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慧能与中国文化
慧能与中国文化

慧能与中国文化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董群著
  • 出 版 社: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1
  • ISBN:7221052891
  • 页数:440 页
图书介绍:
《慧能与中国文化》目录
标签:文化

导论 1

第一章 慧能及其禅文化的建立 1

各章内容提要 1

第一节 从慧能的身世看其禅文化的特点 2

一、一个少数民族边民创立的禅文化 3

二、一个赤贫困苦的劳动者创立的禅文化 5

三、一个不识字的文盲创立的禅文化 7

四、一个一闻而悟的顿悟者创立的禅文化 9

五、一个追求独立性的祖师创立的禅文化 10

一、《坛经》的流变:换个角度看此问题 13

第二节 慧能禅文化的宝典:《坛经》 13

二、《坛经》的基本内容:以敦煌本为例 16

三、《坛经》成立的意义 19

第三节 慧能禅文化正统地位的确立:神会的推动之功 22

一、曹溪门徒 23

二、滑台大会 26

三、推销度牒 28

四、敕立七祖 30

第二章 慧能禅文化主题之一:心性论 33

第一节 心与性 34

一、人与世界关系图式 35

二、心的特征和作用 36

三、自心或本心 41

四、人心 42

五、性的特征和作用 43

六、自性或本性 44

七、心性关系 46

第二节 众生与佛 47

一、佛性 47

二、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49

三、佛性即觉性 55

四、佛性即人性 58

五、无情无佛性 60

第三节 本有智慧 62

一、般若智慧 63

二、众性心中本具智慧 67

第三章 慧能禅文化主题之二:顿悟论 69

第一节 顿渐迷悟 70

一、顿与渐 70

二、迷与悟 74

第二节 顿悟成佛 79

一、顿悟之义 80

二、识心见性的内省 82

三、直指人心的直觉 89

四、顿除烦恼,顿现佛性 95

五、一念相应的瞬间 98

六、完全彻底的觉悟 100

七、瞬时实现的永恒 101

八、自性自度的自主 103

九、悟而无所得 105

十一、科学家对顿悟的解释 108

十、得而不可说 108

第四章 慧能禅文化主题之三:无修论 112

第一节 无念法门 113

一、无念为宗 114

二、无相为体 120

三、无住为本 121

四、无念、无忆、无著、莫妄 124

第二节 定慧等学 126

一、定慧等 126

二、释禅定 130

三、一行三昧 134

第五章 慧能禅文化主题之四:对法论 136

第一节 对法及其使用方法 137

一、三十六对 137

二、使用方法 142

第二节 对法的体现 146

一、众生与佛不二:即众生是佛 147

二、烦恼与菩提不二:即烦恼是菩提 151

三、无明与智慧不二:即无明是智慧 155

四、生死和涅?不二:不舍生死而入涅? 157

五、自性与净土不二:即自性而净土 160

六、在家和出家不二:即在家而出家 163

七、入世与出世不二:即入世而出世 165

第六章 慧能与儒道文化传统(上) 169

第一节 心性说的儒化 170

一、儒学的心性论举要 171

二、道教界的重视 173

三、慧能:儒化的心性论 176

第二节 形神论的突破 178

一、神灭与神不灭之争 178

二、道教界的观点 182

三、慧能的突破 184

第三节 有与无的融合 185

一、道家的观点 186

二、玄学家的看法 188

三、佛教界的意见 190

四、道教界的讨论 193

五、有与无的另一种含义 194

六、慧能的融合 195

第四节 言意辨的超越 195

一、先秦思想界的观点 196

二、玄学的辨论 198

三、道教界的意见 200

四、慧能的超越 201

第七章 慧能与儒道文化传统(下) 204

第一节 知行观的贡献 204

一、儒家的知行观 205

二、墨家的知行观 208

三、道家的知行观 208

四、道教的定慧双修观 210

第二节 悟修论的相通 212

五、慧能的定慧等学 212

一、先秦儒学的悟修论 213

二、先秦道家的悟修论 216

三、慧能的悟修论:与儒道的比较 221

第三节 自力论的趋同 223

一、儒家的自力论 224

二、道家的自力论 226

三、墨家的自力论 227

四、慧能的自力论 229

第四节 道德观的回应 231

一、儒学的道德传统 232

二、慧能对儒学道德的回应 238

第八章 慧能与经教文化传统 241

第一节 慧能与佛教高僧 242

一、慧能与僧?:中道观的比较 242

二、慧能与道生:顿悟论的比较 248

第二节 慧能与佛教经典 251

一、慧能与《金刚经》 252

二、慧能与《涅?经》 254

三、慧能与《大乘起信论》 261

四、慧能与《维摩经》 267

一、慧能与楞伽师 272

第三节 慧能与宗教诸门 272

二、慧能与天台宗 279

三、慧能与唯识宗 283

四、慧能与净土宗 287

第九章 慧能禅学与后世禅宗 293

第一节 慧能与诸方法主 294

一、慧能与神会 294

二、慧能与青原一系 306

三、慧能与南岳一系 314

第二节 慧能与五家分灯禅 324

一、慧能与临济宗 325

二、慧能与沩仰宗 328

三、慧能与曹洞宗 331

四、慧能与云门宗 336

五、慧能与法眼宗 339

第三节 中兴曹溪:德清之功 341

一、祖庭之衰 341

二、中兴措施 342

三、禅之融合 343

第十章 慧能禅学与宋明理学 346

一、对佛教的批判 347

第一节 慧能与气学:以张载为个案 347

二、本体论的比较 351

三、心性论的比较 353

第二节 慧能与理学:以朱熹为个案 355

一、对禅学的批判 355

二、本体论的比较 358

三、认识论的比较 360

四、朱熹的“晚年定论” 362

第三节 慧能与心学 364

一、慧能与陆九渊 365

二、慧能与陈献章 371

三、慧能与王阳明 381

余论 394

附录 400

附录一 主要论著索引 400

一、著作 400

二、论文 404

附录二 文献综述 417

一、《坛经》经典研究 417

二、慧能的生平与思想 423

后记 435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