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论中西哲学精神
论中西哲学精神

论中西哲学精神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美)成中英著;(中)李志林编
  • 出 版 社: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 出版年份:1991
  • ISBN:7806270337
  • 页数:402 页
图书介绍:
《论中西哲学精神》目录

第一章 当代西方哲学的最新发展 1

第一节 当代西方哲学发展的大势 1

一、世纪之交的哲学变局 1

引子 1

二、对分析理性和形上理性的反思 5

三、理性的发展过程 7

四、多元理性的建立 11

五、西方哲学向何处去? 24

第二节 分析哲学的方法义涵 25

一、现代逻辑的分析方法 26

二、奎因的逻辑实用主义 35

三、非逻辑分析的语言哲学 44

四、奎因的机体主义 50

一、诠释学产生的理论背景 55

第三节 从诠释学到本体诠释学 55

二、诠释学的历史发展过程 62

三、当代诠释学的两大争论 70

四、本体诠释学要义 82

第二章 当代美国哲学及中国哲学在美国 84

第一节 美国哲学的发展及其未来 84

一、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 84

二、美国哲学孕育于美国文化 88

三、美国哲学的发展趋向 90

四、形上学与本体问题 92

五、语言与逻辑问题 95

六、知识与真理问题 98

七、价值与正义问题 102

八、当代美国哲学的意义和地位 105

第二节 中国哲学在美国的回顾(1963~1985)与展望 108

第三章 中西哲学的融合 117

第一节 中西哲学范畴的差异 117

一、中国哲学范畴的历史发展 117

二、西方哲学范畴的特征 120

三、中国哲学范畴的特征 127

四、中国哲学范畴的特性:五行的对应性 131

五、中国哲学范畴的特性:阴阳的辩证性 134

六、中国哲学范畴的辩证性:《易经》与老庄 139

七、中国哲学的本体范畴 145

八、天、道范畴分析 148

九、性、命范畴分析 150

十、理、气范畴分析 154

十一、心、性范畴分析 162

十二、中国哲学范畴的四大特征 170

第二节 中国哲学中的和谐化辩证法 173

一、过去认识上的模糊与当前的任务 173

二、儒学中的和谐与冲突形上学 175

三、道家思想中的和谐与冲突形上学 179

四、和谐化的辩证法 182

五、与冲突辩证法的比较 184

六、与超越辩证法的比较 186

七、和谐化辩证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角色 188

八、和谐化辩证法中的内外之对偶 191

九、法礼、义利之冲突的和谐化 194

十、知行问题及其和谐化 196

十一、理气、理欲、体用之对偶及其和谐化 198

十二、和谐化范型的未来发展 200

第三节 对《易经》中理气、有无之考察 201

一、《易经》的三个层面 202

二、《易经》对理气的区分 203

三、《易经》对理气的解释 208

四、理气结构的日趋分化 212

五、理与气乃是一个整体 215

六、气化的简易性即气化之理 220

七、从理气谈有无 222

第四节 怀特海与《易经》、《老子》之比较 229

一、怀特海的“象征指涉”论 229

二、《易经》作为“象征指涉”系统之意义 233

三、《老子》作为“象征指涉”系统之意义 238

第五节 怀特海与宋明儒学之比较 246

一、类同的主题--创生性范畴 247

二、怀特海的创生性范畴 248

三、宋明儒学的“太极”与创生性 254

四、宋明儒学的理气与创生性 260

五、两种创生性之差异 266

第六节 中西因果律之比较 269

一、西方哲学中因果律的标准模型 270

二、因果作用法则在存有论方面的预设 272

三、中国式的因果律模型 273

四、中国式因果律模型的三大原理 279

五、中国式因果律模型:串连式思考 282

六、中国式因果律模型:辩证法则 286

第四章 中国哲学的现代化和世界化 289

第一节 现代化的哲学意义和哲学理想 289

一、关于现代和现代化的概念 289

二、现代化需要什么样的哲学 291

三、传统哲学在现代化中扮演什么角色 294

一、对五四以来反省中国哲学的回顾 296

第二节 中国哲学所面临的现代化的挑战 296

二、比较、思考与批判 299

三、建构、解构与重建 304

第三节 中国哲学的现代化 305

一、中国哲学为什么要现代化 305

二、中国哲学现代化的根据 306

三、中国哲学现代化的内涵 310

四、中国哲学现代化的方法 312

五、中国哲学现代化的方向 316

第四节 中国哲学的重建 321

一、重建中国哲学的涵义 321

二、重建中国哲学的途径 327

三、从《易经》看中国哲学的重建 333

四、儒家哲学传统的重建 340

一、中国哲学在世界文化潮流中的地位 347

第五节 中国哲学的世界化 347

二、中国哲学对世界的影响 349

三、现代化、本土化与世界化 350

第六节 中国哲学走向现代世界何以可能? 352

一、中国哲学走向现代世界的条件 353

二、中国哲学走向现代世界的可能性 357

附录 深入西方哲学的核心--我的哲学教育与哲学探索 362

一、楔子:哲学的定位和定性 362

二、家庭背景和青少年时代 368

三、大学时代 376

四、赴美留学 382

五、哈佛的哲学熏陶 387

后记 399

编者说明 40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