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温宿县志
温宿县志

温宿县志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2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用主编;温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 出 版 社: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3
  • ISBN:7563104003
  • 页数:854 页
图书介绍:本志以反映区域发展作为取舍资料的依据,着重表达各项事业的兴衰起伏和投入产出的实际效益,对全具自然与社会的历史进程,作了准确真实的记录。
《温宿县志》目录

概述 1

大事记 8

卷一 建置区划 69

第一章 区域沿革 69

第一节 位置面积 69

第二节 建置沿革 69

第三节 边界条约 71

第一节 清朝时期 72

第二节 中华民国时期 72

第二章 行政区划 72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74

第三章 乡镇概况 76

第一节 温宿镇 76

第二节 托乎拉乡 76

第三节 吐木秀克乡 77

第四节 阿热勒乡 78

第五节 恰格拉克乡 78

第六节 依希来木其乡 79

第七节 佳木乡 80

第八节 克孜勒乡 80

第十节 博孜墩柯尔克孜民族乡 81

第九节 古勒阿瓦提乡 81

卷二 自然环境 90

第一章 地质 90

第一节 地层沉积建造 90

第二节 褶皱构造 91

第三节 断裂构造 91

第四节 地质成矿 92

第二章 地貌 92

第一节 山区地貌 93

第二节 冰川雪崩地貌 95

第三节 平原地貌 97

第三章 水文 98

第一节 冰川 99

第二节 地表水 100

第三节 地下水 105

第四节 水质 105

第三章 气候 106

第一节 日照 106

第二节 温度 107

第三节 降水 110

第四节 风 112

第五节 四季 113

第六节 物候 114

第一节 土壤 115

第四章 土壤植被 115

第二节 植被 118

第五章 动植物 119

第一节 动物 119

第二节 植物 122

第三节 生物化石 127

第六章 矿藏 128

第一节 金属矿 128

第二节 非金属矿 128

第七章 自然灾害 129

第一节 水灾 129

第二节 雨灾 131

第三节 冰雹 132

第四节 风害 133

第五节 干旱 133

第六节 雪灾 134

第七节 地震 135

卷三 人口 138

第一章 人口变化 138

第一节 人口发展 138

第二节 密度与分布 139

第二章 人口构成 141

第一节 民族 141

第二节 年龄 144

第三节 性别 145

第四节 文化程度 146

第五节 职业 147

第三章 计划生育 148

第一节 机构 148

第二节 奖惩规定 148

第三节 成效 150

卷四 农业 154

第一章 机构 154

第一节 行政机构 154

第二节 企事业单位 156

第一节 封建剥削形式 159

第二章 生产关系变革 159

第二节 减租反霸与土地改革 160

第二节 互助合作 161

第四节 人民公社 162

第五节 生产责任制 163

第三章 耕地与农业分区 163

第一节 耕地 163

第二节 农业分区 166

第四章 粮食作物 167

第一节 面积产量 167

第二节 主要作物品种 172

第一节 棉花 176

第五章 经济作物 176

第二节 油料 180

第三节 瓜类 182

第四节 甜菜啤酒花 184

第六章 耕作制度 186

第一节 耕作方法 186

第二节 种植制度 186

第三节 农事活动时序 188

第七章 农业技术 189

第一节 品种改良 189

第三节 施肥 190

第二节 土壤改良 190

第八章 农机具 193

第一节 农机具种类 193

第二节 机械化程度 193

第三节 农机监理 196

第九章 农作物保护 196

第一节 病害防治 196

第二节 虫害及夭敌 198

第三节 草害防治 200

第四节 药械应用 200

第一节 庭院经济 201

第十章 多种经营 201

第二节 家禽养殖业 202

第三节 蚕桑业 203

第四节 养鱼业 204

第五节 养蜂 205

第十一章 农业效益 206

第一节 结构调整 206

第二节 投入 208

第三节 产出 210

第十二章 农垦 211

第一节 农一师五团 211

第二节 农一师六团 213

卷五 水稻 216

第一章 农场及科研组织 216

第一节 县水稻农场 216

第二节 县水稻二场 218

第三节 县水稻原种场 219

第四节 水稻基点组 219

第二章 商品粮基地建设 220

第一节 建设规划 220

第二节 丰产竞赛 220

第三节 成果与效益 224

第三章 品种 225

第一节 本地品种 225

第二节 引进品种 226

第三节 品种培育 228

第四章 香稻 229

第一节 种植规模 229

第二节 特性 230

第五章 技术措施 232

第一节 大田整地 232

第二节 直播 233

第三节 育秧移栽 234

第四节 盘育机插 235

第六节 稻作制度 237

第五节 水田管理 237

第六章 病虫草害及防治 239

第一节 病虫害 239

第二节 草害及防治 239

第七章 生产规模及效益 241

第一节 规模 241

第二节 效益 243

卷六 畜牧业 248

第一章 机构 248

第二章 牧场与牧业区划 249

第一节 牧场 249

第二节 牧业区划 254

第一节 规模 255

第三章 规模和品种 255

第二节 品种 257

第四章 牧业建设 259

第一节 草场 259

第二节 棚圈 261

第三节 示范基地 261

第五章 繁育牧放 262

第一节 接羔育幼 262

第二节 转场放牧 265

第三节 配种 266

第五节 畜产品 268

第四节 抗灾保畜 268

第六章 疫病与防治 269

第一节 疫病 269

第二节 防治 270

第七章 经营管理与效益 271

第一节 管理 271

第二节 效益 272

卷七 林业 280

第一章 机构 280

第一节 管理机构 280

第二节 林场 281

第二章 森林资源及防护 283

第一节 资源 283

第二节 森林防护 284

第三节 病虫害及防治 286

第三章 育苗造林 288

第一节 育苗 288

第二节 植树造林 290

第四章 果类 295

第一节 品种 295

第二节 生产 295

第三节 病虫害及防治 300

第五章 经营管理与效益 302

第一节 经营体制 302

第二节 采伐更新 303

第三节 效益 304

卷八 水利 308

第一章 机构 308

第一节 水电局 308

第二节 水管站 309

第二章 水利分区 310

第一节 台兰河灌区 310

第二节 库托灌区 310

第三节 天山水源保护利用区 311

第三章 水利工程 311

第一节 引水工程 311

第四节 提水工程 314

第二节 排水工程 314

第三节 蓄水工程 314

第五节 防洪工程 316

第六节 牧区水利工程 317

第四章 防洪抗旱 317

第一节 防洪 317

第二节 抗旱 318

第五章 管理 318

第一节 水利工程管理 318

第二节 用水管理 319

第一节 县经济委员会 324

第一章 机构 324

卷九 工业 324

第二节 县乡镇企业局 325

第三节 县第二轻工业局 326

第四节 县煤炭局 326

第二章 工业体制 327

第一节 民营 327

第二节 集体经营 329

第三节 国营企业 330

第三章 能源工业 331

第一节 采煤 331

第二节 电力 333

第一节 冶炼 336

第二节 农机具制造 336

第四章 冶炼机械制造业 336

第五章 建材工业 337

第一节 制砖 337

第二节 水泥 338

第三节 水刷石与石膏板 338

第六章 化工业 339

第一节 制盐 339

第二节 制药 341

第三节 塑料工业 341

第一节 服装鞋帽 342

第七章 服装制革业 342

第二节 制革 343

第八章 酿造和食品工业 344

第一节 酿造 344

第二节 食品 345

第九章 铁木制品 345

第一节 木材加工 345

第二节 金属制品 346

第十章 其他工业 347

第一节 纺织、轧花 347

第一节 管理 348

第十一章 管理效益 348

第二节 陶瓷业 348

第三节 印刷业 348

第二节 效益 349

卷十 交通邮电 354

第一章 机构 354

第一节 交通机构 354

第二节 邮电机构 356

第二章 古代交通 357

第一节 古道 357

第二节 驿站 358

第一节 道路 359

第三章 公路 359

第三节 烽燧 359

第二节 桥 363

第四章 运输 365

第一节 运输工具 365

第二节 国营运输 369

第三节 集体和个体运输 370

第五章 路政 371

第一节 运输管理 371

第二节 公路管理 372

第六章 邮政 373

第一节 邮路与设施 373

第三节 交通监理 373

第二节 邮政业务 375

第七章 电信 379

第一节 电话 379

第二节 电报 380

卷十一 财政税务 382

第一章 财政 382

第一节 机构 382

第二节 体制 383

第三节 财政收入 384

第四节 财政支出 385

第一节 机构 387

第五节 财务检查 387

第二章 税务 387

第二节 田赋 388

第三节 农业税 390

第四节 牧业税 392

第五节 工商各税 393

第六节 盐税 394

卷十二 金融 398

第一章 机构 398

第一节 铸钱局 398

第五节 银行 399

第四节 当铺 399

第三节 银库 399

第二节 官钱局 399

第六节 信用合作社 401

第七节 保险公司 402

第二章 货币 402

第一节 铸币 402

第二节 流通货币 402

第三节 货币投放回笼 405

第四节 现金管理 406

第五节 农业拨款监督 406

第三章 存款 407

第一节 单位存款 407

第二节 储蓄 408

第四章 信贷 409

第一节 工商信贷 409

第二节 农业信贷 410

第三节 基建拨款与贷款 411

第五章 债券 412

第一节 公债 412

第二节 国库券 412

第六章 保险 412

第一节 种类 412

第二节 收入理赔积累 413

第一节 县商业局 416

卷十三 商业 416

第一章 机构 416

第二节 县烟酒专卖管理局 417

第二章 商业体制 417

第一节 私营商业 417

第二节 国营商业 419

第三节 供销社商业 423

第四节 公私合营商业 425

第五节 集市贸易 425

第三章 生产资料购销 426

第一节 金属材料 426

第三节 农机具 427

第二节 机电设备 427

第四节 化肥农药 428

第五节 石油 428

第六节 化工品 428

第四章 农牧产品购销 429

第一节 棉花 429

第二节 畜产品 429

第三节 瓜果 430

第五章 日用工业品购销 430

第一节 针纺织品 430

第二节 百货 433

第三节 五金交电 434

第四节 文化用品 435

第六章 副食品购销 436

第一节 肉食 436

第二节 副食品 436

第三节 烟酒 437

第七章 饮食服务 439

第一节 饮食业 439

第二节 旅馆业 439

第三节 其他服务业 440

第八章 对外贸易 440

第二节 出口商品 442

第一节 收购加工 442

第三节 效益 443

卷十四 粮食 446

第一章 机构 446

第二章 粮油征购 447

第一节 粮食征购 447

第二节 油料收购 449

第二章 粮油供销 449

第一节 城镇供应 449

第二节 农村供应 453

第三节 油脂供应 454

第四节 粮油集市贸易 455

第五节 票证管理 457

第四章 粮油工业 458

第一节 粮油加工 458

第二节 饲料加工 460

第三节 食品加工 460

第五章 粮油储运 461

第一节 仓储 461

第二节 调运 462

第一节 城垣 街巷 467

第二章 县城建设 467

第一章 机构 467

卷十五 城乡建设 467

第二节 主要建筑物 470

第三节 文化教育设施 472

第四节 卫生设施 473

第五节 供暖设施 473

第六节 水电设施 473

第七节 园林绿化 474

第三章 乡村建设 474

第一节 乡政府驻地建设 474

第二节 农牧区“五好”建设 475

第一节 土地管理 476

第四章 房地产管理 476

第二节 房产管理 477

第五章 环境保护 478

第一节 污染监测 478

第二节 治理措施 479

第六章 人民生活 479

第一节 职工生活 479

第二节 农牧民生活 480

第一节 机构 485

第二节 计划管理 485

第一章 计划 485

卷十六 综合经济管理 485

第三节 计划施行 487

第二章 统计 489

第一节 机构 489

第二节 管理制度 490

第三节 统计服务 490

第四节 统计内容和指标体系 491

第三章 物价 492

第一节 机构 492

第二节 市场物价 492

第三节 物价管理 494

第一节 机构 495

第二节 市场监督管理 495

第四章 工商行政管理 495

第三节 企业登记 497

第四节 合同仲裁 498

第五节 商标管理 498

第六节 查处投机倒把 499

第五章 标准计量 499

第一节 机构 499

第二节 度量衡演变 500

第三节 计量管理 500

第一节 机构 502

第二节 审计监督 502

第六章 审计 502

卷十七 党派社团 506

第一章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党员在温宿 506

第二章 中共温宿县地方组织 508

第一节 县委 508

第二节 组织建设 514

第三节 代表大会 540

第四节 宣传教育 545

第五节 统一战线 547

第六节 纪律检查 548

第三章 中国国民党温宿县地方组织 550

第一节 机构 550

第一节 一贯道 551

第二节 主要活动 551

第四章 会道门 551

第二节 青红帮 552

第三节 哥老会 552

第四节 理门公所 552

第五章 群团组织 553

第一节 工会 553

第二节 共产主义青年团 555

第三节 妇女组织 557

第四节 工商组织 559

第五节 农会 559

第一节 县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562

卷十八 政权 政协 562

第一章 人民代表大会 562

第二节 县人民代表大会 564

第三节 常务委员会 568

第四节 普选 571

第二章 政府 572

第一节 清代政权 572

第二节 民国政权 574

第三节 人民政府 576

第四节 基层政权 580

第五节 施政方式 589

第一节 机构 590

第三章 县人民政协 590

第二节 政协会议 592

第三节 主要活动 594

卷十九 重大政事纪略 596

第一章 减租反霸 596

第二章 土地改革 596

第三章 抗美援朝 597

第四章 镇压反革命 598

第五章 “三反”“五反” 598

第一节 “三反”运动 598

第二节 “五反”运动 598

第二节 “审干” 599

第六章 “肃反”“审干” 599

第一节 “肃反” 599

第七章 整风与反右斗争 600

第八章 大跃进 600

第九章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601

第一节 面上社教 601

第二节 点上社教 601

第三节 “四清” 601

第十章 “文化大革命” 603

第十一章 揭批查 604

第三节 给起义投诚人员落实政策 605

第二节 落实“右派分子”政策 605

第十二章 落实政策 605

第一节 摘帽和改变成份 605

第四节 平反冤假错案 606

第五节 落实知识分子政策 606

卷二十 民政外事 608

第一章 机构 608

第一节 县民政局 608

第二节 县外事办公室 609

第三节 县信访局 610

第二章 拥军优属 610

第一节 优待抚恤 610

第二节 复转军人安置 612

第三章 社会福利 613

第一节 救济 613

第二节 残疾人福利事业 616

第三节 收容安置 616

第四章 婚姻 617

第一节 婚姻状况 617

第二节 婚姻登记 617

第五章 信访 618

第一节 来访接待 618

第一节 外事往来 619

第六章 外事侨务 619

第二节 信件处理 619

第二节 侨务 620

卷二十一 劳动人事 622

第一章 机构 622

第一节 县劳动局 622

第二节 县人事局 623

第三节 县编制委员会 623

第四节 县老龄委员会 624

第五节 县劳动就业保险管理局 624

第二章 工人 624

第一节 工人状况 624

第三节 职业培训 625

第二节 工人录用 625

第三章 干部 626

第一节 干部状况 626

第二节 干部录用 627

第三节 干部管理 628

第四章 工资 629

第一节 工资制度 629

第二节 调资升级 630

第五章 劳保福利 633

第一节 劳动保护 633

第二节 伤残病死待遇 633

第三节 退休离休待遇 634

第四节 职工福利 635

第六章 劳动就业 635

第一节 支边青壮年安置 635

第二节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636

第三节 待业青年安置 636

第七章 编制管理 637

卷二十二 政法 640

第一章 公安 640

第一节 机构 640

第二节 户证管理 642

第三节 社会治安 643

第四节 交通管理 645

第五节 刑事侦破 646

第六节 消防 646

第二章 检察 648

第一节 机构 648

第二节 刑事检察 648

第三节 法纪检察 649

第四节 经济检察 650

第五节 监听检察 650

第三章 审判 651

第一节 机构 651

第二节 刑事审判 652

第三节 民事审判 653

第五节 复查冤假错案 654

第四章 司法行政 654

第一节 机构 654

第四节 经济审判 654

第二节 民事调解 655

第三节 公证 655

第四节 律师 655

第五节 法律教育 656

第一节 唐代驻军 658

第二节 察合台汗国驻军 658

第一章 驻军 658

卷二十三 军事 658

第三节 清代驻军 659

第四节 民国驻军 661

第五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军 662

第二章 兵役 663

第一节 清代、民国兵役制度 663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制度 664

第三章 民兵 665

第一节 组织建设 665

第二节 军事训练 666

第三节 模范作用 666

第四节 羽奴思汗平定阿克苏城之乱 667

第三节 阿史那社尔攻拨换城 667

第四章 兵事 667

第二节 班超攻破姑墨城 667

第一节 常惠攻伐匈奴 667

第五节 阿巴皈乞儿毁坏阿克苏城 668

第六节 兆惠进驻阿克苏(温宿城) 668

第七节 伊犁将军驻城指挥平叛 668

第八节 热西丁与阿古柏的战争 669

第九条 刘锦棠进驻阿克苏 669

第十条 民族军攻打县城 669

第一章 机构 672

卷二十四 教育 672

第二章 旧式教育 673

第一节 义塾 673

第二节 学堂 674

第三节 经文教育 674

第三章 普通教育 675

第一节 学前教育 675

第二节 小学教育 676

第三节 中学教育 686

第四章 专业教育 690

第一节 职业学校 690

第二节 师范进修学校 691

第五章 成人教育 692

第一节 扫除文盲 692

第二节 短期培训 693

第三节 职工文化补习 694

第四节 函授、广播、电视教育 694

第六章 教师队伍 695

第一节 师资 695

第二节 教材教法 695

第七章 经费设施 696

第一节 经费 696

第二节 集资办学 697

第三节 教学设备 702

第四节 勤工俭学 702

卷二十五 科学技术 706

第一章 机构 706

第一节 县科学技术委员会 706

第二节 县科学技术协会 707

第三节 县农业技术推广站 707

第四节 县种子站 708

第五节 县兽医站 708

第六节 县草原站 709

第八节 各类学(协)会 710

第七节 县气象站 710

第二章 科学普及 712

第一节 科普宣传 712

第二节 农村科普 713

第三章 科学研究 714

第一节 科技队伍 714

第二节 科研经费 714

第三节 科技管理 715

第四节 科技成果 718

第一章 机构设施 722

第一节 县卫生局 722

卷二十六 卫生 722

第二节 县医药管理局 723

第三节 医疗网点设施 723

第二章 医疗 727

第一节 医疗制度 727

第二节 医疗技术 729

第三节 医疗队伍 731

第三章 防疫 732

第一节 计划免疫 732

第二节 地方病防治 734

第三节 传染病防治 735

第四节 食品卫生 737

第五节 爱国卫生运动 737

第一节 妇女保健 738

第四章 妇幼保健 738

第二节 儿童保健 739

第五章 药物 739

第一节 药政管理 739

第二节 药材收购 740

第三节 制药 740

卷二十七 文化 744

第一章 机构 744

第一节 县文化局 744

第二节 县档案局(馆) 745

第三节 县广播电视局 745

第四节 县文化馆(站)、图书馆 746

第五节 电影放映与艺术表演团体 747

第六节 县新华书店 748

第二章 文学艺术 748

第一节 群众文艺 748

第二节 文学创作 750

第三节 书法 美术 摄影 751

第四节 电影 752

第三章 新闻广播电视 752

第一节 新闻 752

第二节 广播 753

第一节 图书 754

第四章 图书档案 754

第三节 电视 754

第二节 档案 755

第五章 文物古迹 756

第一节 岩画 756

第二节 石窟 757

第三节 古城 758

第四节 古墓葬 759

第五节 其他遗址 761

第六节 主要出土文物 762

第一章 机构设施 766

第一节 县体育运动委员会 766

卷二十八 体育 766

第二节 体育协会 767

第三节 业余体校 768

第四节 体育设施 768

第二章 群众体育 769

第一节 民族传统体育 769

第二节 学校体育 770

第三节 社会体育 772

第四节 登山活动 773

第三章 竞技体育 774

第一节 田径 774

第二节 球类运动 774

第五节 摔跤 775

第三节 体操 775

第四节 游泳 775

第四章 体育竞赛 776

第一节 运动会 776

第二节 单项竞赛 777

第三节 县外参赛活动 779

卷二十九 民族宗教 786

第一章 机构 786

第一节 县民族宗教局 786

第二节 县伊斯兰教协会 786

第二章 民族 787

第一节 维吾尔族 787

第二节 汉族 790

第三节 柯尔克孜族 792

第四节 回族 794

第五节 其他民族 796

第三章 宗教 796

第一节 伊斯兰教 796

第二节 佛教 798

第三节 基督教 799

第四章 宗教事务 799

第一节 宗教政策 799

第二节 宗教管理 800

第一节 发扬爱国传统 802

卷三十 精神文明建设 802

第一章 爱国主义教育 802

第二节 加强爱国教育 803

第二章 学雷锋活动 803

第三章 五讲四美三热爱 804

第一节 治理“脏、乱、差” 804

第二节 开展文明礼貌月活动 805

第四章 三优一学 806

第一节 优质服务 806

第二节 优良秩序 807

第一节 民族团结 808

第五章 民族军民团结 808

第三节 优美环境 808

第二节 军民团结 812

第三节 建成双模范县 814

卷三十一 人物 820

第一章 人物传记 820

第二章 先进人物事迹 824

第三章 人物表 830

卷三十二 附录 840

第一章 诗文选辑 840

第二章 地方文献辑存 849

编后记 852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