 201

(四)疾病时尿液中不正常成分 203

二、物理检查 203

(一)气味 203

(二)颜色 203

(四)尿量 205

(三)透明度 205

(五)比重 206

(六)三杯尿试验 208

三、化学检查 208

(一)反应或酸碱性 208

(三)抗透明质酸酶(抗粘醣酶)抗体测定 208

(二)蛋白质 209

(三)尿糖 212

(四)尿酮(丙酮或醋酮) 213

(八)胆盐试验(纳氏法) 214

(九)脓反应 214

(七)乳糜尿 214

(六)隐血(血红蛋白) 214

(五)乙酰乙酸(双醋酸)及β—羟丁酸 214

四、显微镜检查 215

(一)各种细胞及结晶体镜下(高倍镜)报告标准 215

(二)尿沉渣检查 215

(三)闪光细胞 218

(四)细菌计数(中段尿培养) 218

(五)尿十二小时细胞计数(尿沉淀物和细胞计数) 218

(一)无机物 220

(六)1小时细胞排泄率 220

五、尿中化学成分检查 220

(二)有机物 223

第二节 肾功能试验 226

一、测定尿中渗透压(冰点法) 226

(一)生理性改变 226

(二)肾前性病变 226

(三)肾小管坏死 226

二、甘露醇试验 226

三、L试验法 226

(四)临床意义 227

(一)方法 227

五、浓缩试验 227

四、稀释试验 227

(三)禁忌症 227

(二)正常值 227

(一)方法 227

六、简化浓缩试验 228

(一)方法 228

(三)临床意义 228

(二)正常值 228

(四)禁忌 228

(三)临床意义 229

八、每3小时尿比重试验 229

(五)禁忌症 229

(四)校正方法 229

(二)正常值 229

(一)方法 229

七、抗利尿剂浓缩试验(脑垂体后叶素浓缩试验) 229

(三)临床意义 229

(二)正常值 229

(一)方法 230

(二)正常值 230

(三)临床意义 230

九、昼夜尿比重试验(莫氏试验) 230

(一)方法 230

(一)方法 231

(二)正常值 231

(三)临床意义 231

十、肾排泄功能试验(酚红排泄试验) 231

(二)正常值 231

(三)临床意义 232

十一、肾脏清除功能试验 232

(一)尿素廓清试验(脲清除率) 232

(二)24小时内生肌酐清除率 233

(三)肾血流量测定法(用酚红肾清除率测定) 234

十二、酸碱平衡试验(二氧化碳结合力测定) 235

(一)正常值 236

(二)临床意义 236

(二)临床意义 237

十三、非蛋白氮测定(微量测定) 237

(一)正常值 237

十四、尿素氮(血液脲氮)测定 238

(一)正常值 238

(二)临床意义 238

十五、血中肌酐 238

(一)正常值 238

(二)临床意义 238

(二)临床意义 239

(一)正常值 239

(二)临床意义 239

(一)正常值 239

十六、血中肌酸 239

十七、血中尿酸 239

第三节 X线检查 240

一、肾盂造影 240

(一)方法 240

(二)临床意义 240

二、肾周围充气造影 240

(三)临床意义 241

(二)正常曲线 241

(一)示踪剂 241

二、同位素肾图 241

第四节 同位素检查 241

(二)目的 241

(一)试剂 241

一、肾脏扫描 241

三、逆行膀胱造影 241

(二)肾脏位置 244

(三)肾下垂分度 244

(一)正常人一侧肾重 244

第五节 其他 244

(四)肾单位 245

(五)肾脏再生修复所需时间 246

(六)肾脏破坏程度与生理功能 246

(七)膀胱容量 246

(四)精子活动力 247

(三)稠度 247

(二)色泽 247

(一)量 247

一、精液检查 247

第一节 男性 247

第七章 生殖系统 247

(五)精子计数 248

(六)精子形态 248

(七)白细胞 248

(八)红细胞 248

(五)白细胞 249

(四)红细胞 249

(三)上皮细胞 249

(二)卵磷脂小体 249

(九)生发细胞 249

二、前列腺液检查 249

(十)精液采取 249

(一)颜色 249

第二节 女性 250

一、小便妊娠试验 250

(一)青蛙妊娠试验 250

(一)入口平面 251

二、骨盆测量 251

(二)妊娠免疫试验 251

(二)中骨盆平面(狭窄平面) 252

(三)出口平面 252

(四)耻骨弓 252

(五)骨盆倾斜度 252

(六)骨盆轴(产轴) 252

三、羊水量 252

(一)正常值 252

六、产后 253

(一)产后出血 253

(三)胎盘娩出期(第三产程) 253

(二)泌乳 253

(二)临床意义 253

(二)胎儿娩出期(第二产程) 253

(一)开口期(第一产程) 253

五、分娩 253

四、预产期计算法 253

(三)胎盘创面完全愈合时间 254

(四)产后排卵 254

七、子宫颈粘液查羊齿结晶 254

(一)符号及其意义 254

(二)临床意义 254

八、尿中孕二醇正常值 254

(二)新生儿 255

(四)幼儿 255

(一)小儿期一般值 255

(五)学龄儿童 255

(六)成人 255

(三)婴儿 255

(二)血清 255

(一)全血 255

二、固体总量 255

一、全身血量 255

第一节 血液物理检查 255

第八章 血液系统 255

三、容积 255

(二)成人 256

七、骨髓内压力 256

(二)成人 256

(一)小儿期 256

六、酸碱度 256

(四)血浆(成人) 256

(一)小儿期 256

五、粘度 256

(三)血清 256

(二)红细胞(小儿期) 256

(一)全血 256

四、比重 256

(二)正常值 257

(一)大小 257

二、红细胞 257

(二)临床意义 257

第二节 血液中各种细胞检查 257

一、血红蛋白 257

(一)正常值 257

(三)临床意义 258

三、红细胞容积(压积) 259

(一)正常值(容积%) 259

(二)临床意义 260

四、血液指数 260

(一)相对指数计算 260

(二)容积指数(容最指数) 261

(三)饱和指数 262

(四)绝对指数 262

第三节 血液化学检查 275

一、血清内无机成分 275

(一)钠(火焰光度法) 275

(二)钾(火焰光度法) 275

(三)氯化物 276

(四)镁 277

(五)钙、磷 277

(二)铜 278

(三)铁 278

二、血清内微量元素 278

(一)锌 278

(四)饱和铁 279

(五)硒 279

(六)砷 279

(七)锰 279

(十三)钼 280

(十五)矾 280

(十四)碲 280

(十一)镉 280

(十二)锡 280

(十)汞 280

(九)铅 280

(八)钴 280

(二)血氨(全血) 281

(一)血氧(全血) 281

四、血液中气体含量 281

(四)维生素戊 281

(二)维生素乙12(微微克%) 281

(一)维生素甲(微克%) 281

三、血清中维生素类含量 281

(三)维生素丙 281

(七)动脉血二氧化碳含量(容积%) 282

(一)肝素量(毫克%) 282

五、全血中有机化学成分含量 282

(六)动脉血氧分压(毫米汞柱) 282

(五)二氧化碳张力分压(毫米汞柱) 282

(四)血浆二氧化碳结合力 282

(三)细胞外氨代谢正常值(微毫克%) 282

(二)高铁血红蛋白(克%) 283

(三)乳酸 283

(四)丙酮酸 283

六、酮体 283

(一)正常值(血浆) 283

(二)临床意义 283

(三)碱剩余或碱缺失(毫克当量/升) 284

(四)缓冲碱(毫克当量/升) 284

(一)酸碱度 284

七、血液酸碱度测定 284

(二)标准碳酸氢钠 284

第四节 血液病特殊试验 285

一、贫血检查 285

(一)血清维生素乙12测定 285

(二)同位素维生素乙12吸收试验 285

(三)血清叶酸量测定 285

(一)束臂试验(毛细血管脆性试验) 286

二、出血性疾病诊断试验 286

(四)地中海性贫血实验室检查 286

(二)血小板计数(立方毫米) 288

(三)出血时间 288

(四)凝血时间 289

(五)血块退缩(收缩)时间 289

三、凝血因子缺损检验 290

(一)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兔脑粉法) 290

(五)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291

(六)凝血酶时间 291

(三)第V因子测定 291

(二)凝血酶原消耗时间测定 291

(四)第Ⅶ因子测定 291

(七)简易凝血活酶生成试验 292

(八)纤维蛋白元定量 292

(九)凝血活酶生成试验 292

四、纤维蛋白溶解酶活力测定 292

(一)纤维蛋白溶解试验 292

(四)优球蛋白溶解时间测定 293

(五)凝血酶时间试验 293

(三)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 293

(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测定 293

五、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诊断试验 294

(一)Fi试验 294

(二)优球蛋白时间 294

(三)凝血酶时间 294

(四)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实验数值 294

(五)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与纤维蛋白溶解症的鉴别 295

六、再钙化时间 295

七、溶血性疾病检验 295

(一)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 295

(四)抗人球蛋白试验 297

(五)溶血性贫血有关检查 297

(二)红细胞酸脆性增加试验(酸性溶血试验) 297

(三)寒冷性(冷性)溶血试验 297

(一)正常值 299

(二)临床意义 299

二、抗纤溶酶 299

(一)正常值 299

(二)临床意义 299

第五节 血液中酶的检查 299

一、血液谷胱甘肽测定 299

一、凝集试验 300

(一)正常值 300

(一)伤寒血清凝集试验(肥达氏试验) 300

(二)临床意义 300

第六节 血清学检查 300

三、血清溶菌酶及尿内溶菌酶 300

(二)变形杆菌交叉反应(韦尔—费利克斯及立克次体凝集试验) 302

(三)波状热杆菌凝集试验(赖特及赫德尔森氏凝集试验) 303

(四)土拉伦斯杆菌凝集试验 304

(五)钩端螺旋体病血清凝集试验 304

(六)嗜异性凝集试验(保尔—邦内尔氏凝集试验) 305

(七)冷凝集试验 305

(九)细菌性痢疾杆菌凝集试验 306

(十)血凝集反应 306

(八)血细胞凝集抑制试验(血凝抑制试验) 306

二、沉淀试验 307

(一)血吸虫环卵膜沉淀试验(皮内试验) 307

(二)梅毒血清沉淀试验 307

(六)钩端螺旋体病补体结合试验 308

(五)梅毒血清补体结合试验 308

(四)乙型脑炎补体结合试验(中和试验) 308

(简称抗“O”试验) 308

(二)抗链球菌激霉抗体测定 308

(一)血清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 308

三、补体结合试验 308

(七)包囊虫病补体结合试验 309

(八)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补体结合试验 309

(九)毒浆虫病诊断检查 309

(三)临床意义 310

(二)结果判定 310

二、包囊虫病皮内试验 310

(一)方法 310

一、布鲁氏菌病皮内试验 310

第七节 皮内试验 310

(十)血清凝集溶解试验及补体结合试验 310

(一)方法 310

(二)结果判定 311

(三)临床意义 311

第八节 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查 311

一、碱性磷酸酶染色 311

(一)临床意义 311

(二)鉴别诊断意义 311

三、过氧化酶染色法 312

(二)临床应用 312

(一)临床意义 312

二、糖原染色 312

(二)临床应用 312

(一)临床意义 312

(一)2小时血块法 313

一、红斑性狼疮细胞找寻法 313

第九节 红斑狼疮细胞检查法 313

(二)临床应用 313

五、铁染色 313

(二)鉴别诊断价值 313

(一)临床意义 313

四、尿液水解试验 313

(一)意义 313

(二)抗凝骨髓液及抗凝血液检查法 314

二、“红斑狼疮现象”寻找法 314

(一)方法 314

(二)检查所见 314

第十节 铬51—红细胞寿命测定 315

(二)红细胞平均寿命(正常范围) 315

(一)红细胞外表半生存时间(正常范围) 315

一、正常值 315

(三)狼疮细胞的临床意义 315

(三)临床意义 315

(二)结果判定 315

(一)方法 315

三、白细胞皮内试验 315

三、骨髓液细胞分类检查正常值 316

二、骨髓各系统细胞大小及形态特征 316

四、骨髓液各成形物正常比例 316

第十一节 骨髓细胞检查 316

二、临床意义 316

一、各年龄骨髓细胞分类计数 316

(三)临床意义 325

(一)粒细胞系统与有核红细胞比率正常值 325

七、粒细胞系统、有核红细胞比率变化的临床意义 325

(二)临床意义 325

(二)巨核细胞 325

(一)正常值 325

六、巨核细胞计数(涂片法) 325

五、骨髓有核细胞计数 325

第十二节 莫斯奇林正常脾象 326

第十三节 其他 327

(一)红细胞 327

(二)血红蛋白携氧能力 327

(三)白细胞寿命 327

(四)血小板 327

(五)血液组成 327

(六)血型 327

(八)血浆中凝血因子 328

(七)饱和铁(能与血清铁结合的乙1球蛋白总量,总铁结合力) 328

(一)破坏超过50% 330

(一)成人腺脑垂体机能减退症 330

三、垂体疾病诊断试验 330

(三)破坏达95%左右 330

(二)破坏75% 330

第九章 内分泌腺系统 330

二、垂体破坏程度与临床表现 330

(二)临床意义 330

(一)正常值 330

一、血中生长激素浓度 330

第一节 脑垂体 330

(二)后(神经)脑垂体机能减退 332

四、其他 335

(一)垂体大小 335

(二)位置 335

(三)细胞组成 335

(一)与盐类肾上腺皮质激素去氧皮质酮及醛固酮有关的主要检查 336

一、肾上腺皮质功能检查 336

(四)脑垂体分泌激素 336

第二节 肾上腺功能检查 336

(二)与糖类肾上腺皮质激素及氢化皮质素有关的主要检查 337

二、肾上腺髓质功能试验 351

(一)药理学试验 351

(二)化学测定 355

三、其他 357

(一)肾上腺重量 357

(二)正常成人24小时内肾上腺皮质激素平均分泌量 357

(一)基于甲状腺激素对组织的试验 358

第三节 甲状腺 358

一、功能检查 358

(二)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测定 361

(三)基于甲状腺聚碘功能试验 365

(四)根据垂体与甲状腺轴设计的试验 371

(五)放射性同位素有关试验 374

(六)血清甲状腺素结合球蛋白测定 375

(七)高氯酸盐排泌试验 380

(十一)尿肌酸、肌酐测定 381

(十)血清铜、铁测定 381

(九)骨龄测定 381

(八)经鞣酸处理的红细胞对甲状腺球蛋白的凝集性抗体滴定价测定 381

二、其他 382

(一)甲状腺位置 382

(二)甲状腺重量 382

(三)甲状腺中贮碘量 382

(四)血液供应 382

(五)甲状腺球蛋白分子量 382

(六)甲状腺肿大分度 382

一、甲状旁腺功能检查 383

(一)血钙测定 383

第四节 甲状旁腺 383

(七)我国人产热量(千卡/小时/平方米) 383

(二)血钙减少试验 384

(三)人工促成血钙减少试验 384

(四)丰氏双氢速变固醇试验 384

(五)钙耐量试验(钙负荷试验) 384

(六)尿钙测定 385

(七)尿钙、磷排泄试验 387

(八)过度换气试验 387

(九)磷的测定 389

二、其他 393

(一)甲状旁腺组成 393

(二)甲状旁腺大小 393

(三)甲状旁腺重量 393

(四)甲状旁腺素 393

(五)甲状旁腺细胞 393

(六)正常钙、磷浓度乘积 393

(七)血钙分类 393

(九)血磷 394

(八)血浆蛋白结合钙 394

第十章 神经系统 395

第一节 一般检查 395

一、意识状态 395

二、精神状态 395

三、语言能力 395

四、体位 395

五、体表 395

八、脊柱 396

第二节 物理检查 396

七、颈部 396

一、颅神经 396

(一)嗅神经 396

(二)触诊 396

(五)五官 396

(四)听诊 396

(三)叩诊 396

(一)视诊 396

六、头部 396

(二)视神经 397

(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 398

(四)三叉神经 399

(五)面神经 399

(六)听神经 399

(七)舌咽及迷走神经 400

(八)副神经 401

(九)舌下神经 401

二、运动系统 402

(一)姿势与步态 402

(四)肌张力 404

(三)肌力 404

(二)肌营养状况 404

(五)共济运动 405

(六)不自主运动 405

三、感觉系统检查 406

(一)浅感觉 406

(二)深(本体)感觉 407

(三)皮层(综合)感觉 407

(四)感觉障碍的临床意义 407

(一)深反射(本体反射) 409

四、反射检查 409

(二)浅反射 412

(三)病理反射 412

(四)阵挛 414

五、失语症及失用症 414

(一)感觉性失语 414

(二)运动性失语 415

(三)混合性失语 415

(四)书写机能障碍 415

(一)出汗、竖毛和血管舒缩反射 416

六、植物神经检查 416

(六)失用症 416

(五)诵读机能障碍 416

(二)内脏反射 418

第三节 穿刺检查 419

一、穿刺方法 419

(一)腰椎穿刺 419

(二)小脑延髓池穿刺法 420

(三)脑室穿刺 420

(四)眶顶穿刺 421

二、脑脊液检查 422

(五)前囟穿刺 422

(六)前囟脑室穿刺 422

(一)物理检查 423

(二)脑脊液细胞学检查 428

(三)脑脊液生化检查 430

(四)脑脊液胶质反应 439

(五)脑脊液生物学反应 439

(六)脑脊液细菌检查 440

(九)各种颅内疾患时脑脊液变化 441

(七)细菌培养 441

(八)动物接种 441

第四节 造影检查 442

一、脑血管造影 442

(一)适应症 442

(二)禁忌症 442

(三)造影剂 442

(四)造影剂用法 443

(二)禁忌症 444

(三)方法 444

(一)适应症 444

二、气脑造影 444

(四)术中反应 445

(五)术后反应 445

(六)正常侧脑室、第三脑室(前后位)测量值 445

(七)正常第三脑室、导水管及第四脑室测量值 446

三、脑室造影 446

(一)适应症 446

(六)反应及处理方法 447

(五)摄片 447

(二)禁忌症 447

(四)注意事项 447

(三)方法 447

四、脊髓造影 448

(一)方法 448

(二)临床意义 448

五、上矢状窦造影 449

(一)适应症 449

(二)禁忌症 449

(三)方法 449

第五节 脑超声波检查 449

一、仪器 449

二、原理 450

三、适应症 450

四、操作方法 450

(四)中线波 451

(三)底波 451

(二)进波 451

五、正常波型 451

(一)始波 451

(五)脑室波 452

六、病理波型 452

七、脑超声波检查计算法 452

二、临床意义 453

一、脑电发生 453

第七节 脑电图检查 453

一、示踪剂 453

第六节 脑扫描检查 453

二、常见脑波频率与波幅 454

(一)α波(甲型波) 454

(二)β波(乙型波) 454

(三)γ波(丙型波) 454

(四)δ波(丁型波) 454

(五)θ波(TheTa) 454

(六)中快波(未名波) 454

(八)K—综合(K—Complex) 455

(九)峰波 455

(七)三相波(负正负) 455

(六)多发性棘慢波综合 455

(十)复形波 455

五、正常脑电图 455

四、波型 455

(五)棘慢波综合 455

(四)平顶波 455

(三)间波 455

(二)棘波 455

(一)正弦波 455

三、波幅标准 455

六、异常脑电图 456

(一)癫痫 456

(二)颅内占位性病变(肿瘤、脓肿、血肿等) 456

(三)脑部感染性疾病 457

(四)脑血管疾病 457

(五)颅脑外伤 457

(二)波幅 458

(一)上升时间 458

(四)中位数及95%位数 458

(三)波幅差百分比 458

一、原理 458

第八节 脑电阻图(脑血流图) 458

二、脑电阻图正常值 458

(五)波型 459

(六)上升角 460

三、临床意义 460

第九节 其他 460

(一)头皮平均厚度 460

(二)脑干总长 460

(三)中脑导水管 460

(一)正常视野范围(白色视标3/330) 462

(一)正常值 462

三、眼压 462

(三)周边视野 462

(二)中央视野 462

(四)中间视野 462

(二)视力 462

(一)明视距离 462

一、视力检查 462

第一节 眼 462

第十一章 感觉器官 462

二、视野 462

(二)眼压试验方法 463

四、外眼检查 464

(一)角膜 464

(二)前房 464

(三)瞳孔(白昼室内光线下) 464

(二)视神经乳头 465

六、其他 465

(四)眼球 465

(一)正常眼底动静脉宽度比例 465

五、眼底检查 465

第二节 耳的听力检查 466

一、听力范围 466

二、听觉功能试验 466

(一)耳语测验 466

(二)音叉试验 466

(一)根据病情决定输液量 470

二、输液量 470

(二)成人 470

(一)小儿 470

一、失液量判定 470

第一节 输液 470

第十二章 急危症常用治疗公式 470

(二)根据体表面积计算补液量 472

(三)根据休克指数判定补液量 473

(四)根据倾斜试验判定补液量 473

三、电解质毫克与毫克当量换算法 474

(一)相当值 474

(二)毫克换算为毫克当量 474

(三)常用电解质由毫克%变为毫克当量/升算法 475

(四)正常血浆中阴阳离子浓度 476

四、输液方法 476

(一)输液速度 476

(二)输液部位 476

五、几种常见病的补液法 477

(一)禁食病人每日应补充液体电解质量 477

(二)流行性出血热各期补液 477

(三)急性肾功能衰竭时补液 478

(四)烫伤时补液 484

(一)按血红蛋白上升程度估计 486

六、低分子右旋醣酐在扩容中用量 486

(三)测定红细胞压积计算法 487

(四)右旋醣酐用量 487

(二)右旋醣酐补量计算公式 487

(二)抗凝剂用量 488

(二)不同病情的输血量 488

三、输血量 488

(一)不同年龄的输血量 488

(一)抗凝剂与血液比例 488

二、抗凝剂用法 488

一、输血指征 488

第二节 输血 488

四、输血效果 489

五、输血速度 489

(一)小儿 489

(二)成人 489

(三)血红蛋白低于3克%者 489

(四)心机能不全者 489

六、库血与氨含量 489

一、酸中毒时碱性药物用量 490

(一)碳酸氢钠溶液 490

第三节 几种重症的急救用药 490

(二)乳酸钠溶液 491

(三)三羟甲基氨基甲烷 492

(四)不同程度酸中毒时补碱量 493

(五)纠正酸中毒用碱性药时注意事项 494

二、糖尿病酮中毒时胰岛素用量 494

(一)常用公式 494

(二)简易公式 495

(三)按尿糖定性估计胰岛素增减量 495

(四)按尿糖颜色估计胰岛素增减量 495

二、浓缩性高钠时水分补充 496

(一)高钠 496

(二)原因 496

(三)症状及缺水程度估计 496

(四)处理 496

(一)正常血钾含量 497

五、低血钾及高血钾治疗 497

四、低血钠症补钠计算法 497

(二)用法 497

(一)公式 497

(二)高血钾紧急处理 498

(三)低血钾补钾量计算 498

六、颅内压增高时脱水剂用量 499

(一)20%甘露醇 499

(二)25%山梨醇 499

(三)30%尿素 499

(四)50%葡萄糖 499

(五)醋唑磺胺 499

第四节 重危症抢救常用配方 499

一、心脏复苏针 499

(一)心脏复苏三联针 499

(三)适应症 500

(二)用法 500

(一)配方 500

三、能量合剂 500

二、呼吸中枢兴奋三联针 500

(二)心脏复苏四联针 500

(一)配方 500

(二)用法和作用 501

(三)其他 501

四、利尿合剂 501

(一)利尿合剂 501

(二)改良利尿合剂 501

(三)作用 502

(一)配方 502

六、冬眠混合注射液 502

(一)配方 502

(二)用法 502

五、去甲基肾上腺素外漏时局部浸润治疗处方 502

(二)适应症 503

(三)给药方法 503

(四)用量 503

(一)青霉素皮试 504

二、四种常用药物皮肤过敏试验 504

一、细胞色素丙过敏试验 504

第五节 常用几种药物皮肤过敏试验 504

(五)疗效 504

(二)链霉素皮试 505

(三)普鲁卡因皮试 505

(四)破伤风抗毒素皮试 505

(五)试验部位及对照 505

(六)结果判定 505

(二)非急症脱敏 506

(一)紧急脱敏 506

一、胰岛素脱敏法 506

第六节 几种药物脱敏法 506

(七)过敏反应急救 506

二、链霉素快速脱敏法…………………………(?)三、破伤风血清脱敏法 508

(一)方法 508

(二)药物用量 509

四、破伤风抗毒素脱敏法 509

第七节 抗菌素等药物细菌敏感度及有效血浓度 509

(一)方剂组成 512

(三)用法 512

二、颅内压增高症 512

三、心绞痛及急、慢性心肌梗塞 512

(一)方剂组成 512

(二)适应症 512

(二)适应症 512

(一)方剂组成 512

一、脑溢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 512

第八节 危急症有效中药方剂 512

(三)用法 512

(二)适应症 513

(三)用法 513

四、胃穿孔 513

(一)白芨粉 513

(二)复方大柴胡汤 513

五、急性胃扩张 513

(一)方剂组成(加味枳术丸) 513

(一)加味犀角地黄汤 514

(三)当归补血汤 514

(二)十灰散 514

(四)归脾汤 514

(三)用法 514

(二)适应症 514

六、上消化道出血 514

(五)加味逍遥汤 515

(六)独参汤 515

(七)复脉汤 515

(八)保元汤 515

(二)阿米巴性肝脓肿 516

(一)龙胆泻肝汤 516

八、膈下脓肿 516

(一)细菌性肝脓肿 516

七、肝脓肿 516

(二)黄连解毒汤 517

九、急性胆囊炎 517

(一)清胆行气汤 517

(二)清胆利湿汤 517

(三)舒肝利湿汤 518

(四)上述三方临症加减 518

十、胆石症 518

(一)胆道排石汤 518

(二)驱蛔汤二号 519

(一)乌梅丸 519

(三)驱蛔汤三号 519

(二)利胆丸(中医研究院方) 519

十一、胆道蛔虫症 519

十二、急性胰腺炎 520

(一)清胰汤一号 520

(二)清胰汤二号 520

(三)临症加减 520

(二)复方大承气汤 521

十四、伤寒肠穿孔 521

(一)三仁汤加减 521

(一)甘遂通结汤 521

十三、急性肠梗阻 521

(二)补气滋阴汤 522

十五、急性阑尾炎 522

(一)阑尾化瘀汤 522

(二)阑尾清化汤 522

(三)阑尾清解汤 523

十六、肾结石 523

(一)方剂组成 523

(二)临症加减 523

(一)固脱逐瘀汤一号 524

十八、宫外孕 524

(二)用法 524

(一)方剂组成(冰桃散) 524

(三)用法 524

十七、输尿管结石 524

(二)固脱逐瘀汤二号 525

(三)活络效灵汤加减 525

(四)化瘀散结汤 525

十九、功能性子宫出血 525

(一)归脾汤加减 525

(二)用法 526

(一)温肾逐瘀利尿汤 526

二十一、尿闭 526

二十、下消化道出血 526

(一)方剂组成 526

(三)失笑散加减 526

(二)四物汤加减 526

(二)通便引尿汤 527

附录 528

一、血液标本采集 528

二、粪、尿标本采集 533

三、临床常用穿刺术 536

四、正常与疾病时的脑脊液状况 545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