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业技术
GSM网络与GPRS
GSM网络与GPRS

GSM网络与GPRSPDF电子书下载

工业技术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法)Xavier Lagrange等著;顾肇基译
  • 出 版 社: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505369547
  • 页数:305 页
图书介绍:本书共分15章,系统描述了GSM900和DCS1800移动通信网,介绍了国际上移动通信的最新成果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GSM网络与GPRS》目录
标签:网络

第1章 概论 1

1.1 无线移动系统及“蜂窝”概念 1

1.1.1 移动台和无线基站 1

1.1.2 无线界面 2

1.1.3 漫游与切换 2

1.1.4 蜂窝系统和“无绳”系统 2

1.1.5 蜂窝系统的发展 2

1.2 PLMN或移动专用网 3

1.3 GSM的标准化 4

1.3.1 GSM规范的沿革 4

1.3.2 ETSI组织 5

1.4 世界GSM规范 6

1.5 GSM的主要特征 7

1.5.1 网络的制定 7

1.5.2 制定无线界面 7

1.5.3 GSM900和DCS1800 8

1.5.4一个完整的系统 8

第2章 业务 10

2.1 PLMN的定义 10

2.2 GSM网的手机 10

2.4.1 引言 11

2.4 承载业务 11

2.3 业务等级 11

2.4.2 业务表 13

2.4.3 移动终端上的通道界面 14

2.5 远程业务 14

2.5.1 电话 15

2.5.2 短消息 15

2.5.3 传真 15

2.6 附加业务 16

2.7 GSM的主要安全功能 17

2.8.2 费率表 18

2.8.1 商业服务公司(SCS) 18

2.8 商品化 18

第3章 结构 20

3.1 综述 20

3.2 符合规范的网络结构 20

3.3 无线子系统的设备功能 21

3.3.1 BTS的功能 21

3.3.2 BSC的功能 22

3.4 网络子系统的设备功能 23

3.4.1 HLR的功能 23

3.5.1 网络管理 24

3.4.2 MSC和VLR的功能 24

3.5 运行维护子系统 24

3.5.2 网管TMN的结构 25

3.5.3 设备识别寄存器EIR的功能 25

3.5.4 鉴权中心AUC的功能 26

3.5.5 OMC和NMC 26

3.6 接口介绍 26

3.7 无线系线的层结构 26

3.8 固定子系统的分层结构 27

3.9 移动台 29

4.1.2 呼叫简化流程 30

4.1.3 国际电话网 30

第4章 固定网和信令 30

4.1.1 分局网络与传输网 30

4.1 对RTC的认识 30

4.2 信令与信令网 31

4.2.1 信令网的单元 31

4.2.2 功能模式 33

4.2.3 信令网的寻址 33

4.3 SS7在电话中的应用 34

4.3.1 消息传输子系统MTP 34

4.2.4 法国7号信令网(SS7)的结构 34

4.3.2 应用子系统 35

4.4 末联向已建电路的7号信令SS7 39

4.4.1 信令联接控制子系统SCCP 39

4.4.2 事务处理能力应用子系统TCAP 40

4.5 PLMN的NSS功能结构 42

4.5.1 PLMN/RTC间的互联 43

4.5.2 MAP协议的一般介绍 43

4.6 小结 44

5.1.1 IMSI国际移动用户身份 45

5.1 引入编码技术 45

第5章 漫游、安全和呼叫管理 45

5.1.2 TMSI临时移动用户身份 46

5.1.3 MSISDN移动用户国际号码 46

5.1.4 MSRN移动台漫游号码 47

5.1.5 在GSM中使用不同的用户身份的实例 47

5.1.6 IMEI国际移动设备身份 48

5.2 用户鉴权和编码 48

5.2.1 用户身份的保密性 48

5.2.2 用户鉴权和编码的主要原则 49

5.2.3 用户鉴权 49

5.2.4 无线信道上发送数据的保密 50

5.2.5 网络中的安全数据管理 51

5.2.6 其他安全机制 52

5.3 漫游的管理 53

5.3.1 一般介绍 53

5.3.2 GSM漫游的管理 55

5.3.3 漫游的结论 59

5.4 呼叫管理 59

5.4.1 参与呼叫控制的主要部分 61

5.4.2 呼出(主叫) 62

5.4.3 通信结束 64

5.4.4呼入(被叫) 64

5.4.5 国际电话的特殊情况 65

5.4.6 发送双音多频DTMF 70

5.5 附加业务管理 71

5.5.1 一般原则 71

5.5.2 双重呼叫 72

5.5.3 呼叫返回 72

5.5.4 其他附加服务 73

5.6 小结 73

第6章 工程及蜂窝制概念 74

6.1 移动无线链路的一般方框图 74

6.1.1 简述 74

6.1.2 接收机灵敏度 75

6.2 天线的基本参数 76

6.2.1 发射天线 76

6.1.3 馈钱电缆和合路器引入的衰减 76

6.2.2 接收天线 78

6.2.3 自由空间传播 79

6.3 传播模型 79

6.3.1 三阶模型 80

6.3.2 宏蜂窝模型 81

6.3.3微蜂窝模型 82

6.3.4 建筑物内部的电波传播 82

6.4.1 电场和功率间关系的回顾 83

6.3.5传播规则分析 83

6.4 覆盖预测和链路平衡 83

6.4.2 覆盖门限的确定 84

6.4.3 链路平衡 85

6.4.4 链路平衡表 85

6.4.5 分集技术的应用 87

6.5 资源复用 87

6.5.1 传统的六边形小区模型 87

6.5.2 典型模型的研究 89

6.6.1 跳频 93

6.6 影响容量的因素 93

6.5.3 小区规划的实际情况 93

6.6.2 功率控制 95

6.6.3 间断发送 95

6.7 结论 96

第7章 无线传播 97

7.1 无线资源的分配和多通道 97

7.1.1 频分多址FDMA 98

7.1.2 时分多址TDMA 98

7.1.3 跳频 99

7.1.4 多路复用技术的比较 99

7.2.1 频段隔离 100

7.2 双工 100

7.2.2 双工物理信道 101

7.2.3 载频编号 101

7.2.4 路径时延的补偿 102

7.2.5 名词“通道”的不同含义 102

7.3 信号流程 102

7.3.1 语音 102

7.3.2 打包的话音传输 103

7.3.3 信号和数据服务 104

7.3.4 在发送链路中所考虑的数据单元 104

7.4.1 一般原理 105

7.4 话音编码 105

7.4.2 话音全速率编码器 106

7.4.3 其他编码 107

7.4.4 数码话音信号的保护(全速率) 107

7.5 误差控制 108

7.5.1 CRC纠错 108

7.5.2 卷积编码 109

7.5.3 GSM中所采用的编码 111

7.5.4 Viterbi纠错译码 111

7.6.2 全速率的话音交互 114

7.6.3 对于数据和信令的交互 114

7.6.1 一般原理 114

7.6 交互 114

7.7 包的格式 115

7.7.1 序列 116

7.7.2 优先权标记 117

7.7.3 编码 117

7.8 调制 117

7.8.1 数码调制上的呼叫 117

7.8.2 GMSK调制 119

7.9.1 基本参数 121

7.9 特性 121

7.8.3 解调和均衡 121

7.9.2 C/I值的分布(色散) 122

7.9.3 相关参数 123

7.9.4 接收机特性要求 124

7.10 结论 126

第8章 无线界面、逻辑信道 128

8.1 无线界面之结构 128

8.1.1 构成电路的界面 128

8.1.2 无线界面和分层模型 128

8.2.1 逻辑信道上的物理信道 130

8.2 逻辑控制通道 130

8.2.2 从多帧结构至超级帧结构的时域结构 131

8.2.3 逻辑信道的分类 131

8.3 专用信道 132

8.3.1 列举与用途 132

8.3.2 TCH-SACCH多路复用 133

8.3.3 FACCH信道的建立 134

8.3.4 SDCCH-SACCH多路复用 134

8.4 信标频道 135

8.4.1 信标频道的概念 135

8.4.2 频率校正信道FCCH 136

8.4.3 同步信道SCH 137

8.4.4 广播控制信道BCCH 138

8.5 公共控制信道 139

8.5.1 随机信道接入RACH 139

8.5.2 准予接续信道AGCH 140

8.5.3 寻呼信道PCH 140

8.5.4 小区广播信道CBCH 141

8.5.5 公共控制信道CCCH多路复用的形式 141

8.6 观测 142

8.6.1 TDMA帧内的观测 142

8.6.2 在26和51多帧结构上观测 142

8.7 逻辑信道:综合 143

第9章 网络接入协议框架 145

9.1 数码化接入电话网RNIS 145

9.1.1 概述 145

9.1.2 数据链路层 146

9.1.3 网络层 148

9.2 GSM协议集介绍 150

9.3 移动台的层结构 151

9.3.1 无线界面上的数据链路层 151

9.3.2 无线界面的第3层 153

9.4.2 数据链路层 154

9.4.1 物理层 154

9.4 Abis接口 154

9.4.3 网络层 155

9.5 用于信令的A接口描述 156

9.5.1 BSSMAP协议 157

9.5.2 DTAP协议 158

9.5.3 BSSMAP-DTAP的鉴别 158

9.6 话音码变换 158

9.7 综合 161

10.1 移动台的守候状态 162

第10章 无线资源的管理过程 162

10.1.1 小区选择过程 163

10.1.2 小区锁定 164

10.1.3 小区重选过程 164

10.1.4 选择/重选标准(准则)的说明 165

10.2 无线链路的物理管理 166

10.2.1 功率控制 166

10.2.2 断续发射DTX 168

10.3 专用信道的管理 168

10.3.1 专用信道的调拨 168

10.3.2 专用信道的释放 171

10.3.4 从信令信道到话务信道的转化 174

10.3.3 编码的启动 174

10.4 切换 175

10.4.1 定义 175

10.4.2 切换的执行 178

10.4.3 MSC申请的切换 183

10.5 结论 185

第11章 数据服务的成果 187

11.1 电路型数据传输 187

11.1.1 基本知识 187

11.1.2 数据呼叫的建立 187

11.1.3 在固定网中的数据发送 188

11.1.4 透明模式的速率适配 190

11.1.5 非透明模型 193

11.1.6 RLP协议 196

11.1.7 数据服务的发展 196

11.2 短消息服务 197

11.2.1 实施单元 197

11.2.2 层结构 198

11.2.3 发送过程 198

11.2.4 无线界面的发送 201

12.1.2 安全特性 203

12.1.1 幅面 203

12.1 一般性能 203

第12章 SIM卡 203

12.2 卡的寿命周期 204

12.2.1 SIM卡的分配 204

12.2.2 SIM卡的个性化 204

12.2.3 SIM卡的后个性化 204

12.3 内部结构 205

12.3.1 SIM卡数据的一般构成 205

12.3.2 SIM卡的数据结构 205

12.3.3 在SIM卡中存储的信息表 206

12.4.2 交流协议 208

12.4 界面 208

12.4.1 电接口 208

12.4.3 命令集 210

12.4.4 会话举例 210

12.5 预激活的SIM卡 211

12.5.1 预激活命令交换的一般原则 211

12.5.2 向SIM卡转移短消息 212

12.5.3 用卡发送预激活命令 212

12.6 结论 213

13.1 基本容量的增长 215

13.3.1 分式复用制 215

第13章 GSM网络的扩容 215

13.3.2 跳频 216

13.2 蜂窝小区的密度 217

13.2.1 小区分裂 217

13.2.2 微蜂窝的开发和多层网络 218

13.3 多频段网络 219

13.4 自适应天线 220

13.5 结论 220

第14章 GPRS 222

14.1 引言 222

14.2.2 服务质量 223

14.2 主要服务 223

14.2.1 服务类型 223

14.2.3 提高速率的技术 224

14.3 一般结构 225

14.3.1 实体与接口 225

14.3.2 数据发送的一般原理 226

14.3.3 层结构 227

14.4 漫游管理 230

14.4.1 移动台状态 230

14.4.2 临时身份 231

14.4.4 断开GPRS 232

14.4.3 联网 232

14.5 会议管理 233

14.5.1 PDP格式的基本知识 233

14.5.2 移动台对PDP格式的激活 234

14.5.3 网络对PDP格式的激活 235

14.5.4 PDP格式的去激活 235

14.5.5 带激活格式的漫游区变化 236

14.6 用户数据的交换 237

14.6.1 打包层 238

14.6.2 SNDCP层 238

14.6.3 LLC层 239

14.6.4 向GPRS用户发送 240

14.6.5 通过GPRS用户的发送 241

14.7 无线界面上发送的一般形式 243

14.7.1 物理信道 243

14.7.2 数据编码 243

14.7.3 包逻辑信道 244

14.8 RCL和MAC层 245

14.8.1 数据流概念 245

14.8.2 实体RLC的功能 246

14.8.3 已建立的数据流的接入规则 247

14.8.4 上行数据流的建立 252

14.8.5 下行数据流的建立 255

14.8.6 信道释放 256

14.8.7 物理参数的管理 256

14.9 多时隙终端 258

14.10 结论 259

第15章 EDGE原理 260

15.1 物理层的变化 260

15.1.1 调制方式 260

15.1.2 包结构 261

15.2 高速率电路(ECSD) 262

15.3.1 调制方式和编码的图示说明 264

15.3 EGPRS的包模型 264

15.3.2 链路匹配原理 266

15.3.3 RLC层的变换 267

15.3.4 混合协议 267

15.4 密集EDGE 268

15.5 EDGE phase2 270

15.6 小结 271

附录1 英汉和法汉缩略语及术语 272

附录2 GSM建议表 283

参考文献 302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