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教养的本原  哲学突破期的儒家心性论
教养的本原  哲学突破期的儒家心性论

教养的本原 哲学突破期的儒家心性论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景林著
  • 出 版 社: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8
  • ISBN:7205041465
  • 页数:369 页
图书介绍:内容简介儒学代表了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本书结合历史文献和相关出土文献,阐明了孔子至孟子学术、思想的历史和逻辑的发展脉络,追本溯源,对儒家人性、心知、性情、身心、心物、天人诸观念作了返本、澄清的工作、并在其动态的历史发展和内在整体关联中揭示了其异于西方义哲学观念之独特的思想文化内涵,尤其具体透辟地阐析孔孟据中道理性和人文教化以建立其形上学的价值实现方式及其思想意蕴作者以“教养的本原”这一识度,把儒学和传统文化的阐释,带入了一个新境界,使之由旧史籍转出新义,突破成见,对上述诸问题多提出不同流俗的新诠释,给儒学和中国文化的研究者很多有益的启示
《教养的本原 哲学突破期的儒家心性论》目录

绪论 儒家心性之学与中国文化的精神 1

自序 1

一、儒学的基本精神 2

二、论性 5

三、论心 15

四、论心物 20

五、论天人 24

上篇 由“神”性回向人性--孔子的性与天道思想 33

第一章 “晚而喜易”与孔子“性与天道”观念的发展 33

第二章 以义利辨天命--孔子对天命的人文解释 48

第三章 性与天道的形而上学 59

一、性相近,习相远 60

二、《易传》中的孔子天道思想 63

三、《易传》中的孔子性命思想 70

一、仁与忠恕在孔子思想系统中的地位 79

第四章 人与仁道 79

二、文质 81

三、忠怒 86

四、“克己复礼为仁” 92

第五章 心知论 97

中篇 由性道一体到即情显性--孔子至孟子心性观念的发展 109

第六章 曾子传道与思孟学派 109

一、关于曾子传道的问题 109

二、关于思孟学派的问题 118

第七章 《大学》以修身为本的心物关系论 133

一、大学之道在先秦儒家中的地位 133

二、本末--三纲八目之内在逻辑关系 138

三、心物关系之实质--以情应物 145

四、“明明德”释义 153

第八章 子思的方法论与性命思想 158

一、中和 159

二、诚 166

三、《中庸》首章三命题释义 182

第九章 帛书《五行》篇之“贵心”论 187

一、“贵心”说的提出 188

二、天德论 191

三、心、气论 204

下篇 内在超越价值形态之证立--孟子的性善论思想 217

第十章 由性、命分合规定性之内涵及性善之义 217

一、从“口之于味”章谈起 217

二、从孟子与告子人性之辩看孟子论“性”之结构和特征 223

三、复由性、命分合看性之整体内涵 232

第十一章 即情显性--心对性的实证 239

一、性以情显 239

二、以情显性之当下自然义 251

三、道德责任:“心法”之本--“求放心”与恶之来源 257

第十二章 志与气--身心关系论 265

一、气与才 266

二、养气与知言 269

第十三章 尽心、知性、知天--人的自由与超越 289

一、“内在超越”与“外在超越” 289

二、心、性关系 292

三、天、人关系 300

结语 308

附录:儒家心性思想溯源 310

附录一:三代宗教观念之特征及其对儒家心性之学的影响 310

附录二:殷周至春秋天人关系观念之演进初论 330

附录三:中道--“周文”所显现的上古伦理精神 349

主要参考书目 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