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儒家文化的人学视野
儒家文化的人学视野

儒家文化的人学视野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杰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0
  • ISBN:7503521880
  • 页数:357 页
图书介绍:人学思想是儒家思想的价值核心,本书以殷周至春秋时期人学思想发展的萌芽阶段为铺垫,重点探讨了孔孟荀学庸易的人学思想特征。
上一篇:新忍经下一篇:佛经故事
《儒家文化的人学视野》目录

导论 1

第一章 殷周时期对“民”的初步认识 11

一、原始宗教对殷商“神人”观念的影响 11

1.神的权威的至上性 12

2.神的地位的下降与民的意识的出现 18

二、“神民互补”观念下“民本”思想的提出与完善 23

1.周人之“天命观” 24

2.周人对民事力量的重视 26

第二章 春秋时期人文思潮的兴起 38

一、春秋时期的“重人事、轻鬼神”思想 38

1.春秋时期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 38

2.春秋时期天人关系的分离 42

二、“天人相分”及“以人为本”思想的进一步确立 44

1.春秋时期的无神论思潮与人本主义思潮 45

2.春秋时期天人相分观念的进一步确立 49

第三章 儒家人学思想的奠基者--孔子的人学思想 58

一、孔子人学思想之发生 58

二、天命、人性与人学思想之价值源头 63

1.孔子之经历及《论语》一书 63

2.孔子之论“天命” 65

3.孔子之论“人性” 72

三、“仁”的学说与人学思想之价值核心 75

1.孔子关于“仁”的态度 75

2.孔子对“仁”的阐释 79

3.孔子对“仁”的另类解读 90

四“礼”的学说与人学思想之价值规范 94

1.“礼之用”及其表现 95

2.关于“孝悌”原则 99

五、理想人格模式与人学思想之价值目标 100

1.关于理想人格的不同层次 101

2.实现理想人格的方法 106

第四章 寻求内圣之道--孟子的人学思想 110

一、孟子所处之时代与思想背景 110

1.孟子所处之时代 110

2.郭店楚简:一个探询孟子思想来源的新视角 113

二、天命、人性与人的道德规定 117

1.天命观与人的主观能动性 118

2.对人性问题的系统考察 122

1.仁义学说与道德价值论 128

三、仁义、仁政与治国方略 128

2.仁政学说与政治理想 134

四、人的划分与社会分工理论 140

五、道德修养与自我价值完善方法 143

1.修身、修心与道德修养 144

2.节欲寡欲与存心养性 146

3.物质利益与道德原则 149

4.理想人格设计 153

第五章 建构外王之学--荀子的人学思想 157

一、天人相分与主体价值的确立 158

1.荀子人学思想之理论前提 158

2.明于天人之分与制天命而用之 162

二、人性论与人性改造之途径 168

1.荀子对人性恶的证明 169

2.人性恶与化性起伪 173

3.关于人性改造的途径 177

三、明分使群学说与人的需要理论 183

1.人是构成社会存在的价值主体 183

2.人的欲求与物质匮乏之间的矛盾 187

3.解决矛盾的唯一方式--“分” 188

4.人的不同需要层次及重义轻利倾向 194

四、隆礼重法与道德规范约束 199

1.以“礼”为核心建构道德规范体系 199

2.隆礼重法与王霸杂陈 202

3.悖论:陷入人治--圣人万能论的怪圈 204

五、君舟民水理论与国家纲维原则 208

1.一个形象比喻--君舟民水说 208

2.诛暴国之君,若诛独夫 212

3.国家稳定的三项基本原则 213

六、先王、后王并重与历史意识的觉醒 218

1.关于先王、后王的几种观点 218

2.先王--浓缩了的理想人格形象 222

3.法后王:对现实人格的价值认同 225

4.先王、后王:对历史与现实的新理解 228

七、理想人格模式与社会理想目标 230

1.理想人格建构的前提设定 231

2.理想人格的层次划分与社会理想目标的实现 233

第六章 儒家人学思想的进一步完善--《大学》、《中庸》的人学思想 244

一、《大学》、《中庸》之作者及成书年代辨析 244

1.《大学》之作者及成书年代 244

2.《中庸》之作者及成书年代 248

二、三纲领:对道德主体实践的指导 252

1.三纲领之一--明明德 253

2.三纲领之二--新民 256

3.三纲领之三--止于至善 258

三、八条目:个体道德修为的具体步骤 259

1.修身的步骤--正心、诚意和致和、格物 260

2.修身的价值目标--治国平天下 265

3.治国平天下--絜矩之道和以德行道 268

四、中庸之道及以“诚”为核心的道德修养论 271

1.中庸内涵的转化及其训释 271

2.天命、人性与道 273

3.以“诚”为核心的道德修养论 277

4.尊德性、道问学与慎其独 282

一、《易传》成书年代考辨 286

第七章 寻求儒家人学的本体论根据--《易传》的人学思想 286

二、“三材之道”与人的主体价值 289

三、《易传》与理想人格的塑造 294

1.圣人--理想人格的最高体现 294

2.君子--自强刚健的象征 297

四、《易传》与人的价值的实现 305

1.追求“真善美利”的综合价值 305

2.天人和谐的社会理想境界 309

附录一 吴虞对儒家封建礼教的评判 312

附录二 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与主体价值问题 328

主要参考文献 343

重要词语索引 349

后记 354

返回顶部