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儒家心性之学与中国文化的精神 1
自序 1
一、儒学的基本精神 2
二、论性 5
三、论心 15
四、论心物 20
五、论天人 24
上篇 由“神”性回向人性--孔子的性与天道思想 33
第一章 “晚而喜易”与孔子“性与天道”观念的发展 33
第二章 以义利辨天命--孔子对天命的人文解释 48
第三章 性与天道的形而上学 59
一、性相近,习相远 60
二、《易传》中的孔子天道思想 63
三、《易传》中的孔子性命思想 70
一、仁与忠恕在孔子思想系统中的地位 79
第四章 人与仁道 79
二、文质 81
三、忠怒 86
四、“克己复礼为仁” 92
第五章 心知论 97
中篇 由性道一体到即情显性--孔子至孟子心性观念的发展 109
第六章 曾子传道与思孟学派 109
一、关于曾子传道的问题 109
二、关于思孟学派的问题 118
第七章 《大学》以修身为本的心物关系论 133
一、大学之道在先秦儒家中的地位 133
二、本末--三纲八目之内在逻辑关系 138
三、心物关系之实质--以情应物 145
四、“明明德”释义 153
第八章 子思的方法论与性命思想 158
一、中和 159
二、诚 166
三、《中庸》首章三命题释义 182
第九章 帛书《五行》篇之“贵心”论 187
一、“贵心”说的提出 188
二、天德论 191
三、心、气论 204
下篇 内在超越价值形态之证立--孟子的性善论思想 217
第十章 由性、命分合规定性之内涵及性善之义 217
一、从“口之于味”章谈起 217
二、从孟子与告子人性之辩看孟子论“性”之结构和特征 223
三、复由性、命分合看性之整体内涵 232
第十一章 即情显性--心对性的实证 239
一、性以情显 239
二、以情显性之当下自然义 251
三、道德责任:“心法”之本--“求放心”与恶之来源 257
第十二章 志与气--身心关系论 265
一、气与才 266
二、养气与知言 269
第十三章 尽心、知性、知天--人的自由与超越 289
一、“内在超越”与“外在超越” 289
二、心、性关系 292
三、天、人关系 300
结语 308
附录:儒家心性思想溯源 310
附录一:三代宗教观念之特征及其对儒家心性之学的影响 310
附录二:殷周至春秋天人关系观念之演进初论 330
附录三:中道--“周文”所显现的上古伦理精神 349
主要参考书目 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